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分析心理学专业.docx
摘要寄宿生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于寄宿生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寄宿生相比走读生,需要面对更多更重的生活、学习、思想的压力,他们和走读生相比,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较少,没有家人和以前同学的陪伴,加上不适应的寄宿学校的日常管理,难免会在学习、生活上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学校封闭、单调的学习生活,极易产生一种孤独感。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孤独感发生发展的高峰期。孤独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本研究通过问卷法,采用孤独感问卷对衡水市汇龙中学和第三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623名学生进行集中施测,使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数据、差异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相关2 .寄宿初中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3 .寄宿初中生与非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关键词:初中生孤独感学业成绩AbstractJuniorhighschoolstudentsareinanunbalancedstateof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andfacethepressureoffurtherstudy,sotheytendtohavenegativeacademicemotion,andthenaffecttherelationshipbetweenacademicachievementandparent-childrelationship.Previousstudieshaveshownthatparentalrearingstylehasacertainimpactonmentalhealth,anxiety,depressionandsoon.Thisstudyexplores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alrearingstyleandacademicemo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arentalrearingstyle.Parentingstylereferstotheparent-childrelationshipasthecenterinfamilylife.Parentsraiseandeducatetheirchildreninacommonway,whichisasummaryofthecharacteristicsofparentalupbringing.Academicemotionreferstotherelatedemotionalexperiencesproducedbystudentsintheteachingprocess,includingdisappointment,atmosphere,excitement,boredom,etc.Inthisstudy,623studentsfromGrade7,Grade8andGrade3ofHuilongSchoolandNumber3middleschoolinHengshuiCityweretestedbyquestionnaire,parentalrearingstylequestionnaireandacademicemotionquestionnaire.Spsssoftwarewasusedtodescrib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Correlationandregressionanalysisobtainedthefollowingconclusions.1, Therearecertaingenderandgradedifferencesinparentalrearingstyle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2, therearecertaingenderandgradedifferencesinacademicemotion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3, thereisa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parentalrearingstyleandacademicemotion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4, theparentalrearingstyle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canpredicttheacademicemotion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Keywords:middleschoolstudentalonenessacademicrecord目录第一部分前言1一、问题提出1二、文献综述1三、研究假设5第二部分研究方法5一、被试5二、方法的选择5三、测量工具6四、实施过程6第三部分结果7一、寄宿初中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7二、寄宿初中生与非寄宿初中生孤独感的研究8第四部分分析和讨论10一、寄宿初中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10二、寄宿初中生与非寄宿初中生孤独感的研究10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11一、结论11二、教育建议H参考文献13致谢15第一部分前言一、问题提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学校数量不断增多。家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并合适的学校至关重要。寄宿与走读,到底哪个对孩子的学习发展更好,让家长犹豫不决。寄宿生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于寄宿生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寄宿生相比走读生,需要面对更多更重的生活、学习、思想的压力,他们和走读生相比,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较少,没有家人和以前同学的陪伴,加上不适应的寄宿学校的日常管理,难免会在学习、生活上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学校封闭、单调的学习生活,极易产生一种孤独感。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孤独感发生发展的高峰期。孤独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寄宿初中生和父母的互动频率相对较少、活动空间比较局限、社会实践相对薄弱,以及封闭环境下信息接收量少,极易产生孤独感,影响学业成绩。但目前关于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一般认为,孤独感会影响学业成绩。因此,本研究决定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可以补充孤独感与学业成绩、学校寄宿与否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初中生孤独感现状,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成绩低迷的原因,从而找到增进学习的方法,也利于家长为孩子选择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提供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关于孤独感的概述1 .