阿喀琉斯形象的演变和还原及形象分析.docx
提要: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今人对其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多集中在他的愤怒、勇猛、任性、荣誉、友谊、刀枪不入、“阿喀琉斯之踵”和“早死的”上,把他看成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英雄,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然而,这些看法并非无懈可击。多数人认识的是被层层包装后的、而非荷马史诗中那个原始的阿喀琉斯。本文对阿喀琉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还原“荷马史诗的阿喀琉斯相传阿喀琉斯是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最强大的英雄,其行为对战局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譬如他的罢战导致己方节节退败、他重新参战并杀死特洛伊联军主将赫克托尔则直接宣布了特洛伊必亡的结局。最后,他战死沙场,希腊人为他举办隆重的葬礼。阿喀琉斯最为今人熟知的主要特征,是他的愤怒、勇猛、任性、荣誉、友谊、刀枪不入、“阿喀琉斯之踵”和“早死的”,总体上得到肯定。然而,今人对阿喀琉斯的认识实际上存在片面性,因为他们知道的是那位经过层层包装后的阿喀琉斯,而非荷马史诗中原始的阿喀琉斯。结合荷马史诗的记载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阿喀琉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特点,并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深化完善合理观点和纠正诠释错误之处,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先分析阿喀琉斯的“肖像画。进而根据其形象演变的主要时期分3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并力图还原其在荷马史诗中的原始形象。一、阿喀琉斯的“肖像画”阿喀琉斯的基本形象由荷马史诗奠定,并得到传承和发扬。从希腊古风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各类古典文献和艺术作品(如诗歌、戏剧、哲学著作、史书、演说辞和绘画等)中,都能看到阿喀琉斯的身影。其故事甚至影响后世的政治人物,如相传亚历山大曾拜谒阿喀琉斯等英雄的坟墓。因此,阿喀琉斯在希腊和罗马地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角色,受到人们的高度尊重。从近代开始,得益于希腊文明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希腊神话和英语俗语的普及,阿喀琉斯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阿喀琉斯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品德,莫过于他的勇毅、荣誉感和友情。在勇毅方面,他能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在荣誉感和友情方面,他因自觉受到阿伽门农的侮辱而罢战;他后来因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阵亡而重新参战。其中,阿喀琉斯明知死期会在赫克托尔死后到来、也要为好友报仇的一幕,得到后人的称赞。这些都是人们在阅读荷马史诗后较容易得出的直观认识。研究荷马史诗的著作多会提及阿喀琉斯,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甚丰,并影响国内学者。陈中梅、程志敏和晏绍祥的著述包含不少国外学者的观点。今人对阿喀琉斯形象的认识,大体可归纳为“阿喀琉斯除具有史诗英雄的一般共性如体魄矫健、勇猛善战之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强悍暴烈、凶猛可畏、坦率正直、光明磊落,爱憎分明、重荣誉、讲义气,同时又横蛮任性、报复心强,有点心胸狭窄和自私,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是原始氏族首领中蛮勇骁悍的典型。他的性格复杂性表现在:既凶猛任性又富于友情,既残忍暴戾又不失同情心总体而言,今人对阿喀琉斯的评价是褒大于贬的。当然,有关阿喀琉斯性格形象的讨论不止于此,因为看似无懈可击的传统观点其实存在谬误和片面之处,有深入探讨和扩展补充的空间。譬如,阿喀琉斯的“刀枪不入”和“早死”是极具代表性的谬误观点,其虽为流行看法,实际似是而非。又如研究阿喀琉斯的荣誉感和友谊观的成果虽多,但基本只满足于片面地就事论事而缺少多角度思考,内中其实大有文章。