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ocx

    • 资源ID:6904308       资源大小:51.91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ocx

    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idDaiFuguTrulyKeepSilentaboutWorldAffairsiOnaLongTimeMisunderstandingintheStudiesofPoetryintheSouthernSongDynasty作者:费君清/楼培作者简介:贾君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授(绍兴312030);楼培,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杭州311121)o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21年第20216期第167-178页内容提要:自从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之后,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被固定下来,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沿袭,甚至还被进一步解读为戴复古不关心世事或是有意逃避社会现实,并由此引发了对他的一些负面评价。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从南宋史料尤其是戴复古自身作品看,戴复古完全是一个充满入世热忱的忠勇之士。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居江湖之远而有廊庙之忧,敢于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有爱国爱民之心,对世事十分关切并积极参与。由于戴复古平时比较注意讲话的方式与场合,恪守底线,未逆龙鳞,故得到一些官员士绅的肯定。因此,对方回此言不能片面理解而误读。应当结合戴复古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的实际来加以综合判断,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纠正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戴复古的误解。期刊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2年03期关键词:戴复古/南宋/诗歌/世事/误解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南宋江湖诗人群体资料汇编与研究(16BZWO35)”的阶段性成果。一、“口不谈世事”一说的提出及其影响戴复古(1168-1247)是南宋江湖诗人中一个杰出代表,他以诗为业,在当时诗坛上声名颇著。元明清以来不少诗论家和文学史著作在论述宋代诗歌时,都会介绍戴复古诗歌创作成就,同时也往往说到他"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的个性,把他当成与“永嘉四灵”一样吟花弄月,不关心时事政治的避世之土。由于这种看法流传甚广,后世不少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受此影响,先入为主地对戴复古抱有这种成见。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戴复古,还他一个历史真实,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南宋当时人的评论和诗人自己的诗文创作实际这两个切入点来作一番探讨,看看戴复古究竟是如何对待世事的,从而纠正南宋诗歌研究中这一由来已久的误解。通过搜集梳理与此有关的文献资料,可知最早提出戴复古"不谈世事"这个说法的,是宋末元初的诗歌评论家方回。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说:"石屏戴复古,字式之,天台人。早年不甚读书,中年以诗游诸公间,颇有声,寿至八十余,以诗为生涯而成家。盖江湖游土,多以星命相卜,挟中朝尺书,奔走闽台郡县糊口耳。庆元、嘉定以来,乃有诗人为谒客者。龙洲刘过改之之徒不一人,石屏亦其一也。相率成风,至不务举子业,干求一二要路之书为介,谓之阔扁,副以诗篇,动获数千缗以至万缗。如壶山宋谦父自逊一谒贾似道,获楮币二十万缗,以造华居是也。钱塘湖山,此曹什伯为群,阮梅峰秀实、林可山洪、孙花翁季蕃、高菊碉九万,往往雌黄士大夫,口吻可畏,至于望门倒屣。石屏为人则否,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缙绅以此重之。"这是一段关于江湖诗派和戴复古的重要历史资料,它既介绍了戴复古生平事迹,又说明了南宋江湖诗人们从事干谒的大致情况,最后点出戴复古与一般江湖诗人的不同之处是“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缙绅以此重之。"很明显,方回说这段话的意思不仅是要说明缙绅们对戴复古的肯定,而且也是表达他自己对戴复古人品方面的赞赏。方回生活在宋末元初,出生于南宋宝庆年间(1227),卒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从其生卒年来看,他的年纪要比戴复古大约小六十岁。