孤独感的概念Weiss认为(1973)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指出当人际关系网络出现某种质或量的重要缺陷时,人们所产生的不愉快感即为孤独感。受他的启发,Peplau和他的学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对成人的孤独感进行研究,并创造了UCLA孤独量表。促进了国外对孤独感的研究迅速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定义仍有争议。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们又深入了孤独感的概念。PeHman&Peplau指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体验,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Peplau&Perlman(1982)认为孤独感是个体渴望达到和实际拥有的人际关系水平间所存在距离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感受和体验。BUrgeSS等(1999)认为青少年儿童的孤独感界定应该与青少年自身的感受相联系,是感到孤单的和悲愁、不快乐的,这种感受非常具体,也非常直观。Ernst和CaCiOPPO(1999)认为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一种主观体验,当一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数量和质量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当然也有很多国内学者对孤独感的概念做了大量的界定。如岑国真(1996)认为孤独感是个体发现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未能满足自己的期望,自己认为被忽视、被遗忘的一种主观认知和体验,从而导致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李传银等(1999)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不满意自我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由于期望的交往水平和实际的交往水平的差距而导致的一种负面体验或感受,这种体验或感受经常会伴随着消极的情绪反应和痛苦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如无助、寂寞、孤立、郁闷等。本研究综合上述定义以及所要研究的内容,将孤独感定义为: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交往或者社会支持得不到满足或与预期不符而产生的孤独、失落等心理感受或体验。2 .孤独感的测量工具因为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出发角度不同,定义也不尽相同,因而根据不同的定义绘制了不同的测量工具。(1) 一维量表RUSSell是最早提出孤独感一维结构的,他和Peplau、Cutrona创制了广为采用的UCLA孤独量表。UeLA孤独量表主要用于对由于个体对社会交往的渴望水平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引起的孤独的评价。共20个条目,并采用四级记分法,正序和反序相结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主要是用来评估个体在友谊、性爱、与亲人和团体关系等社会交往方面的数量与质量。(2)二维量表者Gerson(1973)&Perlman(1979)编制了STLS状态一特质孤独量表,把孤独分为了特质孤独和状态孤独,用于测量某些特定的群体。(3)多维量表Asher(1984)编制了CLS儿童孤独量表。分为四个结构,即:对于实际同伴关系的评价、对其社交能力的知觉、对重要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的知觉和孤独的情感体验。Scalis,Ginter和Gerstein(1984)编制了用于评价孤独个体的某些情感的强度和频度的量表;Marcoen(1987)编制了对孤独的积极态度、与父母相关的孤独、对孤独的消极态度和与同伴相关的孤独的LLCA儿童青少年孤独量表;Cramer(2000)也从三个角度编制了SELSA孤独量表。国内一些研究者大多数都使用国外量表进行研究,使用最多的是UCLA孤独量表。但也有很多学者借鉴国外的孤独量表,进行符合国内的量表编制。例如邹泓(2003)编制的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包括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的程度、纯孤独感、对目前同伴关系和社交能力的评价四个维度,且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李艺敏的关于人际孤独感、社会孤独感、发展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四个维度的量表等。3 .孤独感的影响因素(1)人际关系和孤独感Demir(2003)认为同伴关系能解释青少年孤独感34%的变异。邹泓(1998)的研究表明,朋友和老师的价值肯定、同伴接纳水平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俞国良等人(2000)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接受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友情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朋友,教师和青少年的互动也较为亲密。而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反映和行为、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及自己在同学中学业水平和所处社会关系地位的知觉而引起的失落、孤寂、无助和不满等不积极主观体验。王宏伟的研究也发现师生关系满意程度和孤独感程度成反比。因此,同伴和教师都可以预测孤独感。(2)人格因素与孤独感目前,人格因素对孤独感的影响的研究也比较多。且相关的研究都一致认为人格因素影响人们对社交情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进而影响个体孤独感水平。曲可佳(2010)等人通过人际关系对人格因素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情绪性和开放性水平能正向的预测个体的孤独感;邹赐岚(2005)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总体上存在显著相关。邹赐岚的研究结果也与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3)其他因素申继亮等(2003)研究发现老年人的9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存在相关;LoUCkS(1980)研究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张秀春等(2011)发现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刘连龙等(2009)研究表明,经常使用网络的人交际能力下降,社交范围变小,缺少社会支持从而体验到更高程度的孤独由此可见,影响孤独感的因素社会支持、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网络等。(二)关于寄宿与非寄宿的概述1 .寄宿与非寄宿的概念寄宿制即全日制封闭寄宿,即(一个月四周)全天在学校中进行集体生活与学习,并统一接受学校安排的餐饮、住宿、教育和生活指导,到了第四周的周六学校统一安排放假,学生可回家,至周日回到学校。2 .寄宿初中生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关于寄宿生的研究较少,且一些研究集中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上。