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试析潮州民俗文化的畲族渊源.docx

    • 资源ID:6924994       资源大小:21.3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试析潮州民俗文化的畲族渊源.docx

    试析潮州民俗文化的畲族渊源论文关键词:潮州民俗畲族渊源论文摘要: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在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一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文中指出:“先以民族而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革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J点明了潮州传统文化与畲族文化之间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血肉关系。本文将今天的潮州民俗与畲族民俗作比较,试图分离出其中的“畲族民俗成分”,进而探讨潮州民俗与畲族民俗的相互关系。一、引言“潮州有畲,其种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皆瑶族,号白衣山子,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畲族是潮州的原住民。畲族是岭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现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的畲族同胞,都是从广东迁去,他们的祖籍就是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同胞公认他们是龙犬盘瓠的后代,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便是祭祖公的节日。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多种文化成分相互传播、不断冲突、最后完成涵化的的结果。有史学家认为:畲族先民文化是现今潮州文化的母本文化,中原文化是潮州的父本文化。潮州的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畲族的民俗文化。畲族民俗是潮州民俗的重要源泉。二、潮州民俗文化中的畲族成分1节日节日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的集中体现。潮州民间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时令八节祀神各有对象。以前潮州人每过节多达二十多个,现在少了很多,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七月半)、中秋、十月十五(五谷母生)和冬至节八个节日是缺一不可的。潮州俗语有“四时八节”的说法。在我国其他地区,只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这五个节日比较普遍,而且中秋节和冬至节都没有潮州过得这样隆重。潮州的节日过法很特别,甚至有“冬(至)节有小过年”之说。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在各地都很隆重,但以前潮州是不过重阳节的。(1)“五谷母生”潮州的节日民俗多与畲族有关。在潮州,以前一直祭拜“九王菩萨:这与畲族高王(高、狗、九在潮州话同音)有关。解放后,由于大搞破除迷信,九王菩萨节才消失。潮州十月十五的“五角母生”在整个汉文化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因为祭拜的神明是五位,所以要摆五杯茶、五杯酒、五碗饭、一盘柑(称为“大桔”,且只能装五个),还要用米粉做的红,且红要做成五个头上有五角的人形。这五个人形的神所指有的说是高王(或盘瓠)与盘、蓝、雷、钟四姓共五位,也有的说是指苗、瑶、畲、侗、黎等五个民族。笔者认为,这个“五角(谷)母”是陈元光治潮漳之前畲族先民拜的“五通神”这一提法更有说服力。(2)春节在传统民俗中,潮州人把除夕称为“廿九夜(芒)”或“三十夜二除夕夜里当地潮州居民彻夜不熄灯,就是点着松明子也要点到天亮。畲胞彻夜不睡觉,称为坐夜,也称为“喜歌夜”。整夜的主要活动是由老辈教唱畲歌或讲述族中的故事。正月初一凌晨雄鸡唱晓时,长辈便带着子孙打开大门,先在门外东处插香点烛,烧银纸后,便跪在铺垫有棕衣的地面上,朝东拜“东土大王”,说一通吉祥的话后才回家祭祖。这种做法与潮州人先拜土地爷后再拜祖宗的程序是一样的。