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2022目录CATEGORY第一部分目标与原则第一章总则01编制目标I适用范围I基本要求I与现行标准、规范的关系第二章术语03第三章基本规定07总体目标要求II绿色建筑设计营建原则第二部分设计与导引第四章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104.1场地要求与评估选址安全性I选址生态性I场地评估I废弃场地再利用I既有建筑再利用4.2场地生态保护生态廊道有效延续I自然环境有机共生I场地生态修复I施工污染防治4.3城镇风貌协调城镇山水格局协调I城镇轮廓线和街道协调I地域建筑风格呼应I城镇历史文化彰显4.4绿化景观设计绿地指标控制I乡土植物配置I水体生态化设计I水体生态化设计I雨洪控制规划I低影响开发第五章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高效利用305.1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率I地下空间利用I节地停车方式5.2公共设施共享国共设施可达瓦I公共设施复合高效I建筑开放空间共享5.3空间高效利用提高空间利用率设计I适应性空间设计第六章场地微气候优化376.1场地光环境优化改善日照建筑布局I避免光污染6.2场地风环境优化场地风环境舒适性I改善通风建筑布局I特殊地形风环境优化6,3场地热环境优化场地下垫面设计I材料吸收率控制I空调外机位置6.4场地声环境优化场地噪声控制I降噪建筑布局第七章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质量501.1 适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关键指标控制I腔体设计I遮阳设计I自然通风I动式太阳能利用I自然采光1.2 地域适宜的围护结构设计复合表皮I屋顶设计I墙体设计I地面设计I门窗设计7. 3室内环境质量改善噪声防治I室内空气质量8.1材料资源节约利用材料选择原则I减少纯装饰构件I建筑工业化I建筑废弃物管理8. 2水资源节约利用供水系统I节水器具和措施I非传统水源利用I污水绿色处理8. 3设施设备节能供配电系统I照明系统I动力系统I空调系统8.1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热光伏系统I热泵系统I风能建筑一体化I生物质能利用8.2 建筑智能化与建筑运营管理用水监测I照明智能控制I能耗监测管理I能耗监测管理I建筑能源资源管理机制第九章建筑安全性和以人为本设计949.1 建筑安全性建筑构件安全牢固I建筑安全防护措施I防滑设计9.2 减灾和适灾韧性抗震性能I应对洪涝设计I应对地质灾害设计I救援疏散和应急避难设计9.3 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I生活垃圾分类I使用者控制I鼓励使用楼梯9.4 人文关怀设计无障碍设计I全龄化设计I亲自然设计I居民参与设计第一章总则CHAPTER 1: GENERALPRINCIPLES-1总则GENERALPricinples1.0.1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政策法规,加快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开发推广,全面推进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工作的开展,引导低碳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规范和指导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的设计,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小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既有建筑改造设计应在遵循本导则,1.0.3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广应用新技术,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1.0.4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浙江省小城镇的地域特点,遵守经济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在实现策略和专业协作上应符合整体性原则,并体现出开放性与共享性。1.0.5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第二章术语CHAPTER 2: TERMINOLOGY2术语TERMINOLOGY2.0.1小城镇smaI I town2.0.2绿色建筑 green buiIding2.0.3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2.0.4建筑全寿命期buliding Iife cycle2.0.5被动措施 pass i ve techn i ques2.0.6主动措施 act i ve techn i ques2.0.7光污染Iight polIution2.0.8绿色建材 green bui Iding mater i a I建制镇、乡、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建成区范围以及仍具备集镇功能的原乡政府驻地。在全寿命期内,节约斐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建筑从立项、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环境性能。通常包括供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建筑表面反射的光线和落在目标区域或边界以外的照明装置发出的光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2.0.9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Ie mater i a I2.0.10可再循环材料 recycIable mater i a I2.0.11可再生能源 renewabIe energy2.0.12非传统水源 nontrad it ionaI water source2.0.13再生水 rec I aimed water2.0.14下沉式绿地 sunken green belt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再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空气能(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等。