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路基地基处理.docx
城市轨道交通路基地基处理1 一般规定1.1 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轨道类型、场地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处理目的和地区经验,同时考虑工期及使用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1.2 地基处理设计应满足路基稳定、沉降变形控制或基床、支挡结构物地基承载力要求;饱和粉土和松散砂土地基,应满足防止振动液化或地震液化的要求。1.3 轨道交通工程构筑物分界处、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及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过渡的地基处理措施,减少不均匀沉降。1.4 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前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地基处理效果,确认技术上可行后,方可正式施工。如达不到设计要求,应查明原因,调整设计参数或改用其他地基处理方法。1.5 地基处理范围不应小于基底范围,换填垫层地基的换填宽度应考虑应力扩散宽度;碎石桩等挤密处理地基,范围宜在路堤坡脚外缘扩大1排3排桩。1.6 对地基承载力和工后沉降控制要求较高的路基或地基土层性质或成层分布较复杂时,采用单一地基处理措施难以保证地基处理效果,可采用多种地基处理组合措施综合处理。1.7 沉降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往往有一定差异,为了确保工程安全,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竖向和水平向位移观测及评估工作,根据实际变形观测资料指导施工,确定铺轨时间。2常用地基处理方法2.1 换填垫层法可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大于3mo1换填垫层可采用砂砾石垫层、碎石垫层、灰土垫层、水泥十垫层和加筋垫层等。对于换填底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设置中粗砂或碎石垫层,厚度不小于100mm;2换填垫层的设计应满足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2.3 预压地基适用于处理大面积场坪工程的淤泥质土、淤泥、冲填土等饱和软粘性土地基,不应用于正线及到发线地基处理。处理工艺包括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等。1真空预压适用于处理以粘性土为主的软弱地基。当存在粉土、砂土等透水、透气层时,加固区周边应采取确保膜下真空压力满足设计要求的有效隔断密封措施。对塑性指数大于25且含水量大于85%的淤泥,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加固土层上覆盖有厚度大于5m以上的回填土或承载力较高的粘性土层时,不宜采用真空预压处理;2对堆载预压工程,预压荷载应分级施加并确保每级荷载下地基的稳定性;对真空预压工程,可采用一次连续抽真空至最大压力的加载方式;3当处理区域的荷载超过有效真空预压的压力或处理区域对地基变形有严格要求时,可采用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其总压力宜超过处理区域要求的竖向荷载;4对主要以变形控制设计的处理区域,当地基土经预压所完成的变形量、平均固结度及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卸载。对以地基承载力或抗滑稳定性控制设计的处理区域,当地基土经预压后其强度满足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卸载;5预压地基加固应考虑预压施工对相邻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产生附加沉降的影响。真空预压地基加固区边线与相邻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距离不宜小于20m,当距离较近时,应对相邻受影响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等采取保护措施;6预压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D采用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作为竖向排水通道时应设置水平向砂垫层或无砂排水层,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500mm。袋装砂井和排水垫层材料应选用中粗砂,粘粒含量不宜大于5%,渗透系数宜大于IXlO-2cms;2)袋装砂井直径宜为70mm120mm,塑料排水板的当量换算直径dp(mm)可按式(2.1J)计算:,2(b+5)dv=-(2.1-1)yit式中b塑料排水板宽度(mm);塑料排水板厚度(mm)。3)袋装砂井及塑料排水板的平面布置宜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有效排水直径(mm)与间距,(m)的关系为:正三角形排列de=1.051(2.1-2)正方形排列de=1.13/(2.1-3)4)袋装砂井及塑料排水板的间距应根据地基土的固结特性、允许工后沉降和工期要求等确定;5)袋装砂井及塑料排水板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地基的稳定性和工后沉降要求、工期等综合确定。