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电大作业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解析.docx
-
资源ID:6906405
资源大小:31.4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电大作业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解析.docx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一、仔细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答: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起先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敬重品德、情感、留意生活实际方面进化,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及爱情关系的理解,不仅富有宋元两朝的时代特征,而且代表了将来的发展方向。代表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萃瑶琴色艺双绝,善吟诗作画,为临安首妓,及她交往的都是公子王孙、官宦阔商。她本想在衣冠子弟中找一个牢靠的归宿,但转瞬五年过去,并无一人“知心着意”,毫无结果。那时,在她的眼中,出身卑微的卖油郎-“倒了你卖油的灶,还不够半夜宿钱”的秦重贱如尘土。她心里装得全是出名称的子弟。后来在酒醉之余,竟然还记忆犹新:”这个人,我认得他,不是出名称的子弟,接了他,被人笑话。"谁知夜来喝的烂醉,得到秦重的悉心照料。她当时也曾动过心:“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醇厚,又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惋惜是市井之辈,若是个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但是仍在迟疑。后来她遭到官宦子弟的百般蹂躅,衣冠子弟们撕下温顺敦厚的面纱,露出了凶恶面目。她才明白这几年的浮艳奢华生活只是南柯一梦,绚丽的生活画图只是肥皂水吹起的五彩泡,艳冠群芳的花魁只是王孙公子的潜兴之物,她最终认清了衣冠禽兽的本质。于是,面对忠诚和善的小本经济人秦重,她吐出了“我要嫁你”的心声,小说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情实感、忠诚爱护才是爱情的基础。(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答:宋元时代的公案小说,一是说话中的“说公案”。这是民间说书艺人创作的公案小说,它主要叙述冤案的发生和过程,对含冤受屈者寄予很大的怜悯,最终清官断案只是小说的一个尾巴,官吏的例行公事。像闻名的作品如错斩崔宁主要写受害者崔宁、陈二姐含冤受屈的事实,重点并非职责官府的“率意断狱、任情用刑”。凶手是由刘大娘子发觉并报告官府,才使案情大白于天下。简帖和尚也是着重叙述由于和尚的奸谋,致使黄莆松休妻,造成杨氏的悲剧。最终也是由于杨氏发觉和揭发了和尚的阴谋,冤情才得到昭雪。2、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和唐代小说在爱情观念和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更?答:在爱情观念上:a、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起先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敬重品德、情感、留意生活实际方面进化;b、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更,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别性、细致性和多样性。a、特别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特别留意人物描写的特性化。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憧憬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厚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灵泼辣。B、细致性特别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及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c、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冲突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冲突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调的志向形象等等3、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宝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识前朝故事,不仅熟识下层人民生活,及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4、话本、拟话本小说在支配情节上讲究“无巧不成书”,请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的。答: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由必定性确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支配情节,到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到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及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及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假如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假如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5、话本、拟话本是后世文艺创作重要的题材渊薮。请介绍一部依据话本、拟话本改编而成的文艺作品,如戏曲、影视等,并说明其及原作有何不同。答:依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哀思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突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样。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聚。(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以“大团聚”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刚好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聚;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2仔细阅读水浒传原著、教材关于水浒传的论述及相关探探讨著,并以小组形式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探讨时,每组选择两个题目集中探讨;每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做五百字左右的发言,并留意其他同学的观点。探讨之后,请各用100字摘要记录三位同学的发言,和自己的发言一起整理提交。探讨题目1同学发言摘要一:水浒传的核心内容就是写一群江湖英雄,基本精神就是宣扬江湖义气。南宋时期,朝廷腐败,贪官当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水浒传中很多重要人物都是被官府所迫,逼上梁山。所以说,梁山英雄的大聚义绝非偶然。但要说这是一场农夫起义,还是特别牵强。同学发言摘要二: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并没有真正起义。一起先就那么几个英雄加几百兵马,可能没有起义的资本。过了一段时间,兵马有几千了,却并未像一般的起义军,有攻城略地的方略,有“均贫富”之类的纲领,带领群众,杀向皇都,夺取政权。英雄们只是聚义于梁山,在周边小城打打仗,然后去大城中闹闹事,仅此而已,怎谈得上起义?最终,兵精粮足,连朝廷都认为梁山“贼势浩大”,可宋江却想倒戈朝廷。同学发言摘要三:宋江举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要“反贪官不反朝廷”。