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docx
新时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1-2025年)2023年10月目录1总则11.1 规划背景11.2 编制依据21.2.1 法律、法规和规章21.2.2 地方性政策31.2.3 技术规范、标准51.2.4 其他资料61.3 规划期限和范围71.3.1 规划期限71.3.2 规划范围71.4 规划编制的目的与意义71.4.1 规划目的71.4.2 规划意义71.5 技术路线82区域概况92.1 自然条件概况92.1.1 地理位置92.1.2 地形、地貌112.1.3 土壤、植被Il2.1.4 气候气象112.1.5 水文特征132.1.6 自然资源142.1.7 生物资源142.2 社会经济状况152.2.1 行政区划152.2.2 人口152.2.3 社会经济152.3 区域环境状况162.3.1 大气环境状况162.3.2 水环境状况183畜禽养殖基本情况253.1 市畜禽养殖发展现状253.1.1 市畜禽养殖总体发展情况253.1.2 市各镇畜禽养殖统计数据263.1.3 市畜禽养殖规模企业分布情况273.2 市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313.2.1 全区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统计313.2.2 乡镇污染物产生量统计343.3 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373.3.1 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现状373.3.2 畜禽养殖废气处理情况383.3.3 种养结合现状393.4 畜禽养殖存在的环境问题433.4.1 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433.4.2 畜禽养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444规划目标指标464.1 规划目标与指标464.1.1 规划目标464.1.2 规划指标464.2 畜禽粪污环境承载力分析474.2.1 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474.2.2 水斐源承载力测算514.2.3 水环境承载力测算544.3 区域养殖总量控制574.4 目标可达性分析575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主要任务595.1 总体要求595.2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595.2.1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严格禁养区环境准入595.2.2 优化养殖产业结构,推进示范区建设615.2.3 巩固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停搬迁工作625.3 优化粪污处理和利用模式625.3.1 推进畜禽粪污生态化利用625.3.2 优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模式635.3.3 强化粪污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结合645.4 完善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655.4.1 畜禽规模养殖场清洁生产设施建设655.4.2 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665.4.3 规模以下养殖户清洁生产设施建设665.4.4 规模以下养殖户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665.4.5 治理设施改造及田间配套设施建设675.5 完善台账管理制度67551加强宣传服务,逐步推进粪肥利用台账制度实施675.5.2层层落实责任,做好台账记录675.6 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685.7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监管685.7.1 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准入退出685.7.2 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督执法685.7.3 落实养殖场户主体责任685.7.4 提升畜禽养殖环境管理智慧水平696项目实施707项目投资计划和效益分析717.1 建设内容717.2 项目管理717.2.1 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机构及管理模式717.2.2 工程管理措施717.3 项目概算与资金筹措717.3.1 投资估算717.3.2 资金筹措727.4 效益分析727.4.1 经济效益727.4.2 社会效益737.4.3 环境效益738保障措施748.1 制度保障措施748.2 管理保障措施748.2.1 加强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748.2.2 明确责任分工、部门协同配合758.2.3 强化环保督察、加大执法力度758.2.4 分解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目标768.3 技术保障措施768.3.1 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措施768.3.2 建立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体系778.3.3 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树立样板,稳步推广788.4 社会保障措施788.4.1 坚决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788.4.2 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788.4.3 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798.5 资金保障措施80附表I:畜禽规模养殖场基本信息清单81附表2:行政区域内土地类别面积清单86附图I:市行政区划87附图2:市地表水水系图88附图3:市生态功能区划图89附图4:市禁养区规划布局图90附图5:市生猪规模场分布示意图91附图7:市家禽规模场分布示意图92附图8:市草食动物规模场分布示意图931总则1.1 规划背景2013年10月8日,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3年11月1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3号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规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生产布局,明确污染防治目标、任务、重点区域、设施建设及防治措施。畜禽养殖是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其种类以生猪、牛、鸡、鸭、鹅为主,且经历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家庭分散的传统饲养方式为主,发展到来20世纪90年代的以各种性质的养殖场为主的养殖历程。近年来,市禽畜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既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部分畜禽养殖场在建设初期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甚至一些养殖场建在饮用水源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居民区内、中心村庄周边。