不过他虽为晚辈,却还能赶上南宋末年,于是和一些年辈较晚的江湖诗人有过一些交往,耳闻目睹了不少关于江湖诗人的奇闻轶事,可以说他对南宋江湖诗人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在他的瀛奎律髓和桐江集桐江续集等著作中,可以见到不少关于南宋江湖诗人生平事迹资料和他对江湖诗人的评论意见,这些文字如今都成了研究南宋诗歌弥足珍贵的重要史料。既然方回能够作为“当时人记当时事",他的话就比较让人信服。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评戴复古寄寻梅中所载江湖诗人干谒权贵和"雌黄土大夫口吻可畏”,以及同卷刘克庄落梅诗注中所述江湖诗祸的有关情况等,都是后人所经常引用的。对于这段历史和有关情况,我们在其它南宋文献中也能找到与此相呼应的一些历史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在细节上会互有出入,但其核心内容则大体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笔者谨举出两条人们耳熟能详的材料加以说明。一是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诗祸”条中谈到刘克庄、敖陶孙、曾景建等人曾有诗篇讥讽朝政,"当国者见而恶之,并行贬斥。"二是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诗道否泰"条,记载了言官李知孝与曾极有隙,蓄意寻衅报复,于是故意改动前人诗作,嫁祸给曾极,恰好刘克庄、敖陶孙和陈起等人亦有一些敏感诗句被人论列,于是"皆指为谤讪",从而引发了令人震惊的江湖诗祸。从罗大经、周密和方回三家对江湖诗祸的记载来看,造成这场诗祸的缘由是十分清楚的,主要是一些江湖诗人议论朝政、影射当权,从而遭到了朝廷的镇压。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笔者还注意到一些其它因素,也对诗祸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南宋江湖诗人中一些言行不检的人,已经引起达官贵人的不满和愤怒。如有的江湖诗人四处干谒,叹老嗟穷,乞讨钱财;有的则逞口舌之利,信口雌黄,大造舆论,甚至挟制权贵。如宋人黄震在黄氏日钞中说:"江湖乞丐之靡,必且干势要、挟阔书,求为司门,求为敖口,求为催租官。"再如费衮梁溪漫志卷三"行卷"记载:"近年以来,率俟相见之时以书启面投,大抵皆求差遣,丐私书,干请乞怜之言,主人例避谢而袖入,退阅一二,见其多此等语,往往不复终卷。彼方厌其干请,安得为之延誉?”又如周密说:"淳祐辛亥,郑丞相清之当国,朝议以游土多无检束,群居率以私喜怒轩轻人。甚者以植党挠官府之政,扣阍揽黜陟之权,或受赂丑诋朝绅,或设局骗胁民庶,风俗寝坏。"还有瀛奎律髓汇评也引用了一段评论:"国运末造,处土横议。此即袁子才论曾茶山诗所谓衣敝褐,足蹑破屣,造士大夫之堂,腼然高座,腾其口说,雌黄当世,挟制士大夫,使人望而畏之,以盗高名,以邀厚即山人墨客,村野布衣,无人不以孔、颜、曾、闵自居,且徒党众多,群相附和,使士大夫不敢攫其锋,不敢不遂其欲。”以上这些资料都非常真切地展示了江湖诗人在当时为人所诟病的两个痛点:一是拜谒干请,求名求利;叹穷嗟卑,求人怜悯。二是口无遮拦,信口雌黄;讥刺当权,要挟官员。因此,江湖诗人讥刺朝政势必会得罪君王和权臣;而雌黄当世,挟制士大夫,则不光得罪朝廷而且还直接得罪了一批官员缙绅。再结合宝庆年间的政治局势来分析,就可以发现江湖诗祸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正当改朝换代之际,当政者格外重视巩固权力。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宋宁宗去世,权相史弥远拥立皇侄沂王的,是为理宗;将原定继承人皇侄以封为济王,出居湖州。江湖诗人批评朝政,尤其是对权臣史弥远擅权废立一事议论纷纷,为被废的济王鸣冤叫屈,发泄不满,这毫无疑问是触犯了朝廷的大忌;二是就社会环境来讲,一些江湖诗人平时言行就不够检点,加上经常肆口而出,议论是非,甚至雌黄当世。对此朝廷上下早就按捺不住,当权者看到这种情势正好借机痛下杀手,也就很好理解了。这场史称“江湖诗祸”的文字狱,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朝野上下,而且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实际后果:不但江湖集书版被毁,几位著名江湖诗人如刘克庄、陈起、曾极、敖陶孙等人都受到贬谪或流放等严厉处罚,曾极还因此死在了贬谪地。据说当时朝廷还"诏禁士大夫作诗",江湖上"以诗为讳者三年",直到绍定癸巳(1233)权臣史弥远死,理宗开始亲政,"诗禁乃解"。(11)方回一直十分鄙视江湖诗人的干谒行为,他把"干谒"和"雌黄士大夫"看成是江湖诗人为人处世的重大缺陷而给予尖刻的批评。在他不少著述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观点意见。不过,他似乎唯独对戴复古稍有宽容。一方面,他对戴复古的干谒诗照样十分不屑,如戴复古岁暮呈真翰林一诗,他说:"石屏此诗,前六句尽佳,尾句不称,乃止于诉穷乞怜而已。求尺书,干钱物,谒客声气,江湖间人皆学此等衰意思,所以令人厌之。”(12)另一方面,他又表示出了对戴复古的某种肯定,如他特意拈出"石屏为人则否,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Q3)的例子,明显流露赞赏之意。