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重读《卷席筒》.docx

    • 资源ID:7036660       资源大小:20.5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读《卷席筒》.docx

    重读卷席筒1康复无聊,重听曲剧卷席筒。分割时间,消磨时间,沿着旋律回忆。不仅卷席筒,还有红灯记朝阳沟寇准背靴收姜维秦香莲,由此再联想到十五贯沙家浜打金枝对花枪大祭桩穆桂英挂帅阿三两爬堂。每个曲段,是时间点、时间段,也是历史文化,是个人情感,是岁月记忆。想起大家毕业刚刚入职,工作之余,到单位之外农田闲逛,三五好友,在空旷的田野小路,放声高歌,我们唱的是什么,是“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或者是“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或者是“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不管什么调调,都能唱出欢乐,那个时代,没有卡拉OK,但有余闲唱几句戏,发泄放松尽在其中。2回到卷席筒,传统名剧,河南人,谁不知道海连池呢?丑角之王。剧本与演员相辅相成。你的身边,演过、唱过小苍娃的不少,听过、唱过卷席筒的更多。戏者戏也,中国传统戏曲,有一大特色,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演呀、唱呀、听呀,看呀,其实都是休闲式的玩。玩玩而已,无非是玩大了,玩真了,玩完了。人生,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小苍娃说:“我都快死的人啦,何必认恁真哩!”现在能回忆海连池的人,大体都有一定的年龄,其实谁不是快死的人呢,看透了,都是快死的人啦,何必认恁真哩!3苍娃评价他自己的母亲:“我的娘生来多不贤”。亲生儿子如此评价,这个娘做得实在不好。生来就不贤么?戏曲要突出人物形象,母亲与儿子造成反差,越大越有戏剧性,这个戏剧形象化的需要。不贤,而且要固定化。生来就如此么,儿子如何知道?不过是需要,固化的性格,没有发展历程,可能与身份有关,六月的日头,后娘的拳头。生活中的后娘难做,名声整体已经不好了。汉语这么吊诡:多不贤,恰恰是有些不贤,不是总体、全部不贤。戏曲是要教育人,如果你不那么贤惠,从苍娃娘身上能发现点什么。4谁是我的知心人?苍娃娘的一句唱词。这个恶婆娘,心里想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她全部的目标,是霸占他人的财产,维护自己的儿子。维护自己的儿子,是动物的本能。为了霸占他人财产,嫁人先有道德上的瑕疵,然后谋杀达到罪恶的极致,塑造一个恶人,然后才能见到反面,大大的好人,如小苍娃者,才能义薄云天。放开来想,人人都想寻求知心人?如果可能,天下找找,苍娃娘的知心人,其实很多。知音难遇,越往上,向高尚、向高雅走,直走入孤僻,超越尘世,知心越少。如自私、如狠毒,遍地都是。你不过是自私没有她的那么绝对,狠毒没有达到罪恶的程度,如果苍娃娘没有普遍性的意义,戏曲的教育意义就会打折扣。冠盖满京华,知心有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心心相印,永远是偶然的,单方面的,完全的心意相通,如伯牙钟子期,究竟是否可能,可在存疑。