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到近现代希腊神话读物的影响,转述时使用非荷马史诗的内容;二是对荷马史诗断章取义,或是没能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又或是未能结合荷马社会的特点进行思考,导致结论产生偏差或片面。要还原阿喀琉斯的原始形象,必须要清楚希腊神话的发展特点。大体来说,希腊神话的发展阶段(种类)有三。第一,古希腊本土的口头、文字和艺术上一切有关神明、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包括被希腊人继承改造的外来神话和前希腊人的本土神话,即“古希腊本土神话”,分两期,以古典时代末为界。第一期,神话主要由诗人们公开吟诵传播和根据听众口味改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如同性恋风气导致神话中不少男性神明和英雄都有同性伴侣),至古典时代基本定型。从希腊化时代即为第二期,诗人们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被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取代,虽然希腊神话仍非常流行并有新神话出现,但其传播方式已明显有别于之前。至罗马帝国时期,希腊各城政治上已失去重要性,这些旧城邦神话随之被赋予了承载本城历史、别异我他的意义。第二,时间和空间范围更大的“有关古希腊的神话”,包含古希腊本土神话和其他民族尤其是罗马人的作品,即“希腊罗马神话,第三,从文艺复兴至近现代,又以19世纪初为界。在初期,希腊神话难言普及,带有个体化、独立化的特点(如成为艺术作品、诗歌等题材),且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个人风格(如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选取片段创作并加以修改,未必忠实原著)。从19世纪开始,近现代作家整理和融合古代著作,编写出流行至今的各类大众读物,这是希腊神话的主要普及时期。比较之下,可见第一类方为正宗,是古希腊人自己的神话;后两者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希腊神话”即便希腊文化影响了其他民族,但后两者改编增补的“关于希腊的神话”何以能等同希腊人的神话?故而,就定义来说,“希腊神话”应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前者指古希腊人自己的正宗神话,后者指在前者基础上、还包含由非古希腊人加工增补的内容。对阿喀琉斯形象的演变而言,必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而这正是下文所要探讨的重点。二、古风古典时期的演变:被同性恋化和青少年化从古风时期开始,同性恋风气在希腊形成和发展,至古典时期呈现出一种年长者和青少年结合的“老少恋”模式特征,这影响了神话。至古典时代末,多位男性神明和英雄被塑造成至少拥有一名男性伴侣的双性恋,如宙斯、波塞冬、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等。(11)对阿喀琉斯来说,他不仅被描绘为同性恋,且其形象也从中年人变成青少年,并由此衍生出“阿喀琉斯是否早死”的问题。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明显是异性恋,这从其宠爱布里塞伊斯和其母劝其找女人作乐可知。(12)此外,帕特罗克洛斯是阿喀琉斯最亲密的朋友,两人的友谊超越生死。(13)正因如此,两人的关系在同性恋风气盛行的古风古典时期被理解为爱情。(14)柏拉图在讨论其理想的爱情时,便高度赞扬了两人。他认为阿喀琉斯是个没胡子的青少年,并因珍惜和帕特罗克洛斯的爱情而被诸神送去福岛。(15)该说法明显受到当时“老少恋”同性恋风气和荷马的影响,后者交代了“阿喀琉斯比帕特罗克洛斯年轻”(16)和阿喀琉斯是“早死的”。由此衍生的问题是:阿喀琉斯是否是一位“早死的”青少年英雄?即使在今天,阿喀琉斯也常被误会为一个青少年,包括荷马史诗研究者。(17)这一方面是因阿喀琉斯被青少年化后的形象被广为接受,另一方面是因荷马史诗有关其“早死,的记载饱受人们的误解。结合古希腊语文本,很容易看出这个“早死的”的实情。在史诗中,有3个词用于修饰阿喀琉斯的早死。第一个是仅出现1次的,E0tvd>po,,(注定早死的):阿喀琉斯说佩琉斯本应很幸福,但身为凡人却娶女神为妻,后又被神明加害,“那就是在他的宫殿里,没有生下王子们的后代,反而生下一个注定早死的孩子。”(18)第二个是含“短命、短暂(Shortlive)”之意的.vvo在伊利亚特中出现6次,分别是阿喀琉斯对忒提斯说自己是短命的(1.352);西摩埃西奥斯因短命而死于埃阿斯枪下(IV.478);宙斯亲自保护赫克托尔,“因为他注定是短命的”(XV.612-613);希波托奥斯因埃阿斯的长枪而短命(XV11.302);吕卡昂向阿喀琉斯求饶时说自己是短命的(XX1.84);普里阿摩斯劝说赫克托尔进城时说,就算吕卡昂和波吕多罗斯被杀,特洛伊人只是“短暂的伤心”(XXI1.54)。其在奥德赛中出现2次,分别是伊菲墨得娅的两个儿子“但生下短命”(X1.307);佩涅洛佩说“但凡人都是短命的"(XIX.328)。