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双任务情境下情绪Stroop 效应的加工特点.doc
毕业论文题 目 双任务情境下情绪Stroop效应的加工特点 学 院 教育学院 姓 名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学 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目 录摘 要4Abstract4第一部分 前言61.1 情绪Stroop的研究现状61.2 双任务的研究现状7第二部分 实验72.1 实验目的82.2 方法82.2.1被试82.2.2试验材料与仪器82.2.3实验设计92.2.4试验程序92.3 结果.11 第三部分 讨论11 3.1 T1和T2之间相互影响123.2 被试的反应时可能与颜色,和颜色阈限的有关133.4 颜色和积极、消极词汇没有紧密的关系13第四部分 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 谢16双任务情境下情绪Stroop 效应的加工特点XXX(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摘要 采用经典Stroop范式的变式情绪Stroop效应和心理不应期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在双任务情境下情绪Stroop效应的反应特点。实验要求被试快速、准确的完成高低音的辨别任务(T1)和不同情绪词的辨别任务(T2),T1和T2呈现的时间间隔运用变化的SOA。结果发现:(1)在以情绪词为任务的双任务情境中,任务2上的心理不应期效应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非常显著,可见不同的声音任务对情绪词的反应选择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由RSB模型可知,当任务1占据了人的中枢瓶颈加工时,那么任务必须等待任务2释放瓶颈后才能进入瓶颈并得到有效的加工。(2)在任务1上同样存在随着SOA缩短,任务1的反应时增加,正确率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双任务情境中,任务2的加工对任务1产生了影响,任务1显著受不同难度任务2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不支持RSB模型的理论假设,用CCS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本研究的结果,即当人们被要求同时操作两个快速重叠的任务时,由于中枢能量资源被两项任务所共享,导致两项任务操作都得不到全部的中枢心理资源,由于中枢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任务1和任务2之间产生相互影响。(3)在双任务情境下并没有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颜色和积极、消极词汇之间的紧密关系。关键词:情绪Stroop效应;双任务情境;心理不应期 Research on the Emotional Stroop Effect in Dual-task SituationJing Zixue(School of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741000)Abstract:Using variable type of classical Stroop effect- Emotional Stroop effect and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effect,this experiment have discussed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 of emotional stroop effect in dual-task. Experiment was asked to rapid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two style task,this task have been distinguish Soprano and bass and different mood words,T1 and T2 different SOA of time interval.The result show that: (1) using mood word of mission in the dual-task Situation, response and accuracy effect is remarkable of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effect in the task 2 mission,so we can known that different voice task has made a obviously influences to emotional word reaction task. By RSB model,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when the one task have occupied someone central bottleneck processing, others must wait task 2 release bottleneck and then can enter the bottleneck and get an effectively processing. (2) with the SOA shorten, the task 1 also exists the trend that correct wresponse. In double tasks that context, the processing for the tasks task 2 1 effect by different tasks 1 significant, the influence of difficult task 2, this study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RSB model with CCS model can better