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15生物滞留设施 b i oretent i 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 I2.0.16生态驳岸 ecologicaI slope protect i on2.0.17复合建筑表皮 composite architectural sk i n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下沉式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广义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构成。包括:生态滤水带、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是广义下沉式绿地中的一种。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复合建筑表皮是一种集建筑意向、功能、生态等设计逻辑为一体的综合化表皮体系,通过对复合表系统化的设计,形成对建筑环境、文脉、特殊功能等需求的系统性有效回应,形成更加理性客观的建筑生成逻辑。2. 0.18太阳能光伏系 统SOIar photovoltaic (PV) system利用太阳电池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简称光伏系统。2.0.19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地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等。2.0.20空气能热泵热 水系统a i r-source heat pump water heater system空气能热水系统是利用热泵原理,以消耗一部分电能为补偿,通过热力循环,把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吸收进来,经过压缩机压缩后转化为高温热能,加热水温。第三章基本规定CHAPTER 3: BASICRULES3基本规定BASIC RULES3.0. 1 总体目标在浙江省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理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浙江省小城镇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3.0.2基本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浙江省小城镇的城镇规划和项目选址等相关要求。3. 0. 2绿色建筑营建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等特点,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生态技术。同时,需要从纵向的历时性和横向的共时性出发,整体性地把握地域文脉,既重视地域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与生态技术的传承与转译,也要强调小城镇与自然山水格局、城镇风貌肌理、街巷空间尺度等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2)适宜技术原则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绿色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采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系统地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率,优化管理调控体系,用较小的投入和代价,获得较大的绿色。(3)以人为本原则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以使用者为核心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营造宜居舒适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安全舒适、生活便利等需求,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考虑到小城镇居民中儿童和老人的占比较高,需要强调适老化设计和全龄化设计。3.0.4 整合设计理念3.0.3 小城镇分类(4)全寿命周期考虑建筑领域的全寿命周期指的是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修保养,直到拆除的全过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全寿命周期理念,并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建筑的全过程,提升建筑设计的绿色性。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协同工作。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特点,将浙江省小城镇分为滨海岛屿类、山地丘陵类、平原类和水乡类共四种类型小城镇。应结合各类型小城镇中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建筑设计,选择性利用本导则的条款,尤其在城镇风貌协调、城镇自然格局协调、建筑适灾设计等方面有所侧重,详见具体条款。第四章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CHAPTER 4: SITEECOLOGICALPROTECTIONANDTOWNFEATURESCOORDINATION-io-4.1:?选址生态性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并不应占用基 本农田、耕地。D 4.1.4废弃场地再利用优先选用已开发场地,鼓励对废物场地、 城镇低效用地的再利用。4.1 场地要求与评估41.1选址安全性场地应安全可靠,选址避免危险地段。4.1.3 场杷评估对场地内外的资源和设施进行调查和利用评估。4.1.5 场地既有建筑再利用将场地内既有建筑纳入场地规划设计,避免规模拆除。4. 2.4施工污染防治减少施工活动造成的污染4.2 场地生态保护4.2.1生态廊道有效延续保持城镇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4.2.3场地生态修复对场地内受污染的水体、山体、土壤等进行生态修复。