其实这很可笑。贪官在哪里?在朝廷;谁能管得住贪官?朝廷;贪官为何腐败?因为朝廷腐败,皇帝无能,所以形成了朝廷是贪官、贪官是朝廷的尴尬局面。正因如此,宋江攻击的目标也出现问题,“反贪官不反朝廷”就自相冲突了。梁山英雄的凄惨结局其实早就被这“反贪官不反朝廷”的方针牢牢锁定!这大旗一举,更谈不上什么起义。自己观点:水浒传不算农夫起义“农夫起义”是个很有魄力的词汇,判定是否农夫起义,需具备三个条件:是否设定了推翻旧皇权国家体制的政治纲领,是否颁布了一套用以治国安邦的法度体系,是否以正式的政治集团名义及朝廷分庭抗礼划地而治。水浒传的核心思想,无非是施耐庵的招安大计,此大计不具备农夫起义的三大属性,因此非属农夫起义,相反江南方腊的起义军才是真正的农夫起义,而梁山英雄的所谓“替天行道”,终究不过是绿林草莽的一厢情愿。宋江没有政治纲领,只有满腔的忠君思想,何来起义之说?所谓的“梁山英雄”,大多时间干的事儿无非是杀人放火抢掠财物。招安之后,又恰是朝廷鹰犬,竭尽做奴做狗之事,何来政治集团?农夫起义的特征是以武定国,以文安邦,惋惜梁山之中,文者不多,武夫到是不少,定国也是帮着赵宋王朝定国,而非以起义的方式定国。宋江一心一意为招安,其核心理论是:归顺朝廷,为梁山英雄们在庙堂上觅得一处安家立命之所,更推崇诸如“为朝廷尽忠,以光耀祖宗门楣”之类的玩意,这和农夫起义的本质相差甚远,更何况,梁山108将中,真正农夫出身的鲜有几人,半数以上都是犯了死罪的朝廷命官,还有不少是生性喜爱杀人越货的强盗,加上一些喜爱打抱不平的武侠,甚至还有一些根本就是地主阶级出身的破落户或没落贵族,如此散乱的绿林组织,农夫何在?农夫起义的说法又从何来?江湖义气,是水浒传的主旋律。智取生辰纲,是结义而行。落草梁山,也是义气使然。“替天行道”,招安朝廷,全碍于宋江哥哥这么做,做兄弟的就得听着,全是江湖义气支配着。李逵都讲了“杀到东京,夺了鸟位”的狠话了,也只有听的份。连吴用这样的明白人也被义气所左右。所以说,读水浒传,就是要读出梁山英雄的豪气、爽气、义气。我这样讲,一点没有贬低水浒传价值的意思,因为水浒传的价值所在,并不取决于写的是江湖义气还是农夫起义。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3答案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请仔细探讨窦娥冤原著、教材中有关窦娥冤胡论述,并参考相关探讨资料,在下列参考题目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字数一千二百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参考论题:1、如何评价窦娥这一形象?2、如何看待窦娥的节烈和孝道?3、窦娥冤的科律及古代戏曲传统。4、窦娥冤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胡鬼魂报仇。5、窦娥冤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清官伸冤。6、窦娥冤的悲剧价值。7、关于窦娥冤的自定论题。如何评价窦娥这一形象。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剧本内容是从我国长期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它通过平民女子窦娥的人生悲剧表达出作者对社会黑暗的生气,对现实的思索及批判。全剧在生及死的冲突,正义及邪恶的较量中,把窦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首先,剧本着重表现了她剧烈的抗拒精神。窦娥的抗拒是经验了一个由安于命运到及命运抗争的发展过程。窦娥小小年纪就经验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但她静默地忍受着,她起先把自己的不幸遭受归之于“命运”,认为“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她不怨天不尤人,对生活不再抱任何幻想,只把希望寄予于渺茫的来世,她以“贞节”及“孝道”观念作为约束自己身心言行的信条,又以“节”、“孝”作为自身防卫的武器,甘愿屈服于夫权、神权和礼教的约束,只希望侍候婆婆,孤若伶仃地度过一生。但是邪恶和不幸接踵而至的到来,先是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安静的生活。辛酸的经验,磨炼出她的坚毅性格,严酷的现实又培育出她的抗拒精神。她最终迈出了由安于命运到及命运的抗争的英勇的一步,她的抗拒精神,首先表现在张家父子的逼婚上,当然此时窦娥的抗拒,还只是为争个贞洁之名,只能以贞洁作为自己的抗拒武器,在同张驴父子的斗争中,她的抗拒性格不断得到发展,性格由内里刚毅起先转向外露抗拒,她最初只是对引狼入室的婆婆埋怨、不满,继而发展到一把推倒无耻的张驴儿,同邪恶势力绽开了正面交锋。正因为如此,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来威逼他时,她毫无惧色,义正词严地要同张驴儿一起去见官,宁愿“官休”,也决不向张驴儿低头,但此时的窦娥还是太和善也太天真了,满以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会公正执法,在桃机太守的严刑榜打下,她最终看清了官府贪脏枉法,草官人命的真本质,使她的抗拒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最终喊出了“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百辞莫辩”的正义呼声。刑场上,她的抗拒精神达到了顶峰,她面对天地间那个被邪恶势力主宰的世界发出了生气的控诉: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辨别,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困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第三折满腔怨恨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从官府到天地鬼神,一下子全被她识破,全被她咒倒了。悲愤已极她发下三大誓愿这种誓愿,现实生活里当然是不会实现的,但作者让它实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的坚毅不屈的性格,表现出极其剧烈,震撼人心的悲剧力气。窦娥的冤屈和抗拒精神的确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威力!其次,剧本在写出她的坚毅的抗拒精神外,还写出了她的和善。她的和善最初表现为对婆母的孝顺,她宁死也不招认所谓“药死公公”的“罪名”,而当昏官要打她婆母时,为使婆母免遭毒刑,她又英勇地招认了这一强加给她的罪名,这里她的和善己不仅是一般的孝顺,而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甚至在押赴刑场时,她怕婆母望见了难过,还苦苦请求刽子手押她走后街,直到死后,她的冤魂还要求父亲对婆婆多加照看。这种抗拒精神和和善性格的和谐统一,使窦娥形象显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作品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它的主题,那就是揭露元代社会法制黑暗、纲纪松驰、官吏昏庸的社会现实,同时歌颂下层人民的抗拒和斗争。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4答案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经典之作,请仔细研读牡丹亭原著、教材中有关牡丹亭的论述,并参考相关探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你如何理解杜丽娘的因梦而死?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催生了这样的悲剧故事?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及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及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及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华蜜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摆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特性解放、憧憬志向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及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别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憧憬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旧免不了剧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确定了爱欲的客观性及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剧烈批判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特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诞生入死,除了深厚浪漫主义色调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气。