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卒地考述.docx
陆羽例考陆羽的卒地,学界说法不一,有“湖州说”、“两地说”、“竟陵说”。由通论和通载之“隐士陆羽卒”之记,知陆羽卒前的生活状态为隐土,由舆地纪胜之记、赵璘因话录与周愿三感说相互印证,陆羽晚年回竞陵隐居西塔寺,笃信佛教,又据“周愿三感说及清一统志”所载,陆羽卒于竟陵,葬覆釜洲,并建有塔。陆羽;卒地;晚年;西塔寺陆羽的卒地,学界说法不一,若干年来没形成定论,按皇甫曾哭陆处土诗及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凭题皎然塔陆羽坟诗推断,认为陆羽贞元二十年(804)卒于湖州,是为“湖州说”;国家社科院沈冬梅博士在茶经校注一书的前言一文中又说:“贞元二十年(804)冬,陆羽卒于湖州,葬杼山,与皎然塔相对。(一说陆羽晚年回故乡竞陵卒。)”显系不确定之“两地说”。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教授林正三先生在其唐代饮茶风气探讨一文、吴觉农先生在其茶经述评一书中就明确提出陆羽晚年回竞陵而卒,是为“竟陵说”。不论是沈冬梅博士的两地说,还是吴觉农先生的竟陵说,都没给出论据(林正三先生据周愿牧守竞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1湖州陆羽墓与卒于“湖州说”考辨现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境内的陆羽墓(妙西村杼山南麓一墓,滋坞村妙峰山南麓一墓),系后人根据皇甫曾(?)哭陆处土诗与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凭题皎然塔陆羽坟(以下简称送陆畅归见全唐诗卷37929)诗及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据孟郊诗列“陆羽坟”条之记,推定陆羽终老于湖州而立。下面试从诗文及史料予以辨析。1.1 以诗说坟哭陆处土诗见全唐诗卷21010,系于皇甫曾名下,有学者将陆处土归为陆羽,实则谬误。其一,据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P409-420)考证,皇甫曾死于785年;其二,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贞元元年(785)条(页407):“皇甫曾春日卒,卢纶、李纾、包佶有诗哭之。曾有诗一卷。”下载:“卢纶诗集校注卷二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包佶本年三月为刑部侍郎,冬,拜国子祭酒,知诗本年作。”而陆羽卒于803年,该诗若系皇甫曾作,所哭当不是陆处土羽,应另有其人。其证显然不能成立。孟郊送陆畅归诗,是陆羽卒于“湖州说”的主要支点。华忱之先生、喻学才先生孟郊诗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卷八,页384385)有送陆畅归诗,其注释:“'杼山二句:旧唐书艺文志:皎然诗集十卷,字清昼,姓谢。湖州人,灵运十世孙。居杼山。其祠墓也俱在杼山。陆羽,隐苕上,称桑苧翁。又号竟陵子。杜门著书,或行吟旷野,或恸哭而归。性嗜茶,有茶经传世。广宵',晨夜。文选陆机挽歌诗:广宵何寥廓,大暮安可晨?李翰注日:霄暮皆夜,言胃壤中也。”霄同宵"在孟郊诗集校注后附的孟郊年谱元和三年条:”有送陆畅归又据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及谈钥的嘉泰吴兴志,知皎然的祠墓,也俱在杼山。疑东野此诗所称砖塔,当即在杼山妙喜寺内。陆羽,字鸿渐。与皎然在当时'为缁素忘年之交'他死后坟墓也在湖州。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古迹内即有“陆羽坟工下载'孟东野送陆畅归,有凭题陆羽坟诗。即指此篇。”还有当代学者韩泉欣孟郊集校注(浙江古迹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页335),有送陆畅归诗注释:“皎然据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及谈钥嘉泰吴兴志,其祠墓在杼山。陆羽:他死后坟墓亦在湖州。”该注显见引自华、喻送陆畅归诗注释及华孟郊年谱。