B4.2.2自然环境有机共生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4.3城镇风貌协调4.3.1城镇山水格局协调保护城镇景观,尊重山形水势。4.3:3地域建筑传承与更新4 3: 2城蕉轮廓线和街道协调营造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镇轮廓线, 考虑从主要道路等看到的建筑视觉感。4. 3. 4城筑历史景观保护继承和保护城镇历史景观,保留居民对 原有地段的认知性。在建筑风格'色彩和材料上呼应城镇既有的地域建筑。4.4绿化景观设计4.4.1绿地指标控制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满足绿地 面积、绿地率等指标的要求。4.4 3水体生态化设计运用生态化手法,对场地内水体进行 设计和利用。4.4 2多土植物配It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乡土植物, 合理配置多种植物。4.4. 4祠洪控制规划保证场地排水防涝安全,并对雨水进行 收集利用。4.4:5,低影响开发通过生态化措施,实现良好的水文循环。4. 1. 1选址安全性鬻重要性专业|规运结水吃电圜基本要求设计策略与措施1.台风“对一低影响开发策略4.1场地要求与评估场地条件应安全可靠,选址避开地质危险地段和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远离危险源和散发污染源的威胁。1 .场地选址和总平面设计时,应保证场地安全可靠:(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地段;(2)应避开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4)场地内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场地内部及附近应无水、气、声、固体废物、疾病等污染散发源(5)场地内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土壤氨浓度应符合规定。2 .不同类型小城镇应在场地设计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自然灾害威胁: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防范和应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段;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应注意规避和防范河水泛滥、内涝等灾害。»利用工程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段,维持项目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创造生态化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实现自然水循环,以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详见“4.3.5低影响开发”2. i菰施害应对一一 工程防范和生物防范4. 1.2选址生态性控:重要性专业|规建结水身电景|基本要求设计策略与措施生态缀冲带»通过工程防范和生物防范应对地质灾害:(1)加强场地的地质勘察,进行充分全面的实地勘查与监测工作。(2)工程防范:排(截)水工程、支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搬迁和避让等。(3)生物防治:与场地自然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种植护坡、植树造林等方式改善周边生态环境。m场地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耕地。1场地选址应避开湿地、海滩、森林、河流水系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如确实需要在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建设,需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设置生态缓冲带。2不同类型小城镇应在场地选择时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不应占用和破坏自然海岸线,不应破坏近岸海域;不应在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等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围填海建设。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维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湿地、湖泊、水库、河流水系等生态环境敏感区。水系蓝战z生态爆冷区 ) 海水设区»邻近湿地、公园、林地、河流等生态敏感区的地块内设置一定范围的禁建或限建区域作为缓冲带。4. 1.3场地评估导十控重要性专业I规建结水限电|景|3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是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调查和利用评估。设计策略与 措施1.自稣资源和 生物资源评估»应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并满足下列要求:(1)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名木采取保护措施;(2)应调查场地内地表水体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保护和利用湿地、湖泊、河流等水系,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3)应调查场地内土壤条件和地质条件,宜保留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2.市政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评估»应对场地和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并满足下列要求:(1)应调查场地内外市政基础设施,尽量利用原有市政基础设施;(2)应调查场地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建筑宜结合场地周边居民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服务。3.