同时,部分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环保治理设施不全,畜禽粪便露天堆放,滋生蚊蝇、产生恶臭,或者直接排放,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或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畜禽养殖废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畜禽粪便产生的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和农村脏乱差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农村人居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于2019年9月3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环办土壤(2019)55号),以及省政府、省生态环境厅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有关指示精神,划定禁养区工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有关决策部署,依法依规引导畜禽养殖业平稳健康绿色发展,为稳定生猪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为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无序扩张的趋势,保护水体和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实现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市区域实际情况,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和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22年修订,2023年3月1日起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21年修订,2021年5月1日起实施);(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修订);(13)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第643号令);(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15)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16)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17)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19)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5)1号);(20)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水体(2016)144号);(21)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方案的通知(环规财函(2016)195号);(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23)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环办土壤(2019)55号);(24)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环评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9)872号);(25)关于进一步明确畜禽粪污还田利用要求强化养殖污染监管的通知(农办牧(2020)23号);(26)关于做好畜禽规模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31号);(2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28)关于印发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情况排查要求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9)735号);(29)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22)82号);(30)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环办土壤函(2021)465号);(3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1.2.2 地方性政策(1)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5月1日实施);(2)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21年11月1日实施);(3)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9年1月1日实施)(3)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0年9月30日实施);(4)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2年5月22日实施);(5)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闽政(2015)26号);(6)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闽政(2016)45号);(7)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闽政(2014)1号)(8)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闽政(2009)16号);(9)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生猪养殖业管理的通知(闽政办(2013)141号);(10)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重要流域保护管理切实保障水安全的若干意见(闽政(2014)27号);(11)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4)44号);(12)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4)158号);(1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通知(闽政办(2015)5号);(14)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闽政(2016)29号)(15)省农业厅省环保厅关于加快推进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闽农牧(2016)38号);(16)省农业厅省环保厅关于印发2016年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农牧(2016)139号);(17)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闽环保然(2014)35号);(1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管法的通知(闽政办(2014)98号);(19)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实施方案(2019-2020年)的通知(闽政办(2019)9号);(20)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闽政办(2017)108号);(21)省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闽政办(2019)46号);(22)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闽委发(2018)12号);(23)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可养区生猪规模养殖标准化改造项目建设的通知(闽农牧(2015)69号);(24)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闽政办(2021)32号);(25)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闽环保水(2022)4号);(26)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环保土(2022)4号);(27)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功能区划的通知(泉政文(2012)307号);(28)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泉政文(2015)17号);(29)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泉政办(2021)32号);(30)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泉农综(2021)108号);(31)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泉政办(2021)41号);(32)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一期)实施方案(南农(2021)145号);(3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方案的通知南政文(2020)24号;(34)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通知(南政办(2022)23号)。