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569-2014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50T-178-20××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标准At-gradIntersectionDesignonUrbanRoads(修编征求意见稿)20*-* 发布20*实施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渝建标202046号)文件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运行的拥堵点、通行能力的控制点。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系统安全与畅通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咽喉,是机动车流、人流、自行车流的汇集点。在交叉口处对各种交通流的不同处理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作为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和利益,也影响到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并且涉及城市用地、建设投资、环境景观、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规范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将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规范从2014年发布以来,对重庆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指导平面交叉口和设计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智能设施技术的成熟,以及国标的更新,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具代表性机动车车辆、非机动车辆、三轮车外廓尺寸;2细化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3细化交叉口分类及选型方式;4根据重庆市实际情况细化设计指标;5完善无障碍通道设计;6交通管理设施基本要求。1 则52 63 )1S>J!l84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105 FlJ»125.1平面交叉口分类125.2交叉口选型135.3平面交叉口视距135.4相邻地块出入口接入156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166.1166.231111I176.3交通渠化设计和交通岛设置236.4人行过街设施设置256.5无障碍设施设置296.6公交停靠站设置316.7交通管理设施34本规程用词说明35Contents1IntrodUCtion52_Phrases63_GeneralRequirements81 _DesignProcessForAt-gradeIntersect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5 TypeSelectionOfAt-gradeIntersect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5.1 IntersectionClassif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5.2 IntersectionTypeSelec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5.3 SightDist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S4AccessControl错误!未定义书签。6 GeometricDesignOfAt-gradeIntersect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6.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6.2 InboundLaneDesign错误!未定义书签。6.3 ChannelizationAndTrafficIslands错误!未定义书签。6.4 4Crosswalk错误!未定义书签。6.5 CurbRamp错误!未定义书签。6.6 BusStop错误!未定义书签。6.7 Trafficmanagementfacilities错误!未定义书签。ExplanationOfWording错误!未定义书签。1.istOfQuotedStandardsAndGuides错误!未定义书签<>ExplanationOfProvis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1.0.1针对山地城市特点,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实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特编制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域范围内城市道路新建及改扩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评估及改善活动。1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应按照本规范执行。2改扩建平面交叉口,受具体条件限制时,经技术、经济、交通安全评估,可作适当调整。1.0.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应贯彻“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和谐有序”、“智能集约”的理念。1.0.4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交叉口位置、用地、使用者构成、交通量及交通流向、工程投资等技术、经济因素,确保人车通行安全有序。1.05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6为安全、有序、高效、顺畅的组织交通,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进行的空间资源、时间、环境资源、附属设施等要素的系统整合、协调布局及有序组织。2术语2.0.1停车视距(StoppingSightDistance)同一车道上,车辆行驶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采取制动停车时所需要最短行车距离。