除“短暂的伤心”和最后的用法外,该词主要指死于非命的“短命”,是被外力杀死的结果。第三个是“心<0件0际”,意为“很快就死、带来快速死亡的、带来过早死亡的”。该词在奥德赛中出现4次,其中3次用于求婚者(1.265-266;IV.345-346;XVl1.I36-137)、(19)1次修饰箭矢(XXI1.74-75)。其在伊利亚特中出现5次,除1处修饰箭矢外(XV.440-441),均用于阿喀琉斯。首先,忒提斯对阿喀琉斯说,“因为你的命运短暂,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现在你同时既会早死、又要比其他人更悲惨。因此,为了一个不幸的命运,我在宫殿里生下了你”(1.416-418)。(20)其次,忒提斯向宙斯哀求时说:“请重视我的儿子,他要比其他人早死”(1.505-506)。再次,阿喀琉斯执意要为帕特罗克洛斯报仇时,忒提斯说:“那么你很快就会死,我的孩子啊,你这么说的话。因为你的厄运会在赫克托尔之后立刻到来”(XVIl1.95-96)。最后,忒提斯哀求赫淮斯托斯时说,“如果你将会愿意赠送我那快要死去的孩子以一面盾牌、一顶头盔、优良的与护腿相结合的胫甲和一件胸甲的话”(XVIl1.457-460)。由此可见,上述3词共有6次用于阿喀琉斯,均出自阿喀琉斯和忒提斯之口。故而,阿喀琉斯的所谓“早死”,主要是忒提斯的想法、并影响了阿喀琉斯而已。这更多的是反映出母亲对儿子的重视和关怀,而非实情,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偏袒性、欺骗性和误导性。其实,如果在阿喀琉斯死后、其子涅俄普托勒摩斯能立刻参战的话,(21)说明他并不年轻。此外,史诗记载赫克托尔之子阿斯提阿纳克斯是个“婴儿期的孩子”,(22)可见阿喀琉斯要比赫克托尔年长得多(安德洛玛克亦说亡夫赫克托尔还年轻)。(23)再考虑到赫克托尔是长子,这意味着普里阿摩斯所有儿女都比阿喀琉斯年轻。又如奥德修斯在阿喀琉斯死前已是一位充满活力的老人),(24)但其子特勒马科斯在战后10年才长大成人,(25)即使考虑到晚育因素,他亦可能比阿喀琉斯年轻。此外,对这个可怕的敌人,特洛伊人及其盟友断然不会觉得阿喀琉斯早死,因为后者的存在是他们的苦难,(26)如普里阿摩斯就表达了对阿喀琉斯的憎恨。(27)更何况,军队主力是年轻人,论早死再怎么都轮不到连儿子都能参战的阿喀琉斯。这进一步说明近乎于博同情的“早死的”的说法,只是忒提斯及阿喀琉斯的一厢情愿,反映了母子情深,除此之外难以说明其他问题,但却影响了后世希腊人乃至现代读者。值得注意的是,若非同性恋风气的推动,单纯依靠荷马史诗的记载也许不足以使阿喀琉斯的形象被青少年化,这可从古希腊美术作品中推断。在古风古典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均出现无须或蓄须的阿喀琉斯形象,而胡子通常用来区分幼嫩的青春和完美的成熟。(28)在古风时代,阿喀琉斯的形象以有须为主,如一个阿提卡黑陶双耳瓶(约公元前540-前530年)的瓶身绘有蓄须的、形象与其他战士区别不大的阿喀琉斯攻击彭忒西勒亚的图画。(29)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中编号为44Harvard1972.40”的阿提卡红陶提水壶(约前510-前500年),其壶身绘画主题是普里阿摩斯向阿喀琉斯请求赎回赫克托尔的尸体,3人均蓄须。此外还有几个古风晚期的陶罐,罐身绘画主题是蓄须的阿喀琉斯和大埃阿斯在下棋。(30)至古典时代,有须(31)或无须(32)的阿喀琉斯艺术形象同时存在。再对比欧里庇得斯在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中提到阿喀琉斯有胡须(33)和柏拉图认为阿喀琉斯是一位未长胡须的青少年的说法,可见古风古典时期的希腊人其实并未最终形成“阿喀琉斯是青少年'的共识,但阿喀琉斯形象呈现出从中年人被青少年化的演变趋势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以推断,阿喀琉斯形象的被青少年化是荷马史诗的记载作基础、"老少恋''特色的同性恋风气所推动的发展结果。结合上文分析,可见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是一个异性恋的中年人,但在古风古典时期同性恋风气尤其是“老少恋,的影响下,他和帕特罗克洛斯的友情被理解为爱情并被后人接受,(34)且因年纪更小而使其形象出现被青少年化的演变趋势。此外,虽然荷马史诗多次提及阿喀琉斯的“早死”,但远非实情。然而时至今天,阿喀琉斯那“早死的青少年英雄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导致人们对其形象产生了一种同情性的误读。三、罗马时期的演变:“阿喀琉斯之踝”故事的形成“阿喀琉斯之踵”的故事在今天流传甚广,(35)并导致许多人误以为阿喀琉斯除脚踵外刀枪不入。实际上,该故事并非荷马史诗原创,其形成时间超过千年,且应为“阿喀琉斯之踝”。“阿喀琉斯之踵”故事最明显的矛盾在于:若阿喀琉斯除脚踵外刀枪不入,则保护脚踵足矣,要盔甲何用?但史诗交代其盔甲均是神明的杰作。(36)此外,阿芙洛狄忒、赫拉、阿瑞斯和哈迪斯等都曾被凡人所伤,(37)这使阿喀琉斯的“刀枪不入”更显不可思议:若冥河水真有此神效,众神为何不去泡浸?