例如,张涵(2010)纵向比较了不同年级、性别的寄宿学生的孤独感,发现中小学寄宿生孤独感特征可以较好地预测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贾红媛(2002)发现寄宿生的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在一些人际关系上;李焕英等(2013)对高中学生调查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寄宿生和走读生无显著差异,但寄宿的女生在一些症状上高于非寄宿的女生。综上所述,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相对不容乐观,且孤独感占很大一部分。因为寄宿生离开家独自生活,特殊的学习环境易过度紧张、焦虑,且没有信任的人可以排解,使得内心越来越孤僻;父母不在身边,少了父母的陪伴,少了同伴的陪同玩耍,内心也越来越孤独,进而产生孤独感,出现一系列情绪问题,影响学业成绩。(三)关于寄宿制的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家长因为忙于自己事业无暇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同时,对寄宿学生心理各方面情况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表明,现代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几个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及个方面:L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2.性心理及早恋问题;3.人际交往问题。国内已有的关于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多采用SCL90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寄宿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于自卑、嫉妒、多疑等。用SCL90检验时,人际关系症状因子的得分也显著的高于非寄宿制学生。但国内目前关于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杂。三、研究假设基于国内外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各心理因子关系研究的基础,以及笔者生活实践,本研究提出四个假设:假设一: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假设二: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与非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假设三: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一、被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衡水市第四中学(非寄宿)和汇龙中学(寄宿)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100名,共计600名。问卷收回后,经仔细筛选,剔除无效问卷,最后保留有效问卷623份。被试在寄宿与否、性别、年级上的分布情况见表2-12-1被试在性别、年级上的分布初一初二初三合计寄宿男生504248140女生434144128非寄宿男生656954188女生626243167合计220214189623二、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辅助以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和访谈法。三、测量工具初中生孤独感评价量表(EMBU)本研究选用李克玉编制的关于初中生孤独感的问卷进行调查。李克玉通过对UCLA孤独量表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编制的开放性问卷得到的结果,总结出初中生孤独感的维度,并通过反复修订,编制出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问卷。此问卷共27道题,用于调查初中生孤独感现状及特点。四、实施过程将初中生孤独感问卷装订成册,另发答题纸。要求被试完成答题纸上的对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采用团体测验的方式,测试时间约为IO分钟左右,主试由笔者担任。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注意事项,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内容并要求其认真回答问题。被试独立填写问卷。当时回收问卷并逐一审核并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结果换算成标准分,对问卷各项统一编码,所有数据由SPSSfOrWindOWS13.0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第三部分结果一、寄宿初中生孤独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一)寄宿初中生孤独感的总体现状表3-1展示了寄宿初中生孤独感整体水平,在满分90分的前提下,可见目前寄宿生孤独感的分值还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从各因子角度来看,他人拒绝带来的孤独感最为强烈。表3-1初中寄宿生孤独感整体水平(N=269)因子MSD他人拒绝25.645.301孤独感受9.713.829他人接纳16.216.106总分51.557.119(二)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表3-2展现了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除了他人接纳因素呈正相关以外,其他因素与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3-2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因子他人接纳孤独感受他人拒绝总分学业成绩0.489*-0.451*-0.454*-0.268*(三)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法,以学业成绩分数为因变量,分别以孤独感总分、他人拒绝、孤独感受以及他人接纳作为自变量建构回归方程。表3-3展现了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总分及各个维度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结果是显著的具有预测作用。具体来看。对于他人拒绝、孤独感受和孤独感总分而言,分数越低其学业成绩越高。而对于他人接纳维度而言,其分数越高其学业成绩也就越高。具体的回归的方程分别如下:学业成绩=-6.650他人拒绝+510.812学业成绩=-10.529孤独感受+505.267学业成绩二8.250他人接纳+19L539学业成绩=-3.364总和+576.476表3-3寄宿初中生的孤独对学业成绩的预测性因变量自变量贝塔BtPR2FP学业成绩他人拒绝-.454-6.650-8.327.000.20669.3320.00孤独感受-.451-10.529-8.252.000.20368.1010.00他人接纳.4898.2509.160.000.23983.9010.00总分-.268-3.364-4.542.000.07220.6300.00二、孤独感在性别、年级及是否寄宿上的差异(一)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差异表3-4反映了性别因素在寄宿初中生中起到的作用,结果显示女生在总分、他人拒绝以及孤独感受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3-4不同性别的寄宿生孤独感因子男N=MOM女N=129SDTMSD他人拒绝15.715.5416.756.65-1.39孤独感受9.013.3210.474.20-3.16*他人接纳25.864.9725.395.640.73总分50.596.6752.607.46-2.33*(二)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在年级上的差异表3-5反映了不同年级寄宿生孤独感的差异。由表可知年级在总分和孤独感受的主效应显著。通过事后分析发现,与初一寄宿生相比,初二寄宿生的孤独感更强烈。