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祭祖文对祝文与祭文的因革.docx
浅论当!像祖弼祝文与融的因革摘要:当代祭祖文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是对古代祝文及祭文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本文从应用文体的体式与语言入手,分析当代祭祖文继承了祭文的结构框架,在主体祭祀祝文部分则糅合了祝文的文体文风。再回归应用文体本身的功用性属性,浅析当代祭祀文的三重作用,探讨因革发生的原因。关键词:祭祖文祝文祭文因革祭祀应用文体中国人素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除夕祭祖、清明祭祖、中元祭祖等祭祀活动当中,祭祖文都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当代祭祖文,能清楚地发现当代祭祖文对古代祭文与祝文的继承与发展,当代祭祖文可以说是在糅合了祭文与祝文的特点,适应当代祭祖活动与社会文化而变化产生的。一、当代祭祖文的体式与语言当代社会的祭祖活动就个人而言其仪式己相当简化,只有在宗祠或者大型的家族祭祀活动当中其流程才相对完整。在民间,广泛盛行以乡为单位修缮宗祠、修编家谱、组成宗亲联谊会等一系列活动,大型的祭祖活动往往也是以这样的大家族为单位,在宗亲祠堂或其他场合进行的。这样以宗亲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活动,其资料例如族谱都是未经出版的。尤其是祭祖文,往往只由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老或族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长辈进行拟写,并不进行刊载或集结出版,故只能以家传族谱或家祭资料为考。结合方氏祭祖文陈氏祭祖文等几篇较有代表性的当代祭祖文研究,可以发现其文章体式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时、地、人、事”的简介,主要点明祭祀时间、有何人物参与祭祀及活动。这一部分可详可略,详者可于时间地点之间稍加天气或环境描写、或将祭祀活动的流程及飨食加以说明,略写者也必将“时、地、人、事”四要素进行简要交代。如陈氏祭祖文:“维公元年月日,农历。春意融融,和风习习。时值祭祀之佳期,陈氏嗣孙,会聚列祖列宗牌位灵前,祭奠宗祖,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虞敬,训子孙之孝道。各户代表,谨以香帛素酒,纸钱茶果,恭敬祭奠,焚香叩拜,以祖宗之美德,教育后世之子孙。”很明显可以看到“时、地、人、事”这四要素。第二部分为祭祀祝辞,主要以骈文记叙家族历史渊源、歌功颂德、祈福祝祷等内容。这一部分占整篇祭祖文的主要篇幅,间杂记叙和抒情。以方氏祭祖文为例:“伟哉方氏,嫡出炎皇。受姓雷公,轩辕左相。渊公举贡,厘登龙榜。科甲蝉联,难举其祥。万千后裔,仕农工商。秉乘祖训,奋发图强。英才辈出,名流耀榜。盼祖荫佑,永续辉煌。怀祖懿德,万古流芳。”因篇目所限,故仅取部分为例,但己可清楚看出其内容包含家族历史渊源、歌功颂德、祈福祝祷这些内容。第三部分最为精简,往往只以一句话做结,但均以“尚飨!”或“伏惟尚飨!”等词结束。如陈氏祭祖文结尾:“不腆之仪,伏维尚飨。”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当代祭祖文,但其语言风格却各有不同。第一部分记叙主要以散笔点明要素,相对朴实;第二部分侧重抒情则用骈体,文辞就显得典雅繁复。祭祖文整体而言虽在当代,但仍使用文白夹杂、半文半白的语言,这就使其更显庄重。二、当代祭祖文与祝文、祭文在讨论当代祭祖文与祝文、祭文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祭文与祝文的区别。在此简要从功用与语言两方面进行说明:说文:“祝,祭主赞词者。”明代徐师曾也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按祝文者,飨神之辞也。”可以得出,祝文是祭祀飨神之辞,讲究祈祷之诚敬。而祭文则“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可以看出祭文是由祝文演变而来的,用于祭祀或祭奠亲友,其主要内容是哀悼死者生平、赞颂死者言行,以寄哀思,讲究祭奠之恭哀。当然,古代的祝文并不单单局限于祭拜鬼神,祭文也并不仅仅只是悼念亲友。