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23年5月12日,AXXX在我省考察调研时强调,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XXX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X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23年4月,省政府出台加快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支持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年7月,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假设干措施。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为实现2025年经济总量过万亿确定的五个千亿级产业之一。实践说明,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打造创新引领、高端智能的制造强市,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具备重要的推进作用。近几年以来,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间断壮大,共有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X家,2022年底规上企业达X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X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2023年完成营收X亿元、同比增长15.6%。近5年医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11%,其中有4年增速位于全市七大重点工业之首。一政策体系初步构建。我市制定全力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行动具体落地落地实施具体落地实施计划(2021-2023年),编制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已有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条政策基础上,出台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假设干措施及相关落地落地实施细则,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不间断完善。二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市高新区有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高端生物医药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国家药用辅料与制剂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拥有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4家,上市挂牌企业7家,注册生物医药企业2985家,2023年实现营收X亿元,已连续6年在全国二百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十。三市场主体逐步培育。市石药集团、X四药、神威药业等5家药企上榜“2022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3家药企居“中国化药企业TOPIO0”第4、27、39位;2家药企居“中国中药企业TOPlOo”第5、19位;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X亿元、利润X亿元,达到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的66%、73%o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四创新能力不间断增强。从创新主体看,6家企业分别居“2023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TOPlO0”第6、25、29、34、63、100位。在子榜单中,4家企业分别跻身“2023中国化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lO0”第4、10、30、39位,X药业位居“2023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第二位,X集团、X制药入围“2023中国生物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0P50”第17、41位。从创新平台看,全市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创新平台X个,其中国家级X个,占全省国家级创新平台的90%。从创新成果看,全市拥有6个上市国家一类创新药,包括X制药历时17年、自主研发的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填补了国内空白。另外,X集团新冠mRNA疫苗在中国纳入紧急使用,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获得紧急授权使用的mRNA疫苗产品。五支持力度一直不间断加强。我市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和每年10亿元的专项资金,先后五次向385家生物医药企业(项目发放奖补资金2.7亿元。建设总面积2.8万亩1其中产业用地1.4万亩)的国际生物医药园,完成拆迁腾退土地6000余亩,基本农田全部调出,从以往的“项目等地”变成“地等项目”。二、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尽管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横向对比,落后于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苏州等城市,存在以下制约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一产业布局不够优化。市已初步形成高新区创新药品生产基地、经开区生产加工区、X现代中药产业园、X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X生物医药中间体集聚区等五大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但产业园区实际建设发展中没有严格界定进入企业类型,致使部分园区功能重叠、同质竞争,特色化、专业化不足。除高新区、经开区外,其他园区总体规模不大,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二产业链条还需完善。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化药、中成药,抗体、疫苗等生物制剂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为代表的产业链前端相对优势明显,创新性药物尚未形成主导。2006年,苏州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深耕和培育,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形成生物技术、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三大重点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2部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三研发力度尚需加强。依据美国杂志制药经理人公布的2023年全球制药企业T0P50榜单,其中有3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5%、21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率超过20%o市龙头药企X集团这一比例为15.3%,虽然超过了制药公司15%的门槛,也较上一年增加3.5个百分点,但是较50强平均水平低4.6个百分点,也低于同在榜上的我国江苏企业恒瑞制药的22.3%。四公共平台有待增加。市生物医药研发平台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依靠大型药企独立完成新药研发所有环节,开放创新模式尚未形成。而苏州工业园区在硬件建设上遵循“生物医药产业前期主要依靠人才、资本投入”的规律,倾力打造公共实验室等服务平台。五高端人才吸引不足。项目跟着人才走的特点在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显著。目前,X人才吸引力为43名,远低于上海、苏州的第2、8名。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特别是“科学家一工程师一企业家”集成式领军人才、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原创药物研发人才等缺乏,影响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对策建议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深入贯彻AXXX重要指示精神、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集中表达。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医药产业发展,要积极抓住打造京津冀生命健康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机会,借鉴苏州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立足我市实际,通过在完善生物医药空间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等方面协同推进,努力打造“全球好药X造”产业名片。