可再生能源评估»应对可资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并应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评估,不得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地下空间、地下生态环境的影响;(3)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利用条件进行调查,评估太阳能利用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的影响;(4)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进行调查,评估风能利用对场地及周边声环境的影响。4.1.4废弃场地再利用露重要性优先选用已开发场地,鼓励对废弃场地、城镇低效用地的再利用。基本要求设计策略与措施1.函由她律估和改良措施合理选用废弃场地和城镇低效用地进行建设。其中,城镇低效用地指不符合现行规划用途、利用粗放、布局散乱、设施落后、闲置废弃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包括空闲场地、废弃道路、废弃宗教用地、旧厂矿、旧城镇等。»当场地为废弃地,需要进行场地再生利用时,应进行检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1)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2)利用盐碱地时应进行盐碱度检测与改良评估,地基处理和建筑设计应有预防盐碱侵蚀破坏的技术措施;(3)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4)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影响评估和全寿命期成本评价,选择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的措施;(5)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满足项目建设要求。4.1.5场地内既有建筑再利用导重要性专业|规建结水I展电景设计策略与措施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场地的规划设计,避免大规模拆除。»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通过对加建、改建、扩建等方法,实现再利用。nCC原有建筑连接加建独立加建,旧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4.2. 1生态廊道有效延续导+控,重要性专业|规建结水裟电景|4,2场地生态保护在场地规划中,保持城镇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结合区域地形特点和功能需求,利用城镇生态廊道。基本要求应结合上位规划,保持城镇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1)应严格控制城镇中重要水系(河、湖、塘、库等自然水体)、滨海自然岸线、湿地与自然防洪区等生态廊道周边的建设活动;(2)对建设活动应采取措施进行生态补偿。设计策略与措施»结合小城镇地形特点和功能需求,利用城镇生态廊道:宜结合小城镇居民需求,充分利用城镇生态廊道的休憩娱乐功能,如设置社区湿地公园、社区运动公园、社区娱乐公园等。Q宜结合雨洪规划,充分利用城镇生态廊道的雨水调蓄、泄洪等作用。城镇生态廊道连续到区域大环境中形成生杰景观连接体系襁速施一城桢加王要道路街头绿疮生态廊道与主要道路、建筑退让关系示意图生态廊道与雨水调蓄利用的关系示意图4 2 2自然环境有机共生场地规划与设计应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减少对场地和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尊)重要性专业I规建结水I展电景基本要求1 .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2 .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3 .浙江省小城镇生物种群丰富,建设时应注重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设计策略与措施1.豫化和利用场 地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尊重并强化场地特征。»古树名木保护宜结合古树名木进行景观设计,科学配置古树名木周边的植物;宜结合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特征、树龄等,实施土壤改良、补排水系统、喷雾保湿系统、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护树木的生长。4. 2. 3场地生态修复导重要性专业I规江”水黑电景I对场地内受污染的水体、山体、土壤等进行生态修复。基本要求1 .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2 .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设计策略与措施L 土城生态修复3 .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棕地中的土壤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旧厂矿、旧工厂等场地的再利用,需要注意土壤中煤矿渗出物、重金属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处理。2.水体生态修复»通过景观设计策略对污染较轻的水体进行净化,从生物系统角度出发,重新构建水体各类生物需要的能量、营养和食物链结构,常用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河道缓冲带、河道底质改良、砾间接触氧化工程等。2,也璃噬毒传篁»对于受损山体、裸露山体,应以恢复山体形态、提升景观效果、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通过植物修复、山体基部回填土、边坡景观重塑等方式进行山体生态修复。T台地续坡式示意图利用各类大小形态不同的天然岩石作为挡土组件,利用石体自身的重量围挡山坡土体的一种护坡形式。爆破削坡示意图通过对山体进行削坡及砌台处理,以达到生态修复目的修复方式,适用于受损地表面较陡、平面腹地较小、顶部无法满足绿化种植条件的山体棕地。4. 2. 4施工污染防治导重要性专业网i建结水暖电第i通过控制水土流失、水道沉积、扬尘产生,减少施工活动造成的污染。