堆载预压时,袋装砂井及塑料排水板宜穿透受压软土层;6)真空预压法的设计内容除以上内容还要包括:预压区范围和分区大小;排水砂垫层及真空管网设置;真空预压施工工艺;要求达到的真空度和停抽真空标准;加固区周界的密封隔离措施;地基的变形及稳定性计算等内容;7)真空预压地基处理范围应至基底或基础轮廓线以外不小于3m;膜下真空度宜稳定在85kPa以上且应均匀分布,排水竖井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宜大于90%;预压分区面积尽可能大且呈方形,分区面积宜为20000m2-40000m2;真空泵宜按I(M)Om21500m2配备一台。8)预压地基的平均固结度和设计预估最终竖向变形量可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15-38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9)预压土加载速率应根据地基土的强度确定。路基稳定性应按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进行检算;10)当上覆回填料作为路基本体时,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要求。2.4 碎石桩适用于处理松散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以及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20kPa的饱和黏性土地基,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并可考虑碎石桩竖向排水功能对地层固结沉降的影响。碎石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振冲法和沉管法。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可液化地基,在路堤坡脚外缘扩大宽度不应小于基底下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且不应小于5m;2)桩位布置宜采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布桩;3)振冲法碎石桩桩径宜为500mm1200mm,沉管法桩径宜为400mm700mm;4)桩间距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和场地土层情况,结合施工设备综合考虑,宜为桩径的23倍;5)桩长不宜小于4m;当相对硬层埋深较浅时,可按相对硬层埋深确定;当相对硬层埋深较大时,应按地基变形允许值确定;对按稳定性控制的工程,桩长应不小于最危险滑动面以下2.0m的深度,并满足沉降及承载力要求;对可液化的地基,桩长应按要求处理液化的深度确定;6)碎石桩桩体材料应采用不易风化的碎石、卵石、含石砾砂、矿渣等性能稳定的硬质材料,含泥量不大于5%。桩体材料粒径宜为20mm150mm;7)垫层:在顶部宜铺设厚度为30Omm600mm的垫层,垫层材料宜用砂砾石或碎石加筋垫层,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其夯填度(夯实后的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应大于0.9;8)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或采用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KrI5-38有关规定进行估算;9)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的有关规定;10)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应按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进行检算。2.5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粘性土、粉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土层,对于欠固结软土,应考虑欠固结因素。按施工机械叶片搅拌方向可分为单向水泥土搅拌桩和多向水泥土搅拌桩,其施工工艺宜采用浆液搅拌法(常称“湿法。1水泥土搅拌桩用于处理泥炭、泥炭质土、有机质土、PH值小于4的酸性土、塑性指数大于22的粘土,在腐蚀性环境中,无工程经验时,必须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确定其适用性;2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土搅拌桩的平面布置宜采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或矩形;2)水泥土搅拌桩桩径宜采用50Omm800mm;3)水泥土搅拌桩宜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及以上的早强型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可用被加固湿土质量的12%20%,水灰比可取0.50.6;4)竖向承载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地基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为提高地基抗滑稳定性而设置的搅拌桩,桩长应超过危险滑弧以下不少于2.0m;湿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5)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应在桩顶设置加筋垫层,厚度可取30Omm600mmo垫层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垫层的夯填度不应大于0.9;6)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15-38有关规定进行估算;7)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稳定性应按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2.6 旋喷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有动水压力和正在涌水的工程,不宜使用。