2.0.2交叉口视距(IiIterSeCtiOnSightDiStanCe)亦称视距三角形,是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以保证行车安全。2.0.3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InterSeCtioiIllICOmingLaneandoiItgoingLane)平面交叉口处流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流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2.0.4二次过街(TWiCeCroSSing)为确保行人安全,在人行横道上设置行人安全岛,把人行横道分为两部分,让行人有条件利用安全岛分段完成横穿较宽道路的过街形式。2.0.5路缘石(Curb)路缘石是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的界石。2.0.6路缘带(MarginalStrip)位于车行道两侧与车道相衔接的用标线或不同路面颜色划分的带状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行车安全。2.0.7渠化设计(ChanneIiZatiOIIDeSign)以消除交叉口各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交通流顺畅和安全为目的,运用标线、标志和实体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流岛等。2.0.8交通岛(TraffiClSland)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一般用混凝土围砌成高出路面的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画出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流岛、安全岛等。2.0.9信号周期(SigIIalCyde)交通信号灯各灯色显示的一个完整过程。2.0.10信号相位(SignaIPhaSe)交通信号周期内给同时放行的车辆和(或)行人分配通行权的一段时间。2.011展宽(widened)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为满足交叉口综合功能设计而进行的道路加宽。2.0.12展宽段(Widenedsegment)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行展宽的路段。2.0.13展宽渐变段(Wideingtransitionsegment)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连接道路标准段与展宽段之间的过渡路段。2.0.14步行交通系统(PedeStriantranSPort)人行道、步行街、人行空中连廊、人行地下通道、交通广场及人行过街设施组成的行人步行系统。2.0.15缘石坡道(Curbramp)为了避免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方便行人通行的坡道。3一般规定3.0.1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范围是指构成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相交部分,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展宽渐变段以及相邻公交停靠站所共同围成的区域。图3-1设计范围3.0.2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和运行性能应具有代表性。机动车设计车辆类型及其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1的规定,非机动车设计车辆类型及其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2的规定。表3-1机动车设计车辆类型及其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前悬(m)轴距(In)后悬(m)小客车61.820.83.81.4公交车122.541.56.54大型客车13.72.5542.66.5+1.53.1校接客车182.541.75.8+6.73.8载重汽车122.541.56.54较接列车18.12.5541.53.3+112.3表3-2非机动车设计车辆类型及其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工业园区宜根据园自行车1.930.62.25良设计车辆经论证确三轮车3.41.252.25区性质确定标准车型,有特殊通行要求的交叉口,二定。条文说明:根据GB550112021更新车辆外轮廓尺寸要求,增加非机动车外轮廓尺寸。3.0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采用的计算车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车的计算车速宜取道路路线设计车速的0.7倍,且与路线设计车速之差不大于20kmh:右转车辆的计算车速宜取路线设计车速的0.5倍,左转车辆的车速宜取1525kmh,相交道路等级越低,计算车速宜取低值。3.0.4平面交叉口设计时,应采用高峰小时内的信号周期平均到达量;新建道路交叉口,应采用规划预测交通量;改扩建及治理道路交叉口,应采用在实测交通流量的基础上预测的远期交通流量;非信号交叉口设计交通量可用交叉口所处道路路线的设计交通量。3.0.5新建平面交叉口应根据该交叉口所处地理位置、拆迁情况等条件,整体设计分期实施O30.6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及渠化设计,应根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30.7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应与交通信号控制及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3.0.8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不宜出现超过四个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交叉口的交角不应小于45度。3.0.9平面交叉口设计应紧凑布置,以减少行人过街距离;交叉口设计应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3.0.10采用智能交通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其几何线形设计应满足智能交通设施的要求。3.0.11平面交叉口设计应满足各类管线工程和防洪排涝要求。