众所周知,方回是江西诗派的坚定拥护者,极力秉承江西派的诗学主张,他反对诗人使气骂座,认为"怒骂以为豪"的诗人”是不可与言诗也哉”。Q4)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对江湖诗人口无遮拦,雌黄人物,批评朝政,介入政治等行为都十分反感,因此他把戴复古"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作为一种优点拈出来表扬就容易理解了。方回这一说法在后世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了对戴复古的主流评价。如明代马金在书石屏诗集后就以方回这段话来褒扬戴复古,说他为人所重,并不仅仅是"篇什之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方万里谓自庆元以来,诗人为谒客者相率成风,干求一二要路之书,副以诗篇,动获千万缗,往往雌黄土大夫,口吻可畏,至于望门倒屣。石屏为人则否,广坐中不谈世事,缙绅多之。则翁之取重于世,岂直篇什之工哉!"(15)又如清代吴之振宋诗钞亦摘引方回的这段话:“方万里日:庆元以来,诗人为谒客成风,干求要路,动获千万,石屏鄙之不为也。"(16)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志如台州府志文苑传等,同样也沿袭方回的说法:"复古虽以诗游诸公问,然广坐中,口不谈当世事,缙绅多之。"又如清代戚学标台州外书记载:“庆元嘉定以来,诗人多奔走台WI郡县为谒客,又好雌黄土大夫,口吻可畏。复古虽往来荐绅家,能淡然无所求,广坐不轻发言,以故远近重之。同时阮梅峰、林可山辈不及也。"(17)仔细玩味上述地方志的用语,可以发现字里行间隐含着一些特殊的用意。比如同样是沿袭方回的说法,地方志的作者往往会故意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进去。如戚学标说"(戴复古)能淡然无所求",请注意,这六个字就是方回原文中所没有的,而在台州夕印中首次出现。这是戚学标有意淡化戴复古长期在夕汗谒经历的缘故。因为说起诗人干谒总是不太好听,但是说诗人虽然外出干谒,却能做到无所企求,那就相当不同了,能体现诗人的清高。所以戚学标添了这六个字确实有其深意。无独有偶,清代吴之振一面引用方回的话,说南宋时期"谒客成风,干求要路,动获千万"。(18)一面又说:"石屏鄙之不为也"。(19)戴复古从事干谒乃是铁板钉钉的历史事实,连戴复古自己也从不隐瞒这一点,多次坦言自己奔走江湖是为了“求名求利",而吴之振却偏偏要为之作掩饰。二是戚学标把方回原话中“每于广坐中,口不谈世事"这句话,修改为“广坐不轻发言,以故远近重之。”表面上看起来这两句话的差异似乎不大,其实却在改变方回原话的本意。方回是说戴复古不在大庭广众面前议论世事,而戚氏则改为戴复古在众人面前寡言少语,说话十分谨慎。由于上文已经专门讨论过有些江湖诗人说话口无遮拦,雌黄土大夫,以致惹人反感的问题。现在与之对比,戴复古言行谨慎无疑成了优点。由此可见,作为地方志的编撰者,他们对材料的取舍和对文字作出的改动,都是有意为之的。在编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们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江湖小集提要(20)中分别引用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戴复古寄寻梅和刘克庄落梅的评注文字,以说明江湖诗祸的缘起和后果;在石屏集提要又提到"方回跋其诗,亦称其清健轻快,自成一家"(21);在后村集提要亦提到:"(后村)其诗派近杨万里,大抵词病质俚,意伤浅露。故方回作瀛奎律髓极不满之"(22)等等,从上述四库馆臣著述中每每引用方回的观点和有关文字的情况看,在清代的主流学者中,方回的学术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再看到了现当代,方回此说仍在持续地影响人们。如有学者认为戴复古"不詈议土大夫”的做法值得肯定和赞扬。(23)有的学者则认为戴复古前后期有不同表现,后期开始逃避现实。如”作为一介平民,且处在睑恶的政治环境中,戴复古忧国之心最终只能陷入不须谈世事,万虑满乾坤相逢莫说伤心事,且把霜螯荐酒樽的精神困境,以逃避与颓唐的态度来求得解脱,走向江湖诗人政治的和人生的共同归宿。"(24)还有学者认为,戴复古后期存在着"江湖诗祸之后留下来的小心翼翼的畏祸心理",并以他处世一诗为例来说明:"全诗表现出的是一套对现实不闻不问、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25)并断言:"他们就是在一次次类似江湖诗祸的打击下与货难售的挫折中,慢慢抛弃美刺、漫刺的优秀传统,将诗歌的发展引向了另外的方向"。(26)上述事例表明,后世学者基本上都采信了方回所言戴复古"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的说法,不过由于历代评论者的出发点不完全一样,立场观点也各有不同,尤其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作者的评价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有的持肯定态度,有的则持否定态度。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方回此说的影响。