施工方法包括单管法、双管法和三管法等。1地下水有侵蚀性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作为胶凝材料,粉煤灰掺量宜通过试验确定;2旋喷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旋喷桩加固体强度和直径,应根据注浆方法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无现场试验资料时,可参照相似地质条件的工程经验确定,宜为50Omm1500mm;2)旋喷桩间距应根据注浆方法、复合地基承载力、容许工后沉降等因素确定,宜取2倍3倍桩径。其布置形式宜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3)竖向承载旋喷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稳定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宜穿透软弱地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为提高抗滑稳定性而设置的旋喷桩,其桩长应超过危险滑弧以下不小于2m;4)旋喷桩复合地基宜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层砂砾石或碎石加筋垫层。垫层厚度宜为30Omm600mm,垫层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O垫层的夯填度不应大于0.9;5)旋喷桩的主要材料为水泥,宜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可取0.81.5。根据工程需要可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及掺合料,其类型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6)旋喷桩施工前,应根据现场环境和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等情况,复核设计孔位。3旋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15-38有关规定进行估算;4旋喷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稳定性按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2.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及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素填土地基。对淤泥质土及夹有块石或碎石、卵石层的地基,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1应选择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2 CFG桩及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CFG桩和素混凝土桩桩径宜为40Omm600mm;2) CFG桩和素混凝土桩宜采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或矩形布置,桩间距宜为3倍5倍桩径;3) CFG桩和素混凝土桩固化剂宜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4) CFG桩和素混凝土桩的桩顶应设置扩大桩头(或桩帽)和加筋垫层,桩帽与主体宜刚性连接,垫层厚度宜取30Omm600mm0垫层材料宜采用砂砾石、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5) CFG桩及素混凝土桩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满足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3 CFG桩及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有关规定进行估算;4 CFG桩及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稳定性按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2.9钢筋混凝土桩板结构用于基础变形控制严格的深厚软弱地基、桥隧间短路基过渡段、岔区路基及既有路基加固、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处理等。1桩板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桩、托梁和承载板或钢筋混凝土桩和承载板组成,钢筋混凝土桩一般选用机械成孔灌注桩,也可采用预制打入(压入)桩;2桩板结构各构件耐久性设计应满足有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等的规定;3桩板结构设计根据连接方式、组合形式及设置位置的不同,分为非埋式、浅埋式及深埋式三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非埋式桩板结构宜为三跨或多跨一联,承载板左右分幅,桩与承载板通过托梁连接,托梁与桩刚性连接,中跨承载板与托梁刚性连接,边跨承载板与托梁连接,相邻联的承载板间设置伸缩缝,承载板与上部轨道结构直接连接;2)浅埋式桩板结构的桩与承载板直接刚性连接,承载板上部通过基床表层与轨道结构连接;3)深埋式桩板结构设置在路堤基底,桩与承载板直接刚性连接,承载板上部为填方路基;4)桩板结构设计荷载和结构计算应符合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IolO6的有关规定。