查遍有关记录,其他汉族地区都没有这样的礼节习俗:新年祭祖的时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各村祭祖的时间各不相同。由于彼此的热闹日不在同一天,较好地解决了不能互相走访的矛盾。这与古代畲族同胞居住在山区,人物稀少的环境有关。而这个风俗也为当地的汉族居民所接受和保留,并成为潮州特有的一种民俗。2婚俗婚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二潮州婚俗程式“大抵仿古者六礼而行二但是,潮州婚俗的基本程式有十二个:相亲、合时日、提亲、择吉、定亲、送聘、安床、合帐、冠笄和沐浴、接新娘、设宴和返厝(回娘家)。在婚俗程式以及其深层含意上,我们也可从潮州婚俗中找到畲族的婚俗的影子。潮州婚俗重视新娘的“小舅子”而不重视、甚至讨厌“老娘舅”,这与其他地方的汉族人重视“老娘舅”有很大的差别。在婚礼过程中,小舅子的地位非常高,俗话有“小舅子坐上位”的说法。这种观念应该直接效法了畲族人的习俗。潮州一句俗语:“老舅偷牵牛”。此俗话用来比喻熟人易做贼。这与比喻“权威”的广州俗语“天顶雷公、地下舅公”观念有天大差别。为何在畲族人会如此偏爱“阿舅”呢?这是因为有如下的一个传说:盘瓠的妻舅是高帝辛的儿子朱丹,他很有可能到畲寨探望过高王,受到很隆重的接待,并为畲乡带来好运。受畲族习俗的影响,潮州人在结婚后的第三日,阿舅(新娘子的弟弟)要提油去探望新娘子,表示给姐姐的婆家添灯。在姐姐家,做阿舅是够威风的,无理取闹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潮州人重视“小舅子”的风俗,无疑也是继承了畲族的传统。3传统服饰凤凰山畲民,向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髻”的记载。直至明代,畲族妇女仍流行椎髻卉服,即头饰高髻,衣服花边。古代潮州畲族穿什么衣服,现在已经不可知了。记得祖辈的老太太的装扮,大都“打鬃”即把长头发捆在一起,成山状,再插上其它头饰。服装主要有“大筒衫”,现在已十分少见。解放前,甚至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地的汉族居民都有赤足的习惯。由于木屐的质量不好,晚上出门也光着脚。潮州府志和海阳县志都记载:畲族妇女的发型“其种有二,曰:平鬃,曰:崎鬃"。估计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妇女因住在凤凰山,天天可以见到凤凰山的主峰,不用打着高高的凤凰髻,而称为“平鬃”;而凤凰山区之外的畲族妇女,因要怀念她们的祖先来自潮州凤凰山而将其发型打扮成凤凰的髻,于是便被称为“崎鬃二“崎”在潮州话中有“高耸”之义,还有“男女皆椎鬃跣足”一句。可知当时(清代)的男畲胞也打鬃,且赤足。今天的潮州人在家多有赤足者,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许多外地人对此很不理解。服装以外,潮州人独有的“水布”很是特别。以前他们劳动时在腰上都要围上四尺长、一尺宽的色格布条,由于劳动后下河池洗澡时可以从布后脱下底裤,穿好了再脱下来,故也称“浴布这种似裙又似带的用品与以前男畲胞穿、系的“独幅裙”式样相似,作用相同,这在其它地方至今没有发现。在其他的区域也找不到这一类型的东西。其来源除了畲家之外,很难在别处找到。年龄在70岁左右的汉族农村妇女先前都穿过这种“大筒衫”。“大筒衫”的造型与以前畲家妇女所穿的衣服非常接近,上衣的衣扣在侧面。衣扣也是布条扭曲而成,色调也较为简单,通常以畲家常见的蓝色为主,但没有畲家女服那么多的边饰。显然这种衣服的造型只借鉴了畲家女服装中的一部分。畲族的丧葬仪式与潮州大致相同,只是在年龄上,畲族视五十岁以上为“高龄”,其丧礼与婚礼的场面一样热闹,甚至可称为“老喜丧二死者心脏停止跳动之后的的祭拜仪式,从先为死者梳洗更衣、衣服的件数、帽、头冠、移至祠堂、择吉、生择日入棺、做功德、行棺、安土,到报丧时,报丧者上衣反穿、腰扎稻草绳、哭唱“思亲歌”、向死者“饲生”、做功德、出殡送葬等一系列仪式与潮州丧俗一模一样。畲民向来有二重葬的习俗,这可能跟游牧不定居有关,即对原墓穴风水不好的土葬,等隔三五年后,请风水先生择地择时起棺捡骨骸,用陶瓮装,叫“拾金二然后修筑坟墓安葬,俗称小葬,亦叫“二重葬”。这种规矩在潮州丧葬风俗中也普遍存在。可见,潮州的葬俗与其它任何地区不同,而与当地的畲族同胞的做法却如此相近。其做法来源于畲族就是毫无疑问的了。三、对潮州民俗文化渊源的思考我们知道,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畲族民俗文化活动的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畲民被迫远走他乡,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民数量百倍于潮州的畲民,畲族文化中心也当然地移至闽、浙一带,而作为发祥地的畲族文化则被边缘化了。文化传播论学派认为文化的成长、变化和发展都源于一个中心,并由这个中心向外传播。