3.0.12平面交叉口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的相关要求。3.0.13平面交叉口设计中,空间条件应与功能需求相协调,应根据城市与交通发展阶段的需求动态调整,符合综合功能设计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的要求。4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4.0.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交通分析、交叉口儿何设计及交通设施设计阶段,如图4-1。图4-2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4.02交叉口交通分析包含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设计以及交通运行分析。4.0.3交叉口几何设计包括设计基本参数的确定,车道划分、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交通岛、路缘带、人行横道线及停止线、无障碍通道和公交停靠站等的设计。4.0.4交通控制设计包含交通控制方式选择及与之相适应的标线、标志及信号灯设计。4.0.5交通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信号灯控制、让行控制以及无控制三种方式。4.0.6平面交叉口交通标线主要包括路面中心线、进出口道标线、机动车左转弯导向线、人行横道线、公交停车港标线、减速标线、停车位标线等。4.07进口道标志主要包括交叉路口预告标志、分向行驶车道标志、道路名标志、人行横道标志、让行标志等;出口道标志主要包括禁停标志、限速标志、注意行人标志等。5平面交叉口选型5.1 平面交叉口分类5.11按交叉口形状分为:1.十字型路口4.X型交叉5.错位交叉6.斜交错位交叉1.1 .2按相交道路等级分为:相交道路等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主一主交叉口主一次交叉口主一支交叉口次干路次一次交叉口次一支交叉口支路支一支交叉口1.2 3按交通控制方式分为:A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平Al类:信号控制交叉口应分为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平A3类:进口道均展宽,主要道路出口道展宽。平A4类:进口道展宽,出口道不展宽。B型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l类:次要道路只准右转通行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条文说明:B型交叉口是否需要展宽参照交叉口选型的相关规定,不再根据展宽与否分类。C型一环行交叉口5.2 交叉口选型不同等级道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其交通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表5J平面交叉口选型表平交口类型四路交叉三路交叉选型展宽选型展宽主一主交叉口平AI平A1、平A2主一次交叉口平A3平A3、平Bl平Bl应展宽主要道路进、出口道主一支交平Bl主要道路进、出口平Bl主要道路进、出口道均叉口道均展宽展宽次一次交叉口平A4平A4次一支交平A4、A2、B平A2、Bk叉口1、B2B2支一支交叉口TA2>B2、C平A2、B2、B3、条文说明:表格中A型交叉口展宽与否根据其类型确定,B型交叉口是否展宽参照上表执行,未特别说明的可不展宽。选型时,还应结合交通量、规划用地、道路接入许可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除具有特殊景观要求的交叉口外,一般不推荐采用环形交叉口。5.2.1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宜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富出道路断面最低点标高l2m视线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5.4.1-1、图5.4.12图5.4.1-3(图中SS为停车视距)。图5.3.1-1十字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图5.3.1-2X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图5.3.1-3右进右出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条文说明:图中Ss-停车视距,右进右出平面交叉口若无法满足交叉口视距要求,应拓展出口道,作为支路右转进入主干路车辆的专用车道。在不严重影响驾驶员视线的情况下,可以规划布设交通信号灯杆、交通标志等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2m的必要的交通设施。5.2.2 交叉口停车视距如表5-2。表52交叉口停车视距设计速(Km/h)6050454035302520停车视距(m)75604540353025205.3.3当相交道路的纵坡大于3%时,交叉口停车视距应按表5-3中的调整系数调整。表53道路纵坡调整系数道路纵坡()道路设计速度Km/h2030405060-61.11.11.11.11.1-51.01.01.11.11.1-41.01.01.01.11.1-3+31.()1.()1.()1.()1.()+41.01.01.01.00.9+51.01.01.00.90.9+61.01.00.90.90.9条文说明: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停车视距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及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I52-2010一致。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及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对交叉口进口道的坡度规定为一般宜小于或等于2.5%,困难情况下可采用3%,山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但并没有给出具体如何调整。参照美国AASHT0APoIiCyonGeometricDesignofHighwaysandStreets),当相交道路的纵坡度大于3%时,交叉口停车视距应按表5-3中的调整系数调整。5.4相邻地块出入口接入541在交叉口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范围内不应设置机动车出入口。542交叉口无展宽段,道路沿线地块的机动车出入口中线距离路缘石曲线端点的长度不应小于表5-4中数值。