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阅读专题】铺叙与聚焦慢词长调之美——精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docx

    • 资源ID:6930281       资源大小:34.5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阅读专题】铺叙与聚焦慢词长调之美——精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docx

    铺叙与聚焦:慢词长调之美精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两词在表现对象、写作手法和情感意趣上的差异,并联读相关宋词短制,如潘闿酒泉子(长忆观潮)、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等,欣赏长调和短篇的不同之美。【预习任务】1 .制作本专题所涉作家作品资料卡片,卡片信息至少包括作者姓名、字号、籍贯、生活时代、传世作品集、创作缘起或背景、后人对作品的评价(至少一则)等内容。2 .自主查找并阅读词中所涉及的诗经黍离和杜牧的赠别(其一)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等几首诗歌,并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诵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圈画出两词的韵脚,特别注意古今读音有变化的韵脚。4 .简要列出两词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差异。【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注释译文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已结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事沉沉昏如醉。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子实成。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注释黍稷(ShHi蜀记):两种农作物。黍,黄米;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离离:行列貌。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3)摇摇:形容心神不安。(4)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5)噎(爬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全文赏析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芳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作品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1作品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粹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版本一遭怀落魄江南载酒行(2),楚腰肠断掌中轻(3)。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1版本二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遭怀:排遣情怀。犹遗兴。(2)落魄:困顿失意、放浪不羁的样子。作者早年在洪州、宣州、扬州等地做幕僚,一直不甚得意,故云“落魄”。一作“落托”。江南:一作“江湖”。载酒行:装运着酒漫游。意谓沉浸在酒宴之中。(3)“楚腰”句:意思是说扬州歌女体态苗条。楚腰:指美人的细腰。史载楚灵王喜欢细腰,宫中女子就束腰,忍饥以求腰细,“楚腰”就成了细腰的代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胜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掌中轻:据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体轻盈,能在掌上翩翩起舞。这是一种夸张的形容。飞燕外传:“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肠断:形容极度悲痛。一作“纤细”。(4)扬州梦:作者曾随牛僧孺出镇扬州,尝出入倡楼,后分务洛阳,追思感旧,谓繁华如梦,故云。赢:一作“占”。青楼:唐以前的青楼指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指歌馆妓院。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薄幸:相当于说薄情。2-4白话译文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纵而行,揽着美人细腰醉看歌舞轻盈。扬州十年好像做了一个大梦,只落得青楼薄情负心的声名。2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并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之什。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楚灵王好细腰”与“赵飞燕掌上舞”两个典故。”从字面看,这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落魄”两字透露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有“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幸名”一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而诗人却觉得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有一种意在言外的情绪。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2),秋尽江南草未凋(3)。二十四桥明月夜(4),玉人何处教吹箫(5)。