expla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when people were asked to operating simultaneously two quick overlap task, because the central energy resources are Shared by two tasks, killing the two tasks operation are not all the central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because central limited resources, causing tasks 1 and task between 2 interact. (3) in double tasks and found no circumstances in single task situation color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cabulary. Key words: emotional Stroop effect;dual-task situation;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effect1前言1.1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现状 Stroop 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的。当命名用红墨水写出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 效应。从广泛意义来说,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的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与经典的Stroop 效应相比,情绪Stroop效应也是因为任务词“意义”干扰而带来的反应时延长。情绪Stroop效应(Emotional Stroop Effect)是Gotlib I.H.&McCann C.D.提出的一种以研究情绪刺激对认知加工干扰作用的实验范式,由经典的Stroop效应演变而来,是经典Stroop效应范式的变式之一。情绪Stroop效应主要指的是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加工效率产生的影响。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颜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如禁忌语的Stroop效应,当被试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候,要比命名中性词语反应时显著长;Wilebrand和Mimmie等利用情绪Stroop范式来研究曾被烧伤的患者的认知失调。结果发现烧伤患者命名少撒谎烧伤词语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命名外伤词语、中性词语的反应时1。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影响了Stroop任务的加工观点得到了心理不应期(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PRP)效应支持。心理不应期效应描述了两个反应时任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很接近呈现的情境下,两个刺激任务被同时或继时加工的现象2。Annett Schirmer,Sonja A Kotz等通过使用ERP技术,发现情绪词的性别特定的Stroop效应。在韵律词语干扰任务中,给被试分别听用愉快、中性、和生气的韵律说出的积极、中性和消极的词语时,目前的研究显示:词语效价的判断不如韵律判断节且更明显的受到了性别的影响。另外ERP还显示:男女性别的不同对情绪Stroop效应的内在加工存在差异性。女性在予以加工阶段,对韵律判断和词语效价判断两个任务之间存在交互作用。Brook等在与诈病相关的词语中,也发现了情绪Stroop效应如使用改编的Stroop测试,一组是被试假装有轻度的脑损失,另一组经确诊患有轻度的脑损伤。结果发现在轻度脑损伤的被试中,中性词语和诈病词语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诈病被试中却发现在诈病词语成绩表现与中性词语的差异显著。需要指出的是,在情绪Stroop效应中,负性情绪任务的加工干扰显著且通常发生在有情绪障碍被试组,而正常被试组则比较鲜见。因此,情绪Stroop实验范式广泛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创伤后障碍(PTSD)个体认知加工的研究。而这类研究也试图证明情绪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特殊的认知加工模式3.有研究表明阈下呈现情绪刺激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显著,3并且阈下呈现情绪刺激可以使认知功能最低限度的参与加工,因而更容易保持情绪刺激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的一致性。还有结果证明,有时Stroop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并不否认被试感应到了阈下呈现的情绪刺激,且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况因认知任务而异。关于情绪如何影响认知,Bower和Forgas曾提出了情绪渗透理论(affect infusion model,AIM),AIM指出个体在处理认知任务时有三种信息加工的策略:直接进入策略,常见于个体对于要加工的任务非常熟悉,并且不需要太多的认知资源,这是一种硬策略,通常抵制情绪影响的深入;动机驱动策略,这种通常用于当信息加工受到限定和某个特定的动机(如情绪修复)牵引时常,这种高度引导下、几乎没有建设性的加工过程减少了情绪渗透的可能行;启发式加工策略,当个体采用捷径构建反应时常用启发式策略,情绪常被当作为一种加工、决策线索,实质性加工策略,该策略常在任务比较复杂,缺乏典型性、个人卷入程度高,而个体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并且没有特定的动机目标时采用4。