一优化产业市域布局充分发挥我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市一区一园区三级工作机制,立足现有园区产业基础与发展导向,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集聚全市优质资源要素,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全市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产业整体谋划、园区联动发展。1 .联动发展。第一个是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引导疏通疏通建立“市级指导,区县联动”的产业承接机制,举办联合产业对接会,引导疏通疏通产业要素合理分配。第二个是站在市级层面统筹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按照市一盘棋的要求,加快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相关文件,统筹配置产业基金、土地供应、能耗指标等,引导疏通疏通优质资源集聚,通过空间重构,带动资源重组,实现品质重塑,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三是从县(市、区)层面细化产业分工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打造特色更加鲜明、主业更加突出的细分产业,使产业聚集区向细分领域精细化布局,构建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产业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基础上进行细化,如科学编制X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结合生物医药的专业性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高新区现状与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将该规划打造成为指引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不间断稳定一直不间断发展的航向标。四是鼓励各县市、区)围绕优势领域开展精准招商、重点招商。精准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链招商行动具体落地落地实施具体落地实施计划,统筹充实专业化招商力量,聚焦集群特色主导产业招商。市级层面加强招商项目信息研判和筛选论证,力保市级招引项目分类精准落地。市级政策对符合条件企业及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速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经开区、X区、X、市等地为配套的市域产业布局。2 .产业园协同合作。研究出台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的落地落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尽量引导疏通疏通重点产业项目和招引企业向优势园区布局,实现错位互补、有序竞争,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产业园应按各自定位做好入园企业甄选,只允许具备产业关联的企业进入,杜绝出现群而不聚的现象。在产业布局上各有侧重点,各产业园区从研发到生产、从原料药到制剂等各有侧重,园区之间相互融合补充,最大化投入产出率。二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对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落地落地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具体落地落地实施具体落地实施计划,使得产业链能够以最经济、安全、有效率的方式运转,实现更高层次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1.在建链上,加强头部企业招引。坚持龙头带动,积极招引符合市最新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生物医药世界500强、全球行业前100强、国内行业前50强、细分领域前5强和自带资源的“平台型”企业。充分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对接京津地区,结合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开展合作,与国外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引入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对高端要素聚集形成一定的虹吸效应。通过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头部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研发创新以及生产制造水平。3 .在补链上,完善生物制剂产业链条。支持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发挥龙头平台作用,瞄准生物药产业链重要环节加快资源整合,通过市场行为进行补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打造涵盖“药物发现、小试、中试、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制造生产、生产配套、冷链物流、销售服务”各个环节紧密协作的产业链。鼓励企业从抗体药物、疫苗、新型佐剂、细胞治疗药物、蛋白质和基因工程药物、多肽药物及体外诊断等不同方向出击,在有效规避产业同质竞争的同时,使生物药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加快生物药未来领军企业培育。培育更多高新技术、瞪羚和独角兽企业等生物药未来领军企业,并支持其加快成长为生物药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4 .在延链上,推进跨界融合发展。深化生物医药与医养康养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进生物医药企业与医疗、康养等机构合作,探索建立在线健康诊疗新模式,增强医疗服务对医药制造发展的带动力,努力打造集医药研发、药械生产、产品销售、康养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医养全产业链。探索建立“线上+线下”本地供需对接机制,搭建线上“x药械通”医企供需对接平台,发布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供求信息,促进本地医药康养产业链配套发展;一直不间断开展线下X生物医药“优服务、搭桥梁、促合作”系列对接活动,推进临床、康养服务赋能全产业链,进一步拉伸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长度。5 .在强链上,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支持BT+IT项目、平台、产品及服务,分步推进BT与IT融合创新,促进数字技术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打造优势产业链。在研发早期,通过Al算力加速新药发现及研制。在研发中后期,加强医学数字平台支撑力度,提升评价检测、临床研究等环节服务能力。在产业化阶段,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企业工业设备高端智能化建设,引进和培育可提供工艺过程优化、生产数字化控制、质量管理等环节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三引导疏通疏通激励药企创新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及生物康养等方向,探索与石药集团、华北制药、X四药、以岭药业等骨干药企设立基础应用研究基金以及生物医药科技专项,引导疏通疏通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 .融通创新,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以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支持石药集团等生物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创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产学研力量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承担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举办临床试验项目对接会、共同合作开展科技项目等形式,促进医疗机构与本地药企在医药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进行科研合作与精准对接,畅通医院临床研究资源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信息互动互通,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持联合体内企业开展产业链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紧密型协作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 .协同创新,深入开展京津石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第一个是探索区域内生物医药企业飞地合作与监管模式。