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x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文化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更好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城市目的地,打造文化旅游强城,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立足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好原生态文化风貌,突出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重点加强生态康养游和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以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品质为抓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项目设计、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深化旅游开放合作。以建设文化公园为载体,打造现代、创新、融合、开放型文旅,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互动,更好发挥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主要目标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跨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效果显著,旅游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旅游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增加就业、惠及民生,形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原则(一)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瓶颈障碍,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实现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二)坚持质量效益。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超前眼光和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三)坚持品质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新态势,全面增强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四.重点任务(一)优化发展空间格局1 .优化区域联动发展。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系统谋划、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每年推出若干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支持旅游市场共建共享,打造大旅游圈。发挥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加强城市联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推出辐射全区的精品旅游线路。高水平建设养生旅游胜地,着力改善旅游环境,发展高品质康养度假旅游。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立体化旅游通道。2 .构建特色旅游板块。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为保障,区位交通为纽带,构建特色鲜明、功能突出、区域互补的核心旅游圈,引导旅游连点串线扩面发展,建成多条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快进慢游的乡村度假长廊。串联风景区、森林公园等,形成休闲度假长廊;串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区等旅游区等,形成休闲度假长廊。充分发挥核心景区辐射带动作用,整合资源、丰富业态,聚力打造生态怡人、景致优美、文化浓郁的休闲康养游憩带。依托民宿集聚区,开发创意客栈、营地、摄影写生等多层次文化旅游业态,建设休闲乡村康养游憩带。(二)推进产品体系改革1 .加大优质旅游供给。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更新行动,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开展景区、度假区品质提升行动,推进景区环境改善、产品升级、服务提升。推进提升旅游休闲功能,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动态管理文化和旅游品牌,对社会反响较差、经营效益较低,经复核仍不达标的,坚决予以摘牌。调整优化景区管理,完善预约措施,简化预约程序,尽可能减少采集游客信息,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增强优质产品供给,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产品迭代升级。2 .提升旅游产品供给。加强高品质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业态的旅游发展体系。提升旅游重点发展片区要素集聚、产业引领、区域带动水平,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产品业态开发。持续发展特色餐饮、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品、特产加工销售,利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推进森林步道、休闲健康步道建设,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产品,推动融合业态发展。3 .培育户外休闲旅游产品。依托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环城游憩带、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合适区域合理布局自驾车旅居车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发展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帐篷露营地、青少年营地等营地形态,丰富露营+户外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露营旅游休闲空间。依托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培育户外旅行线路。(三)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1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推进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和开发建设,创作生产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为旅游城市、景区等赋予特色文化内涵,创新开发沉浸式体验的文旅产品和业态。创新文化展示方式,着力打造文旅品牌,精心筹划组织旅游宣传推介、旅游演艺等重点活动,办好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的吸引力。2 .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发展,推进跨运输方式游客联乘联运,多种方式一站式无缝衔接,构建公共交通的快旅模式,提高旅游目的地通达性。优化旅游客运服务,积极拓展定制客运服务,普及推广电子客票服务。3 .推进工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特色资源,重塑和利用制造业集群优势加强工业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旅游景区、特色街区、研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工业主题沉浸式体验馆等工业旅游业态,创建工业旅游城市、工业旅游示范基朔口工业旅游示范点。4 .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推动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一体谋划、一体开展,结合重大、特色赛事,培育品牌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赛事和基地。发展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各地结合旅游市场开展体育活动,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5 .推进教育+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学旅行基地,推动旅游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推出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和线路,培养一批专业化研学旅行导师队伍,遴选一批优质的研学旅行服务商,加大联盟合作力度,打造一批研学旅行目的地。6 .推进中医药+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支持企单位依托特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积极争创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四)实施市场主体壮大行动1.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支持乡村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国内品牌企业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支持一批社会投入乡村旅游板块,培育一批本土乡村旅游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重点支持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型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2 .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计划,聚焦社会群体创业就业需求,鼓励招引携旅游项目或技术回归创业,驱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文化和旅游领域。(五)提升旅游基础设施1.优化旅游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升级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航线网络、旅游列车线路、旅游交通标识标牌等旅游公共设施,支持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有序推进研学旅行基地、宾馆酒店、旅游风景道、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充电基础设施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绿道、骑行道、郊野公园等微循环休闲设施建设。3 .实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开展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行动,支持强化城市旅游休闲功能,加强绿道、骑行道、郊野公园、停车设施等微循环休闲设施建设,营造旅游休闲氛围,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培育文化底蕴浓厚、业态高度集聚、休闲活跃的旅游休闲街区。4 .优化提升客运网络工程。推进铁路快速客运工程建设,形成地区联通、全国通达的快速客运网络。推进重要节点旅游列车。推进都市圈环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强道路网改造提升,全面提升旅游线路。提升景观营造,建设自驾旅游带提升人文和自然景观,打造旅游带。4提升景区对外交通通达性。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间公路建设,改善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对外交通水平,融入省干线公路网,与省际、城际以及城市内外路网有效衔接,打造全面、畅通、快速的景区对外交通体系。引导结合实际,开辟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班线。(六)旅游创新升级1 .打造高品质旅游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化和旅游聚集区。建设旅游中心城市,支持创建国家文旅示范试点城市、文化和旅游夜间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休闲街区。2 .丰富多元业态。促进传统升级,培育、增强老字号发展活力。顺应民宿+新业态发展趋势,提升特色民宿品牌化发展水平。推进新型旅游,发挥文旅新场景的乘数效应,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场所,培育体验、智能、网络等旅游新形态,打造沉浸式演艺、展览、娱乐等旅游新场景。(七)实施支撑保障行动1.加大乡村旅游资金支持。统筹相关领域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民宿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鼓励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宅基地使用业务。支持乡村旅游企业积极拓展渠道,满足乡村旅游多元化资金需求。2 .强化乡村旅游用地保障。结合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合理布局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旅游用地需求,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分级分类保障项目用地。3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引育。完善人才回引机制,优化乡村人才生活和创业环境,重点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青年艺术团队、旅游专业人才等回乡创业。开展乡村旅游人才赴境外交流培训,大力培育乡村职业经理人等新职业人才。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全面领导,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面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推动组织实施。(二)完善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拓宽融资渠道,用好各有关渠道,加强旅游用地、人才保障。优化重大项目、用地用水用电、金融财政、科技人才等保障措施,加大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环节保障力度,优化便捷水平。(三)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着力打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等资源、环境、区位品牌,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讲好美好故事,全力塑造文化旅游新形象。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积极谋划文旅区内外市场营销活动;全方位提升打响城市品牌,切实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