即便众天神未曾涉足冥府,(38)但哈迪斯可是冥府之主。事实上,该故事是后世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史诗相关记载不断增补和改编的结果,形成时间跨度很长。大体而言,该故事的形成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荷马史诗,其奠定了该故事的核心即“忒提斯不想阿喀琉斯死”和“阿喀琉斯被射杀一方面,史诗把忒提斯塑造为一个对儿子爱护备至、忧其生死的母亲,奠定“忒提斯不想阿喀琉斯死”(39)的基调。另一方面,史诗只交代了阿喀琉斯的死亡和葬礼而未指明死因,(40)但提到4种可能性,即阿喀琉斯会被“一个神和一个人,、“阿波罗的箭矢,或“帕里斯和阿波罗,杀死,(41)以及阿喀琉斯说自己也许会被某人的投枪或者箭矢所杀。(42)这可见史诗为后人的增补改编提供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第二阶段是古风时期,指出阿喀琉斯死于脚踝中箭。据文选(Chrestomathy)(43):埃塞俄比亚人(AethiOPiS)(44)指出阿喀琉斯被帕里斯和阿波罗所杀,未知射中何处,但可能是脚踝。(45)古典时期的作品亦似乎未强调中箭处,(46)只是凶手有区别。如认为阿波罗是凶手的有索福克勒斯和柏拉图,(47)欧里庇得斯则认为是帕里斯。(48)此外,阿喀琉斯死于脚踝中箭的美术作品最晚出现在前6世纪。(49)第三阶段是古典晚期和希腊化时期,出现了“忒提斯希望用神浆使阿喀琉斯永生”的故事:忒提斯想通过白天涂神浆、晚上用火烧的方式来去掉阿喀琉斯的凡性,但被不明真相的佩琉斯察觉并阻止(伪阿波罗多鲁斯采用此说)。(50)然而,这个故事明显改编自前6世纪上半叶的荷马颂歌致德墨特尔(51):德墨特尔试图通过白天涂神浆、晚上用火烧的方法令得摩丰实现不老和永生,后被墨塔涅拉发现而失败。(52)这个“火烧”的版本是解释阿喀琉斯刀枪不入的流行说法之一。第四阶段是罗马统治时期,在“阿喀琉斯死于脚踝中箭”的基础上出现“泡浸冥河水”和“刀枪不入”的说法。一方面,在希腊语文献中“脚踝中箭”得到保留但没有增补,如伪阿波罗多鲁斯认为帕里斯和阿波罗联手射中阿喀琉斯的脚踝;(53)4世纪的特洛伊的陷落指出阿喀琉斯被阿波罗射中脚踝而死。(54)另一方面,罗马作家基于“脚踝中箭”进行改编,提出阿喀琉斯“刀枪不入”的说法。首先,希根努斯(约公元前64年一前17年)在寓言第107节指出阿喀琉斯被化为帕里斯的阿波罗射中致命的脚踝(mortalemtalum,主格“mortalistalus”)而死,(55)而斯塔提乌斯(约45年-96年)首次谈到阿喀琉斯浸泡冥河水而四肢刀枪不入。(56)其次,塞尔维乌斯(4世纪晚期至5世纪早期)为埃涅阿斯纪卷六第57行所做评注指出阿喀琉斯除“(泡浸冥河水时)被抓着的地方”外刀枪不入,且死于“唯一会受伤害的地方”。(57)拉克坦提乌斯普拉西杜斯(5或6世纪)为阿喀琉斯纪卷一第134行做评注时也使用类似说法。(58)阿喀琉斯”泡浸冥河水而刀枪不入”的说法至此形成。(59)值得注意的是,古典作家笔下的阿喀琉斯中箭处均为“脚踝”(ankle0Pp6匕talus)而非“脚踵”(heel,mPUQcalx),两者绝非一个部位,(60)但现代学者似乎对此并不重视,(61)可见“阿喀琉斯之踵”故事影响之广泛。若在古典作家笔下都是“脚踝,之说,那今天何以成为广为流传的“阿喀琉斯之踵”?笔者推断:其转变过程可能是发生在19世纪、亦即欧洲作家们对古典神话进行编写和艺术加工的时期,其中古斯塔夫施瓦布的版本至今流行。在他的古典神话故事集中,指出阿喀琉斯被射中“脚踵”(Ferse)。(62)“阿喀琉斯之踵”的出现,也许源自于该书。(63)由此可见,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并非刀枪不入,但史诗相关记载的细节缺失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阿喀琉斯的“被射杀”源自史诗、“被射中脚踝”至晚源自古风时代。(64)至罗马统治时期,“脚踝”说法得到保留和发展,(65)在拉丁语文献中出现阿喀琉斯泡浸冥河水而刀枪不入的情节,(66)但这严格来说已不属希腊神话(退一步说,也是“阿喀琉斯之踝”一说更准)。最终,相关故事在今天成为了流传甚广但跟史诗差别甚大的“阿喀琉斯之踵''故事,导致人们对阿喀琉斯的形象产生普遍的误解。(67)四、近现代的研究:将才、荣誉感和友谊观的被高估经过中世纪的沉寂后,从文艺复兴开始,希腊神话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常被用作各种艺术题材。至近现代,伴随着人们对古希腊史和古典文献研究的发展,阿喀琉斯得到较多的关注。除了刀枪不入、“阿喀琉斯之踵'和"早死的''这些被人们误解的方面外,阿喀琉斯的将才、荣誉感和友谊观其实也被高估。本节主要分2小节进行深入分析。(一)阿喀琉斯的将才毫无疑问,阿喀琉斯是特洛伊战场上最强大的英雄,但其武艺被高估,且其谋略确有不足,非将帅之才。阿伽门农轻视阿喀琉斯,认为他喜欢吵架、战争和格斗,其勇猛只是神明所赐。(68)阿波罗也斥骂阿喀琉斯品德不良。(69)细考伊利亚特的记载,不难发现:一、阿喀琉斯喜欢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二、有关阿喀琉斯的关键场景里,都有他人或神明(尤其是忒提斯和雅典娜)现身帮助。