这样一来,处于文化圈边缘的地区可能因为地域距离的关系,和中心的文化状态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处于边缘地带的,反而保留着较多的文化传统。根据这一理论,被边缘化了的凤凰山保留了较多的畲族文化传统。它保存了优秀的原生态文化,留住了独特的文化形态,使我们对畲族的民俗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但是保存下来的文化对后来进入潮州地区的中原汉人影响深远。下面三个因素可能是促使了畲族民俗文化对外来汉文化施加影响的原因:1文化的先入为主原则文化是不分种族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接触、互相渗透、双向进行。历史上诸胡族吸收了中原的汉文化,同时汉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由于畲族长期居住潮州,其风俗习惯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被认为是有用的,因而也就成为入潮汉人采借的对象。据历史记载,中原汉人大量进入闽南和粤东地区是唐以后的事。那么,相对于原住地居民畲族,中原入潮州的汉人只能算是外来者。由于原住民民俗文化的根深蒂固性,外来汉人很难改变,因而只能较多地选择适应,主动接受被认为对生活有用的原住民民俗文化。2"入乡随俗,入港随湾”的传统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被接受或者抗拒,视其对接受一方的效用和适应性而异。人类都有“入乡随俗,入港随湾”的传统。中原汉人初来,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甚少,很难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会选择主动接受当地已经存在的风俗习惯。初到一个地方,不懂当地有风土人情,有时是寸步难行的,更谈不上要在那个地方居住、生活和发展。3民俗文化主要通过妇女传承相对于汉晋时期就在潮州生活的畲族原住民,唐以后进入该地区的汉人无疑是后来者。而且开始进来的多是远征军队人员。他们离乡背井,绝大部分是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这些血气方刚的中原汉子在潮州安定下来之后,便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妇女结合、组建家庭、生育后代。我们知道,妇女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许多民俗文化活动都靠妇女去传播,去执行。正如现在一般潮州居民的求神拜佛等民俗活动都必须由家中主妇主持一样。那么进入潮州地区的中原男子在与当地畲族妇女组成的家庭中,民俗文化这一方面的工作必定也要由家中的女主人执行。女主人按本身的民俗文化行使职能,以民俗文化教育子女,以后再由子女这些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四、潮州民俗文化的反作用美国人类学之父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1818T881)在其古代社会中强调:“人类出于同源,因此具有同一的智力原理、同一的物质形式,所以,在相同文化状况中的人类经验的成果,在一切时代与地域中都是基本相同的。”文化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文化无时不与异文化相互作用。民俗文化也一样,畲族民俗文化作为土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主导、影响当地民俗文化的日子随着其自身文化的边缘化以及大量畲民的向外迁移、当地畲民人数的锐减速而日益消失。但是,已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潮州文化对畲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综上所述,发展成熟起来了的潮州民俗文化反过来对当地的畲族民俗文化产生了影响,畲族民俗文化已经把潮州民俗文化的成分吸收、融合进去,实现了文化的涵化与融合。参考文献: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3郭志超:闽台民族史辨,黄山出版社,2006年版。4雷楠、陈焕均:凤凰山畲族文化,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5中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雷健民:凤凰山族族文化序,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注意事项

    本文(试析潮州民俗文化的畲族渊源.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