由此可见,方回此说的影响力的确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二、南宋人对"不谈世事"一说的不同意见既然方回此说的影响力这么大,那么非常有必要对这一说法作一番深入考察,看它究竟符不符合戴复古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要先入为主一下子就落入方回说法的窠臼,而应力图寻找更多第一手资料,尤其要注意从与戴复古有过直接交游的南宋当时人那里寻找切实可靠的证据。笔者目前已发现有两位南宋人的记载与方回的记载有明显不同,T立是王垫,他在为戴复古诗集题跋时说:"近岁以诗鸣者多学晚唐,致思婉巧,起人耳目,然终乏实用。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要不专在风云月露间也。式之独知之,长篇短章,隐然有江湖廊庙之忧,虽诋时忌,忤达官,弗顾也。"(27)在该诗跋中,作者明确指出戴复古诗歌有两个特点值得引起重视:一个是戴复古与很多学晚唐的诗人不一样,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推崇实用,"要不专在风云月露间也";二是戴复古虽身在江湖而有廊庙之忧,并本着"言之者无罪"的勇气,敢在诗篇中"诋时忌、忤达官"。由此可见,王垫心目中的戴复古是十分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并能奋不顾身、仗义执言的。另一位是姚镭,他曾经先后两次为戴复古诗集作题跋,并在题跋中说:"其于朋友故旧之情,每11不能忘,至于伤时忧国,耿耿寸心,甚矣其似少陵也。"(28)把戴复古比作爱国诗人杜甫,有一颗伤时忧国的耿耿忠心。这个评价相当高,又和王朝言正相吻合,因此他们两人都可以出来证明戴复古确实是关心世事,忧国忧民的。必须说明,戴复古的这两位朋友所说的话是具有相当权威的。因为他们都是戴复古的知心朋友,互相之间有着特殊友情。首先,他们与戴复古都生活在同一时期,年龄相近,不仅相识相知,而且志趣相投,经常歌酒流连,互相唱酬I。如戴复古集中尚有题邵武熙春台呈王子文使君谢王使君送旅费怀雪蓬劾匕希声使君(二首)、赣州上清道院呈姚雪蓬等诗。更为难得的是,两位好友都分别为戴复古诗集写过题跋,这样自然又撼复古思想和创作会有超出常人的认识。其次,他们的思想倾向和政治观点都比较相近,更容易互相交心和理解。如姚镭当年因为得罪了长官陈子华而被贬官衡阳的时候,戴复古特意寄诗相赠,向他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慰问,诗云:"寒入疏篷夜雪深,是非难辩口如喑。一官不幸有奇祸,万事但求无愧心。想象骑牛开画卷,丁宁回雁寄来音。传家一首冰壶赋,未信横舟竟陆沉。"(29)后来,戴复古又翻山涉水专程去衡阳探望,使得姚镭十分感动。到了端平三年(1236),当姚镭为戴复古诗稿题跋时,回想起此事来还满怀感慨:"式之以诗鸣江湖间垂五十年,多识前辈。晚乃与余为忘年友。余既流放,式之由闽峪度梅岭,涉西江,吊余于衡岳之阳,此意古矣。"再次,他俩都曾给予戴复古经济上的帮助。如戴复古诗谢王使君送旅费中有“黄堂解留客,时送卖诗钱"之句。(30)正因为有上面这些亲密关系,他俩对戴复古的了解无疑会比方回更深入,他们发表的意见自然也比方回更有权威性。不过,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两说,而且方回的说法又流传得这么广,那么我们还是再作进一步努力,来分析和证明这两者究竟孰是朔匕三、戴复古诗歌对朝政和时弊的针硬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相隔数千年,要想真正认识T立古代诗人还得先读懂他的作品,并把他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才行。戴复古以诗为业,自称"我手写我心",把诗歌视作自己的生命,抒发的都是肺腑之言。在他的诗中,不仅可以听到他的慷慨陈词,也可以看到他的生平行事;不仅可以了解他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品格。因此,我们依据他的作品来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和心灵历程,无疑是一条最好的路径。据吴茂云校注戴复古诗集,戴复古流传下来的诗作达近千首,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的大约有170多首。从这170多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戴复古满腔热忱地抒发忧国忧民之心,不仅大胆评论世事,公开批评朝廷政策,揭露社会沉痛,而且尖锐地抨击那些达官贵人,甚至把批判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戴复古所言的"世事",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并且深刻触动到南宋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把它概括为"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这四点来加以论述。1.刺君王在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把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最后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而戴复古却对南宋朝廷和统治者产生了怀疑和失望,认识到社会弊端的总根子是出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因此他的诗中往往会流露对君王的批评和讥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决反对君王的投降求和国策。