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祭”“吊”明辨.docx

    • 资源ID:7016695       资源大小:20.3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祭”“吊”明辨.docx

    祭吊明辨“祭”和“吊”是指祭文和吊文两种文体,文心雕龙中刘勰将祭和吊分节论述,实将二者定义为不同类别的文体。文选也将吊文和祭文独自列成两类。但后世诸多类书大都没有继承这一点,大多在哀祭类下只有祭文一类,或将吊文归于祭文门下。将吊文归于祭文似乎有利于分门别类,实际上却割裂了这两种文体的差异性。试通过对祭文和吊文的来源、功用、语言、格式规范等的考察,参考具体文本辨析二者的区别,以明确两种文体的不同。祭文;吊文;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家、文选家那里,吊文的文体独立性得不到承认的表现之一就是吊文常常被置于祭文之下,作为祭文的一个小类。如文苑英华立祭文二十二、二十三,其中二十三为哀吊,显然把吊文看作祭文的一类。郭英德在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中总结了历代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特点:在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文章辨体明文衡中只有祭文,无吊文。只有在文选文体明辨中祭文,吊文共存。1需要说明的是,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体明辨是明代的一部文体著作。在介于二者之间很长的历史时段里,吊文创作渐趋低迷,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了。关于吊文的记载和论述都比较少,而祭文作为一种热门文体蔚为壮观地发展着。陈必祥的古代散文文体概论中说道“吊文和祭文都是哀悼死者的文章。在这一点上无大差别。如贾谊吊屈原文与颜延之的祭屈原文都属同一类。但祭文多是祭奠当代人,而吊文多为吊古伤今。从这方面说,似与祭文略有区别。”2姜涛的古代散文文体概论中说道:“用,或写作吊,体异而字同,也是祭文的一种。”3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讲到:“祭吊古人的文章,又是署祭',有时署'吊',又由于它一般偏重于凭吊之意,故古代在文体上常把它辟为一类称吊文',实际也是祭文的一种。这方面的文章如颜延年的祭屈原文、陆机的吊魏武帝文;凭吊古迹的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亦颇有名。大凡祭吊古人、古迹之作,都是抚今思昔,借古人古事以咏怀。这可以说是祭吊古人、古迹这一类文章的特点。”4现代文体著作大多都将吊文认为是祭文一类,或者认为吊文就是祭文,只是称呼不同罢了。这实不是一种对吊文之科学态度。虽然吊文数量不多,但是其是一种独立之文体。本文从渊源、功用及风格等方面作一比较以明晰其二者之区别。渊源不同吊辞和祝文都是古礼的附属物。“传统丧葬祭礼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丧礼、葬礼、祭礼。吊丧属丧礼,祭祀属祭礼。"'5可见,吊礼和祭礼先后不同,一个在亡后,一个在葬后。吊礼伴有吊辞,祭礼宣读祭文。吊辞后来演变为吊文,祭文是祝文的变体。说文解字人部:“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段玉裁注曰:“问终也,谓有死丧而问之。”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祝的本意是主持祭祀的人,后引申为祭祀之辞,故文体明辨云:“按祝文者,餐神之词也”,“用以餐天地山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6目的是通过祭祀活动,希望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渴望和理想。后来祝文范围扩大,分化出一类祭奠鬼的祭文,鬼指人死后的灵魂。章太炎正赍送云:“古者吊有伤辞,谥有诔,祭有颂,其余皆祷祝之辞,非著行帛者也。上曲礼:知生者吊,知死者伤。正义曰:吊辞口致命,伤辞书之于版。自伤辞出者,后有吊文,贾谊吊屈原,相如吊二世,录在赋篇。其特为文辞而迹可见于今者。若弥衡吊张衡,陆机吊魏武帝,斯皆异时致阂,不当棺枢之前,与旧礼言吊者异。”7可以看出吊辞实质上也分为两种: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书面形式的叫做伤辞。事物纪原中对书的源头是这样记叙的:“舜曰:书用识哉。春秋:子家吊宣孟以书。”“简书者,制竹煞青,做简以书而。今人直用纸,名曰简,以通庆吊问候之礼。”8这里所说的书面形式的吊辞应是吊文的直接源头。而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吊文发生了流变,变成了刘勰所讲的:“或骄贵而殒身,或忿狷而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行美而兼累。追而为之,并名为吊。,9礼记檀弓中记载:“死而不吊者三:畏(畏罪自杀)、压(被崩坠之物压死的)、溺(落水淹死之人)。”礼记正义:“出此三者之外,其有死不得礼者,亦不吊Jll0而屈原却恰恰是沉于汨罗江的,但吊文之祖吊屈原文却是以屈原为垂吊对象,后世也大有效仿者。也体现了吊文的一种变化。二功用不同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里说:“君子令终定谥,事极理哀,故宾之慰主,以至道为言也。”11玉篇人部:“吊,吊生日唁,吊死日吊。”尔雅释话上:“吊,至也。”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里说:“按吊文者,吊死之辞也。”12吊礼重在给予死者家属最后的安慰,这是起初吊作为礼的功用。