基本要求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等问题,分类处理和防范:0)针对空气污染问题,应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对施工现场和外界环境进行隔离,保证洒水作业等按时进行,减少扬尘污染;针对水污染问题,应加强废水的收集,避免和污水废水的直接排放。(3)针对噪声污染问题,对于能够产生大量噪音的大型机械应进行降噪音处理,作业时间要严格根据有关的制度规定制定相应的时间表。(4)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应对废弃物进行甄别和分类,回收再利用能继续使用的废弃物,合理处理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4.3城镇风貌协调4. 3. 1城镇山水格局协调保护城镇水域景观、山地景观、滨海景观等,尊重 山形水势。导重要性专业I规I建结水熊电重基本要求应尊重和利用小城镇的山水格局,因地制宜,保护和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特点: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宜结合高低错落的地形借势造景,地势较平缓山地可采用团状以及带状布局,地势较陡的山地宜采用台式带状组合布局,营造因山借景的丘陵风貌。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宜利用自然水体,营造近水亲水的水乡风貌,增加与水体的接触面,营造依水势而建的水乡风貌。设计策略与措施应对破碎地貌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宜利用岸线形态和地形特征,营造沿岸线带状内聚的风貌,形成山、海、人融合的格局。»为应对浙江省小城镇的破碎地貌,宜采用“单元式”建筑布局模式,利用庭院、开放广场等室外场地组织多个小体量建筑,以促使“人居单元”与“地貌单元”的有机融合。“单元式”应对破碎地貌示意图2.渔水建筑亲 ear»滨水建筑应结合水体、滨水开发空间和滨水区地形地貌,创造多样的亲水活动空间。口,口口口口口E3口口口0CZIIZZIiZZlCZIcZ CZJ cC C CI I I I I IC CE=I 口口口填河围湖进行布局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水系口口I I I I 费期*ZE 口 I I筑水公共空卿水系0Q侵占滨水公共空间营造多样化亲水场所截弯取直进行布局i山地建筑透 应地形设计»山地建筑应合理保留和利用地形高差,减少土方量,同时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关系。4 3 2城镇轮廓线和街道协调1+控重要性专业I规健结水暖电第I建筑高度、体形与城镇轮廓线和街道尺度协调;考虑从主要道路、景观眺望点等看到的建筑视觉感等。基本要求1.应控制建筑的高度和体形,宜为多层、低层,如果必须布置高层,宜采用点式建筑形式。宜营造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镇轮廓线:平原类型小城镇可通过建筑屋顶以及山墙的高低错落变化,丰富小城镇的天际轮廓线。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可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度落差变化,通过对建筑的疏密设计,营造出层层叠落的空间形态。水乡类型小城镇宜突出邻水特色,注意滨水界面建筑轮廓线的营造。滨海类型小城镇宜引导近岸建筑高度布局,预留山海视线通廊,形成节奏变化、层次丰富的城镇轮廓线。平原类型小城镇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板式高层遮挡自然山水T)"巨z小城镇建设天际线挡遮山体轮廓线Q)小城镇建设天际线低于山体轮廓线水乡类型小城镇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G)临河建筑体量类似,连续布K-× 局过长,临河界面单调乏味临河建筑形式多样, 塑造丰需多元的沿河界面避免在山顶等地建设, 影响城镇整体轮廓线Q)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建筑城镇轮廓线示意图2.建筑的高度、外形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眺望点等看到的建筑视觉感。应考虑从主要道路、景观建筑尺度过大,与周围环境不协调4. 3.3地域建筑传承与更新导i重要性专业I规建1结水暧电I景基本要求在建筑风格、色彩和材料上呼应城镇既有的地域建筑。1 .应分析和提炼地域建筑特点,吸取乡土建筑营造的智慧,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习惯,将传统材料与建造技艺改良后引入当代小城镇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2 .新建建筑应在建筑形态风格、色彩、材料和体量上与小城镇风貌整体协调。4 3 4城镇历史景观保护导+控I重要性专业I规建结水母用景I基本要求继承和保护城镇历史景观,保留居民对原有地段的认知性。1 .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小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村,应按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风貌管理。2 .小城镇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应符合GB50357的规定。3 .应挖掘小城镇文化内涵。注重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区空间肌理与原住民保护,历史地段更新,宜实施微改造方式,不应大拆大建。4 .宜关注当地传统和文化,重视场地周边的文化传统与居民的生活模式,在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层次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周边文化传统与社交模式,并有利于场所记忆的延续和社区文化的形成。4.4绿化景观设计4. 4. 1绿地指标控制控)重要性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满足绿地率、人均公 共绿地面积等指标的要求。基本要求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满足下列要求:1 .居住建筑宜满足下列要求:1)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宜达到20%,旧区改建宜达到15%;2)绿地宜采用小尺度绿地、小游园、小广场等形式,增强可达性, 提高居民利用效率。