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
资源ID:6959167
资源大小:127.3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课前思考从知识技能维度来看,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但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只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设置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经历的观察、思考、探索、交流等,更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逐渐形成数学基本思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数学课程标准(2022)在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上提出的建议: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值得我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重视。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教材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情分析本单元前,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测量所需要的各个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这些内容对于本课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和支撑。后续将会学的相关内容是圆的周长,以及面积概念、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目标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2 .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的活动,深化对周长的认识。3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量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一周师:秋天来了,一阵大风吹来,许多树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在天空中欢快的飞舞,有些树叶落在了地上,就成了小动物们的游乐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有小蜗牛、小红、小黄、还有小蚂蚁。他们想比一比:爬相同树叶的一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清楚它们的运动轨迹了吗?师:谁最符合比赛的要求呢?并说一说你这样认为的原因!谁最符合比赛的要求呢?孩子们观看完动画后,鼓励他们表达清楚蚂蚁获胜的原因是:只有蚂蚁是根据比赛要求,沿着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师:看来呀,读懂规则,明白什么是“树叶的一周很重要。那谁能先来说什么是树叶的一周?一边指一边说。般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预设1:从一个点出发,沿着树叶边,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预设2:从一个点出发,沿着树叶边绕一圈。师:老师非常喜欢你说的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你说的真好!还有这位同学说到的树叶的边缘,我们称之为“边线。(板书:起点、边线)师:小蚂蚁要继续爬。爬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呢?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的周长2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预设:从一个点出发,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二)描边线,初识周长”师:你能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请看活动要求:请你在学习单上,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并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学生上黑板描一描,并说一说怎么描的。描一描活动要求:1、请你在学习单上,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2、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预设1: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它的边线一圈,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追问: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点作为起点出发吗?生:可以。师:那你能再来说一说吗?生指着另外一点再次说一说: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它的边线一圈,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就是树叶的一周。投影展示错例:师: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没有紧贴边线,没有回到起点师:我们在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预设1:紧贴边线。预设2:从这个起点出发再回到这个起点。预设3:在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时可以借助于尺子来描。总结:将黑板上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拿走,留下了它们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师:那谁能上来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吗?边摸边说。预设: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师:那谁能再上来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一边摸一边说。预设: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师:瞧,数学书溜走了,留下的是什么图形?谁能来说一说它的周长?预设:长方形,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三)摸一摸,感知周长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看活动要求:找到你想要探究的物体的一个表面,摸一摸它的一周,并边摸边说什么是它的周长?摸一摸活动要求:找到你想要探究的物体的一个表面,摸一摸它的一周,并边摸边说什么是它的周长?预设1:从这个点出发,沿着盒子的正面的边线绕一周回到出发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预设2:我从这个点出发,沿着相片边线绕一周回到出发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相片的周长。预设3:我从这个点出发,沿着积分表边线绕一周回到出发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积分表的周长。师总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周长: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周长。师: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吗?那下面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吗?预设:不是,应该是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补充周长定义并全班齐读: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周长。(四)量周长,再知周长”师:那你能帮小蚂蚁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请看活动要求:先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先独立思考。预1:用直尺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预2:用直尺量出长和宽,然后用长x2+宽x2,从而求出周长。师:那树叶的周长还能直接用直尺测量吗?预:可以先用绳子紧挨树叶边线绕一周,在起点和结束的地方做好标记,最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师:那么接下来就进行四人小组活动,请同学来读一读接下来的活动要求:活动要求:1、想一想:用什么工具? 用什么方法?你们能得到树叶 和数学书封面的 周长吗?2、选择你们组喜欢的物体进行测量3、四人小组分工:1人测量,2人协助,1人记录量一量活动要求4、汇报交流:你测量的是什么?用什么工具测量?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取整厘米数)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具袋里,可能有你们需要用到的学具。四人合作,量一量,看看你们能不能得到树叶或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把你们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老师巡视过程中,进行询问和引导。手机希沃投屏展示测量过程:预1:用绳子绕着树叶一周并做上记号,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预2:用绳子绕着数学书封面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预3:用直尺量出长方形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预4:用直尺量出长和宽,再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求出周长。师:刚刚通过小朋友们的分享和交流,我们借助了直尺、绳子,终于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总结:刚才用直尺测量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方法叫做直尺测量法;用借助绳子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叫做绳测法。直尺测量法绳测法化曲为直师:那么下面方格图中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能数出来吗?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格描描:描出图形边线的一周;想一想:方格纸中,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数一数:方格纸中,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预1:数小方格的个数,得到周长;预2:按一定的顺序数出周长,如按逆时针顺序、先数横的再数竖的(五)拓展提升练习:请同学们比一比A和B两个部分的周长。一张长方形的纸,被撕成了下面A和B这样的两部分,请你比一比A和B的周长。预设:A和B两个部分的周长一样长,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且A和B共用的那条边一样长。让学生独立解答,展示比较简洁的表示方法。板书设计A周长。B周长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围绕帮助学生体会周长的本质展开,即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周长这个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因此一开课,我创设了四只小动物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样一个情境来演示,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创设了让学生动手描一描图形的一周这一活动,并让学生上来一边指一边说怎么描的,来突出一周的概念;然后又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周长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揭示了周长的概念之后,最后通过量一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描一描的活动环节,没有错例展示,所以在规范学生作图方面做得不到位!以及我把侧重点放在了理解周长的含义上,没有把握好时间,对周长的认识这一点花费时间较多,还有数一数的环节花费时间较多,所以在最后的拓展环节,A和B两部分周长是否相等,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没有调动起孩子学习的欲望,导致对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所以在今后遇到问题时,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落实每一个孩子,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要做出最到位的评价与鼓励,能够做到堂堂清,让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会思考,学生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