4桩板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板结构承载板跨度宜为5m10m,厚度宜为0.6m1.5m,灌注桩桩径宜为0.8m1.25m;2)同一跨(联)桩基中,不应同时采用摩擦桩和柱桩,不宜采用不同直径、不同材料和长度相差过大的桩;3)双线路基非埋式及浅埋式桩板结构的横向间距宜与轨道线间距保持一致;4)非埋式桩板结构应用于无昨轨道地段时,承载板的长度应与其上轨道板分块长度的模数相对应,即为轨道板分块长度的整倍数。5桩板结构的构造和路基稳定性应满足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有关规定。3特殊土地基处理3.1 填土场地地基处理1填土场地地基应根据填土物质成分及工程特性等因素,确定处理目的,结合环境条件及既有工程经验,采取适宜的处理措施;2地基处理横向加固范围应综合考虑路基稳定、不均匀沉降及防排水等要求;3填土层厚度不大于3m时,处理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祚轨道,填土场地地基应采用挖除换填措施处理;2)有昨轨道,冲(吹)填土、杂填土地基应采用挖除换填措施处理;素填土、填筑土地基可采用挖除换填、振动(冲击)碾压措施处理;3)存在需处理的软弱下卧层时,应采取适宜的深层处理措施。4填土层厚度或处理深度大于3m时,应根据填土及下卧层性质、厚度、处理目的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按下列原则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1)生活垃圾杂填土地基,宜采取全部挖除换填的处理措施;2)饱和冲(吹)填土地基,宜采用排水固结、水泥搅拌桩、旋喷桩及微型桩复合地基等处理措施;3)非生活垃圾杂填土、非饱和冲(吹)填土,宜采用碎石桩、CFG桩、旋喷桩、微型桩复合地基及注浆等处理措施;4)已自重固结的填筑土、素填土地基,可采用沉管碎石桩、水泥搅拌桩、CFG桩、旋喷桩、微型桩复合地基及注浆等处理措施;5)当填土层及需处理的下卧层较厚或性质复杂,采用挖除换填、复合地基或注浆等处理措施不能满足路基稳定、工后沉降或防液化要求时,可采用刚性桩桩筏结构、桩板结构等结构物加固。3.2软土场地地基处理1软土、松软土层厚度及埋深小于3m时,宜按下列原则采用适宜的浅层处理措施:1)优先采用挖除换填或改良回填处理措施,路堤基底宜采用A、B组粗粒土或C组细粒土换填,支挡结构物基底应采用中粗砂、砂砾石、碎石或灰土、水泥土换填;2)表层无硬壳的软土,可采用碾压片石处理措施;3)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排除困难或地表硬壳层厚度大于Im时,可直接在路堤基底采用排水(加筋)垫层处理措施,垫层材料宜采用中粗砂、砂砾石或碎石,厚度不宜小于0.5m,垫层内可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补强,材料层数、强度视路堤稳定性需要确定且不应超过3层。同时应验算路基沉降变形满足控制要求;4)当采用浅层固化处理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2软土层较厚时,可采用预压排水固结法处理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D排水固结措施宜采用袋装砂井、塑料排水带等竖向排水井,井径、间距和深度,应根据地基情况、施工工期、固结要求等,按渗透固结理论计算确定;2)地基表层设排水(加筋)垫层,路堤坡脚可根据稳定要求增设反压护道。在基底面积较大、地势低洼或地表水网发育地段,排水垫层厚度、布置形式应充分考虑地基沉降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改善或加强排水措施,保证地基排水固结效果;3)排水垫层面以上预压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路堤高度、工期及工后沉降量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一般采用路堤填土堆载作为预压措施;路堤较矮或预压时间较短时,可采用超教预压、真空预压或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措施,加快沉降速率,加大预压期的沉降量;4)施工组织设计应预留足够的预压期,对路基面以上的预压荷载应确定合理可行的方案。3下列情况或地段的软土地基,应根据地层性质、环境因素、处理目的、处理措施的适宜性及地区经验等条件选择采用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或刚性桩结构处理措施:1)软土层较厚,采用预压排水固结法处理不能满足稳定、工后沉降、工期要求或预压荷载困难时;2)软土层较厚的路堑及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低路堤地段;3)支挡建筑物基础或路堑边坡。5路堤较高及深厚层软土地基,性质或成层分布较复杂时,宜采取以下措施:1)可采用排水固结结合柔性桩复合地基或刚性桩复合地基组合、柔性桩复合地基与刚性桩结构组合等综合处理措施;2)对于填方场地宜先部分填土后打桩,利用填土层的约束,减少桩产生倾斜、偏移的可能性;3)对桩基实施施工全过程动态监测。