在实质性的加工过程中,情绪很可能影响到只觉得选择、学习、解释和同化已有的认知过程。情绪Stroop效应并不等于情绪启动。情绪启动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个体对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关关联的靶刺激更为敏感。二是指个体加工某些情绪刺激后,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所以有文献也用“情绪一致性效应”代替“情绪启动效应”。不是任何程度的情绪都能引起情绪Stroop效应,杨珠丽等把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采用同一批正常人被试,在相同的情绪刺激启动下,进行颜色判断和模糊刺激表情判断,结果没有出现情绪Stroop效应5。Algom等通过实验验证,颜色命名和阅读与词汇相同,当伴随情绪词语时,加工都是减慢的,这种减慢不受无关任务的变化和词语颜色的明显改变的影响,因此就不是Stroop效应。对于情绪Stroop效应而言,由于刺激中隐藏了情绪情绪,在某种程度下可能会激活被试的情绪阈限,并且对反应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6。在Stroop效应中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SOA到底是多少时,才能引起Stroop效应。Klauer等人利用词作为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发现SOA为0ms和100ms时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Sharma的研究发现情绪Stroop效应会随着SOA的延长而减弱,甚至是消失。因此,到底Stroop效应会发生在哪一个精确的时间上,目前的争论还很多。1.2双任务的研究现状人们同时操作两种相继快速反应的任务且当这两个任务呈现的起点时间间隔不同步(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简称SOA)时,通常发现随着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缩短,任务1(T1)和任务2 (T2)在加工时间上有较高重叠时,T2的反应时(RT2)会显著延长。SOA缩短导致RT2延迟的现象即PRP效应。早在1931年,Telford首次运用心理不应期范式来揭示双重任务的干扰现象,该实验基本的操作范式是:两种任务相继快速地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呈现,要求被试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两种任务的辨别和反应,这两种任务构成了简单刺激呈现后所产生的两种简单反应形式。很典型的现象是,T1和T2同属于选择性反应时任务(例如,对音调较高的声音刺激报告“高”,对音调较低的声音刺激报告“低”),通常要求被试在完成T2的反应之前必须完成对T1的反应,即对T1的反应比对T2的反应给予相对较多的优先加工权,结果发现,在不同的SOA条件下,往往导致RT2延迟,SOA越短,RT2被延迟得越多7。PRP效应在实验条件下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随着PRP效应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PRP效应的内部加工过程,针对该现象产生的内部加工机制,目前解释PRP效应有两大主流理论模型:即以Pashler为代表的反应选择瓶颈模型和Tombu和Jolicoeur为代表的中枢能量共享模型7。Pashler对PRP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反映选择瓶颈(response-selection bottleneck,简称RSB)模型8。RSB模型基于离散加工阶段的假设(discrete-stage process assumption),运用对认知延迟位置判断的逻辑对PRP效应的反应时资料加以模型化。该理论假设,由于受单通道中枢资源的限制,人类的加工是离散和系列的,它把一个任务的加工过程分为三个既独立相互联系的阶段:瓶颈前阶段,瓶颈阶段,瓶颈后阶段。该模型认为人类反应时延迟的原因在于任务1(T1)占中枢瓶颈导致任务2(T2)无法进行反应选择7。中枢能量共享模型(central capacity sharing model,简称CCS模型)是在RSB模型的基础上,再综合Kahneman(1973)一般能量共享模型(general capacity sharing model)以及Navon等人(2002)多资源模型(multiple types of resources model)的加工思想上提出来的。Kahneman(1973)假设存在一种“有限无差异的加工资源”供所有的认知加工活动使用,并提出能量共享的分配模型,即资源分配方案。分配方案受几个因素的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该模型假设T1和T2的反应选择被并行得到加工,但加工能量的总量是有限的,出现PRP效应的原因在于高重叠任务的加工过程中,有限的能量被分配被两个任务上,导致两个任务可用的加工能量都减少,从而使RT1和RT2都产生相应的延长。Navon和Gopher(1979)扩展了一般能量共享模型,认为在人类的认知加工机制中有多种类型的可供调节的中枢能量用于某一任务的加工,每种类型的中枢能量又是有限的。Wickens(1984) 的多资源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组容量有限、性质相似且具有功能性的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是从事各种作业活动的基础。Tombu和Jolicoeur在综合了上述能量分配的加工模型以及对Pashler的RSB模型批判性检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提出了CCS模型。CCS模型假设,中枢反应选择加工器是一个平行加工器,两个任务在中枢反应选择阶段的加工是可以并行进行的,即一次可以进行多于一个任务的中枢反应选择加工,但有限的能量必须按照任务的需要逐级分配到两个任务上,该模型允许多重刺激同时加工,当能量被两个或多个任务同时共享时,两种或多种任务的加工速度都会减慢。