1注释译文词句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1-2白话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3-4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学习任务】导入: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词多有相同或相近之处,比如二者都是自度曲,都是长调,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我们要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迅速地整体把握其内容。任务一梳理意象1 .梳理:完成下列表格,梳理两词所写内容的异同。示例:词作所写城市判断依据城市特点历史背景主要意象意境特点望海潮(东南形胜)杭州钱塘怒涛形胜繁华清嘉北宋盛世烟柳、画桥、云树、怒涛、重湖、置啾、桂子、荷花、羌管、菱歌、箫鼓等繁丽壮美扬州慢(淮左名都)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杜郎俊赏二十四桥箫条空南宋劫后养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凄清悲凉说明:(1)为降低活动难度,减少对表格填写要求的歧解,教学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提供部分答案示例。(2)“城市特点”一栏建议学生选用原文词语作答,以方便其掌握作者的创作思路。(3)活动时,对于一些引起争论的解答,教师应作出及时反馈;学生的解答如无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教师应予以包容。2 .研讨:在填写“判断依据”一栏内容时,将词牌名"望海潮"和'扬州慢"作为判定两词所写城市分别为杭州和扬州的依据,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明确:词牌是词的音乐形式,一般与词的表达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初创词调时,词牌往往就是词题,能涵盖词的内容,比如白居易初用“忆江南”词牌时,该词所写内容即为思忆江南。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都是自度曲,由柳永和姜夔初创。"望海潮"一名,包含着本词中所写的在“钱塘”可以观赏到壮阔的钱江涌潮的内容;而"扬州慢”一名,则明白告知读者该词是写劫后扬州的慢词。所以,"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名,在本词中可以视为确定表现对象的依据。3 .探究:两词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主要目的或作用是什么?利用上表“主要意象的梳理成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探究任务。明确:望海潮(东南形胜)将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如罗列"画桥”“风帘”等人文风情意象后,转而呈现"云树怒涛“等自然景色意象,随后又转列"珠矶”“罗绮”等人文意象,再转接下阕的"重湖”“桂子”等自然意象,最后以“菱歌“箫鼓”等人文意象收束。这样的意象组合方式,使全词描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平铺直叙、呆板黏滞的缺陷。多变的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扬州慢(淮左名都)按时间顺序组合意象,先写白天的“葬麦L再写黄昏时的“清角”,最后写夜中的“冷月H这样的意象组合,有序而全方位地呈现了扬州城萧条空寂的特点,同时暗示作者意绪步步趋冷的变化。任务二赏析手法1 .探究:有关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有下面两则广为流传的逸闻,这两则逸闻存在着较难考证甚至无法考证的缺点,但读者却普遍认可这两个故事为真。请从诗歌艺术鉴赏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逸闻一: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杨漫古今词话)逸闻二: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本问题难度较大,但学生探究兴趣会较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作如下说明或引导:我们认可这个故事为真,即是认可故事中的两位特殊读者的阅读感受为真;而认可孙何、完颜亮的阅读感受为真,即是认可词作所写杭州景色具有非凡感染力。词作的感染力来自词作的艺术性。本词的描写、叙述手法究竟有何特点?明确:本词采用铺叙手法,全方位展示了杭州的繁盛、安乐、壮美、秀丽。这得益于长调这一艺术形式的“长袖善舞L在铺叙过程中,点面结合,既有整体介绍,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L又有细部聚焦,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读者对杭州的美好形成感性而深刻、全面且深入的认识,进而产生对杭州热爱、企羡、向往的情感。正是因为读者自己有此感受,所以也认可了孙何、完颜亮对本词的阅读感受。2 .探究:有读者认为,扬州慢(淮左名都)用典太多,而且化用的都是杜牧的典故,既增加了词的阅读难度,又不小心暴露了作者文学视野逼仄的缺点。你认可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先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支持方和反对方都应列出尽可能多的论据。教师择机引导学生分别思考、解答两个问题:从艺术角度来看,作者为什么要用典?作者为什么专用杜牧一人的典故?明确:作者使用典故,使得全词叙写虚实结合,内容从实写的眼前扬州,跳跃到虚写的昔日扬州,拓宽了意境,并可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专用杜牧一人的典故,是为了将本词的写作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上。杜牧的扬州诗写得最具特色,最能展现扬州的繁华。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突出了自己面对劫后扬州的沉痛和悲凉。要真正走入古典诗词,读者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包括了解更多的典故。3 .赏析:从两词中挑选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学生活动前,教师给出提示:赏析可以从句子的艺术手法、音韵特色、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学生自主完成赏析后,进行班级交流。