6软弱层底横坡较陡或斜坡软弱地基,应采取侧向变形约束或抗滑能力强的处理措施;7采用刚性桩结构处理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综合考虑路堤高度、地基土性质、地形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结合桩板、桩筏结构的适应性,合理确定适宜的结构形式;2)低路堤、斜坡或无硬壳的淤泥、淤泥质土地基沉降变形控制严格时,宜采用桩板或桩筏结构;3)宜采用打入、压入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地基土夹有块石、漂石或软硬不均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8注浆、微型桩等可用于特殊条件下的软土地基处理或既有路基地基补强加固,其设计应符合现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的有关规定。3.3污染土场地地基处理1污染土的处理应在污染土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污染程度区别对待,一般情况下严重污染和中等污染土必须处理,轻微污染土可不处理;2对污染土场地可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处理和修复:挖除法、原位修复(搅拌法、多相/地下水抽提法、注入法)和隔离法;3挖除法处理措施:1)局部或全部挖除污染土层,换填未污染土;2)对于挖除的污染土应及时妥善处理,不能随意弃置;3)污染土开挖应保证基坑的稳定性,根据场地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程度、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对污染土实施分区域、分层开挖并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回填;4)支护、开挖及回填实施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及时反馈支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以及敏感目标等信息,指导现场施工。4原位修复措施:D搅拌法采用的药剂种类、添加形式和掺入量应根据污染物特征、土层含水率、修复工艺等因素选择。设计前应进行小试试验,确定药剂最佳配比、添加方法、养护方式和时间;2)多相抽提法的设计内容应包括地下和地上设施的设计,地下设施设计应包括抽提井的平面布设、影响半径、井结构、井头真空度、流体抽提速率等工艺参数;地上设施设计应包括真空设备的选型、管道系统、相分离系统和电气与控制系统等;3)地下水抽提法设计应包括抽提井类型、抽提井结构、材料、抽提井布设、抽提设备选型、试验及运行要求等,抽提井的深度不应小于待修复土层的深度。地下水抽提实施过程中,应对地下水位、水质和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根据监测数据指导施工及运行;4)注入法为采用液态或浆态的化学药剂注入污染土层进行修复设计,注射的药剂种类应结合场地污染特征、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选择的修复工艺综合确定,通过实验室小试,确定相关设计参数。设计参数应包括药剂用量、注射轮数、注射影响半径及注射点位布设间距、注射点位数、单点注射体积和药剂配置浓度、注射流量或压力等。5隔离屏障措施:1)隔离屏障可分为垂直屏障和水平屏障。垂直屏障宜采用水泥土、塑性混凝土等材料,工程需要时可采用SMW工法桩、土工膜与其他材料组合。水平屏障宜采用压实粘土、土工膜与压实粘土组合、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衬垫与其他材料的组合等;2)隔离屏障的设计内容应包括屏障选型、防渗性能、屏障入土深度和厚度等。在目标污染物迁移性强、污染度高或地质条件有利于污染物迁移以及环境保护要求高时,应适当提高隔离屏障的设计要求。6修复效果检验内容宜包括:1)污染土挖除后的坑底和侧壁的清挖效果;2)回填土(含外来清洁土或异位修复后的土)的质量;3)经修复外运处置土的质量;4)原位修复的土和地下水环境质量;5)经水处理后的水质;6)隔离屏障的阻隔效果;7)修复治理工程中产生的废水、底泥或废渣的处理效果。7对于修复(措施)完成的场地和污染程度较轻不需修复经评估可以进行建设的场地,采取进一步的地基处理措施时需要注意:D做隔离处理后,采用排水固结法加固污染土地基时,应对固结排出的污水隔离与收集,经处理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再予以排放;2)做隔离处理后,采用强夯法和含碳酸盐的碎石桩加固污染土层时,污染土或地下水的PH值应不小于4.5;3)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或钢桩基础时,桩身应穿越污染土层,支撑在有足够承载力的岩土层上。同时桩身应进行防腐蚀处理;4)污染土或地下水对素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不宜采用以水泥做固化剂的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应谨慎采用素混凝土桩、CFG桩等刚性桩复合地基。3.4 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地基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采取压实、换填、强夯、复合地基及刚性桩结构等适宜的处理措施,地基土压缩指标宜通过原位测试试验综合分析确定。如果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具有膨胀性,还要结合防排水的处理措施。3.5膨胀土地区的地基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换填、防排水、复合地基、桩网结构、桩板结构等处理措施。无昨轨道路基,除应控制工后沉降外,还应考虑地基胀缩变形的影响。3.6 红黏土地基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换填、防排水、复合地基、桩网结构、桩板结构等处理措施。