1.2.3 技术规范、标准(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3)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HJ568-2010);(4)畜禽场环境质量评价准则(GB/T19525.2-2004);(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ZT36195-2018);(6)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388-1999);(7)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T682-2003);(8)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NY/T1169-2(X)6);(9)畜禽粪污处理场建设标准(NY/T3023-2016);(10)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11)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25246-2010);(12)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3)34号);(13)畜禽粪便农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准则(GB"26622-2011);(14)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畜禽养殖行业(HJIO29-2019);(15)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农办牧(2018)1号);(16)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99号);(17)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151号);(18)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HJ-BAT-IO);(1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T17824.4J999);(20)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GB/T304-2002);(21)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NYb1222-2006);(22)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23)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2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NY/T1221);(2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NYT12222006);(26)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27)畜禽粪便监测技术规范(GB/T25169-2010);(28)沼肥施用技术规范(NY/T2065-20U);(29)畜禽养殖污水贮存设施设计要求(GB“266242011):(30)畜禽粪便贮存设施设计要求(GBT276222012);(3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32)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33)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34)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T18877-2009);(32)有机肥料(NY525-20U);(33)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GB38400-2019)。1.2.4 其他资料(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4)省水(环境)功能区划(2014年);(5)省生态功能区划(2009年);(6)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闽环发(2014)23号);(7)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泉政文(2021)50号);(8)市生态功能区划修编(2013年);(9)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10)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3 规划期限和范围1.3.1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时限为2021年至2025年。1.3.2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市全市范围,即3个街道(溪美、柳城、美林)、21个镇(省新、东田、仑苍、英都、翔云、金淘、蓬华、诗山、码头、九都、罗东、乐峰、梅山、洪'獭、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和2个乡(眉山、向阳),总面积2036平方千米。1.4 规划编制的目的与意义1.4.1 规划目的通过对2020年市畜禽养殖业现状和污染防治情况的全面调查,并结合未来全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和趋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划定禁养区,按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业结构、布局和规模,按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和规划定点要求规范禽畜养殖场建设,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促进市畜禽养殖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1.4.2 规划意义本规划的编制有利于加强对市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和工作指导,建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体系,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纳入本地区环境保护规划中,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有利于在制定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时,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使规模化养殖场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有利于探索符合市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全市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水平;有利于改善市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1.5技术路线南安市畜禽养殖现状调直评估畜禽养殖污染物产排调查畜禽养殖规模现状调直南安市番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当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南安市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未来污染物产排情况预测项目谋划污染防治分区管控W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规划目标图1.51本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2区域概况2.1 自然条件概况2.1.1 地理位置市位于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4。