在南宋时期,和战问题是最高的政治,也是最大的国事,它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上,由于它涉及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自然成为朝野共同关切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但在当时,和战问题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官员们都避之不及,生怕给自己引来祸端。究其原因是宋高宗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之后,一心、要维护南宋小朝廷这个偏安局面,故每当宋金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之时,他总是万分惊恐,一心想妥协求和。为此,宋高宗竭力压制主战派的意见,根本听不进全力抗金、争取收复中原的呼声,迫害积极主战的岳飞等将领,甚至连对官员们议论边事都十分反感。这种情况在以后诸朝也延续下来,通常由君王与权臣合谋,向外敌妥协投降,称臣纳贡。对此戴复古极为不满,明确反对卖国投降国策,力主坚决抗敌,收复中原失地。如嘉定六年Q213)金国发生内乱后,真德秀上疏奏边事,建议朝廷借机收复中原。戴复古闻知此事后,深为感动,并仿效“白居易体"作了一首以题代序的长诗(31)对真德秀大加赞扬,并借此表达对时局的意见。诗云”形势从来只如此,几年待得天时至?"意为收复中原一事要坚决果断,不能老是畏畏缩缩坐等所谓“天时”到来。再如"朝廷为计保万全,往往忘却前朝耻。“更是尖锐揭露君主贪图安逸,胆小如鼠,只求能保住江南一隅,早就忘了国家奇耻大辱。又如"天意未回事难举,向来一试成千误。"意指没有君王支持,恢复中原大事难成,已经把锋芒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最后诗人指出国家强大和稳定还是要靠君王的英明:"坐令国势九鼎重,所赖君心一点明。"(32)此诗中多次出现“朝廷""天意""君心"和"龙颜"等关键词,已经把话说得十分直接和明白,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而且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孤愤激切。二是揭露君主和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诗人多次愤怒地指责南宋君臣在大敌当前的危难关头,不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而是照旧歌舞升平,竞相以奢恣享乐为事。南宋大臣洪天锡曾在上疏理宗时激切地说:"上下穷空,远近怨疾,独贵戚巨阉享富贵耳。举天下穷且怨,陛下能独与数十人者共天下乎?”戴复古在诗中也屡屡愤怒抨击这种现象:"灾异天垂戒,修为国可医。传闻上元夜,绝似太平时。"(33)又说"四海争传治安策,诸公如在太平时(34)三是不满君王贤愚不分,黜陟不当。由于当权者只论亲疏,不论是非,一味任用自己亲信,结果一批奸佞和庸才占据要职。这些人占据了官位却无所作为,故诗人说:“诸贤皆在位,治效尚迟迟。污吏未能去,明君若可欺."(35)又云"屡遣和戎使,三边未解兵。武夫权渐重,宰相望何轻。"(36)由于所谓文臣武将既无志向,又无韬略,谈和谈不成,打仗不能胜,只是得过且过混日子而已。因此诗人说:“几人缄口贪官职,身在朝廷志已忘"(37);而一旦国家有难,正要用人之际,他们又惊慌失措,纷纷辞职逃避。"时危诸老皆求去,兵满三边未解纷。"(38)朝中小人一旦得志,劣币驱逐良币,忠良之士就反而被黜退。诗人批评朝廷黑白颠倒,会让寡廉鲜耻的官员留用,而让素有直声的官员离开,如"台官关系重,用舍一何轻。诸老多惭德,斯人有直声。"(39)一相识无辜获罪一诗也是揭示这种现状:"志士失涂为鬼笑,佳人泣血送君行。"(40)君王对人才的痹弃,使诗人寒心不已。寄清流王令君云:"朴直存吾道,一心唯向公。知非巧宦者,直有古人风。行志非为矫,洁身能固穷。如何有廉吏,不入荐书中。"(41)“真龙不用只画图,猛拍栏杆寄三叹"。(42)这些诗均流露出对掌握黜陟大权的当政者的无比失望。戴复古还在诗中指责统治者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对官员直言进谏和民间呼声常常置若罔闻,甚至还对敢言之士打击报复。如:"忧国家何有,愁吟天不闻。"(43)"志士不能行所学,明君亦或讳忠言。"(44)"近者李侍郎,直言遭逐去。"(45)甚至对诗人们高谈阔论和诗文创作都有限制,要将其纳入查禁范围,如"高谈犯时忌,妙语发天悭。"(46)"雕镀已被天公怒,狂狷仍遭俗子憎。"(47)"狂吟有禁风骚歇,语燕啼莺代唱酬"。(48)这些诗句真实反映了江湖诗祸之后南宋诗坛的现实情况。2 .诋时忌作为一个关心时事政治的诗人,戴复古对什么是“时忌"是有清醒认识的,但他照样对一些本属于朝廷忌讳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南宋时期谈论边事就属于"时忌",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来佐证这一点。宋宗室赵师秀在友人赵昌父接受诏命拟进京做官时,为他作了一首诗,诗的前四句云:”逃名逃未得,几载住章泉。便使重承诏,多应不议边。"