3.7 盐渍土地区路基应满足下列规定:1基床表层不应采用盐渍土作为填料,基床底层不宜材料盐渍土作为填料;2盐渍土作填料时,基床表层以下应设隔断层,路基面应适当加宽,每侧加宽不宜小于0.4m;边坡坡率不应陡于1:1.75,坡脚处应设置1.Om宽0.5m高的护道;3盐渍土场地路堤最小高度应满足不发生次生盐渍化的要求并不宜小于2.5m,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基床处理设置隔断层和截排水措施。4不良地质地基处理4.1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式主要有充填法、跨越法、基桩穿越法、注浆法、褥垫层法等。1路基基床范围内的溶洞、溶沟、溶槽等应采用揭盖回填、挖除换填或梁板跨越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2基床范围以下的溶洞、溶蚀裂隙带,应根据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危害程度、变形控制要求及环境因素等,对于裸露型岩溶或覆盖层厚度不大于5m时,宜采用回填、挖除换填、洞内支顶加固、基桩穿越或梁板结构跨越、注浆加固等处理措施;3采用桩板结构跨越措施时,桩板结构应位于基床表层以下,其宽度应保证路基边坡稳定,桩板结构应按多支撑连续板梁设计,桩端穿透溶洞深入稳定的基岩内不宜小于1.5倍桩径,柱桩底以下完整底板厚度不应小于5m,摩擦桩底稳定的基岩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m;4采用注浆加固措施处理溶洞、溶蚀裂隙发育带及覆盖层土洞时,裸露型岩溶或覆盖层厚度不大于5m时,注浆深度不应小于8m,进入基岩内的深度不应小于5m;覆盖层厚度大于5m时,宜采用注浆封闭土、石界面,形成隔水帷幕,其中基岩面以上土层注浆厚度不宜小于3m,进入基岩内的深度不宜小于5m;覆盖层土洞发育或易产生土洞时,宜采取注浆充填封堵或全覆盖层注浆加固等措施处理;溶洞呈串珠状或空洞较大时,注浆加固的深度应至稳定的底板以内不小于2m;5路基基底注浆加固宽度,路堤地段应至坡脚外不小于5m,设置路肩、路堤挡土墙的地段,应至墙趾以外不小于3m。路堑地段应至侧沟平台;6注浆孔间距、浆液浓度和掺入料、注浆压力等施工工艺参数,应根据溶蚀发育程度及溶洞、溶蚀裂隙的连通性等地质条件确定。4.2 采空区的路基应根据矿区规划、矿产资源分布以及地表变形、移动等调查资料,分析评价稳定性及变形趋势,相应采取防止坍塌、预留足够的沉降量、加宽路基及控制开采边界,保证安全距离等措施。1路基两侧的安全距离应根据采空区埋藏深度及大小、顶板厚度及岩土性质、地表稳定性及变形趋势等因素,采用适宜的评价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计算确定;2影响路基稳定或变形控制的采空区,应根据其位置、形状尺寸、坑道走向、顶板厚度、顶板岩土坚固程度、坑道内充填情况及填充物密实程度等确定加固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藏较浅的采空区宜采用明挖回填处理;2)埋藏较深、坑道通畅的采空区宜采用片石回填、支顶、注浆等处理措施;3)埋藏较深,多层重叠交错、无法进入的采空区宜采用注浆、灌砂等措施处理;4)无祚轨道路基,基底坑道埋藏较深或重叠交错时,可采用桩板结构跨越措施处理。3路基基底处理宽度应保证未处理的采空区安全距离满足稳定和变形要求;4采用注浆加固时,可根据加固区范围内坑道的长度、形状尺寸及填充情况,对隐伏的采空区进行注浆加固设计。坑道延伸方向超出路基加固范围时,可在坑道的加固边界处钻孔,灌注混凝土形成止浆坝;5墓穴、地窖、枯井、地下渠等人为洞穴应根据情况采取开挖回填、夯实、注浆加固或桩板跨越等防止坍塌的处理措施;6在采空区或人为洞穴地段修建路基时,不宜采用抽排地下水的措施。4.3地震液化场地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其判别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的有关规定),来确定抗液化措施。1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桩基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不应小于0.5m,对其它非岩石土不宜小于1.5m;2)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不小于0.5m;3)采用挤密法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4)用非液化土层替换全部液化土或增加上覆非液化层的厚度;5)采用挤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1/5;6)采用注浆、旋喷或深层搅拌等方法进行基底加固时,处理深度应达到可液化土层的下界;7)将永久性支档结构嵌入非液化土层。2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当液化判别深度为15m时,其值不宜大于4;当液化判别深度为20m时,其值不宜大于5。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最大值;2)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3)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1/5;4)采取减小液化震陷的其它方法,如增厚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和改善周边的排水条件等。3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综合采用下列各项措施:1)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2)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5)在管道穿过结构物处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