建立京津石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与京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区域,探索区域内生物医药企业飞地合作与监管模式,明确区域间税收分享机制,加强资源统筹与利用,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第二个是成立X生物医药“揭榜挂帅”创新共享中心。面向市生物医药企业公开征求技术难题、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精准开展技术需求调研,动态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需求清单,科学筛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制定科技创新合作发展具体落地落地实施具体落地实施计划,联合京津地区科教资源优势,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三是跨区域组建一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市药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京津高校院所、创新联盟等主体加强合作,跨区域组建一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京津石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京津石科技研发、转化交流合作,力争更多创新要素向市集聚、更多生物医药京津科技创新成果在市落地转化。3 .开放创新,对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美国制药经理人公布的2023年全球制药企业T0P50榜单中,我国只有4家企业上榜,美国、欧洲、日本的企业数量占到80%以上。基于此,应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加快对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挖掘全球创新成果。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与境外研发机构开展跨国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探索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离岸创新中心。鼓励企业收购设立海外实验室,开展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发挥自贸区正定片区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创新引领区的作用,借助X综合保税区区内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区外的医药展示交易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的X进口药品口岸等功能平台,并利用综合保税区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免税、研发用物品免许可审批等特殊政策优势,为市生物医药企业参与全球协同研发提供便利。4 .下沉服务,做好前端研发创新评审工作。大力推进X省药监局与市高新区异地工作站点合作,建立X省药监局X服务工作站,设立行政审批服务窗口、药品评审分中心、药品审核查验查验查验分中心、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分中心,与X省药监局协调下放相应业务受理职能,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前端服务,便利生物医药研发创新。5 .后端加力,助推创新产品市场拓展。对临床必需、成本效益较高的本市创新药物品种,强化激励性政策扶持,完善生物医药创新品种上市后的应用支持,促进本市创新药械较快实现商业化价值。借鉴苏州、上海经验做法,建立动态更新的市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目录,对目录内药械产品及其研发生产企业,各部门发挥政策优势,在国家医保目录推荐、入院应用、商业医疗保险设计等方面加强支持。推行采购使用目录内药械产品奖励制度,支持和引导疏通疏通本地医疗机构采购使用市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四建立健全公共开放服务平台1.建设线上数字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市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数字画像,从服务门类、仪器设备等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建设X线上数字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要素无缝、精准对接。推广实验室、设备、服务等共享,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主体可以更好地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高整体研发能力。2 .打造全链式全周期综合服务平台。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做法,打破生物医药产业前后道监管、审批部门分散独立的传统运营模式,从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出发,集成各部门力量,围绕各环节痛点、难点、堵点不间断探索制度集成创新,重点建设药品生产GMP管理咨询平台、二三类医疗器械审评咨询平台、试剂耗材采购平台、生物制剂进出口监管平台等,打造高效的X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专业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五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专业人才1.重视引进顶尖人才。第一个是瞄准引进关键人才。依据市生物医药产业实际需要,选取一批掌握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前沿技术、具备较强自主创新实力的团队,引进高精尖人才,力争达到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创造一批成果、形成产业亮点。第二个是制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围绕创新生物制剂、高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和绿色原料药等细分领域,组织行业内专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作出创新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制定和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三是借助产业基金引才。杭州医药港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生物医药超级集群波士顿设立了3000万美元的海外生物医药基金,助力人才招引。借鉴其做法,市通过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海外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设置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招引专业化人才。3 .大力培育高端人才。第一个是加快引进“大院大所”。借鉴合肥、苏州、杭州经验,面对目前市在生物医药产业缺乏本地“大院大所”、高端人才不足问题,加强力度引进本省燕山大学、X工业大学、X大学等高校在X设立研究院。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所联合共建创新研究院,培育生物医药专业高端人才。第二个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支持和引导疏通疏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联合石药集团等市龙头药企建设高技能创新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疏通疏通X医科大学、X中医药大学、X科技大学等学科方向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紧密结合,加强市属高校和职业院校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三是落地落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生物医药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定点落地落地实施配套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有效支撑市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和跃升。4 .强化留人、用人机制。第一个是制定激励奖励人才制度。多部门协同参与制定可落地、可操作的股权、虚拟股份政策和内部成果激励等制度,加强对贡献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骨干等高端人才个税奖励力度。第二个是进一步为人才做好服务。变政府“端菜”为人才“点菜”,人才需要提供什么服务、政府部门就去服务什么,人才有什么困难、政府部门就去帮助解决什么。围绕高端人才培育平台、安居保障服务、子女入学等方面,研究制定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高端人才的专项服务政策。三是改革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借鉴苏州市启动生物医药工程职称评审试点,海归领军人才可直接“跳级”申请高级职称,以职称评审改革为切入点,畅通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