34,3025。1,25”,东经118°0830"118。36'20"°东接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东南与晋江市毗邻,南部与厦门翔安区的大、小崂岛及金门县隔海相望,西南与同安区交界,西通安溪县,北连永春县,东北与仙游县接壤。辖区最南为石井镇的大佰岛,最北为向阳乡的洋坪自然村,最东端是洪源镇的大洋村,最西侧为翔云镇的椒岭村,南北最大距离82km,东西最大距离45km,全市总面积2036k其中陆地2024.48km2,海域IlNknR海岸线32.8km。市地理位置图详见图2.1-1。德化县永春县泉港区安溪县南安市惠安县图2.11市地理位置图1鲤城区丰泽区2.1.2 地形、地貌市所处纬度较低,东南濒临海洋,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由中山、低山渐次过渡到丘陵、河谷、平原,形成明显的阶梯倾斜。市区周围山脉走向以西北为主,由中生界火山岩、花岗岩构成低山丘陵,海拔高度为200400m,由于河流切割,地形较破碎。西溪从西向东横贯中部,沿溪阶地相当发育,形成申珠状盆地,台地多属剥蚀性质,冲刷发育,盆地大多由沉积组成。市境内区域上位于戴云山脉东南侧,地形地貌为闽南丘陵地形,沿海一带以滨海堆积平原为主。地形由丘陵、河谷、台地、平原构成,总体地势为西北部高,往东南呈阶梯状降低。地形大致可分成三个地域:西部及北部海拔一般为500800m,局部可达800-100Om,相对高差400600m;中部地区海拔在60Om以下,相对高差200400m,河谷开阔,冲积平原发育;东面滨海平原为海积、冲积平原,发育有剥蚀红土台地。2.1.3 ±康、植被(1) 土壤市土壤划分为砖红壤性红壤、红壤、草甸土、潮土、水稻±5个土类。该区海拔30Om以下低丘台地主要分布着砖红壤性红壤,海滨平原、河谷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有水稻土、潮土和滨海盐土。项目所在区域土壤以红壤为主,分布在低山丘陵上,其次为水稻土,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山间小盆地及山坡的坡地上。(2)植被市属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温暖亚热带雨林,生物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内原生亚热带雨林已破坏殆尽,除平原低丘多已辟为耕地,种植农作物和果树外,山地上多为马尾松林、灌草丛甚至裸岩地,仅极少数地方有次生或人工营造的常绿阔叶林。主要植被种类有:分布在公路两侧的木麻黄、相思树、杉树等乔木,以及桃金娘、油茶、映山红、野枯草等灌木草丛;人工栽种有水稻、龙眼、石榴、桃、李、香蕉等。2.1.4 气候气象市的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偏南风较多,冬季以偏北风较多。自然天气季节为:36月为春季,79月为夏季,10ll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各季的气候特点为:春季阴湿多雨,夏热而有酷暑,秋季天高云淡,冬冷且有严寒。主要灾害为台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等。(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21.1°C,1月最低,平均为11.2C,7月最高,平均为33.7°C,气温年较差为22.5。多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0°C,出现在1967年6月29日,多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8C,出现在1967年1月17日。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8.0,各月平均日较差在7.18.8°C之间,以6月份的7.1C为最小,以12月份的8.8C为最大。(2)气压多年平均气压为1109.8hPa,冬季高,夏季低,12月份平均气压为1017.8hPa,7月份平均气压为1001.6hPa,气压年较差为16.2hPa0多年极端最高气压为1030.5hPa,出现在1983年1月22日,多年极端最低气压为975.3hPa,出现在1994年7月11日。(3)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84.4mm,年最大降水量为2000年的2371.9mm,年最少降水量为1967年的965.5mm。39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83.2%,102月为相对干季,降水量仅占年降水总量的16.8%o(4)风向风速风速多年平均风速为1.4ms,7月份最大,为2.0ms,1月份最小,为1.3ms,风速年较差仅为0.3ms0最大风速为1973年7月3日出现的25mso各风向平均风速,全年以SSW.S风向的平均风速最大,分别为3.2ms和3.0ms,NNE、NE、ENE次之,均为2.5ms,以W和WSW风向的平均风速最小,分别为1.6ms和1.7mSo风向该地区的风向分布比较分散,ENE风向年频率最大,都是8%。夏季(6、7、8三个月)偏南风较多,S、SSW风向的频率在7%14%之间,15月以E或ENE风向居多,风频在811%之间,其余各月以偏北风居多,风频在710%之间。的年静风频率也较高,为32%。(5)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年均相对湿度为77%o最小为11月份的70%,最大为6月份的82%,年较差为12%。多年极端最小相对湿度为10%,出现在1967年的1月17日。年均水汽压为20.1hPa,7月份最大,为3O.3hPa,1月份最小为ILIhPa,多年最大水汽压为38.8hPa,出现在1979年的8月17日,多年最小水汽压为1.6hPa,出现在1967年的1月17日。(6)云量、日照年平均总云量7.0成,春季多,36月各月为8.08.2成,秋、冬季较少,12月、1月分别为5.3和6.3成。全年日照时数为1829.5小时,夏、秋季多,春季最少,7、8两月在212.9234.5小时之前,而2月份则只有93.7小时,其余各月大致在100183.8小时之间。年均日照百分率为41%,16月都在40%以下,下半年各月在46%56%之间,以7月份的56%为最高。(7)雾全年雾日数平均为8.5天,612月各月平均不足1天,14天在1.02.3天,最多为3月份的2.3天。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969年,为25天。雾的最长持续时间为1981年3月2日的17.8小时。2.1.5 水文特征(1)地表水市溪涧纵横,流向复杂,水系呈羽状。全市的河流主要属晋江水系及沿海水系。主要河流及其干流东、西溪由西北往东南流经北部和中部,其支流呈东北或西南流入东、西溪。上游分东、西溪,东溪长120km,流域面积1917kr112,西溪长153km,流域面积310Ikm东、西溪于市英兜双溪口汇合成晋江干流,干流长29km,自西向东流贯市区,於鲍埔口入海。全市河道总长400km,形成水源丰富的水系。水资源总量丰水年25.03×108m3,枯水年9.7X10811i3,地表水年平均15.47X10811i3.位于丰州的金鸡拦河闸是供水控制枢纽,通过南、北渠向晋江、石狮(南干渠)、市区、湄州湾南岸(北干渠)提供水源。市地表水系图详见附图2。