(49)就是特地提醒赵昌父入朝后不要随便去议论边事,免得惹君主不高兴。陆贻象注解此诗时说:"当南宋时而以不议边为上,其衰可知矣!"(50)于是可见当时不少官员对边事确实是讳莫如深的,不过戴复古却敢于围绕着边事问题写下不少诗篇。一是抒发对中原沦丧的悲愤和对故土的怀念。戴复古这类诗歌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著名诗篇有频酌淮河水等,如“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51)戴复古到了肝胎登上第一山,面对淮河对岸被金人占领的土朔口近在咫尺的泗州城,却无法往前再跨一步,视之虽近而邈若干里,只能望洋兴叹。戴诗中经常写到淮水,因为宋金划淮而治,淮河以北的中原国土尽在金人手中。于是淮水就成了触发诗人爱国激情十分敏感的一种意象。另如江阴浮远堂(52)吁胎北望(53)淮上寄赵茂实(54)等,都是同一题材的优秀作品。二是对收复中原故土的期盼。诗人是坚定的主战派,早在嘉定八年(1215)戴复古就向朝廷提出建议,趁金国内乱之际光复中原,"请朝廷厉精兵,择良将。办多多,策上上。更选人才,老练通达。分守要冲,讲明方略。"后来他还表示愿意亲自上战场与敌人去战斗,并先后写下闻边事等诗,如“昨日闻边报,持杯不忍斟。壮怀看宝剑,孤愤裂寒衾。风雨愁人夜,草茅忧国心。因思古豪杰,韩信在淮阴。"(55)"身健心先老,时危事愈乖。无成携短剑,有恨满长淮。"(56)"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平生倚长剑,终待斩楼兰。"(57)三是对蒙古崛起的焦虑。公元1238年,宋、蒙联手灭金,南宋虽然少了一个老对手,但是又迎来蒙古这一个更强大更有威胁的新对手。此后蒙军连续出兵,不断攻占南宋的州县。戴复古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重大危险,深为南宋的前途命运担忧。他的戊戌冬一诗就是反映该年蒙古军队骏骏南犯,气势汹汹地围攻庐州这一历史事件的:"四海疮痍甚,三边战伐频。静中观气数,愁杀草茅臣。"(58)其它如"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等诗,也隐喻着蒙古军队已经对南宋形成越来越严重的军事压迫,尤其是"事关气数君知否,麦到秋时天又寒",说明诗人已经分明感受到随着蒙古骑兵的到来,国家形势万分危急,南宋王朝的气数将尽。凡是这些内容对于喜欢报喜不报忧的朝廷君臣来说,都是属于"时忌",是他们所不愿听不愿看的,而戴复古勇于去揭露,足以见到他"藜重而为肉食者谋”的一片苦心和他对朝政的担忧和批评。3 .忤达官王指出戴复古敢于"忤达官",在其诗中可以找到不少例证:一是揭露官吏的假公济私,贪婪腐败。史载南宋中后期先后有史弥远、丁大全和贾似道等权臣相继擅权专政,作威作福,营私舞弊,巧取豪夺,以致朝政更加腐败堕落。诗人针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奋起揭露这些达官贵人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忙着为自己捞取好处的黑幕:"狂夫嗜饮夜偷酒,污吏营私昼攫金。"(59)"众人皆竞,百姓不聊生。"(60)诗中所言的“众人",就是指这些数量众多的贪官污吏。由于贪官实在太多,官府衙门就完全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故诗人说"国用何能足,官曹未易清。""不试褰帷手,官曹未易清污吏未能去,明君若可欺”(61)等等。二是批评官僚尸位素餐,昏庸无能。南宋中后期国事江河日下,愈不可为。知宁国府杜范曾上疏痛陈当时危急之状,谓今日之内忧外患,皆权相三十年所酿成。并指出时政常受近习影响,故事无所兴革。周密癸辛杂识也说到不少官僚不学无术却占据要津,“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如宋嘉定、宝庆年间,李全在宋金之间首鼠两端,反复无常,后来又挑起楚州军变。对此事的处理,充分暴露出朝廷和前方将帅对此事件的处置失误,而酿成不少祸患。戴复古以诗纪事,尖锐地指出:“庸将几误国,流民亦弄兵"(62);又说:“边将惭尸素,朝臣奏凯歌。分明御狙诈,得失竟如何。"(63)明言李全投宋不可信赖,必须加以防备。但是那些朝臣和将帅却信以为真,甚至还竞相庆功,真是太没有见识了。三是批评当权者黑白颠倒,用人不公。戴复古诗中经常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忠义人士挺身而出,为其伸张正义。如张端义受到贬谪时,戴复古写诗表示同情和理解:"汉武求言诏,贾生流涕书。龙颜那可犯,谪向曲江居。"(64)又说:"直言知为国,远地莫思家。"(65)诗中既充分肯定朋友"应诏上书”是出于公心,是为天下事仗义执言,又表达了对他因言获罪受到贬谪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曾景建得罪道州听读云:"闻说乌台欲勘诗,此身不幸堕危机。少陵酒后轻严武,太白花前忤贵妃。迁客芬芳穷也达,故人评论是耶非。饱参一勺濂溪水,带取光风霁月归。"(66)他把曾极被牵连到诗祸一事比作苏轼遇到的乌台诗案,进而宽慰朋友,劝其要像苏轼一样以顺处逆,保持开朗洒落的胸襟。另有怀雪蓬姚希声使君一诗,(67)也是在好友姚楠遭到贬谪后写的,诗人为他突遭奇祸打抱不平,鼓励他只要自感"无愧心"就要继续堂堂正正做人,并用祖先姚崇传下来的冰壶诫来显示自己清白磊落的心迹,让家人和朋友放心。以上表明,戴复古确实敢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那些忠义人士表示同情和鼓励,在道义上与他们站在一起,哪怕为此得罪达官贵人也在所不惜。