(70)此两点主要见于伊利亚特的以下9个场景:第一,阿喀琉斯召集大会讨论解决瘟疫问题,实为赫拉主意(1.54-56)。第二,阿喀琉斯跟阿伽门农发生争吵时想杀死后者,但被雅典娜制止(1.187-220)o若此鲁莽行为成事,后果不堪设想。第三,阿喀琉斯托母亲找宙斯求助,其愿望竟是让宙斯帮助特洛伊人(1.349-427)o这明显涉及到道德问题,不能以"受辱”为托辞。第四,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都怕其三分,认为他可怕和会乱发脾气(XI.653-654)o(71)第五,阿喀琉斯欲为挚友报仇,忒提斯提醒他无盔甲不得出战(XV11I.22-144)o在伊里斯受赫拉派遣、教导阿喀琉斯去震慑敌人时,后者托词没有盔甲和服从母命而拒绝(XVn1.l87-195)。当他现身震慑敌人时,得到了雅典娜的帮助(XVn1.202-238)。此处透露了5个重要信息:1、没有盔甲的阿喀琉斯未必能敌赫克托尔;2、他是凡胎一具,绝非刀枪不入;3、即使悲痛,他也服从母命;4、现身震慑敌人非阿喀琉斯本意,执行时也有神明相助;5、若非阿喀琉斯现身,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就可能被赫克托尔夺走,可见后者确实武艺出众(XVn1.I65-168)。第六,阿喀琉斯要求士兵忍饥受饿立刻出战,被奥德修斯阻止(XIX.198-237)。在大家用餐时,阿喀琉斯不愿进食(XIX303-308),于是宙斯让雅典娜把神酒(nectar)和神浆(ambrosia)灌进其胸膛(XIX.338-354)。身为将领,阿喀琉斯竟不懂恢复和保存体力对战斗的重要,其军事策略实在欠缺。第七,阿喀琉斯敢于挑战河神,绝非是因为肝胆过人、视死如归,而是知道不会命丧此处而有恃无恐(忒提斯曾告知他将会死于阿波罗的箭矢)、当身陷险境时却又埋怨母亲(XX1.272-283)。这表明他很信从母亲,以及性格单纯粗暴、做事不计后果,但情势不妙时又怨天尤人。第八,阿喀琉斯虽曾战胜赫克托尔(IX.351-355),但没交代后者为何存活。他最后能杀死赫克托尔的主因是雅典娜的相助,导致对手以长剑对抗其长枪(XXlI.214-336)o对比帕特罗克洛斯之死,阿波罗干预是因为赫克托尔并无太大的赢面(XVI.786-854),若阿喀琉斯对赫克托尔当真稳操胜券(如普通将士),那雅典娜根本无需出手。实际上,虽说普里阿摩斯知道儿子不敌阿喀琉斯(XX1I.38-40),赫克托尔亦承认这点,但认为如有神明相助则有可能取胜(XVI.859-861;XX.430-437);而阿伽门农觉得阿喀琉斯见了赫克托尔也会震颤(Vl1.Io8-114)、史诗亦交代杀死赫克托尔的凶手实为雅典娜(XXl1.445-446)。再考虑到其盔甲更为精良和上述第五点,可见阿喀琉斯并不比赫克托尔强太多。(72)第九,阿喀琉斯在葬礼竞技会上的表现也让人怀疑其领导力。一方面,他想把战车比赛的二奖颁发给倒数第一的欧墨洛斯,险些引发冲突(XXn1.535-565)。另一方面,他要求以生死相搏的方式进行武艺比试实在是有失考虑(XXIII.797-825),因此最终被人们叫停。据以上数例,可见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单纯直接;他尽管为一军统帅,却缺乏军事谋略,且在关键时刻需要他人或神明帮助与指点。此外,虽为战争双方中最强者,但阿喀琉斯未达绝对凌驾群雄的高度,(73)后人对其武艺有高估之处。(74)因此,如用今天标准来评价,阿喀琉斯是武艺高强、有勇无谋、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一介武夫。(二)阿喀琉斯的荣誉感和友谊观在人品方面,阿喀琉斯的任性和自私等缺点受到学者们的批评,(75)而其优点尤其是同情心、(76)荣誉感和友谊观最受肯定,它们是学者们讨论阿喀琉斯品德问题的焦点,尤其是荣誉感。(77)这种荣誉,既是自己的也是家族的。(78)然而,学者们多把注意力放在“以荣誉感来解释阿喀琉斯的愤怒”上,(79)却忽略-个基本问题:愤怒的底气何在?或者说,是什么保障他能辱骂统帅而不受惩罚?此外,阿喀琉斯跟帕特罗克洛斯的友谊为人所称道,他宁可战死也要为好友报仇,两人的感情在古风古典时期已被理解为恋情。那么,如果给阿喀琉斯重选的机会,他会如何选择呢?且看阿喀琉斯愤怒时的表现,他辱骂、威胁甚至想杀死阿伽门农,这值得深思,不能单纯解释为荣誉感的驱使。因为荣誉感不应是失礼和杀人的借口,亦非阿喀琉斯的专属,阿伽门农也有。虽身为联军统帅并受到羞辱,阿伽门农依然不温不火,非常冷静。(80)即使所提补偿要求不合理,但在此场合下还能保持风度,可见他要比阿喀琉斯成熟得多,同样能看出后者的直率和粗鲁。不过,阿喀琉斯如此撒野,为何不受惩罚(女俘被夺并非其后果)?试想一下,三军前辱骂统帅、扰乱军心的人,该当何罪?对比责骂阿伽门农而被奥德修斯痛殴的普通士兵特尔希特斯,(81)更可见阿喀琉斯必有撒野的底气或是安全受到保障,但该问题却被学者们忽略。究其原因,除身份地位外,还要从阿开亚联盟的特点中寻找。阿开亚联盟的各方在经济和政治上相互独立,他们有各自的领地和军队,因战争而组成临时联盟,(82)在共同军事行动上由盟主发号施令;彼此关系并不稳固,存在内江的可能性。首先,盟主对盟员不存在绝对权威,这从阿喀琉斯的撒野甚至想动粗中可见一斑。