当前有关双任务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重叠任务条件下,由于注意中枢心理资源有限,当两个刺激信息源在同一时间内共同竞争有限的心理资源时,两者都将不会得到全部的中枢心理资源8,从而使两者的加工速度都变慢,反应时出现延迟现象,同样出现顽固的相互干扰效应9。利用心理不应期范式来揭示双任务的干扰,其最为经典的就是当T1和T2同属于选择性反应时任务,通常会采用Pashler的选择反应模型(response-selection bottleneck,简称RSB)模型,认为无论SOA的长短,对RT1的反应时是恒常的,因此人们经常会把注意力放在T1对T2所产生的PRT效应上6,而往往忽略了T2对T1是否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那么,在T1和T2时间间隔特别短的情况下,被试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尤其是顺利完成T2任务(任务难度比T1大),被试是否会减少对T1的中枢加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否能说明在情绪Stroop效应中,T2的信息加工与T1产生了相互影响的效果以及在双任务情境下情绪Stroop效应的特点.2实验2.1实验目的探讨在双任务情境下,以中文情绪词作为刺激材料,考察是否存在情绪Stroop效应以及颜色判断的信息加工是否对高低音的判断产生相应的影响。2.2方法2.2.1被试39名大学本科生,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听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实验。2.2.2实验材料与仪器本实验由一台方正奔3.0计算机控制,视觉刺激呈现在17英寸显示器中央,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刷新频率为70Hz。听觉材料为持续100ms的低音和高音,频率分别为300Hz和1000Hz,位速176Kbps,音频采样大小8位,单声道。实验前要求被试认真倾听并辨别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是否有困难,标准是被试能够非常清晰地辨别出二者的差异,否则不能参加实验。视觉材料分别选取正性词、负性词和中性词各10个,对三组词的词频、笔画和词性进行了平衡。其中,词频参照现代汉语词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笔画数在18.8320.30之间,用五点量表由50名大学生对词性进行评价。通过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将词语制作成106×54像素的矩形图片,所有图片的尺寸大小、背景、空间频率、对比度、亮度等物理属性均相同,呈现于白色背景上。2.2.3实验设计本实验:T1为高-低音判断,T2为颜色判断。本实验采用3SOA(50、150、600)×3情绪词(积极、中性、消极)×2颜色(红、绿)被试内设计。因变量包括T1和T2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为了检验T2对T1产生的影响,对T1的高低音数据也按3×3×2被试内设计的方式整理并检验。2.2.4实验程序该实验程序用E-prime软件编制。每个实验开始时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800ms,接着出现300ms的空屏,空屏结束后出现声音刺激,视觉刺激从声音呈现后50ms、150ms、或600ms出现,由计算机随机呈现200ms后消失,被试作出反应后对视觉刺激呈现1.5s的反馈,反馈信息结束后出现1s的灰色掩蔽,以消除被试对本次实验材料的表象。每次实验间隔2s。对T1,要求被试听到低音用左手中指按“z”键,听到高音用左手食指按“x”键;对T2,看到红色字词用右手食指按小键盘“1”键,绿色字词用右手中指按小键盘“2”键,告知被试两个任务都非常重要,对两种任务都作准而快速的反应,但对T2作出反应之前必须完成T1的反应。当声音刺激在1.5s内没有作出反应,或视觉刺激的反应时超过2.5s时,该次实验的反应时数据不被记录,算作一次错误反应。被试完成150次练习,能熟练地完成双任务操作后才能进入正式实验,然后完成10×3(正性、中性、负性词语)×3(SOA)×2(红、绿)×2(高、低音)360次正式实验,刺激每呈现90次中间休息1次,共休息4次,休息时间由自己而定,整个实验过程约持续50分钟左右。2.3 结果数据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了处理,并对反应时在小于500ms的大于2500ms的被试进行了剔除。错误率高于5的被试数据被排除。结果如下:2.3.1 视觉任务对T2反应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OA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76)332.997,p0.001,颜色的主效应显著,F(1,38)36.615,p0.001;情绪词的主效应以及以及其他所有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对T2正确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颜色的主效应非常的显著,F(1,38)19.383,p0.001;其他的主效应以及其他所有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T2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方差分析表见表1和表2。