表3-5不同年级的寄宿生孤独感因子初一N=192MSD初二N=85M初三N=92SDMSDF他人拒绝15.786.025.5217.2815.646.701.95孤独感受8.863.383.6210.729.634.285.41*他人接纳25.745.55.3825.1425.995.000.59总分50.385.906.6853.1451.268.463.51*()寄宿生与非寄宿初中生孤独感的差异表3-6展现了寄宿初中生与非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发现在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寄宿初中生平均分低于非寄宿初中生,除了孤独感受维度以外,非寄宿生在其他分值上都显著高于寄宿生。表3-6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孤独感差异比较非寄宿N=358寄宿N=269SDTMSDM他人拒绝17.846.6816.216.11-3.15*孤独感受10.604.269.713.83-2.70他人接纳25.594.9925.645.300.10*总分54.048.4551.557.12-3.90*第四部分分析和讨论本次研究以寄宿初中生为主要研究群体,孤独感、学业成绩二者的关系为研究突破口,并对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产生的机制从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住宿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以下的结果:孤独感在寄宿生初中这个群体较为常见,并主要通过他人拒绝、他人接纳两个因子体现。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竞争压力使得初中生不在像小学时那样轻松,由此因孤独而引发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张涵,2010)o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当对此引起的重视。通过使用问卷对他人拒绝、孤独感受、他人接纳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与学业成绩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结果发现总分及三个维度上均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结果表明了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也与相关研究结果(张亚莉,2010)一致。初中生心理上孤独感的表现会影响其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较差而引起的挫败感、同伴的竞争压力、家庭和老师的期待又会进一步加深初中生的孤独感。而对寄宿初中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总分及各个维度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结果是显著的具有预测作用。具体来看。对于他人拒绝、孤独感受和孤独感总分而言,分数越低其学业成绩越高。而对于他人接纳维度而言,其分数越高其学业成绩也就越高。由此可见,孤独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表明如果学生不善于从所处的孤独环境中发展积极的认知,保持解决问题的乐观态度和信心,将会对化解和战胜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产生消极影响,从而不能够取得更出色的学业成绩。对于孤独感产生机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中发现女生在总分、孤独感受上与男生相比要显著更高。基于有关研究(崔光成,姚齐,2002)对此现象的解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情感表达及策略使用上的不同所导致的,男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女生而言,她们获得支持和排解的方式往往是向几个特定的朋友通过倾诉的方式来实现,而这使得其想要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排解面临许多的局限性此外在寄宿条件下,缺乏父母的指导和沟通使得女生更容易想家而产生出更多孤独情绪。然而男生的方式相对女生而言其宣泄手段就会多跟多,比如与朋友出去玩,打游戏,出去做运动等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宣泄方式使得他们更不容易感到孤独。而对于年级对孤独感的影响研究,我们发现孤独感受和总分两个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通过事后分析发现,在孤独感受以及总分维度上,初一显著要低于初二的分数,而在其他指标上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谢华,彭明芳在2013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研究认为孤独感会随着年纪的变化发生改变,相对于初三学生在升学压力下,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习上,初二己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对于初一学生的孤独感会更加强烈,刚离开小学步入初中,有进入了青春期,心理冲突和矛盾日益加深,各方面的压力扑面而来,而初一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应对的方式,所以相对于其他年级,孤独感会更加的强烈。而这也提示我们对于初一的学生心理保健要引起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差异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三个维度上,寄宿初中生平均分低于非寄宿初中生的平均分,且在他人拒绝和他人接纳两个维度以及总分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寄宿初中生要显著低于非寄宿生。这项结果表明寄宿本身并不会引起寄宿生的孤独感。在张奎等人在2016的研究中也发现相对于非寄宿生,寄宿可以减少寄宿生的孤独感。寄宿生活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同伴交往时间以及机会,这对于提高其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心理学成长,减少孤独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在寄宿这种封闭的环境下,相对于非寄宿,寄宿学生的学习时间会更多,感受到学习气氛会更好,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会更容易得到解决,更容易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业成绩。第五部分研究建议本次研究我们发现了孤独感对成绩的预测作用,以及影响孤独感的三个因素,也就是性别、年级以及是否寄宿。因此我们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来改善初中生孤独感的现状。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学校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自身、家庭,包括整个社会都要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并身体力行的去改变。5.1个体方面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孤独,认识到性别、年级以及是否寄宿等一些因素对我们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也要自主的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来充实自己。