而苍娃娘的临终感叹,能让无数动心,不过未必是共鸣,因为我们会觉得她糟蹋了“知心人”这个词汇,我们所说的知心,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再换个角度,刘兰芝的婆婆,陆游的母亲,扩大到一切失去丈夫而守着儿子的寡妇,无论是否再嫁,心中唯一的依赖就是儿子,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独占儿子,造成婆媳矛盾,产生许多悲剧,其实产何尝没有从内心里感叹:谁是我的知心人?再换个角度,每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有理由,只是他人缺乏理解,所以才有理解万岁的口号。都觉得自己才华出众,但众人常常未必发现,于是自古及今,怀才不遇的人,都是埋怨社会,不知怀才不遇本身就是问题。他人没有一定要做知心人的义务,而戏曲家可谓看透了人心。5苍娃:给我一个不说谎的理由!苍娃,为了心中一点义,满嘴火车尽谎言。有舍命救人的壮烈,却不是悲剧角色,他是丑角,丑就在于要让观点开心。当今有句话这样说:有什么烦恼,说出来大家乐哈乐哈。在社会现实的残酷无情与民间大众的无乐找乐的背景下,丑角之丑,必要不按常理出牌,苍娃的不合常理,就是捣蛋、淘气,满嘴谎言。他骗哥哥:曹宝山,是个老实的书生。最后考上状元是戏剧中结尾的常见方式。让善良的人有好结局,而抓不住奸臣不煞戏。苍娃是个淘气鬼,骗人先骗老实人。他装强盗也罢了,还透露出书生见强盗,不分青红皂白,但呼饶命;强者为王,没有道理的道理,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淘气者骗书生对哥哥有所拿捏。结局是送衣衫和银钱,足见兄弟情至深。他骗母亲:母亲娇惯自己,同时又苛迫嫂嫂。他揍伤自己,然后借养伤住在嫂嫂家,瓣半段是成功了,后半段是被看出了破绽。因为认定母亲“多不贤”,所以对母亲的欺骗就是利用,利用母亲对自己的偏爱完成自己的内心的善良。他骗禁卒、公差和县令:多么严肃的监狱、公堂,无非是贪赃枉法、藏污纳垢之地,我娘使银钱、监妗子监舅子,表面好像是小孩子不懂事儿,其实表现出对制度、权威、律法的蔑视。禁卒贪钱、解差怕交不了差、县官要糊里糊涂结案,小苍娃是看透他们的目的,得过且过,求得暂时的个人目标的实现。他骗嫂嫂:这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命题所在。刚刚脱离虎口,继续死亡玩笑,把生与死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表现,可见中国式的死亡文化,死亡文化中突出冤屈而死的文化:知道你冤屈、摸手还是热的。死生亦大矣,把生死变成玩笑,不是最亲近、最淘气使不出来。这世上“今生今世难鸣冤”的人太多了,才有让观众也含泪的玩笑。有强盗和老实人,开个玩笑;有自私和贪婪鬼,开个玩笑;即使心中崇拜、爱慕的人,也不妨“跟你闹着玩哩”。淘气,使僵硬的思维松动,沉重的社会重压透一口气。戏曲而太正经,哪有丑角?太多的丑角,哪有什么正经?现在人研究,每人每天一般要讲十句假话,你所讲的是哪一种谎言?小苍娃,可以嘲笑那些歌颂母亲、赞美官僚、粉饰太平的人,这里的幽默,甚至合乎鲁迅先生所谓“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且一般人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他都能撕破。6曲剧常常通过大段唱词,感人。比如卷席筒,最后一段,是全剧的情感高潮。其中一句话是:一肚子苦水倒不完!曾经与忘年多人同坐车,大家说起过去自己受过的苦,层层攀比,没有受不了的若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谁受苦谁知道。但很少有机会,朝外倒倒。小苍娃”一路上受尽饥饿熬煎”,也是要向外倒倒。唱戏时,演员在替人物倒,观众在替人物倒的同时,往往也移情于心,借戏曲而向外倒。