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建议.docx

    • 资源ID:7011990       资源大小:28.3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建议.docx

    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建议原创程翔语文学习语文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第一,理解书名的含义及来历。论语作为书名,始见于礼记坊记,其中有"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王充在论衡正说中说"孔子孙孔安国始曰论语”的观点有问题。"论读Iun,是"编篡的意思。为何读平声,长期以来,少有明确透彻的解说,以至于杨伯峻先生曾写文说:“为什么叫论语,其说不同,都不一定可靠,可以不去管它。1"论通"仑",现有出土文物为证。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篇中有这样一段: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圣人比其类而仑会之,观其先后而顺逆之,体其义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牛鸿恩解释说,内中有个排比句,"顺逆”"出入由反义词组合,仑会"节文"是近义词连用。"观其先后而顺逆之"就是观察竹简的先后顺序,或往前移,或向后放,使各得其所。"理其情而出入之是区分不同情况或删除或添加。这都是说孔子编集诗书礼乐的情况。2这段史料中的"圣人指孔子。“比其类而仑会之,就是排比其类别,有伦次、有条理地编集简册,也就是汉人普遍讲的“论次"论票"编次的意思。汉代孔安国整理秘府书时就提出了"以事类相次",后来刘向整理秘府书时称作“以类相从"。这是古人发明创造的书籍编辑方式,对世界书籍编辑是一大贡献。许慎说文解字训I"论"为"从言,仑声。"仑"的繁体为"病,下部指编排典册。"仑会"之"仑"与"论语"之"论相通,取其声符以定读音,所以"论“应读作平声。其实,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论就说过:“论者,古但作仑。顾颉刚也指出:"论语这个名词也由竹简来。论字古但作仑,就是把竹简排比为一册的意思。3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引起研究论语的学者足够的重视,加之没有出土文物为证,所以人们一直在"论"字的读音上缺少有底气的解说。至于“论语之"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早就讲得很清楚,那就是: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第二,帮助学生做好整体规划。读论语整本书花费的时间比读单篇文章要多得多,所以要做好整体规划。论语全书共20篇,512章(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分为512章,其他版本分章定数各有不同)。学生从前往后依次阅读,每天读5章,用100天即可读完一遍。一个学期是20周,共140天。高中生建议至少完整读三遍,用三个学期的时间。最好在高一或高二完成。初中阶段,我建议初中生挑选论语中50章左右的内容来读,不必读整本书。也就是说,论语整本书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完成。当然,欢迎初中生也阅读论语整本书。第三,学会使用序号来检索。如果学生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来读,会发现原文每一章的前面标有两个序号,中间放一个间隔号(其他版本有用连接号"的),前面的序号代表篇数,后面的代表章数。比如,10-25,指的是第十篇乡党中第25章。后来出版的各种注译论语的版本,大都沿用了这个体例,这让阅读论语十分方便,我们要充分利用它。如果看到序号即能说出篇名,那就说明你初步了解了全书的篇数;如果看到序号就能说出某一章的内容,那说明你对论语已经非常熟悉了。请看下面的统计表:(注:本表数据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计算机室编著的论语数据库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四,要确切把握论语中的重要概念。读论语不像读小说那样引人入胜,很可能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论语是一部思想文化著作,有很多概念,学习这些概念是理解论语的基本途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词典收录400多个概念,核心概念也有数十个,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耻"道"”德"命"勇""知""成人"君子"小人""±""敬"学”习”政”"知"“智”文"恕""立""言""利""佞"性""美""善"“乐""忧""野""史""简""直""中庸"敏""明""友",等等。这些概念有的属于核心概念,有的属于外围概念,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有人说论语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这是没有进入论语内里的表现。这些概念大都围绕"政""仁""礼""知”而展开。如果学生能够整理出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明白了论语整本书的内部结构。第五,学会运用"内证法”。论语中不光有概念,还有很多格言,学生容易把它们误作"概论"或"真理。这些概念或格言大都有一定背景,有其针对性。所以,把特殊性误以为普遍性,是阅读论语须警惕的。不能孤立地解读论语中的格言与概念,更不能绝对化。清代经学家王引之说过:"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就是强调遵循"触类旁通"比例而知”的方法,我们不妨叫作"内证法。比如子罕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一般翻译成"天气寒冷了,而后知道松柏最后凋落。这虽然不能算错,但不精准,没有传达出原意,松柏是不凋落的;若联系八僧中"绘事后素","后素即"后于素",理解就顺了,可以翻译成"天气寒冷了,而后知道松柏最经得起严寒的考验"。这就把这句格言的确切含义讲出来了。又如论语有“三十而立",理解"立"可以参照季氏中"不学礼,无以立,泰伯中"立于礼",以及尧日"不知礼,无以立也"。再如雍也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若结合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及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分析,就发现"可不可句式在论语中大量存在。通常的翻译译成“可以不可以",虽不能算错,但不够精确,若翻译成"不难难于”就更好。