徐师曾将祝文的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曰告,二曰修,三曰祁,四日报,五曰辟,六曰谒。"可见祝文不只起源早,内容也涵盖甚广。祭文也包括祭天地山川,如白居易的祭龙文,韩愈的祭鳄鱼文等,都并不局限于祭奠亲友。但本文讨论的祝文与祭文,是能够从当代祭祖文中寻找到痕迹的,故仅就祝文与祭文当中有关鬼神亲族人物的部分而言。上面提到的是祝文与祭文在功用上的区别,语言上来说,刘勰文心雕龙祝盟中说“祝史陈信,资乎文辞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也。”点明祝文讲究文采修辞。纵观历史上的祝文,以南梁江淹的萧太傅东耕祝文为例:“摄提方春,黍稷未华。灼烁发云,昭耀开霞。愿灵之降,解佩停銮。神之行兮气为,神之坐兮烟为盖。使嘉谷与玄阳,永争光而无抹哉。”可见祝文多以骈体,文风华丽,注重文采与修辞。而祭文的言辞则相对质朴,要求情真意切,不过分藻饰。明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指出“若夫谀辞巧语,虚文蔓说,固弗足以动神,而亦君子之所厌听也。"刘勰有云“祭奠之楷,宜恭且哀;若夫辞华而靡实,情侈而不宜,皆非工于此者也。”可见祭文的语言风格与祝文不同。研究当代祭祖文,不难发现,其主体部分即第二部分的祭祀祝辞在功用和语言上与祝文大体一致。当代社会祭祀祖先,尤其是以大家族或宗亲为单位的祭祀活动,其祭祀对象往往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系祖先,更多的是泛化意义上的祖先,在这样的情况下,悼念亲人的成分较少而更多的是祭祀祖宗神灵,这和祝文祭祀神灵的功用是相通的。而语言上则不必多言,大多是四六文体,讲究修辞与文采。如果说祝文是当代祭祖文主体部分精华的来源,那么祭文则是当代祭祖文整体框架构建的前提。以韩愈的祭文为例,不难发现但凡是结构完整规范的祭文,其体式与当代祭祖文极为相似。均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时、地、人、事”的要素,是序,如韩退之祭侯主簿文:“维年月日,吏部侍郎韩愈,谨谴男殿中省进马佶,致祭于亡友故国子主簿侯君之灵。”11韩退之祭薛助教文:“维元和四年,岁次己丑,后三月二十一日景寅,朝议郎守国子博士韩愈、太学助教侯继,谨以清酌之奠,祭于亡友国子助教薛君之灵。”12古人在祭文的第一部分虽也是说清祭祀的“时、地、人、事”四要素,但通常较为简略,甚至有缺少其中几个要素的情况,如“地”这一要素在古代祭文当中较为罕见,因古代祭文通常不是作为正式的墓前诵读,而更多的是作者即兴而作以表哀思,所以不在文中说明。其二为祭文主体部分,记述生平、表达哀思。只不过当代祭祖文将此部分的记叙对象由一位亲友转变为家族祖先。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祭文在这一部分同样也有少量篇目是以骈文作笔,如韩退之祭张员外文:“贞元十九,君为御史,余以无能,同诏并畤。外著后世,鬼神与通,君其奚憾?不余鉴衷。”13韩退之祭柳子厚文:“嗟嗟子厚,而至然耶?设祭棺前,矢心以辞。”14通篇皆为四字相对。可见古代祭文己有注重文采的倾向,不过就总体而言仍然是情真意质的。第三部分也是简短做结,通常以“尚飨!”结尾。如欧阳永叔祭苏子美文:“哀哀子美,来举予觞。尚飨!”15唐代以后的祭文也有无序者,即省略了祭文的第一部分,但这三部分仍然是古代祭文的固定格式,而当代祭祖文在整体结构上是与其一致的。三、当代祭祖文对祝文与祭文因革的原因探析上文总结了当代祭祖文对祝文与祭文的因革,主要体现在当代祭祖文继承了祭文的结构框架,在其祭祀祝文部分则糅合了祝文的文体文风。为何当代的祭祖文是对祝文与祭文产生了这样的重组?大致应该回到文体本身去寻求原因。研究祭祖文、祝文、祭文,基础是应当明白它们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即使在古代祝文与祭文中不乏文学性非常强的佳作,但其仍然具有应用文体的根本属性:功用性。所以无论是古代祝文、祭文,还是当代的祭祖文,它们都是具备社会功用性的应用文体。上文提到的祝文与祭文的区别在于前者祭鬼祈神,后者莫亲哀友。而当代祭祖文,其社会功用性则相对复杂,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对当代祭祖文进行解读:首先,当代祭祖文作卷祭祀祖宗的工具,具有表达哀思的作用。祭祖文是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文体,哪怕随着历史的演变,祭祖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但是不可否认,祭奠祖先始终是祭祀活动的出发点。