2 .公共建筑绿地率宜达到20%,绿地宜向社会公众开放。4 4 2乡土植物配置匐+先 重要性专业I规建结水水电景I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乡土植物,不应选 择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植物。基本要求1 .应选择适应浙江省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不应选择有毒、 有刺、带尖及易引起过敏反应等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植物。乡土植物 占总植物数量的比率不宜小于60%,常用植物占总植物数量的比率不 宜小于80%o2 .宜选用养护成本低,能粗放管理的植物,提高绿化的成活率。3 .宜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多种植物,增加木本植物丰富度。设计策略与措施复层绿化»根据场地环境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合理选择各层植 物以及植物群落间的配置,避免大面积的单一草坪。4. 4. 3水体生态化设并导"控重要性专业I规迂结 水 以电 景I基本要求设计策略与措施1.生态驳岸生态驳岸示意图充分保护场地内水体水系,通过生态化设计手法,提升水质并改善场地内水环境。场地规划设计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I)严禁填埋、侵占现有水体;(2)应采用生态驳岸、小微湿地等措施,改善与原有水系的关系。»应避免大面积的硬质化河岸,宜采用生态材料和复合材料构筑驳岸,恢复自然河岸的可渗透性,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适用范围:浙江省小城镇河流、湖泊、水库、水景、雨水塘和雨水实地等滨水区域。2.小微湿地»建设场地面积较大时,宜以小型湖泊、池塘、溪流、泉、水田等为基础,构建小型生态湿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同时宜与雨水塘、雨水湿地、雨水花园(详见“4.3.5低影响开发”章节)等共同设计,雨季蓄水可蓄水、缓解洪水流速,旱季可用来浇灌。此外,可以在水面、岸坡上配置植物,起到调节小气候及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条件:尤其适用于河流、水塘、小溪、沟渠等水系较多的水乡类型小城镇和平原类型小城镇。4 4 4雨洪控制规划对场地进行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发挥河道、景观水系的容纳能力。导H控重要性专业序建也系水B发电I景基本要求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采取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采取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2)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宜达到55%;(3)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4.4.5低影响开发导+控重要性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措施,提高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良性的水文循环。专业I规建结水法电景I宜优先利用透水铺砖、下凹式绿地、雨水公园、生物滞留措施等合基本要求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并应满足下列要求: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宜达到50%;(2)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宜达到30%o设计策略与措施1.透水铺装»利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的混凝土、水泥、沥青等,铺设广场、停车场及人行道等硬化路面,使其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前提下,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缓解热岛效应。适用范围:小城镇的广场、停车场、人行道、场地中室外活动空间、休憩空间等。6080m透水费2O3Q>中砂1001503)透水水泥磴100I50透水簸配碎石土墓也实度2较期透水铺装路面示意图"k5CKK"k""/AC透水混凝土路面示意图|无色透明M病密封相国彩色必修透水税面层200BBC30透水水奖带200IB/水级配碎布一士茶保实度29«,««)/X-7."ZX1.sm*C2滋植草地算2O3O中砂ISaeaO透水水泥税20QT水级配碎石USCE实度9«,Sfi)*W或救第一透水停车位示意图2偃霰鹤拜舞豳水库临»宜采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表AT常用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表4-1释义适用范围T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以内的绿地,绿地土壤采用自然原状土,不采取换土措施。适用于小城镇建筑与小区、道路两侧'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地面周边的绿地。在位置高、卫生差、垃圾多和植被娇贵的地区,不适合建设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区域,土壤采取改良型换填,增加雨水的入渗和净化能力,形成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适用于小城镇建筑与小区、道路、广场,绿化面积较小处。但生物滞留设施不宜建造在地面坡度大于2g的区域和需挖除成熟树木置换建设场地的区域。用于建筑与小区、广场、公园、滨河等舞中绿地具有较大空府的功能区,也可谀置在需控制雨水径流量的区域。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充水源。其由前置塘和主塘组成,前置塘为预处理设施。雨水湿地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城镇绿地、滨水带等区域。注:更多低影响力开发雨水设施的详细作法可参考浙江省海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