表1 不同SOA条件下T2情绪词的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单位:毫秒)SOA情绪词积极中性消极红色绿色红色绿色红色绿色50ms895.38±31.16921.55±34.54891.92±31.54928.46±31.75908.54±31.54926.09±32.66150ms827.18±31.84863.59±33.82805.24±30.29827.79±31.04808.44±31.11857.42±34.73600ms606.47±33.72642.51±28.71603.66±31.57620.55±27.35624.87±31.68635.05±32.97表2 不同SOA条件下T2情绪词的正确率和标准差()SOA情绪词积极中性消极红色绿色红色绿色红色绿色50ms0.965±0.0060.923±0.0130.953±0.0090.925±0.0130.963±0.0060.934±0.016150ms0.954±0.0100.932±0.0120.968±0.0060.923±0.0130.960±0.0090.928±0.013600ms0.962±0.0070.943±0.0120.977±0.0060.953±0.0080.960±0.0080.933±0.011表3 不同SOA条件下T2正确率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df MS F SigSOA 2 0.009 2.827 0.065情绪词 2 0.001 0.373 0.690颜色 1 0.155 19.383 0.000SOA×情绪词 4 0.004 2.141 0.078SOA×颜色 2 0.002 0.700 0.500情绪词×颜色 2 0.000 0.078 0.925SOA×情绪词×颜色 4 0.002 0.704 0.590表4 不同SOA条件下T2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df MS F SigSOA 2 5237919.344 332.997 0.000情绪词 2 14210.268 3.056 0.053颜色 1 136847.441 36.615 0.000SOA×情绪词 4 5193.753 1.151 0.335SOA×颜色 2 33270287 0.806 0.451情绪词×颜色 2 1074.428 0.213 0.808SOA×情绪词×颜色 4 3801 0.828 0.509图1红绿两种颜色在T2的反应时74076078080082050ms150ms600msS O A反应时ms红色绿色2.3.2 听觉任务对T1反应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OA的主效应非常的显著,F(2,76)33.357,p0.001;其他的主效应以及其他所有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对T1正确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OA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76)8.977,p0.001;其他的主效应以及所有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T2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方差分析表见表5和表6。表5 不同SOA条件下T1正确率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df MS F SigSOA 2 0.020 8.977 0.000情绪词 2 0.001 0.609 0.546颜色 1 0.001 0.335 0.560SOA×情绪词 4 0.001 0.786 0.536SOA×颜色 2 7.07E-005 0.039 0.962情绪词×颜色 2 0.001 0.595 0.554SOA×情绪词×颜色 4 0.001 0.478 0.762表6 不同SOA条件下T1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df MS F SigSOA 2 1066294.282 33.357 0.000情绪词 2 4947.748 1.272 0.286颜色 1 7986.009 2.276 0.140SOA×情绪词 4 5685.0807 1.504 0.204SOA×颜色 2 1510.413 0.542 0.584情绪词×颜色 2 375.449 0.087 0.916SOA×情绪词×颜色 4 3672.078 0.995 0.4123讨论3.1 T1与T2之间的相互影响已有研究揭示了T1与T2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在双任务的情境下,被试可能根据任务的难易不同,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这点得到了AIM理论的支持。对于T2来说,发现SOA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的主效应非常的显著,之所以发生这种结果,笔者认为是因为:本实验采用正常的大学生被试,且对任务呈现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SOA由最小为50ms到最大的600ms,且为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对T1的高低音数据也按3×3×2被试内设计的方式整理并检验,结果发现当T2难度增加时(SOA很短时),TI的反应时加快,T2难度较小时(SOA的时间很长时),T1的反应速度变慢。T1和T2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有相同的趋势,即反应时和正确率同增同减,由RSB模型可得出T1的反应时应当保持恒定不变,但是这里T1随者T2任务难度的不同发生了变化,那就能说明由于T2的不同,对T1产生了影响。当T1和T2呈现的时间间隔较长时,被试有充足的时间和能力较从容地完成对T1的加工后在对T2进行加工,但当T1和T2呈现的时间间隔较短时,T1尽管先要完成其中枢加工,但T2的出现使T2开始从T1中抢夺有限的注意资源,被试为了顺利完成两种任务,尤其是两种任务的难度不同,被试则会主观进行判断,认为T2比T1更加重要,因此会产生被试快速的对T1的反应,但这种加快反应速度是以牺牲对T1的正确率为代价的(见表3)。3.2被试的反应时有可能跟颜色和颜色的阈限有关已有的研究表明,反应时间与刺激的强度、大小、久暂有关。刺激的性质与反应时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说来,当刺激的强度比较弱时,反应时比较长,刺激强度增至中等或高强度时,反应时大为缩短。反应时还与刺激物的数量和差异程度有关,给予被试越多的刺激,则反应时越慢,如果各种刺激的颜色越接近,被试对刺激辨别的难度也就越大。