谁家的艺术,不是让大家向外倒倒?而谁家的戏曲,不是倒过来,倒过去,“一肚子苦水倒不完”。无处可倒,倒则自羞,就是苍娃娘。无处可倒,要倒除非是到九泉,就是嫂嫂。人处局中,很多时间不由自主,不由自主之后,却却是自己要给自己一个倾倒的理由。人生之局,岂非戏剧之剧?在认真和不认真的边缘,中国人的精神,特别是下层普通老百姓,自己笑笑他人,再让他人笑笑,连自我解嘲的机会都没有,更加说太多的冤屈,哪里容你辩解?自在不成人,受不了一点儿委屈,成就不了人物。定期、定时向外倒倒,有利于健康。中国人较少绝望、抑郁、自杀,与艺术上借助词曲、借助议论、借助幽默,不断向外倒倒有关。不能直接斗争,只有隐忍、坚持,让第三者议论玩笑中作为谈资,确实有鲁迅所谓“二丑艺术”的无奈。但这些老小孩、活宝、白眼窝,也是文化延续的必要角色。期待与反转戏曲的旋律,固定化,所以一个时代所欣赏,仿佛种子种在心里,后来再听,熟悉的旋律,迎合你的期待,这是一种审美心理,是艺术欣赏习惯成自然。戏曲各不相同,但同一剧种往往多是相同之的曲牌,迎合不同地区人民的心理。熟悉的旋律演绎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故事要有共同的艺术特点,这共同点就是反转。我讲方言说到“原以为”“实指望”“没承想”“谁知道”“怎奈何”许多带有方言性的短语,实际源于戏曲,本身就是大小情节上都追求反转的艺术特点。你心里所想的一般情况,戏剧中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戏曲中人物想不到,观众想不到,这才是无巧不成书。一味遵从西方理论,追求所谓冲突,讲究悲剧喜剧,那是不懂中国戏的说法。这些普遍性的东西,可以说很多,结合卷席筒分析分析,很有意思。其他方面,暂不多说了。8重读卷席筒附录记同梦古荡闺秀钱宜在中甲戌冬暮,刻牡丹亭还魂记成,儿子校辘讹字,献岁毕业。元夜月上,置净几于庭,装褫一册,供之上方,设杜小姐位,折红梅一枝,贮胆瓶中,然灯陈酒果为奠。夫子听然笑日:“无乃大痴!观若土自题,则丽娘其假托之名也。且无其人,奚以奠为?”予日:“虽然,大块之气,寄于灵者,一石也,物或冯之;一木也,神或依之。屈歌湘君,宋赋巫女,其初未必非假托也,后成丛祠。丽娘之有无,吾与子又安能定乎?”夫子日:“汝言是也。吾过矣J夜分就寝,未几,夫子闻予叹息声,披衣起,肘予日:“醒醒,适梦与尔同至一园,仿佛如所谓红梅观者,亭前牡丹盛开,五色间错,无非异种。俄而一美人从亭后出,艳色眩人,花光尽为之夺。意中私揣,是得非杜丽娘乎?汝叩其名氏居处,皆不应,回身摘青梅一丸热之。尔又问若果杜丽娘乎?亦不应,衔笑而已。须臾大风起,吹牡丹花满空飞搅,余无所见。汝浩叹不已,予遂惊寤。”所述梦盖与予梦同,因共诧为奇异。夫子日:“昔阮瞻论无鬼而鬼见,然则丽娘之果有其人也,应汝言矣!”听丽谯统如打五鼓,向壁停灯未灭。予亦起,呼小婢簇火渝茗,梳扫讫,亟索楮笔纪其事。时灯影微红,朝瞰已射东牖。夫子日:“与汝同梦,是非无因;丽娘故见此貌,得无欲流传人世邪?汝从李小姑学,尤求白描法,盍想像图之?”予谓:“恐不神似,奈何?”夫子乃强促握管,写成,并次记中韵,系以诗。诗云:“暂遇天姿岂偶然?濡毫摹写当留仙。从今解识春风面,肠断罗浮晓梦边。”以示夫子。夫子日:“似矣!”遂和诗云:“白描真色亦天然,欲问飞来何处仙?闲弄青梅无一语,恼人残梦落花边。”将属同志者咸和焉。张山来日:闺秀顾启姬评云:“丽娘见形于梦,疑是作者化身。”此语可云妙悟。至二人同梦,则尤奇之奇也。吴山吴子以三妇合评牡丹亭见寄于予。予爱其三评,无一不佳,直可与若土并传,姑录其记同梦以志异。

    注意事项

    本文(重读《卷席筒》.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