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供应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决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2、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有何异同?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厚、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苦痛。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终归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摸索红娘是否牢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忧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担当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杜丽娘口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反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起先时,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顺、驯顺、稳重。她本人也准备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当心灵中,充溢了封建礼教。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主子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困难细腻的哀愁和坚决执着的抗拒性格,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3、谈谈你对牡丹亭大结局的看法。戏剧牡丹亭是明代宏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C3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状况。关于大团聚结局,则历来的探讨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一一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聚”结局说起、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聚结局、中国传统悲剧“团聚”结局的人文阐述、中国古典悲剧“团聚”结局评析一一兼及西方悲剧比较和古典戏曲大团聚现象新解等,却没有详细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聚结局进行细致深化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聚结局是汤显祖给予作品的志向色调,不过是宏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聚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究历程在大团聚结局支配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及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聚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建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灵魂的冒险尝试。宏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开篇之初就给予了杜丽娘这种巨大的至情实力。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从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行及死,死而不行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桂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18神话原是人通往内在生活、发觉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及社会和谐的指南。这一题词显明地揭示出了“至情”的杜丽娘入梦、觉醒、留念、死亡、灵魂找寻、复活和回来的整个历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显示出了及世俗的“情”相反抗的封建专制的“理”之强大和在几乎“情”之荒原上生活的杜丽娘的成长危机,这就形成了“英雄”历险探究的现实背景。而这次的历险任务艰难、意义更为重大,它还象征着她青春期的心理转化和精神的成长。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还魂而生,并及之并肩来对抗社会礼教的巨大压制,且还通过“至情”来对礼教荒原进行救赎并带回挚爱的福音,以此来寻求对变更之后的社会的回来并及之和谐相处。因此,在“奉旨团聚”的结局支配之下,杜丽娘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使命和历险救赎的任务,也就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汤显祖高举“至情”的旗帜有力地谱写了一曲奇丽而完备的爱情神话。汤显祖采纳至情的妙笔创建了一个感人奇丽的感人至深的爱情神话,“奉旨团聚”结局的奇妙支配完备地阐释了杜丽娘历险及救赎和青春成长及回来社会的完整模式。这种团聚结局的设置并非作者偶然为之,也不是凭空臆想而出。李春林在著作中说过,大团聚意识是一种困难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皿】。而针对牡丹亭来说,这种“奉旨团聚”结局是由多种缘由造成的。汤显祖身上凝合着的儒道佛三者的宗教意识和他的人文关怀精神迫使他自觉地在作品中创建个“至情”的志向世界,而推崇情至就必需支配专制的封建礼教低头屈服,使情、理的确定的二元对立转化为情理交融和谐共处。他的这种“至情”观也不是脱离社会的主观臆想,在明代中后期新兴的市民阶级是“至情”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条件,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下的特性解放思潮又为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4、牡丹亭是一部充溢了诗意的戏剧作品,尤其惊梦寻梦等出。请细读这两出,选取你自己最喜爱的两支曲子抄录举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你举荐该曲的理由。【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自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醉扶归】主要写写杜丽娘梳妆完毕,春香夸她装扮得好而引出丽娘顾影自怜的那种神态,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的那种孤寂情怀。“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自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翠生生”,形容色调的艳丽。“出落”,显出、衬托出。“茜”,降红色。“艳晶晶”,指光芒耀眼。“一生儿爱好是自然”是这支曲子中的“曲眼”,是关键句,意思是说天生的本性就是爱美。“好”,美也。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及挑战。“沉鱼落雁”,形容女子有惊人之美。“羞花闭月”,也是说人美的使花羞,使月闭。这里都用了拟人化手法。我们看,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识呢?这里把“三春好处”比方青春姣好的容貌。【步步娇】闲庭里,游丝在春日的晴空中漂浮.停看一会儿,扶一下花钿(一种金花珠宝的首饰).因没带镜子,避人遮掩,美丽的发式也歪了.在闺阁中怎能让别人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