表2.1.1市主要河流基本情况水系河流名发源地出口处河长(km)集雨面积(km2)河道比降()晋江水系东溪诗溪永春姑山码头诗口442606.1淘溪金淘山门梅山水口211198.7罗溪(潭溪)鲤城洪岩梅山炉口412497.8梅溪洪梅山溪洪潮东林20.8IOl4.27东溪干流山美水库坝下丰州溪洲3719172.3西溪英溪翔云芹山仓苍25.815112.2兰溪东田桃园溪美顶溪尾3017310.4檀溪美林南厅美林李西1662.34.1西溪干流安溪丰州溪洲28.231012.4晋江干流(境内)丰州溪洲丰州8.482/沿海水系九十九溪东田彭溪官桥龙头19.61168.6大盈溪(九溪)水头九溪水头五里桥3215913水系河流名发源地出口处河长(km)集雨面积(km2)河道比降()寿溪同安锄山水头江崎15.758.58.72(2)地下水市地下水资源均属浅层地下水,山区多属基岩裂隙水,一般以河谷为期排泄通道;沿海则多为冲积、洪积及海积层,地下水多为孔隙水,主要是潜水,局部有承压水,水量不丰富;滨海地方海积层中地睛水多为咸水或半咸水。这些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的补给,河川径流、塘库等地表水也是补给来源。全市地下水资源量。全市地下水资源量5.786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量的28.3%。2.1.6自然资源(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0.8万亩,林木蓄积量150万11森林覆盖率51.6%,现有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的用材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木荷、相思树、桂树等,还有南方红豆杉、樟树、柏、油杉、米榴、闽粤榜、格氏榜等珍稀树种。全市现已建设巨尾枝等速生丰产林基地4万亩,花卉基地面积I万亩,省级森林公园3个,县级森林公园2个。(2)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花岗岩、辉绿岩、陶瓷土、高岭土、铝土、绢云母、紫砂土、泥煤、鸨、镒、铁、铅、铜、铝、水晶、锌、磷等28种。第一大非金属矿藏花岗岩,储量约30亿n,年开采量约IOoO万n?。其中产于丰州的“石碧”饮誉中外,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工业及雕刻,同时是优质建筑材料,可做高级装饰面板、异型线条、弧板等产品,已成为大型的城标雕塑、龙柱、罗马柱及知名建筑首选石材。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厦门港海中覆鼎山上郑成功塑像、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重要建筑都采用它。除花岗岩外,第二大非金属矿藏高岭土,总储量约8700万吨,目前年开采量约50万吨。2.1.7生物资源市境内有珍稀名贵树种,如楠木、檬树、花相木、红豆杉,以及水杉、银杏等;竹类以长枝竹、青皮竹等为大宗;珍贵药材有茯苓、黄柏、肉桂、金边地鳖、穿山甲、小海马等6种。农、牧、茶、果品种资源丰富,其中闽南黄牛、吐绶鸡闻名全区。全市有42种果树种类,热带、亚热带果树有龙眼、荔枝、柑橘、香蕉等名果。茶树在本市发现与种植始于晋代丰州莲花峰,石亭绿是历史名茶。动物有云豹、虎、山獐、小灵猫、刺猬、豪猪等35种;鸟类有鹏鸽、斑鸠、雉鸡、白颈长尾雉鸡、猫头鹰等86种;爬行类有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赤链蛇、龟壳花蛇、绿毛龟等29种;两栖类有蛙、蟾蛛等11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一级的有云豹、白颈长尾滩,二级的有穿山甲、虎纹蛙、水獭、蟒蛇、小灵猫等。水产资源有185个品种,其中较有经济价值的有英氏辎、辎鱼等4种,日本对虾、长毛虾、斑节对虾等11种,以及石斑鱼、河鳗等;大小伯、内盘、奎霞一带海域不仅是解鱼产卵场所,同时发现有江珠贝、贻贝、西施舌、海胆、石花菜等海珍品在这一带繁生。养蜂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行政区划市辖有溪美、柳城、美林3个街道,省新、东田、仑苍、英都、翔云、金淘、蓬华、诗山、码头、九都、罗东、乐峰、梅山、洪;赖、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21个镇,眉山、向阳2个乡,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1个、经济开发区1个。全市设46个社区居委会、379个村委会。市行政区划图详见图2.2-1。2.2.2 人口2020年,市户籍人口166.71万人,总户数45.72万户;其中:城镇人口910577人,乡村人口756530人。截至12月31日24时止,全市常住总人口151.9万人。2.2.3 社会经济2020年,市生产总值1352.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91.40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24.84亿元,增长3.3%。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7%和25.6%,分别拉动GDP增长3.5和1.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8%。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12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89431亩,增加9637亩;其中稻谷面积335930亩,增加5337亩;油料种植面积47764亩,增加1863亩;蔬菜种植面积113212亩,增加10583亩。粮食总产量153976吨,比上年增加3238吨,其中稻谷134948吨,增加1710吨。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30.3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5%o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04.0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714.10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214.51亿元,现价增长3.9%。拥有超亿元企业507家,比上年增加26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58家,增加6家。从分行业看,石材陶瓷业完成规上产值935.09亿元,增长13.8%;水暖厨卫业完成规上产值226.70亿元,下降12.8%;机械装备业完成规上产值665.76亿元,增长9.5%;纺织鞋服业完成规上产值275.60亿元,下降4.0%;塑料化工业完成规上产值255.86亿元,增长3.6%;日用轻工业完成规上产值402.60亿元,增长10.1%。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29位、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24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H位、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县市第31位、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第16位、中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81位。2.3 区域环境状况2.3.1 大气环境状况202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72,同比改善15.0%。综合指数月波动范围为1.99-3.45,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可吸入颗粒物(PMio)二氧0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48、9、17、21ugm一氧化碳(CO)浓度日均值第95百分数为0.8mgm3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的第90百分数为106ugm3(详见表1)。PMIo、PM25、So2、NO2、CO-95、O3-8h-90per同比分别下降15.8%、16.0%、35.7%、10.5%、11.1%、11.7%,(详见表2)。全年有效监测天数364天,其中,一级达标天数220天,占有效监测天数比例的60.4%,二级达标天数为141天,占有效监测天数比例的38.7%,轻度污染日天数1天,中度污染日天数2天。表2.3.12020年市城市环境空气质各指标监测情况汇总表月份PM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