经翻检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百川学海辑本,建铭昕石林诗话校注)及谈钥嘉泰吴兴志,均无关于皎然祠墓、陆羽坟墓的记载,实属谬误。引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古迹内有“陆羽坟”条证“他(陆羽)死后坟墓也在湖州”,更是让人费解,这是因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歹陆羽坟”条依据的本就是孟诗,又将其引证孟诗,便形成了以“孟诗”证“孟诗”之自己证自己的滑稽逻辑,故其结论当然是不能成立的。华忱之先生虽系考证孟郊时傍及皎然、陆羽,但对史料的甄选引用是有失严谨的,导至大半个世纪以讹传讹。1.2 以史论坟据沈慧略论V嘉泰吴兴志的价值一文:“嘉泰吴兴志是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官方编修的一部地方志,由知府李景和等修,归安(今浙江湖州)谈钥纂嘉泰吴兴志是湖州现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宋朝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一部方志比较重视人物记载,有郡守题名、贤贵事实、进士题名、释道等。”在史料价值如此之高的嘉泰吴兴志中,卷四、山、杼山条:言陆羽旧记、颜真卿杼山碑、三癸亭等,不言皎然塔、陆羽坟。卷十二古迹条:乌程县名下共40条,其中墓23座,无皎然塔、陆羽坟。全志记录陆羽共有8处,也不见陆羽晚年生活于湖州并终老于此及陆羽坟的只言片语。又据乾隆乌程县志卷十陵墓条,载唐时陵墓32座,无陆羽墓之记载。从记32座墓之署出处,录自成化湖州府志9条,录自崇正乌程县志15条,录自万历湖州府志6条(其中有两处“历”为“正”,系形误),录自其它文献2条。由此可见,乾隆乌程县志穷尽其它志书关于唐时陵墓之记载,也无陆羽坟之记录。陆羽卒于“湖州说”的另一条支撑史料,便是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2年第一版,页242243)卷四安吉州古迹条陵墓部分(共17条),兹录两条于下:“陈帝三陵:释皎然题报德寺清联上人西峰(寺即陈文帝故乡)。陈世凋亡后,仁祠识旧山。帝乡乔木在,空见白云还。双塔寒林外,三陵暮雨间。此虽征战苦,君独启禅关。“陆羽坟:孟东野送陆畅归有凭题陆羽墓诗。”我们比较“陈帝三陵”与“陆羽坟”所署出处,发现“陈帝三陵”引用皎然诗不仅诗题诗文全引,且诗题诗文与全唐诗吻合。而“陆羽坟”条目下称引自孟郊诗题,然孟郊诗题为送陆畅归湖州凭题皎然塔陆羽坟,既然依此诗题列陆羽坟,为何不列皎然塔?列陆羽坟有人引之证陆羽葬杼山,不列皎然塔是否说明皎然非葬杼山?该结论显然又是错误的。据皎然传:“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吴兴志卷十三:“宝积禅院,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杼山。梁大同七年初建,号妙喜寺。寺多古迹,有僧如昼祠。后改今名。”可见,舆地纪胜此处之记是非常混乱的。不知引此为证者是否作过比较研究,结论如何?也正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湖州人物志一书中,陆羽一篇也没因湖州建有几座陆羽坟(墓),就此认定陆羽终老湖州葬杼山,说明编志者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坟不一定反映死者葬地,更不能说明其卒地。坟,据辞海: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就普遍意义亦是如此,但又不尽其然。只葬有死者身前衣物用品的衣冠冢(辞海冢:隆起的坟墓。),还有纯土堆号称的纪念坟,在华夏大地上也比比皆是。如前文所提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古迹条记“陈帝三陵”,北京袁崇焕衣冠冢,北京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至于沿海渔民出海未归者,亲人筑的衣冠冢,更是不计其数,均属无死者尸骨的坟墓,很显然,坟墓并非都是死者的归葬地。那坟墓是否都反映卒地呢?