作为初中生,我们必须改变假定别人对我们产生了最坏的看法倾向,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学会分析问题,能够设身处地,多角度的考虑问题,积极努力地与他人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自身的人际信任程度,改善孤独感。5.2学校方面作为学校,首先应该针对学生性别、年级以及是否寄宿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在校学生尤其是寄宿生纠正他们类似于自负、自卑、孤独等消极的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心理活动,帮助到他们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认识更多的人,去发现更大世界,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5.3家庭方面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考虑对处在不同性别、学习阶段以及是否寄宿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当孩子感受孤独的时候,作为父母对于女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倾听,对于男生我们要多鼓励出去做运动。尤其处于初一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如果孩子没有住宿的话,我们应该要多留出时间来陪孩子,并且鼓励孩子去认识和结交新朋友,和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来减少孤独感。5. 4社会方面心理辅导是一种主要以西方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形式,作为社会企业应该主动地去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将心理辅导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且根据学生性别、年级以及住宿情况,发展自适应的心理辅导软件或者课程,去帮助那些不敢面对现实或者对现实产生恐惧的具有高孤独感的寄宿初中生,用新的技术帮助他们战胜自己,去拥抱美好的生活。六思考与展望5.1 研究的长处目前有关孤独感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实证类的研究相对不足。而以寄宿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学业成绩与孤独感到研究也并不是很多见。本研究针对特定的对象:寄宿初中生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探讨了孤独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从性别、年级以及寄宿与否探讨了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的发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来了一些相对于的具有实践性的建议,同时本次研究也为相关的研究补充了一些不足之处。6. 2研究的不足1 .样本的选取出于时间、人力、物力上的原因,未能获取更多中学的数据,取样范围较小,以致数据不够全面而未能更深入的开展研究。2 .调查方面虽然年级负责人、班主任非常的配合工作,但还是有部分的学生不够细心,没有按照原先的设计进行作答,在评阅时在没有其他有效办法的前提下,对这些问卷进行了剔除,而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6.3对以后研究的展望在本研究中发现寄宿学生孤独感与学业成绩关系比较密切,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进一步研究其他类似的学生群体,如留守儿童、失去双亲、单亲儿童、特殊儿童等,此外研究手段可以从单一的问卷法,可以转变为与实验法、访谈法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数据,为正确、深入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战略提供依据。七结论总的来说,本次研究发现了当代寄宿初中生存在孤独感受且程度较深,并且与学业成绩存在相关关系。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了孤独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则改善学生的孤独感对此有很多的帮助。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性别、年级以及是否寄宿都会影响学生孤独感。未来的研究应考察其他更多的变量,更多的方法去改善寄宿学生的孤独感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参考文献:张涵.寄宿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孤独感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张亚莉.初中生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相关研究D.西北大学,2008.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UL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6.谢华,彭明芳,赵雪.初中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5):144-146.张奎,郑毅,郭栋,etal.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行为问题对比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附录亲爱的同学: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问卷,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本问卷旨在调查初中生生活状况及学业成绩的研究,特恳请您完成这份问卷。本问卷为匿名问卷,您的回答仅供学术研究之用,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会对您的回答严格保密,衷心感谢您的参与与合作!一、请将每题中符合您情况的选项填写在题前的括号里。1.您寒假前的期末成绩()2.您的性别:男女O3.您所在年级:初一初二初三O4.您属于:寄宿非寄宿指导语: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每个句子,判断每一句的描述符合您的情况的程度。“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请在与您实际情况最为相符的代表数字上打“J”题目心兀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Zk1您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123452您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123453您常感到属于朋友们中的员123454您常感到迷茫123455您常感到与人亲近123456您常感到与别人来往亳无意义123457您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您123458您常感到与别人有距离123459您常感到自己处在不被理解的状态中1234510您常感到有人愿意与您交谈1234511您感到有人一直在后面支持您1234512您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1234513您常感到处于不开心的状态中1234514您常感到无聊1234515您常感到您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1234516您常感到心烦或苦恼时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说的同学1234517您常感到同学们都喜欢您1234518您常感到难过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