4 .哀民生作为出身贫寒的诗人,戴复古对底层民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怀,对为民奔走呼吁有着自觉的责任,这在南宋诗人中显得相当突出。首先是反映大饥荒的惨状。据史书记载,宋嘉熙四年(1240)临安大饥,斗粟一干,涨势不已。饥民有全家饿死,相率投江者。浙西殍死盈路,流民充斥。戴复古描写该年灾民的惨状真是深刻无比,入木三分,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庚子荐饥组诗,如"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有天有雨粟,无地可埋尸。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皿,不过是文移。"(68)再如"连岁遭饥座,民间气索然。十家九不爨,升米百余钱。凛凛饥寒地,萧萧风雪天。人无告急处,闭户抱愁眠.”(69)其它还有如湖北上吴胜之运使,有感而言,非诗也和嘉熙己亥大旱荒诸诗,都常真切地揭示了那几年连续大饥荒惨绝人寰的景象,尤其是揭露了天灾中的人祸因素,刺穿了官府所谓“赈恤”的虚伪。其次是反映南宋时期赋税的沉重。如织妇叹云:"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70)诗中反映了乡村妇女被官府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家庭生计陷入严重困境的情况,令人十分震惊。第三是描写战争对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南宋时国家积弱积贫,加上战争频仍,百姓深受其害。戴复古笔下尤多描述战争引起的痛苦。如"四海疮痍甚,三边战伐频°"(71)”两揆新当国,三边未解兵。"(72)最为典型的是淮村兵后"中K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是人家。"(73)此诗写出了备受战火摧残的边境小村荒无人烟、破败不堪的悲凉景象。另外,诗人写到了百姓遭受的流离之苦:"仓猝抛家舍,遑遑走道涂""避军兼避寇,何日保安居?"(74)更令人沉痛的是村民不仅仅流离失所,更面临家破人亡的惨剧。“老妪逢人哭,吾儿在谢陵。"(75)诗人原注:一老妪逢人必大哭云:"我儿战死在谢陵不归也。"眼见白发母亲为战死沙场的儿子而悲恸万分,诗人也不禁为之痛心。四、怎样正确理解"口不谈世事”?综上所述,我们在上文举出了两个方面的证据,一是以王垫和姚镭对戴复古的评论为证;二是通过戴复古自身创作中那些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的诗篇实例为证。第一种证据展示了南宋当时人对戴复古的另一种认识、感受和评价;第二种证据则是从诗人自身创作中找到的大量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完全可以印证王楚和姚镭的论断。因此,这两种证据所得出的结论是相互吻合的,它们表明,戴复古生活在南宋衰亡时期,亲眼目睹社会黑暗,百弊丛生,对内忧外患感受尤深,故伤时忧国,哀矜民生,尽力用自己诗笔来针硬时弊,表达心声。既然如此,那么方回所说"(戴复古)每于广坐中口不谈世事”的话有没有客观真实性呢?对此,我们也要加以具体分析。首先,必须完整地读懂方回此说的原意。方回此言的意思本来是够清楚的,它包含着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关于场合,乃为“广坐",即在大庭广众面前不谈世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方回并未排除戴复古在一些私下场合,如与亲朋好友相聚之时,或者在自己的诗文创作中议论议论世事的可能性,只不过说明他不在公开场合议论世事而已;二是关于内容,所谈为"世事",即包罗万象的各种世上之事,这个范围已经远远越出了"雌黄土大夫”这个单项内容,故无论是议论朝政还是"雌黄土大夫”等统统都可以包括进去。由此看来,方回此言与我们上文所讨论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实质性背离。其次,方回此言也为我们进一步细致入微地探究戴复古的政治态度和为人处世方法提供了一把钥匙,使人们不再平面地或简单化地看待戴复古,而是尝试更客观更符合历史真实地看待他。我们发现戴复古的性格谨厚平和,个性不那么张扬,说话比较注意场合,做事也不走极端。因此,尽管他关心时事政治,怀着入世之心,有江湖廊庙之忧,敢对朝政发表意见,不时也会触犯到一些"时忌",但是他有风险意识,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一是尽量不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评论是非;二是注意不去触犯朝廷大忌。比如同为江湖诗人,他就没有卷进当时的江湖诗祸,而其他一些江湖诗人如刘克庄因有“不是朱三能跋扈,只缘郑五欠经纶"(76)和”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77)、敖陶孙有"梧桐秋雨何王府,杨柳春风彼相桥”(78)、曾极有“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79)等诗句,而被言者指控,说他们在暗讽宝庆年间的皇子废立事件和其它朝廷忌讳,结果"当国者见而恶之”(80)皆指为谤讪"(81)并行贬斥。