对此,我们不妨再来看几个例子:诗人孟郊,“暴卒于赴郑馀庆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幕府的途中(阕乡县)”(华忱之孟郊年谱),地点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后归葬于洛阳祖莹;又如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九月,葬始皇郦山。”(注:沙丘平台,今河北邢台)从该两则史料看,坟墓是不能反映卒地的,反映卒地靠的是死者卒前的行踪。所以,仅凭孟郊诗题中有“陆羽坟”及舆地纪胜列“陆羽坟”条,以此证明陆羽卒于湖州,是没有说服力的。然湖州历史上是否有陆羽坟,倒不能完全否认,其理由有二:一是湖州人历史上就有依据诗文为名人筑纪念坟的先例,如舆地纪胜据皎然题报德寺清联上人西峰诗于古迹条记有“陈帝三陵”,据陈书卷三本纪第三记载:“陈文帝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在有觉殿去世葬于永宁陵(位于今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新合村狮子冲田野中。)。”可见,"陈帝三陵显系纪念性质的陵墓。二是陆羽在离开湖州前,于青塘门外营有别业,史称“青塘别业”,陆羽居此多年,在贞元初赴江西信州时,带不走的物什与别业,一定会托付给了乡邻,此后杳无音讯,贞元末(804),陆羽终老的噩耗传至湖州,受托者葬其物什并起坟悼祭,于是便有了陆羽坟的传说。2陆羽晚年行踪考陆羽自贞元九年(793)随着李复离任岭南后,其晚年的行踪因缺乏直接证据,一直无考。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的不懈研究,加之有些史料的发现,陆羽晚年行踪便有了考证的依据。台湾学者林正三在唐代饮茶风气探讨之陆羽事迹系年一文中,引周愿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以下简称三感说)证陆羽佐李复滑台幕,追随李复至贞元十三年(797)四月,李复卒,陆羽回竟陵。但也只是仅止一提,无详尽论述。最近,笔者经查阅相关史料,结合参考众多工具书,对周愿三感说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特附于本文之后备查。周愿两唐书无传,从妙喜寺碑知他与陆羽结识于颜真卿湖州幕府,816819刺复州(见郁贤皓唐刺史考复州条),访西塔寺著三感说一文,从该文知他与陆羽同佐李复幕,交情至厚。就现有的史料看,周愿不仅与陆羽共事多年,而且是陆羽晚年行踪无考的最后一个可考之人,因此,周愿三感说所传递的信息,对弄清陆羽晚年的行踪,可谓弥足珍贵。“愿频岁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之幕”一句,依古汉语及古人用法,连续、多次方称“频”,不曾分开则为“同”(详见附文三感说译注),文中述其与马总佐李复岭南、滑台两幕为“从容两地,七改星火",而不用“频”、“同”的写法也从侧面予以证实。因此,从对三感说这一句话的详细解读,我们知道了陆羽与周愿一起佐李复岭南、华州、滑台三幕至李复卒于滑台官舍。即将陆羽行踪考证到了贞元十三年(797)四月。此后陆羽又何去何从,下面将引入更多史料予以论述。2.1 佛教史料揭示陆羽晚年生活状态2007年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殷玉娴陆羽卒年考述一文,该文根据佛教文献,明确提出陆羽卒于803年。此后,浙江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竺济法也根据佛教文献发表陆羽卒年再认识一文。这里所说佛教文献,即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和佛祖历代通载(以下简称通论和通载)。通论卷第二十:“十九年,隐士陆羽卒”通载卷第十四:“(癸未)隐士陆羽卒”但不论是殷玉娴陆羽卒年考述一文,还是竺济法陆羽卒年再认识一文,都只是利用佛教文献证得陆羽的准确卒年,并未对“隐士陆羽”中之冠字“隐士”作进一步的探究与解读,其实,这里面深藏着陆羽晚年的重要信息,下面,即从陆羽的“隐士”称谓说起。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一书中,对涉及陆羽诗篇中的称谓,诸如陆山人(见敬酬陆山人三首)、陆三(见颜真卿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陆太祝(见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处士竟陵子(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亭记)。