表5-4机动车出入口距交叉口最小距离道路类别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距离Gn)705030条文说明:根据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机动车出入口不宜在主干路上开口。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第4.2.4条“1中等城市、大城市的主干路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沿线70m范围内不应设置机动车出入口。”6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6一般规定6.1.1 交叉口几何设计应根据交通量、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所处区域位置及用地条件合理确定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6.1.2 应做好交叉口范围的交通功能设计与周边地块的衔接设计,并优化交叉口红线内外的城市空间,且应满足安全视距要求。6.1.3 应为所有的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视野,并具有明晰的路权,方便使用者安全高效通过。6.1.4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叉口设计交通量,应采用高峰小时内高峰15min换算的小时交通量;人行过街设计交通量,应采用高峰小时内信号周期平均到达量。6.1 5交叉口范围内的道路纵坡不宜大于3%,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4%。支路接入主干路,且支路右进右出时.,不受此限制。山区城市道路等特殊情况,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6.1.6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畅通、与周围建筑物标高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宜以相交道路中线交点的标高作为控制标高。相交道路中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度服从主要道路。6.2 进出口道设计6.2.1 平面交叉口可采用机动车车道功能划分、进口道展宽、进口道中心线偏移、压缩进口道中央分隔带宽、行人二次过街、交通信号控制相位方案、交通标志标线、交通分隔与导流设施等方法和措施来提高通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如图6-1。图61交叉口进出口道设计示意6.2.2 新建和改扩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设计时,应保证进口道直行车道与前方出口道车道对齐,如图6-2;改扩建及治理交叉口若条件受限,进口道左右转车道位置可适当调整,并设图6-2交叉口进出口直行车道对齐图条文说明:交叉口直行进口车道与其匹配的直行出口车道须对齐,以避免直行车辆在交叉口中间转换车道或调整方向,如果交叉口建设条件受到严格限制,应加以明显的导流标线引导车辆,如图6-3所示。623确定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根据进口道通行能力与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与相邻交叉口相协调。:2、进口道展宽段应为左转、直行和右转车辆的分车道行驶和信号分别控制预留条件。3、新建及改扩建交叉口应根据各交通流向的预测流量来确定进口道展宽段所需的车道数。治理交叉口实施条件受限时,应根据实测的各交通流向的流量及可实施的治理条件来确定,可考虑车流混合车道。无交通量数据时,可按表6-1取值。«6-1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JS交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及病适分类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干道直行车道数与路段车道数一致与路段车道数一致与路段车道数一致右转车道数12101左转车道数13121次干道直行车道数不少于路段车道数不少于路段车道数与路段车道数一致右转车道数10101左转车道数12101支路直行车道数131312右转车道数0010左转车道数010一101条文说明:当高峰15分钟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用车道;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辆,或需要的左转专用车道长度达90m时,宜设两条左转专用车道。左转交通量特别大且进口道上游路段车道为4条或者4条以上时,可酌情考虑设3条左转专用车道。当高峰15分钟内每信号周期右转车平均流量达4辆时,宜设右转专用车道。624进口道宽度设置1、进口道车道宽度确定应按照车型种类及车型比例合理选择。2、小客车车行进口道宽度可采用3m,改建工程特殊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2.75m;3、混行车和较链车通行的车道在左、右转专用车道宜采用3.25m,并不得小于3m。条文说明: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直行车道可较左转、右转车道略窄。4、转角导向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车辆种类及转弯半径大小作车道加宽。625当高峰15分钟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配以左转专用车道。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的设置可采用如下方式:1、偏移道路中心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2、压缩中央分隔带,新增左转专用车道。3、在直行车道上划分出左转专用车道。4、向右展宽进口道,新增左转专用车道。条文说明: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满足行人过街驻足空间的要求,在新建交叉口至少为1.5m,在改扩建交叉口至少为1.2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可设置为行人二次过街岛。在信控交叉口可通过交通标线设置左转待转区提高车辆左转的效率,如图6-4所示。道路现状不具备配置左转专用车道的条件、只得配置直、左混行车道时,应采用单向左转和直行相位,使直、左车可同时驶出停车线。图6-4平面信控交叉口左转待转区6.2.6 进口道右转专用车道的设置可采用如下方式:1、宜向进口道右侧(靠人行道一侧)新增右转专用车道。