本实验只给予被试红绿两种颜色,且两种颜色的差距较大。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红色的反应时显著快于绿色,这是因为我国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常常把红色和喜庆,吉祥,快乐等联系在一起,且我国一般将红色等定义为暖色调,且常与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常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绿色代表舒适,平淡,并定义为冷色调,且与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中性消极的情绪体验。我们知道每种颜色都有其自己的阈限,如果这种差别阈限特别小的话,就无法对两种颜色进行正确的辨别,就像红色绿色的颜色辨别要低于红色和黄色,因为这两种颜色的辨别阈限相对比较高,且二者都会产生积极情绪。并且,颜色对人们的影响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由于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于红色总是赋予了很多的积极的意义(喜庆),因而与绿色相比,红色的感觉阈限相对就比较低,更能引起人们的这种无意识注意。因此,则会出现对红色的反应时快于对绿色的反应时10。(见图1)3.3说明颜色和积极、消极词汇之间并没有紧密的关系在已有单任务情境下的研究中发现,颜色和积极、消极的词汇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本实验结果中并没有发现这种显著的情绪Stroop效应。这是因为,在情绪Stroop效应中,人的头脑中存在两条认知加工通道,一条是对颜色信息加工通道,一条是对形、音、义的加工通道11,通常对汉字的加工属于自动加工,激活个体头脑中的情绪阈限,并引起人的情绪,情绪能产生一种威胁的信号,由于这种威胁的存在性,刺激就会优先处理这种威胁而会暂时会延缓对颜色的加工。当人们要求同时操作两个快速重叠的任务时,由于中枢资源的有限,再由于人们受到了这种威胁情绪的影响,因此,语义优先的得到了加工而抑制了另一条对颜色加工的通道,导致出现了积极情绪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词,且红绿这两种颜色对于情绪词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并没有出现了单任务情境下颜色与积极、消极的词汇有紧密联系的现象。4.结论通过以上的讨论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以情绪词为任务的双任务情境中,任务2上的心理不应期效应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非常显著,声音任务的反应选择对情绪词的反应选择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当任务1占据了人的中枢瓶颈加工时,那么任务必须等待任务2释放瓶颈后才能进入瓶颈并得到有效的加工。(2)在任务1上同样存在随着SOA缩短,任务1的反应时增加,正确率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双任务情境中,任务2的加工对任务1产生了影响,任务1显著受不同难度任务2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不支持RSB模型的理论假设,用CCS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本研究的结果,即当人们被要求同时操作两个快速重叠的任务时,由于中枢能量资源被两项任务所共享,导致两项任务操作都得不到全部的中枢心理资源,于中枢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任务1和任务2之间产生相互影响。(3)在双任务情境下并没有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颜色和积极、消极词汇之间的紧密关系。参考文献1.陈俊,刘海燕,张积家.Stroop反映研究的新范式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J. 2007,30(2):415-4182.Tombu M.JolicoeurP.A central capacity sharing model of dual-task perform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n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3,29(1):3-183.杨小东,罗越嘉.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J.心理科学2004,12 (6):833-8414.杨丽株,蒋重清,刘颖.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 2005,28(4):784-7875.刘海燕,陈俊,肖少北.Stroop效应的研究进程J.海南师范大学 2009,22(1):991036.钟毅平,孙羽中.情绪stroop 效应:来自汉字的证据J.心理科学,2007,30 (4) :778-7817.吴彦文,游旭群.双任务情境下心里旋转的并行加工机制J.心理学报,2007, 39(5):785-7948.Pashler H.Dual-task interference in simple task:data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6(2):220-2249吴彦文,辛红娟.分离色词的词义与颜色对Stroop效应加工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115-117 10.黄希庭,黄巍,李小融. 关于中国人颜色情调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1, 6(1):18.11.凉爽,马艳蕾.传统情绪色彩的情绪Stroop效应研究J心理学研究.2010, 3(10):132-13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