其实戴复古对这几位被贬斥的诗人和刊诗者陈起都十分熟悉,平时也都有诗词来往,但在面对"废立"这一重大的内部权力斗争时,他与上述诗人的做法不同,选择了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未置一词,从而躲过了这场灾祸。我们再看方回此言的上下文语境,他在前面批评一些江湖诗人"雌黄土大夫","口吻可畏",后面则说戴复古"为人则否",显然是肯定戴复古不在公共场所乱说话的优点。而这一点,恰恰也是得到其他南宋官员和土»认可的。在宋代社会,官员和士人利用廷对和奏疏等方式言事,都是一直为朝廷所允许的,只不过若在内容或言辞上过于激烈,以致引起当政者的震怒,就会受到训斥贬谪之类的惩罚。但总体而言,凡是符合常规的进言,宋代当政者表面上还是会允许的。但是,对于那些在常规之外,尤其是可能在社会上引起汹汹舆情的,那就不一样了,朝廷是特别忌惮的,一旦发现也会竭力弹压。比如淳祐年间,朝议认为杭州游士多无检束,经常聚居在一起议论朝政,甚至以私意品评人物,干扰官府黜陟之权等,搞坏了社会风气。(82)于是朝廷采取断然措施z决定"行诸州各试之法”,下令遣散在杭聚集的游士。由此看来,方回此言是自有其道理的。正因为戴复古为人处世和吟诗作文都比较得体,即使创作中有一些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和哀民生的内容,但都不至于直接触3巳朝廷大忌和君王龙鳞,再说他也不是在公众场合肆口乱说,因此没有惹出什么大祸。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方回此言逐渐被一些学者所误读,这种误读表现在三点:一是忽略了"口不谈世事"的限制条件,让人错以为诗人一概不谈世事;二是把"口不谈世事"与"雌黄士大夫"直接联系起来,以为“口不谈世事"就是"不雌黄士大夫",而"不雌黄土大夫,就是不批判现实;三是把"口不谈世事"与诗人人生观联系起来,认为"口不谈世事",就是对现实不闻不问,消极避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失之武断,是和戴复古内心世界及实际表现很不相符的。(83)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戴复古与永嘉四灵作一对比,就能发现他们对待世事的态度是有明显不同的。永嘉四灵中的徐照说:"爱闲却道无官好,住僻如嫌有客多"(酬赠徐凯);(84)另T立翁卷说:"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行药行),(85)他们说出了四灵诗人的人生态度。由于他们抱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在创作上也是"汨然安贫贱,心夷语自秀"(赵师秀哭徐凯)(86)。而且他们的审美观念也是趋向平和,主张"楚辞休要学,易得怨伤和"(翁卷送蒋德瞻节推)(87)。而戴复古则不同,他大力推崇的是“飘零忧国杜陵老,感寓伤时陈子昂"(88),主张"陶写性情为我事,流连光景等儿嬉。锦囊言语虽奇绝,不是人间有用诗"(89)。可见他所继承的是忧国爱民的杜甫和感遇伤时的陈子昂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具有经世致用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自觉,而且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诗学主张都是始终如一的,直至他耄耋之年都丝毫未改。还有学者以宝庆年间的江湖诗祸作前后划界,认为戴复古在诗祸发生前是入世的,江湖诗祸之后就开始逃避现实了。(90)这种观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是比较武断的。因为现存戴复古的作品大多数是在江湖诗祸发生之后所作,在这些作品中就留下了不少针硬时弊、揭露黑暗的篇章,它们针对宝庆之后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这完全可以从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涉及人物和具体事件为依据按图索骥,作出考证。固然,戴复古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想隐居避世的念头,在诗歌中也不是没有流露过这种情绪。但是应该搞明白,这些念头和情绪都是他在残酷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实在无奈才发出的愤懑之语罢了。如戴复古作品中有"不须谈世事"的诗句,但这不是戴复古不想谈,而是他一谈世事就感到忧愁和伤心,欲说还休。又如"北望苦无多世界,南来别是一乾坤。相逢莫说伤心事,且把霜鳌荐酒樽"(91),也是描写在朋友相聚已经痛说家国的伤心事之后,诗人提议说:算了,我们不再说这些了,还是喝酒吧。这是以酒浇愁,欲说还休。因此,或许只有仔细读完他的诗篇,深入了解了他的内心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到他说的哪些是实话,哪些是反话,不至于误读了他的反话。其实,戴复古也清醒地看到关心政治和议论世事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一笑云:"时危法当隐。"(92)倚楼云:"贤愚不同道,用舍要知机。涉世有臧否,倚楼无是非。"(93)晚春次韵云:"世路多殊辙,人生贵识机。低头饱一粟,仰首愧云飞。"(94)不过他因危机意识而产生的避世情绪与四灵诗人的避世情绪不大相同,他的避世念头是短暂的

    注意事项

    本文(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