刘师培认为:“吊文哀词,贵述己悲。”13如吊屈原文名义上是在凭吊屈原,而实际上是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自己不遇命运的哀伤。贾谊遭周勃等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触物生情,伤己作赋。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广大土人的生命,更是朝不保夕,广大土人更加喜欢借古抒情。吊文这种文体的特性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这时期的吊文数量较多,吊文的凭吊对象比较集中。凭吊屈原者居多,如扬雄的反离骚、班彪的悼离骚、蔡邕的吊屈原文、梁竦的悼骚赋等等。吊伯夷叔齐的有胡广的吊夷齐文,阮琨的吊伯夷文,王粲的吊夷齐文等。这些作品大都借古人的不幸遭遇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牢骚。其中反离骚对屈原持批评态度,应了刘勰“剖析褒贬”的说法。祭文则是与神灵对话的,以求得到庇护,其施用对象是各种神灵。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说:“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之作也。”14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里说:“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己。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15祭文早期的作用是事止告飨,后来发展到兼赞言行。后来祭文分化出一种模式,同吊文有相似之处。如庾亮的释祭孔子文、王瑁的祭徐聘土文,还有殷允的祭徐孺子文、周祗的祭梁鸿文、亢伯玉的祭孙叔敖文,颜延之的祭屈原文等都是异时异地祭祀前人的。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祷神以悔过迁善为主,祭古旧以道达情意为尚。”16但祭文主体还是以“祭奠亲友,以寓哀伤”为主的。三语言及风格的不同文心雕龙哀吊:“夫吊虽古义,而华辞未造;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17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若贾谊之吊屈原,则吊之祖也。然不称文,故不得列之此篇。而后人又称为赋,则其失愈远矣。其有称祭文者,则并列之,以其实为吊也。其文滥觞于唐宋,故有吊战场,吊铺钟之作,今亦附焉。”18吊文主要语言形式有骚体、四言韵文,还有二者的相间使用。按刘勰与徐师曾的说法,吊文不能太过缗丽,否则便只能叫赋了。然而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肆意铺陈,序巧文繁。文选将其列在吊类,而没有列入赋类。似乎萧统与刘、徐二人观点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吊文实质上是两种文体的相互作用。以吊屈原赋为例,赋是形式,主要表现语言、格式等;吊是内容,主要表现为主旨、思想感情等。因而,将其归为赋类或吊类都是恰当的。吊文大致有如下形式:吊文,吊赋,吊书,吊,悼文,悼赋等。当然并不是“悼文”都应归为吊文,如汉武帝刘彻的悼李夫人赋:“美连娟以修烤兮,命裸绝而不长。”显然这更符合哀辞“不在黄发,必施天昏”的特征,应归为哀辞,而不是吊文。祭文一般是当场宣读,凭吊怀念的成分较重。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里说:“祭文者,其辞有韵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六言、杂言,骚体、俪体的不同。”19其语言是较为自由灵活的,可押韵,可对偶,可骈散结合,句式可长可短。既有四言颂体的庄重典雅,又有四言、六言、杂言句式的可长可短;既有骚体、俪体的对仗工稳,又有散文句式的自由灵活。灵活的句式使得祭文口头表达更加自由,不大限于格式。吊文中“呜呼哀哉”的字眼可有可无,而祭文中则是必须有的标示词,祭文中一般有“尚飨”“食我品尝”以及“酒”之类的字眼,这可以作为区分二者的一个标记。1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3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M.陕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4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陈华文.丧葬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2141819徐师曾.文章明体M.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tt,1958.7章太炎.国故论衡中卷正赍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网宋高承,撰.明李果,订.金元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9111517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点石斋本.1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6吴讷.文体明辨序说M.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注意事项

    本文(“祭”“吊”明辨.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