交流过程中,对有一定亮点的赏析要加以鼓励,对有偏差的赏析要及时纠正,对表面或浮浅的赏析要进行挖掘或引导。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运用了拟人(或移就)修辞,富有韵味。月本无声,但作者在此特意拈出,给读者以特别的思考。因为,按照事理逻辑,正反相成,你提出一个否定式命题,一定预设着一个肯定式命题。比如,我们说"你不要走L就暗含着"你要走''这一前提。作者说“冷月无声L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或命题,但根据正反相成的逻辑规律,这就给了读者一个"冷月原先或本应是有声的暗示。这一暗示又引领读者作这样的思考冷月"现在何以"突然""无声"?原来,”冷月”也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对扬州城衰败的沉痛和感伤中,故而失声、无声了。作者借用这一有点"无厘头''的陈述或描述,曲折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当时情境特有的氛围和自己微妙的心理。同时,“冷月无声”隐隐包含着与昔日“冷月有声”的对比: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笑语喧哗,玉箫悠扬,月儿也与人同乐。此句因此而拥有了特别蕴藉的意味。任务三体悟感情1 .建构:古典诗词常常借助特定意象来营造意境,又借助特定意境来含蓄表达感情。利用"任务一''表格中的"主要意象""意境特点”两栏内容,推断、概括两词作者所用意象表达的基本感情。望海潮(东南形胜):对盛世杭州壮美、秀丽、繁华、安乐的赞美之情。扬州慢(淮左名都):对劫后扬州萧条、空寂、荒芜的震惊和悲哀之情。两词都用铺排较多意象的方式,营造了特定的意境,借以增加情感表达的力度。这是两首词情感特别浓郁和感人的重要原因。2 .讨论:在诗词作品中,除了通过上述“意象一意境一感情”的途径表达思想情感,作者还可能通过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泄露天机。自由朗诵一遍两词,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词或句子,并简要分析该词或该句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独立判定,集体讨论。讨论时,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观照、利用预习任务中''创作缘起或背景''的内容。明确: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夸”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可视为本词词眼。该词表面上表达对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达对孙何政绩卓著的夸赞之情,同时寓含对孙何入朝执政的祝福之意(联系本词为柳永投赠孙何之作的背景)。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惊"字,最能表现本词感情,可视为本词词眼。"惊”字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根据唐圭璋先生的解说,作者“用杜牧之诗意,伤今怀昔,不禁唏嘘重到须惊一层,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两句,以现景寓情,字炼句烹,振动全篇。末句收束,亦含哀无限。根据唐先生的解说,联系词前小序交代的创作背景,“惊”字所表达情感至少包含以下几点:(1)震惊于劫后扬州的荒凉。(2)震惊于自己(杜牧)无法表达内心的沉痛和悲怆。(3)震惊于物是人非的悲凉。(4)震惊于花开无人赏、国难尚未息的现实困境。任务四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可采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与潘阐酒泉子(长忆观潮)(两词均写杭州)联读的方式,也可采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两词均写扬州)联读的方式,基础较好的班级也可两者同时采用,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长调的铺叙之美、音韵之美。下面以望海潮(东南形胜)与酒泉子(长忆观潮)的联读为例进行说明。1 .朗读:分别采用个人示范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方式,朗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潘'fl酒泉子(长忆观潮)(见下),体会两词的用韵特点。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学生朗读,结合”预习任务3”讨论两词用韵特点。明确:望海潮(东南形胜)通篇押一韵;酒泉子(长忆观潮)两句换一韵,且开头两句不押韵。2 .探究:叶嘉莹先生曾说,即使对柳永词常存讥评的学者、读者,也不得不承认柳永长调中具有的“声律之美"和“铺叙之美L对比阅读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声律之美铺叙之美"。明确:声律之美:(1)望海潮(东南形胜)通篇押韵,气韵流畅,因篇幅较长而“特显悠扬L适于吟咏。酒泉子(长忆观潮)两句一换韵,气息略显短促。(2)望海潮(东南形胜)除末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外,其余部分均三句成群,其中逢三必押韵,带来了非常鲜明的节奏感。酒泉子(长忆观潮)两句一韵,也能形成节奏,但起首两句无韵可押,有节奏不稳之嫌。(3)望海潮(东南形胜)各句群,有的仅第三句押韵,有的则一、三两句押韵,韵脚形式灵活有变化,其节奏也因此变得规律而灵动。铺叙之美:(1)内容上,望海潮(东南形胜)是长调,所叙内容繁多,涉及历史、市井、西湖、江潮、人物等,体现了内容的丰富之美。酒泉子(长忆观潮)是小令,篇幅所限,仅叙江潮一事,故略显单薄。(2)结构上,因铺叙内容繁多,望海潮(东南形胜)特别注意叙述对象的层次安排(参看、利用“任务一”中的探究活动),显示了叙写层次之美。(3)手法及风格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铺叙,“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自然“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H体现了手法纯熟之美和风格自然之美。

    注意事项

    本文(【阅读专题】铺叙与聚焦慢词长调之美——精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