其次,选择盟主的原则是以武服人而非以德服人。阿伽门农不稀罕阿喀琉斯的尊重,因为还有其他人特别是宙斯尊重他;他自认比阿喀琉斯强大,且没有人敢挑战自己的权威。(83)然而,阿喀琉斯在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后,跟普里阿摩斯私下约定停战(84)普里阿摩斯是特洛伊统治者,自然有此权力,但阿喀琉斯竟可越过阿伽门农而跟敌方媾和,这更能体现出盟主和盟员之间那种“以武服人”的原则。(85)这跟众神的内部组织相似,实际上,宙斯和众神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基于“以武服人”的原则,他强调自己远比众神强大,(86)同时也不要忘记他正是通过武力推翻其父克洛诺斯才获得统治权,也因此不难理解赫拉、波塞冬和雅典娜曾企图联手把宙斯绑起来的故事。(87)众神之间的关系严格来说是平等的,宙斯因力量远比其他神明强大,故有资格发号施令。基于以上认识,再回顾阿伽门农与阿喀琉斯的争吵内容,则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联盟内部各方的地位是平等和独立的,这也是阿喀琉斯愤怒的底气所在和撒野不受惩罚的保障。同样,这也是更多相关问题的答案:第一,众人选择了相劝而非偏袒阿伽门农。第二,阿喀琉斯有随时退出战场的自由。(88)第三,阿喀琉斯不满阿伽门农比自己能得到更多的战利品,可见他并不承认阿伽门农高他一等。(89)第四,阿喀琉斯退出战斗并许下自私的愿望,是因为那些都是“别人家的军队1.他还表示在赫克托尔攻打自己之前都不会参战;而赫克托尔也不会攻打他。(90)第五,阿喀琉斯的女俘被夺,不只是他个人荣誉受损,也关乎到本国的声誉问题。因此,对阿喀琉斯的愤怒,单纯以"荣誉来解释就流于表面了,只有从更深层次即阿开亚联盟的特点进行理解,才能更好地明白其愤怒的底气和保障。此外,对阿喀琉斯和帕特罗克洛斯的友情,人们基本持称赞态度,尤其是他舍死忘生执意为好友报仇的决心。(91)阿喀琉斯为友赴死固然值得称赞,但奥德赛的记载却又令人怀疑他心生悔意:奥德修斯在冥府时,阿喀琉斯跟帕特罗克洛斯等鬼魂一同出现(X1.466-540)。奥德修斯称赞他是最幸福的,因其在世时被人敬若神明、死后又统治众亡灵,可谓死亦何哀(X1.482-486)。但阿喀琉斯竟说宁可成为一个无地之人的雇员,也不愿当死者的统治者(X1.487-491)。理论上,阿喀琉斯死后有好友相伴,又能号令众亡灵,应当受人羡慕、夫复何求,但他明显表露出一种对生前做出轻率决定的悔意。诚然,有些事情看似不过尔尔、经历方知可怕。当然,阴间的故事出自诗人的想象和理解,代表了荷马时代或更早期的人们的死亡观,包括果报观念不强和没有来世投生之论。那有去无回的阴暗冥府,难免会让死者眷念生前的荣耀和太阳的光辉。可以推断的是,若阿喀琉斯能在跟阿伽门农争吵后获得重新选择的机会,他定会带领帕特罗克洛斯离开战场、安享长寿,因为他确有此打算,只是未及执行。(92)由此可见,阿喀琉斯的形象被许多近现代研究者理想化了,个中原因可能是片面理解古典文献的结果。然而,不能只看结果和表象而不管过程。基于荷马史诗的记载,可以发现阿喀琉斯崇尚武力且缺少谋略,在关键时候常需要别人的指点,而且他的荣誉观和友谊观都被人们所高估。五、结语在剥去堆积在阿喀琉斯身上那些层累油彩后,可见原始的阿喀琉斯绝不如“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那般迷人:他并非刀枪不入,也不年轻;他武艺高强但未达绝对凌驾群雄的高度,而且缺少谋略、粗鲁直率、任性自私、做事不计后果和关键时刻需要他人帮助;他的荣誉观和友谊观值得肯定,但被高估,因为人们对他的品德如同情心、荣誉感和友谊观等的理解实际存有片面和过誉之处。总的来说,荷马史诗不仅没有刻意美化阿喀琉斯,反而把他的缺点暴露无遗:虽然在战争大局方面,阿喀琉斯是功略大于过;但在个人综合素养方面,则明显负面因素多于正面。在古风古典时期,随着荷马史诗的流传、同性恋风气的流行、希腊人族群意识和文化认同的增强、蛮族观念的产生、位于波斯帝国境内的特洛伊被划为蛮族之列等原因,作为特洛伊战争中的核心角色,阿喀琉斯在古希腊成为家喻户晓的角色,其武艺、荣誉和友谊不断被放大和美化(年龄则是年轻化),所谓的“早死”亦赢得人们的同情,进而披上层层的光环乃至在某种程度上被神化。后来,希腊文化得到罗马人的承传,阿喀琉斯的形象进一步被粉饰,产生了“刀枪不入'的说法。至近现代,随着希腊神话和英语俗语的普及和希腊文化研究的发展,阿喀琉斯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那位强大任性、敢爱敢憎、为荣誉和友谊而战、甘愿为友赴死、充满悲情色彩的英年早逝的英雄人物。对人们来说,阿喀琉斯的形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乃希腊神话中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陌生的是人们对他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类似情况还有雅典娜,“希腊神话的雅典娜”总以正面积极的形象示人,但很少人知道“荷马史诗的雅典娜”是一个无法无天、残忍暴力、嫉妒小气和奸诈狡猾的角色。