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上善若水饮水思源——中国传统水利灌溉机具掠影.docx

    • 资源ID:7029536       资源大小:16.9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上善若水饮水思源——中国传统水利灌溉机具掠影.docx

    上磊水饮水思源一中国传统水利三SJlH三水利万物而不争,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在濒河而居的远古时期,人类学会了掘井取水并发明了提水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俗话说:“水是田家娘,无水秧不长。”随着桔椽、辘粕、渴乌、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的相继问世,人们实现了自下而上取水,并逐渐将其演变成灌溉农田的农具,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桔棒桔椽又称龙吊桶、吊杆、架斗,是根据杠杆原理制作的一种灌溉农具。人们在井边或河岸边竖立一根纵向直木,在其顶部固定一根横木,横木前端挂上水桶等汲水器,后端挂上石块或其他重物实现取水。庄子天运中描述“引之则俯,舍之则仰”是桔椽的运转特点。桔椽的发明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灌溉农田的效率。明代嘉靖八年,时任陕西富平县令杨时泰指导人们用桔椽提水、疏通渠道灌溉,有效减少了旱灾对当地的影响。辘涉辘轮由辘特头、支架、井绳、水桶等部分构成,是一种利用人力从井中打水的工具。在井上搭起一对木架,架起横轴,轴上套一个长筒辐轮,辑轮筒上缠绕有绳子,绳的一端挂上水桶,另一端固定在圆木上。长筒上装有曲柄,摇动曲柄可控制绳子缠绕或松开,水桶也随之吊上或放下,实现从井中取水。辘护大约出现于商末周初,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记载了一种复式辘轮:绕在轴筒上的绳子两端各系一个水桶,“顺逆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辍,见功甚速。”辘萨利用了轮轴原理,较桔椽取水技术更进一步,其特点是将桔椽的单向用力方式改为循环用力,适用于在深井中取水。图2国家博物馆展品带辘静水槽的陶井渴乌图3渴乌的原理演示图渴乌是我国古代吸水用的曲管,是一种利用虹吸管原理制作的水利装置。古人使用渴乌跨越高处连接水源与农田,实现跨越高处取水浇地,推动了灌溉技术的发展。这是一种隔山取水的工具,具体操作是将竹筒去头去尾彼此相连,密封好之后,从山的一边铺设到山的另一边,放入水源中,点火加热竹筒内的空气,以降低竹筒内部的气压使水越过山梁。东汉时期,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这是关于渴乌的最早记载。渴乌利用大气压和“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实现取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软管为鱼缸换水也是同样的原理。翻车翻车是我国灌溉史上非常重要、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提水器械。由于翻车上的木链条和刮板的形状与动物的脊椎骨相似,且在工作时上、下翻转与传说中的“龙吸水”相似,故又被称为“龙骨车”。三国时期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马钧发明了一种除了灌溉还可排涝的新式“翻车”,它利用链轮循环传动、木板刮水提升的工作原理,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图4程梁摹楼瑞耕图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中也对翻车进行了描述:“下田库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诗句中的“犀水”“高垄”描述了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翻车已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随后,又出现了可利用水流动能代替人力的“水转翻车工筒车图5中国科技馆展品高转筒车在古人发明的灌溉农具中,筒车将流水的冲击力作为动力,是一种能够实现自动灌溉的工具,可以昼夜不息地浇灌农田。唐代诗人徐来军在调笑令中提到“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里“灌醉”禾苗的提水器械就是指筒车,它可以引低处的水灌溉高处的农田。后来出现了高转筒车,它可将水引到地势更高的地方。筒车利用水的势能以及轮动原理带动水轮,轮上布满竹筒或木筒制的汲水器,在水流的冲击下随轮旋转,这些汲水器就能将水从地势较低的地方提升至地势较高处。然而,筒车只适合在有一定流速的河流、溪流旁使用。唐代陈廷章在水轮赋中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终夜有声。”北宋诗人李处权在林庵集土贵要予赋水轮中记载:“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筒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灌溉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的愿望,古人在农业生产中结合实际情况“善假于物”,广泛使用桔椽、辘轮、渴乌、翻车、筒车等灌溉农具,实现了“水往高处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因为这些巧妙的古代灌溉农具的出现,以及不断创新的滴灌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才能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注意事项

    本文(上善若水饮水思源——中国传统水利灌溉机具掠影.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