2、改建及治理交叉口,可通过缩减进口道车道宽度,在直行车道上划分出右转专用车道。6.2.7 进口道车辆调头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路段车辆调头需求较小,可利用左转车道调头。2、进口道左侧对向出口道有3条及以上车道,以及出口道只有2条车道但有条件满足车辆掉头操作,可设置调头专用道。条文说明:鉴于重庆市道路连通性较差的特点,在双向6车道及以上的道路,以及有条件的双向4车道的交叉口鼓励设置掉头车道。当车辆调头需求较小时,调头车辆可利用左转车道掉头。若对向交通流没有足够的空档,并且在调头车道或中央分隔带的排队车道不能为调头车辆提供足够的排队空间:调头车辆的视距不满足要求:或当调头车道的半径小于调头所需的半径时,应对调头交通进行信号控制。3、若由相邻交叉口信号控制产生的对向直行交通流空档可以被调头车辆利用,宜设置调头专用道;4、交叉口间距不足100m时,禁止掉头。相邻交叉口应统一协调组织掉头。628进口道长度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进口道长度La包括展宽段长度LS和展宽渐变段长度Ld两部分,如图6-5。图65进口道展览示意图2、新建或改扩建交叉口进口道,单车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可按表62取值。表6-2进口道展览渐变段长度相交道路展宽渐变段长度(m)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主交叉口3050主一次交叉口20402040主一支交叉口15301530次一次交叉口1530次一支交叉口15301530支一支交叉口1530条文说明:若展宽多个车道,宜根据展宽的宽度及展宽渐变率取值。在交叉口设计中,或者路段设计车速高的路段,展宽渐变率多采用1/10-1/15。而根据研究表明,较长的渐变段会诱使直行车辆进入转弯车道,而且在城市高峰小时,交叉口的车速一般都比较低,使用更小的渐变率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展宽段。特别在速度比较慢的支路和次干道,渐变率可以控制到1/5-1/10。3、新建或改扩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应根据交通分析获得的进口道车辆排队长度来计算,展宽段长度LS最小长度应保证左转或右转车不受相邻侯驶车辆排队长度的影响,展宽段长度LS可由下式确定:1.=9NN高峰15分钟内每一信号周期的左转或右转车的第85百分位排队车辆数。当需设两条转弯专用车道时,展宽段长度可取一条专用车道长度的50%。4、无车辆排队长度数据时,信控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可参考表6-3取值。表63进口道展宽长度J相交道路展宽长度(m)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主交叉口80-120主一次交叉口701005070主支交叉口次一次交叉口5070次-支交叉口30502535支一支交叉口20305、无信控交叉口进口道展宽,应根据交通分析获得的高峰小时平均每2分钟排队长度来计算。在货车比例高于10%的路段,展宽段至少需容纳2辆小客车或者一辆大货车。6.2.9交叉口出口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新建及改扩建交叉口的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2、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宜与路段车道宽度保持致,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宽度不应小于3.25m。条文说明:交叉口出口道车道宽度一般要大于进口道车道宽度,便于驾驶员识别其车道位置,和规范车辆的行驶就迹,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处出现交织,变换车道等情况。3、出口道为干道,相邻进口道有右转专用车道时,出口道宜设置右转专用出口道。4、在无展宽段的出口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按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要求设置;在有展宽段的出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将公交停靠站与展宽车道作一体化设计。5、右转专用出口道总长度由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出口道展宽段长度由路缘石转弯曲线的端点向下游方向计算。不设公交停靠站时,出口道总长度不应小于60m,交通量大的主干道出口道不宜小于80m;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加上公交停靠站所需长度,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条文说明:右转专用出口道(即有展宽的出口道)总长度不应小于60m,一是为避免右转车对出口道直行车道的干扰;二是作为加速车道,消除右转车流与出口道直行车流之间的速度差。6、右转专用出口道展宽段、展宽渐变段长度宜按表64取值。表6«右转专用出口道展宽段、展宽渐变段长度路段设计行车速度(km/h)60504030及其以下展宽段长度(m)60504030展宽渐变段长度(m)303025206210当相邻两交叉口间进、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的问距时,应将两交叉口进、出口道的展宽段和渐变段作一体化展宽处理。6211高架道路和轨道交通的桥墩(台)及地道进出口构筑物的布设应保证平面交叉口的视距条件、交通组织及行车安全。6212路缘石转弯半径:1、路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转弯半径应满足车辆右转行驶的要求。2、交叉口路缘石设计转弯半径取值可参考表6-5。表65路绿石转弯半径右转弯设计速度(km/h)30252015路缘石转弯半径(m)253015-2010-155-103、交通渠化岛隔离的专用右转道,路缘石转冲半径可取2530米。条文说明:为践行小街区、密路网理念,营造街区氛围,国内部分城市提倡在生活区服务性道路缩小路绿石半径并进行了实践(上海,路缘石半径1025m,适当缩小交叉口半径,集约节约用地;深圳,服务性道路交叉口半径69m。广州,公交车等大型车转弯交叉口810m,主次干路1012m)。绿石半径的取值宜结合行人通行效率、车辆通行效率、停车视距、占地等综合考虑。6.2.13交叉口进出口道路缘带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新建和改扩建交叉口进出口道,应设置路缘带,路缘带宽度宜与路段路缘带宽度保持一致;2、对于改扩建交叉口条件受到严格限制的地方,可不设置路缘带。6.3 交通渠化设计和交通岛设置6.3.1 平面交叉口应采用交通岛、路面标线及交通流向标志作渠化设计。渠化的行驶路线应简单明了,根据各流向车流的安全行驶轨迹设计。