虽然不能否认近现代各种希腊神话读物对传播古希腊文化的积极作用,但其中片面的成见则不免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希腊神话研究者有必要纠正此类问题。此外,对类似的问题进行再研究,实际是对传统观点进行验证和重新诠释,从我国古典学研究的前景来看,这将会是一个趋势和要求。一方面,要大力推广西方古典学,从家喻户晓的神话角色进行入手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掌握的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和观点,而非随波逐流。这就要求古典神话研究者主动验证西方的传统观点的真伪和完善其中不足,尤其要去纠正一些错误的见解,进而丰富和发扬我国的古典学研究。由此观之,对希腊神话角色进行重新研究和定位有着较高的价值,相关课题或许会得到学者们的重视。阿喀琉斯形象分析阿喀琉斯是色萨利国王珀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是人和神所生的后代,是半人半神式的英雄。他具有远远强于凡人的能力,他有着刀枪不入的强健身躯,在战场上骁勇善战。但同时,他又有着人的丰富的情感,注重个人地位与个人尊严。阿喀琉斯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英雄,是一个重感情又任性,富有着凡人情感的强大半神。但比起“神”的一面,阿喀琉斯的性格中,“人”的一面更为突出。阿喀琉斯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在阿喀琉斯出生之时,得知阿喀琉斯将战死,于是握住阿喀琉斯的脚踝将他浸入冥河,这使得阿喀琉斯除了脚踵的致命死穴,全身刀枪不入,诸神难侵。为阿喀琉斯在战场上厮杀,取得荣耀奠定了基础。同时,这让阿喀琉斯与凡人区分开来,他有着凡人所没有的能力,是一个强大的半神。但他又有着与凡人一样充沛且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阿喀琉斯是任性的,残忍的。当赫克托尔想与他立约双方不可以羞辱战败一方的尸体,并将其尸体交还其家人的时候,他对此不屑一顾,杀死了赫克托尔并对赫克托尔的尸体大肆羞辱,此后有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暴尸三天。另一方面,阿喀琉斯有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阿喀琉斯为了无辜的阿伽门农的女儿,敢反抗神灵的意志,对抗整个希腊。当挚友帕特洛克罗斯的死讯传来,阿喀琉斯为了复仇再次踏上战场。当阿喀琉斯得知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国王普里阿摩斯最后一个儿子,阿喀琉斯立刻将赫克托尔的尸体还给了普里阿摩斯。同时.,阿喀琉斯又是固执,自大的。当再次进攻特洛伊城时,阿喀琉斯不听阿波罗的劝告及母亲的提示,自以为所向无敌的阿喀斯最终被帕里斯用箭射到他唯一的弱点一脚踝致死。这里又体现出他固执、自大的一面。阿喀琉斯的身上体现出了人的复杂的个性特征,他的多侧面,并不是各种单一性格的简单叠加,而是凝聚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一个丰满的人。除了拥有丰沛的情感,阿喀琉斯还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中曾怒而罢战,也曾怒而参战。这两次愤怒,将阿喀琉斯的个人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阿喀琉斯的第一次愤怒是因为希腊联军的统帅阿咖门农掳走了阿喀琉斯最爱的女奴布里塞伊斯,这使阿喀琉斯感到个人荣誉和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愤然离营,并表明如果阿伽门农不当众道歉就绝不再参加战斗。随着阿喀琉斯的离开,希腊联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战士们伤亡惨重。他的行为为希腊联军带来了重大损失,可阿喀琉斯却被个人的恩怨与私欲占据了内心,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而后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为振奋希腊联军士气,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了战场,却被特洛伊方面的主将赫克托尔杀死。得知好友的死讯,阿喀琉斯悲痛万分,为了为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报仇,阿喀琉斯一怒之下重返战场,这是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阿喀琉斯重返战场不是为了大局,完全是为了个人的情感。阿喀琉斯在两次愤怒中,他的言行完全是以自我,自尊为中心的,毫无集体主义精神可言。这两次愤怒,体现了他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阿喀琉斯身上的“人性”远大于“神性,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多样的。