此外,还见一般场合直称陆羽,陆鸿渐,鸿渐的,惟不见以“隐士”相称,因此,该称呼所指陆羽的人生阶段只能是贞元十三年(797)四月至离世期间,也即陆羽卒前处于隐士生活状态成了一位隐士。然而,通论和通载两书为什么对这样一位隐士与当时的高僧等同列传作记,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探讨。据佛学大词典:“通论系南宋祖诱撰于隆兴二年(1164)0又作隆兴编年通论、编年通论。收于FH续藏经第一三。册。系以编年体辑录佛教传播之史实,记述东汉明帝至南宋孝宗(651163)期间有关释门之事项。并就各时代之大德及其事业叙其始末。”“通载系元念常撰。又称佛祖通载。所载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至顺帝元统元年,编年纪载,于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一一分明。”由通论和通载两书收录原则可知,陆羽虽非受具足戒者,但一定是“有关释门之事项”,据此可以认定,通论和通载两书之“隐士陆羽卒”之记,一定是隐于佛门,否则是没有资格进入两大佛教文献中的。这从通论和通载两书在天宝元年(742)至贞元二十年(804)的62年间,列有传记者如怀让、玄素、凝公、王维、皎然、陆羽等为数不多者。足见陆羽以隐士身份在佛教界的威望,若不隐在佛门传播大德是绝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威望的,至于隐于何处佛门,下面将引入其它史料予以求证。2.2 南宋地理志书舆地纪胜揭示陆羽隐居之地王象之舆地纪胜在其“卷七十六厘州景物下”有记曰:“覆釜洲:在竟陵县西禅寺,有州如覆釜,即唐陆羽隐居之地。”该记述当指陆羽晚年之隐无疑,少年之前的陆羽在此生活是称不上“隐居”的,陆文学自传之“始三岁,惇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也对他这段生活给予了“育”的定性。因此,该条史料以其明白无疑证明陆羽晚年回竞陵西塔寺隐居。2.3 赵璘因话录记陆羽篇章,力证陆羽晚年隐居西塔寺。赵璘,字泽章,大中衢州刺史,记唐史逸事(周勋初文集卷五赵璘考)。赵璘因话录卷六羽部第19条有“余年小,在江汉”的记载,又在其弟赵璜墓志一文中,有“蒙先夫人严教慈育,虽漂寓江汉”之记载,说明赵璘小时在陆羽故里长大,具有获得陆羽有关信息的条件。又,赵璘外祖柳淡(字中庸),先是与陆羽同在颜真卿湖州幕府,后任洪州户曹参军时,请陆羽撰写过公文(笺事状),应算赵璘家世交。所以,赵璘关注、记录陆羽一是有史料来源条件,二是有情感基础。赵璘考一文,说“赵璘的因话录可与众不同。它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翔实可信,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博得了后代学者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为之作提要时说:故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其它实多可资考证者。在唐人说部之中,犹为善本焉。又同书卷一二O子部,杂家类,为尚书故实作提要时,盛赞此书颇有考证',后人'皆据为出典,在唐人小说中,亦因话录之亚也。可见在四库全书馆臣的心目中,因话录是这类著作中可称典范的上乘之作。”又说,“当代唐史专家岑仲勉也极为推重此书。唐史馀藩卷三叙因话录日:赵录事实,余尝以他史料参合勘之,殊少大疵谬,实晚唐笔记之上乘,其价值远超乎王士稹所推许之唐摭言也。“'赵璘因话录卷三关于陆羽的记载,兹录于下:“太子陆文学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育之,遂以陆为氏余幼年尚记识一复州老僧,是陆僧弟子。常讽其歌云:不羡黄金舞,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也有陆羽的记载:“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蜃。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我们比较赵、李之记,一是赵记六羡歌的文字优于李记;二是赵记署有出处,李记则无出处。