632交通岛宜先用标线画出,实施一阶段后,按实际车流行驶轨迹作调整再做成永久性的实体交通岛。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7.0m,面积窄小时,可采用路面标线表示。6.3.3 右转专用车道须根据通过车辆的设计车型对车道进行加宽,加宽后的车道宽度可参考表6-6。«6-6右转专用车道加宽后的宽度设计车型大型车小型车转弯半径(m)20-305.04>304.53.756.3.4 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7.0平方米,小于7.0平方米的可采用路面标线表示。635交通岛按照功能可分为导流岛和安全岛。导流岛能规范交叉口内各流向车流的行驶轨迹,安全岛供行人过街在路中驻足避车,以保障交通安全畅通。交通岛兼作行人过街安全岛时,岛面积(包括岛端尖角标线部分)不宜小于20平方米。6.3.6 导流岛边缘的线形为直线和圆曲线的组合。导流岛的偏移距、内移距及端部曲线半径如图6-6,最小值可按表6-7取值。次要道路图6-6导流岛示意图表6-7导流岛偏移距、内移距最小值设计行车速度(km/h)偏移距(m)内移距Q(m)SiS2S3QiQ280110.51.51600.750.750.510.756.3.7 导流岛各要素如图6-7,最小值可参考表6-8取值。图6-7不同形式导流岛组成要素表6-8导流岛各要索的最小值图示(a)(b)(c)要素WaLaRaWbLbWCLeRc最小值(m)1.550.52D+3D+1.5b+30.56.3.8 隔离带属于带状交通岛。作分隔交通用的隔离带宽度般可为1.07.0m,窄于Lom时宜采用隔离护栏,组织车辆调头候驶的隔离带宽度应大于7.0m(结合灯控设置的调头侯驶的分隔带宽度可不受此限制)。6.3.9 当交通岛上需安装防撞柱、阻车桩等设施时,要保证设施的基座边缘离交通岛边缘的距离不小于0.5m,防撞柱、阻车桩等设施的净间距应不小于0.9m,宜为1.2m-1.5m.条文说明:交叉口范围过大时,车辆在交叉口内的行驶轨迹容易分散,不利于交通安全,一般采用布设交通岛来规范车辆的行驶轨迹;但在范围并不过大的交叉口内布设交通岛之后,又会使车辆行驶受到过份约束,特别是在兼有大量自行车过街的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畅通。本条目的即为规范合理布设交通岛,使之既能改善交通安全又能不影响交通畅通,且能改善行人过街安全。交通岛可先用标线画出,实施一阶段后可按实际车流行驶轨迹作调整,再做成永久性的实体交通岛。划线交通岛指在交叉口以黄色或白色标线施画的交通岛;硬质(灰色铺装交通岛指以硬质建筑材料为主铺砌高于路面的交通岛;软质(绿色铺装交通岛指以植物(包括草皮、花卉、灌木、乔木)为主要材料铺设高于路面的交通岛;混合运用画线、灰色铺装、绿色铺装组合构成的交通岛为混合铺装交通岛。6.4 人行过街设施设置641人行过街设施一般分为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三种。城市快速路过街设施应采用立体过街方式,其他城市道路以平面过街方式为主,立体方式为辅,且应优先考虑人行地面过街,只有在平面过街方式不能满足交通需求时,才设置立体过街设施。642人行过街设施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保证行人安全、便捷过街,同一交叉口的过街形式需协调统一;2、人行过街设施的位置,应与交叉口周围公交站、轨道车站出入口、大型公共建筑等人流集散点紧密结合,并应在过街设施附近设置必要的交通引导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643人行立体过街设施设置需满足以下要求:1、人行天桥或地道的梯道或坡道占用人行道宽度时,应局部扩宽人行道,保持人行道原有宽度;条件受限制时,应保证原有人行道40%的宽度,且不得小于3m。2、当设置人行天桥和地道时,应符合城市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和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644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设在车辆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交叉口,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宜与车行道垂直,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长线,并适当后退,无中央分隔带处人行横道后退距离宜取1m;有中央分隔带处人行横道端部后退1.02.0m(图6-8中A值);在右转车辆容易与行人发生冲突的交叉口,后退距离宜取34m(图6-8中B值)。图68人行过街横道设置示意2、当平面交叉口位于高架路下并设置人行横道时,桥墩不应遮挡人行视线,且应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和专用信号灯。3、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上不得设置人行道。人行横道宜设置在进出口道交通岛上游,4、根据过街行人数量、人行横道通行能力、人行信号时间确定人行横道宽度;非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宽度取35m;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宽度由信号时长确定,在缺乏行人流量数据时,可取36m。5、主、次干道的人行过街横道宽度应不小于5m,支路应不小于3m,并以Im为宽度增减单位。6、人行过街横道及与之衔接的人行道或交通岛交接处应设置缘石坡道,且不得有任何阻碍行人行走的障碍物。7、交叉口信号控制行人过街等待时间不宜大于80秒,特殊条件下不应大于90秒;路段信号控制行人过街等待时间不宜大于60秒,特殊条件下不应大于70秒。8、行人穿越城市主、次干道的流量较大而又不宜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的交叉口,在机动车流平均饱和度主干道不小于0.7,次干道不小于0.5的情况下,可设行人过街专用相位,相位时长应根据过街行人所需过街时间而定。9、交叉口相邻的两条人行过街横道线,宜设置成有重叠部分,如图6-9o相邻两条人行过街横道线中心线与人行道边缘交点的距离宜控制在3m左右。图6-9人行过街横道重叠部分示意6.4.5人行过街安全岛1、交叉口进出口机动车道大于或等于6条时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应设置人行过街安全岛。新建安全岛宽度不宜小于2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1.5m;改扩建、治理交叉口安全岛宽度不得小于1.5m。条文说明:人行安全岛可有效增加行人穿行道路的安全性。设置安。设置全岛的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只需注意一侧交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