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我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6课我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中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2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3 .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理解全诗的主旨。4 ,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理解诗歌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难点重点:1.感知诗中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5 .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自主学习反馈,整体感知,结构梳理。教学步骤:激情导入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读完穆旦的我看一诗,我们便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这首诗中告诉我们: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水的绿潮、飞鸟的翅翼及流云的红晕都寄托着人类无尽的爱。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1.提问:大家在预习中可曾了解本诗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其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和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2.提问:本诗的作者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可有谁曾了解过有关“九叶诗派”的相关知识?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资料: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溪、杜运燮、穆旦和袁可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他们于1981年7月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九叶诗派”也因九叶集而得名。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二)了解背景。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诗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本诗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由于战事危急,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大。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代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师生互动)1 .读一读,写一写。揉过(r6u)丰润(r£in)翅翼(Chi)红晕(y£in)凝望(ning)忧戚(qI)枉然(Wdng)谐奏(xi6)勃发(b6)飘逸(yi)摇曳(y4)2 .多音字。红晕(yun)曾经(c6ng)奔放(ben)晕_曾_奔头晕(y u n) 曾祖(z e ng)奔头(b e n)3.形似字。翼(y i)翅翼(m n)漫游优(y 6 u)优秀冀(ji)晋察冀(ma n)谩骂忧(y 6 u)忧戚泳(y 6 ng)游泳犹(y6u)犹豫咏(y Gng)咏叹 漫幔(m a n)帷幔永(y 6 ng)永远 谩咏赞(泳)坦荡(汤)4.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丰润(闰)谐奏(偕)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向晚:天色将晚,傍晚。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飘逸:漂浮、飘散。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流盼:转动目光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指导学生朗读。1 .(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2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老师提出诗歌朗读的要求(多媒体展示):(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例如:第一节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3 .布置:小声试读,自己并尝试划分第2、5节诗的节奏和重音。4 .布置: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5 .提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学生交流后点拨:本诗应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6.学生朗读比赛后,再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二)解读课文标题。提问:题目“我看”的含义怎么理解?这个标题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我看”一题告知了诗歌的写作视角“我看”,和诗歌主人“我二而且这一题目能够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看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看等等。(三)概括每节内容。布置:再读诗歌,简要概括每节诗的内容。学生交流后,归纳:第一节:“我看”大地春风拂过青草,遥想远水的绿潮。第二节:“我看”飞鸟滑翔在蓝天,大地凝望流云。第三节:思索人的欢乐忧伤在自然面前微不足道。第四节:向远古哲人致敬。第五节: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渴望。(四)梳理诗歌结构。1.布置:请大家浏览前两节诗,然后围绕题目“我看”找出诗中的意象(“我”看到了些什么),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所描写的意境(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举手发言后,归纳:意象:春风、青草、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意境:示例1:向晚的春风悄悄地吹过丰润的草地,荡起一片片绿潮;飞鸟在深远的晴空中静静地平展翅翼飞翔,天空中的白云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红晕无意的流动。示例2:大地春风拂过青草,飞鸟滑翔在蓝天,流云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红晕,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2,合作探究: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有什么作用?明确: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3.提问: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布置:根据上面的分析探究,看看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请大家先写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每组选派一个人在全部交流。答案示例:一(L2节):描绘春天北方美景图。二(3.4节):回忆古今春景往事。三(第5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五)理解诗中的“我”“你”“他二1.合作探究:诗歌中与“我”对应的“你”及“他”指代谁?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他”指远古的哲人。2 .提问:请大家思考,分析诗人由“我看”之景转到对“你”的交流,交流了哪些内容?明确:你坦然接纳和对待逝去的欢乐、忧戚及远古哲人的热望,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3 .请大家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讨论后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我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全词的内容。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一)精读第一节,体会诗句的写法。1 .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2 .布置: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明确:(1)“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2)“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2.提问:第一节诗句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学生举手回答后,归纳:实写: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虚写: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凸显了“风”柔和的特点。(二)精读第二节,赏析意境与修辞。1 .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二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2 .提问:第二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大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明确:“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美丽动人,令人沉醉。(三)精读第三节,理解重点词句。1.请大家思考:第三节诗句中的“你”如何理解?明确: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衬托出大自然的博大与万物的丰润。2 .追问: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3 .提问:如何理解“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J这句诗?明确:在诗人的眼里,“你”的生命永远都是“丰润”的。即使你如今正遭受苦难,也在这春天般优美的环境中蓬勃生发。(四)精读第四节,理解诗句内容。提问:第四节诗中的“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有何作用?“咏赞的叹息”指的是什么?明确:“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承上启下:由描写眼前看的景及想象之景转到对远古的幽思。“咏赞的叹息”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们对这片热土发出的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五)精读第五节,探究内容和写法。1 .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2 .布置:第五节诗中的“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学生讨论后归纳;,去吧,去吧”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是祈使句句式,表达了诗人让飞奔的生命进到自由之中的热切盼望。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3 .布置:请大家找出诗歌的主旨句,并分析其作用。学生举手回答后归纳:主旨句: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分析:点出诗歌主旨,发出渴望与大自然拥抱的呼声,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4 .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请从诗意或写法的角度,对第五节诗做点赏析。交流后归纳:示例1: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一一“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示例2: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切人类的喜怒哀乐均受之于自然的平静中,作者个人的非凡经历在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像自然接纳一切一样去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此来宽慰自己。二、通读课文,概括主旨。布置:请简要概括本诗的主旨。明确:(主旨)本诗描绘了春天北方原野的美丽景色,回忆了古今与春景有关的往事,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三、纵观全文,领悟写法。1.布置:大家看看诗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准确生动),请举例分析。示例:(1)“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揉”字让人联想起春风如同母亲温暖的手,揉了揉你的秀发。(2)“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一个“燃”字,极富动态感,鲜活地表现了花儿盛开时,如火焰般热烈的情态,很有画面感。小结:写作特点一:用词准确生动。5 .提问:本诗在写法上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明确:写作特点二: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写作特点三: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写作特点四: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四、归纳总结。本诗通过描写自然风景表达出了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的生活,对那时的诗人来说,是多么的奢侈而难得!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新时代,在优越的条件下时常觉得生活枯燥,学习无味;对比我们的前辈,对比革命年代的生活,我们真是生活在蜜罐里呀!时代不同,苦乐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希望我们能从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学到对待生活的方法。五、拓展延伸1 .提问: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2 .布置:课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诗作诵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你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六、作业设计请你仿照课文我看的第一节诗,写一二节诗,抒发你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思路点拨】根据题目要求,所写的对象必须是大自然中的事物,从而使诗歌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在诗歌的句式上,每节诗的第一句和第三句必须是“我看”的句式,每节诗中第二句的开头两字应该是叠音字(叠词)。【答案示例】我看一轮皎洁的明月静静照亮幽暗的夜晚我看一簇盛放的鲜花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芬芳我看春天里的一抹骄阳暖暖照耀着世间万物我看久旱后的一场夏雨滋润着打蕉了的禾苗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我看一一春风、春草、绿潮、飞鸟、流云(自然之美)我看我思一一逝去的欢乐、忧戚;哲人的热望(人生意义)我愿一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生追求)学习反思这首诗意境优美,体验独特。介于此,教师在教读此诗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的意象,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画诗句所展现的美好画面,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但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仍有待加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