全唐诗卷三O八收录的六羡歌题下原注:“太和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僧弟子,常吟此歌。”该注证明,六羡歌来自赵璘的因话录。全唐诗收录时选因话录所记,不选唐国史补记,且陆羽于李复岭南幕前(793)的所有酬唱作品及其它文献,均无六羡歌的记载,据此认定,“复州老僧”吟唱的六羡歌为最早口传版本,赵璘将其记入因话录为最准确文字版本。文末“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一句,说明陆羽除六羡歌之外,还有很多追感恩师智积的诗篇,虽没能传下来,凭赵璘此记,当真实可信。但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是如何传于复州老僧的?这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赵璘小时认识“复州老僧”之前,不见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的传播记载,因此,“复州老僧”获得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陆羽在回竞陵西塔寺以前写定,后带回传给了“复州老僧”;二是陆羽回到竟陵西塔寺后所写并传于“复州老僧工否则,“复州老僧”获得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的途径将无法解释。因此,赵璘因话录记陆羽篇章力证陆羽晚年回竞陵西塔寺隐居。2.4 周愿三感说证明陆羽晚年回归竟陵西塔寺周愿在三感说之“感三”(详见附文三感说译注)中之“洎乎冠岁,为竟陵宓刍之所生活,老奉其教,如声闻辟支,以尊乎竺乾圣人也。”这一句话是说:“等长到二十岁的时候,还生活起居于寺院僧房之中,老来又信奉其恩师曾经逼迫他信奉的佛教,像“辟支迦佛陀”一样虔诚地向外传递着他的音讯,用继承衣钵的行动来敬重他心目中的、具有崇高德行的释氏再生父亲啊!”又:“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该句译成白话文即“塔中供奉的僧像,是陆羽亲自用泥塑的师傅像;塔前的竹子,是陆羽当年亲手栽种的。看到随着天地运行的泥像,因时间的推移,己残破不堪,竹子也衰老枯萎,而陆羽也去世了。”所以,周愿在三感说中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在他访西塔寺时,当时的僧众不仅告诉了陆羽晚年在此过着笃信佛教的隐居生活,还告诉说塔中积公的泥像是陆羽所塑,塔前的竹子是陆羽所栽。用周愿三感说证及至此,再结合王象之舆地纪胜“即唐陆羽隐居之地”之记、赵璘因话录记陆羽篇章的强力印证,陆羽晚年回竟陵隐居西塔寺,笃信佛教,己无任何悬疑。综上所述,我们还可得到另一个结论:陆羽作为一个儒家人物,把智积禅师认作再生父亲,回西塔寺替先人守坟尽孝,以赎当年不羁之罪。因此,该段历史体现了陆羽既笃信佛教、又崇尚儒学的双重人格特征,亦如西塔寺僧演清所言:“陆子当日非僧非俗,亦僧亦俗”(释演清陆子茶经跋)3陆羽卒地考3.1陆羽晚年行踪与周愿三感说力证陆羽卒于竟陵据本文“陆羽晚年行踪考”知陆羽晚年隐居竟陵西塔寺,陆羽从李复滑台幕回到竟陵时间,至早也在贞元十三年(797)夏秋之季,距其卒年贞元十九年(803)仅有六年时间,风烛残年的陆羽不可能为寻求客死他乡再次东去湖州?吴觉农先生之考证为历史定案,林正三先生之考证强力补证。吴觉农先生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八章第二节P334倒数第七行记日:“陆羽出生于现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天门,老死于故乡其依据来自于史志,在先生所辑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一书下册中,有辑录于湖北通志一百零八册卷十一山川六关于陆羽的一段文字:“天门县:西湖,在县城西门外,广次于东湖。有洲日复釜,唐陆羽所居,后葬此,即建塔焉。有西塔寺,内有陆子茶亭。清一统志”该处说明湖北通志这一段记录来自“清一统志”,经查阅“清一统志”,与湖北通志之记完全吻合。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林正三教授在唐代饮茶风气探讨一文中,引用周愿三感说也证得陆羽晚年回竟陵卒,实为海峡两岸陆学研究者之遥相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