他的人格中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他是勇敢善战的,却也是固执自大的。同时,阿喀琉斯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他十分重视个人荣誉、尊严与地位。这些都体现出了阿喀琉斯身上鲜明的“人'的特征。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在战场上廛战至死的英雄人物,他们用短暂的生命换来后世诗人对他们的歌颂。除此之外,战场的描述也十分气势磅礴,从点到面,从个人到群体,从所思到场景的描述,都面面俱到,描述详细丰富而让人不由叫绝,每个人的生是那么热烈充沛富有激情,每个人的死又是那么残忍痛苦又无比悲壮。作为古希腊史诗的先河,半人神的英雄在思想行为也有着和人类如此相似的特点,这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竟是为了“金苹果”事件,它代表着欲望和权利。并不歌颂某一方的英雄主义、显耀其胜利,这是属于双方的苦难,从神明处降落到人间,共同为后世歌吟。整个战争的本质带有深刻的悲剧性,杰出的英雄不断在此战场上陨落,他们死于短暂干脆的战斗,对死亡具有明确的意识,伊利亚特的本质正是在这一生死交界处直面死亡的战斗。在战争里死去与幸存的人都对此进行了回忆,但他们并不歌颂胜利与战果,更多的是对死亡、战争之苦的悲叹。这一苦难被阿喀琉斯最为深刻的认识到,阿伽门农的冒犯与羞辱已经使得战争的荣誉亳无意义,赔礼也是如此。他有无敌的勇气、超人的战斗力和宙斯的宠幸,决定了他无往而不胜。他就像是一个孩子,喜怒哀乐随心而行,他重情,暴虐,任性。理性这两个字似乎离他很远,他可以因为受辱于阿伽门农而选择退出战争,对他人的命运袖手旁观;他也可以因为朋友的死亡,而不计前嫌,不顾生死,只为给朋友报仇;他心知自己将死,但却亳不惧怕死亡的到来。在当时的氏族社会,阿喀琉斯预知的命运是名垂青史,注定活不到老,年轻便战死在疆场。尽管他最终走上了战场,却以挚友的死亡与复仇的痛苦作为代价;即便击杀了赫克托尔,面对普里阿摩斯,也只能痛苦地认识到这一毫无荣誉、回报的战争已无法休止,并将所有人卷入其中,继续制造悲苦。阿喀琉斯是理想的英雄,荷马匠心独运塑造了他,把他放到命运无法解决的处境里,突出了他的杰出,更突出了他的悲剧性。每个人物出场都要介绍他的身世和人物关系,这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一张人和神的谱系,延伸到书本之外的往事叙述使史诗有强大张力,是多彩多姿的古希腊现世生活缩影。其实仔细回想不难发现伊利亚特描写的英雄或者神灵,没有任何一个是完美无缺的,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见人性的真实,他们都有缺陷,但这些缺陷却不能抹杀他们的光辉形象。这也是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伊利亚特不仅是一场战争,背后包含博大深广的古希腊生活,闪耀着古希腊人炫目的英雄主义光芒,个人独立于天地之间,建功立业的气概也是现代人文精神的源泉。在此英雄的死亡已不是简单的战功荣誉的交换物,这也避免了浅薄的英雄主义。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战争产生了传唱后世的歌咏,这一悲剧的内涵是博大的,平等地裹挟了交战双方,也完整地反思了战争本身,特洛伊战争成为了一个渺远的、宏大的、震撼人的回忆,它诉说凡人的伟大与渺小,让人们去思索世界、命运的面貌,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注释:早期荷马史诗存在多个版本(参阅晏绍祥: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610页)。比较古风、古典时代作品可知,现存荷马史诗版本中关于本文所及内容的记载属于公认说法,这表明基于现存版本进行相关分析的做法是可行的。如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The1.ibraryofHistory,XVII.17.1-3)>西塞罗(PrOArchia.10)>阿里安(AnabaSiSofAleXander,1.XI1.1-2)和普鲁塔克(AIeXander,XV.4)都有所提及。如巴库利德斯和品达都曾歌颂阿喀琉斯的勇猛。见BaCChylideS,ForPytheasofAeginajnBacchylides,Corinnaandothers,Greek1.yricvol.4,editedandtrans.byDavidA.Campbell,1.C1.,Cambridgei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pp.188-201;PindarJsthmian8,inPindariNemeanOdesJsthmianOdes,Fragments,editedandtrans.byW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