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园区建设 推进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docx
着力区建设推进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XX县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紧盯石榴优势产业,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石榴产业发展实现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发展、由增长导向向提质导向、由“单打独斗”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个转变”,成为全国石榴第一县,荣膺“中国石榴之乡”称号,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强县富民的新路子。20XX年,全县石榴面积60万亩,产量60万吨,果农收入35亿元,对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52%o一、加快园区建设,推进石榴集约发展优化石榴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加快石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一是着力园区建设。以富乐乡3000亩有机石榴基地、12个乡镇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突破口,建成省级石榴万亩亿元示范园区21个,带动全县建成石榴基地40万亩。二是调整品种结构。面向市场需求,以园区建设为抓手,调整石榴品种结构,压缩软籽石榴面积,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5万亩。三是坚持连片发展。园区内培育石榴专业合作社130个,家庭农场206个。推行“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运行机制,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建成2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石榴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石榴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Q二、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石榴质效益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组建“产学研”联盟。依托科研院校所,组建“产学研”联盟,抓好现代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加速新品种选育扩繁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发,进一步修订完善石榴产业技术标准,全面推广生草覆盖、配方施肥、设施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化除草、太阳能提灌等技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一控两减”要求,大力推广,草(果园生草)一畜(养殖业)一沼(沼气渣液)T果(石榴)”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成“草畜一沼一果”种养结合示范园区3个,启动全县石榴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三是着力高质量发展Q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检测数据共享、追溯信息平台,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风险评估监测,率先在石榴中推广二维码防伪标识应用等现代农业技术手段,确保石榴产业化发展上档升级、提质增效。三、发展精深加工,延长石榴产业链条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排头兵工程和“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提高产品附加值Q是发展精深加工。坚持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并重,推进国有资本进农业,引进五粮液集团与果果果业强强联合,开发出石榴汁、石榴酒、石榴露、石榴面膜、石榴精华液等系列产品,形成年处理石榴鲜果3万余吨,年产石榴浓缩汁3000吨以上的石榴产业加工链。二是发展产地初加工。培育7个石榴产业发展联合体,建成39处2XX座、贮藏保鲜能力3.9万吨现代气调库,开展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和冷链物流服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三是打造石榴品牌。XX石榴继“中国驰名商标”后获“2016年全国果菜产业百强地标品牌”和“全国果菜产业十佳文化传承地标品牌”、“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多项殊荣,先后取得“三品一标”认证。同时依托XX石榴公共品牌企业、合作社等加大石榴品牌创建力度,创建XX省著名商标2件、“大凉山”特色农产品11个。四、搭建服务平台,拓宽石榴销售渠道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石榴产业行动,推进电子商务进园区、进乡村、进农户和石榴产品进城,畅通产品销售渠道。一是培育市场主体。成立XX石榴营销协会,培育石榴营销专业合作社和营销大户,建立“协会+营销合作社+营销大户+农户”的运行机制,抱团取暖闯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二是发展电子商务。成立XX县电子商务协会,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0个、乡镇物流网点41个、村级物流网点82个,本土电商领头企业7户,电商经营主体100余户,加大与京东、淘宝、村乐淘等合作。20XX年网络销售石榴3000万斤,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6亿多元,网络零售额1.2亿元。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统一包装、统一标识,以“大凉山”XX石榴品牌参加西博会、XX农博会、佛山农特产对接会等,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20XX年石榴经营主体与外地客商签订购销合同达1.3亿元,提高了XX石榴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占有率。五、着力产业融合,打造石榴产业价值链按照打造旅游首位产业思路,突出石榴特色,大力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和乡村旅游富民行动。一是建设石榴田园综合体。启动面积约23.8平方公里,以“产业、乡村、文化、旅游、体验”为核心的XX石榴文化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休闲农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石榴产业再升级。二是举办石榴文化节。挖掘石榴文化内涵,举办春看石榴花、秋采石榴果活动,吸引游客品石榴宴、饮石榴酒,体验石榴丰收的喜悦。三是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石榴采摘观光体验活动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栏目美丽中国乡村行播出,吸引国内外游客到XX旅游。20XX年,全县建成休闲农庄、农家乐71家,带动农民就业5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