于是可以将雍也中那几句翻译成:"对于君子,你摧折他容易,但让他进入你的圈套很难;你欺凌他容易,但愚弄他很难。后两句翻译为:"对于军队来说,改换它的主帅容易,然而要使普通人改变自己的意志就难了。""对百姓来讲,让他们遵循有关规定去做事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理解那样做的原因。"这种”内证法既可以证其相同,也可以证其相异。比如"仁"这个概念,究竟如何理解?我们发现,孔子的学生对此也不理解,所以论语中记载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很多,有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子张等人。其中樊迟问过两次,孔子每次回答都不相同。这就提醒学生,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仁"这个概念,就要把握孔子每一次回答的侧重点,弄清孔子是从哪个角度来回答的。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就是相异点,把这些相异点合起来才是"仁"的全部内涵。这样读论语,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或者说已经进入研究性学习的境界,甚至比读小说还有趣。当然,"内证法的作用是有限的,还需要结合"外证法"。比如"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的"而字是连词,但它在此处是表转折、表递进,还是表并列?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完全相同。我认为是表转折。这是与论语中的相同句式比较后判定的。如下列句式"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幼而不孙"长而无述""老而不死""述而不作""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等,其中的"而"字都表转折。一般的人,学一点就容易满足。孔子不是,自己学了,不会满足,不会停滞不前,这是他一贯的态度。这就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了。孔文子虽然很聪敏,却仍然好学。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倚仗头脑聪慧就不好好学习,最后"泯然众人矣。这是"内证法"与"外证法相结合的一个例子。第六,要了解相关的人和事。论语一书涉及的人物有160个左右,还有很多历史事件。要读懂这部书,需要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否则,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比如,孔子一生的起伏顺逆与三桓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与季氏的关系,阅读时不可绕行。知道了季氏的情况,很多章节就好理解了。再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在卫国停留的时间最长,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因为鲁国和卫国都是姬姓国,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康叔是周公的弟弟,所以孔子才有此话。另外,卫灵公、卫出公、卫后庄公三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如果搞不清楚,就读不懂述而中"夫子为卫君乎"一章,也读不懂子路中"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一章,甚至也搞不懂子路究竟为什么而死。读论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教育,以及礼乐文化等,它是一个丰富而立体的文化宝库。所以,读论语时一定要认真看注释。第七,要清楚论语中人物说话的“大语境"和“小语境"。"大语境"是历史文化背景,比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孔子很多感慨。孔子的感慨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针对性的。孔子说话往往是针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更多是对“君子”提出要求,很少对普通百姓提出要求。如果不加以区分,认为孔子所讲是针对所有人的,就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比如里仁中记载孔子的话:”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就要结合"大语境来理解,明白这是专门指向统治者而言的。除了"大语境,还有"小语境,就是一章之内有若干小句,章的主题往往决定了小句的用意。比如泰伯第一章的"小语境”是孔子盛赞泰伯"至德",如果把"民无得而称焉"这句看作只是陈述百姓不知晓"三以天下让"这个历史事实的话,前后意思就不合了,会出现难以理解的句意转折,无法实现"小语境内的自洽表达。如果从"小语境的角度考虑,那就好理解了,不至于出现那么大的分歧,可以翻译成"泰伯,他称得上德行最高尚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百姓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赞他"。结合语境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阅读论语的基本思路。第八,也是最后一点,读论语整本书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论语一书几乎囊括了所有常用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还有一些常见实词和通假字。这可以为学生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一定要注意圈点勾画,写出阅读感受和疑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当然,论语这部书不管怎么读,都会有一些问题是难以彻底解决的。杨伯峻先生说,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著作达三千多种。它们都没有完全彻底解决,师生在读论语时解决不了一些问题,太正常了。存下疑惑,留待后来。参考文献:1杨柏峻.杨伯峻治学论稿M.长沙:岳麓书社l1992(7):137.2牛鸿恩.论语的释名现在可以论定了J.长江学术,2007(1):146.语文学习2021年第9期

    注意事项

    本文(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建议.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