而在一场祭祀活动当中充当重要角色的祭祖文,无疑是表达对亲戚祖先哀思的最有利工具。这也是祭祖文的整体框架是由祭文演变而来的原因,优秀的祭文往往寄托着自己对亲友的无限哀思,如传世经典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的祭妹文。另一方面,当代祭祀活动由变为大家族活动之后,也并未改变祭祀对象为亲友的本质,祭祖对象仍然为同姓宗族自己的祖先,在一场祭祖活动当中除去远祖是集体祭拜的对象之外,近几辈的祖先仍然占据个人家庭祭拜的主要部分。所以,不能否认当代祭祖文对于表达当代人祭奠亲人哀思的作用。其次,当代祭祖文作为一种民间信仰的工具,具有祈愿祝祷的作用。上文中己提到随着历史演变祭祖活动已经被赋予了超越祭祖本身的内涵,这属于社会文化的研究范畴,祭祀活动在当下除了祭奠祖先这一最基本的作用之外还代表一种民间信仰,概括地说:其一,祭祖文作为祭祀工具能够通达祖宗神灵,这种人神相交的观念是民间认为有灵魂世界的信仰;其二,祭祖文是传统社会儒家孝道思想的体现,儒家文化当中的神灵崇拜与孝亲思想始终贯穿在祭祖活动当中;其三,在宗族祭祀活动中,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的念唱祭祖文对增强宗亲同源意识,维护宗亲团结,维系与巩固亲情与当代社交有重要作用。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语言在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时具有某种制度性特征,它们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行为,反映了某些社会群体的意识,并通过语言在社会性行为中的反复使用而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祭祖文在祭祀活动当中正是这样一种存在,因而作为民间文化信仰的一种体现,结合古代祝文“祈祷之诚敬”与祭文“祭奠之恭哀”,将神圣性的祝文与哀悼性的祭文融会一体也是其应有之义。最后,当代祭祖文还是集体活动的工具,具有表演与展示的作用。作为一项集体活动,就不免注重排场与活动效果。当代祭祖文在祭祀活动当中是需要由族中辈分较高、德高望重之人进行唱念的,所以它不仅是书面体祭文,更多的是一种宣读式祭文。古代祝文的句式整饬,音韵相挟无疑是唱念祭祖文最好的选择。是以作为当代祭祖文主体部分的祭祀祝文部分选择了继承古代祝文的语言与句式。正是如此复杂的功用性,导致当代祭祖文无法寻找到可直接套用的古代应用文体,所以才发生了对祝文与祭文的如此因革整合。在古代同样也有一种特殊的用于祭祀的应用文体包含了多种角度的功用,那便是谕祭文。谕祭文不同于一般的祭文,是皇帝谴使祭奠亡故的皇室成员或有功大臣的皇命文书,属于诏令文书的一种。这一类文体则包含祭奠亲属的哀思、祈神祝祷的信仰和强化封建论理制度的社会功效等多重作用,故其文体无论从体式还是语言上,既融合了谕文的特点,也结合了诔文、祝文和祭文的特点。这也恰从侧面说明,当代祭祖文作为一种融合了多重功用性的应用文体,应该也必定会对古代的祝文和祭文进行糅合重组,继承发展。注释:©花马陈.清明祭祖文.陈氏网.http:/方永朴,主修.上犹方氏支系归统谱.2008.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156.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译注.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2.南朝梁江淹,著.李长路,点校.江文通集专注M.中华书局,1984:87.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4.1112131415清姚鼐,纂集.胡士明,标校.古文辞类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99-806.参考文献:1胡元德.古代公文文体流变M扬州:广陵书社,2012.2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周晓光,郭继红.徽州民间祭文类型、特征及社会文化内涵初探J.学术界,2016(3).4刘江翔,林坤.中国祭祖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现代性J.龙岩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