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苏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科学,经过两年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处于这个年学龄段的孩子都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与渴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科学学习分中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为学好科学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兴趣点,以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都能热爱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简单的探究方法,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做研究的能力。二、教材内容分析本教材教材,一共有五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部分,从知识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各领域的知识或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或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第一单元认识空气遵循儿童对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了解空气颜色、状态、教气味等特征的基础上,中年段让学生对空气的研究产生兴趣,学习探究方法,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热空气上升”等性质,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中四课在总体上呈现递进关系,从土壤的成分入手,研究土壤是由不同颗粒构成的,并且按照颗粒含量不同,将土壤为三种类型;接下来讨论土壤中的腐殖质,了解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程度的关系;最后讨论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以及如何保护土壤。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是在为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从物质的“状态”、“变化”、“溶解性”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以水为主线,借助语言描述、建立模型和体验游戏等有效方法提升已有经验的科学性,以及对水的知识、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认识谁资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主要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首选:呼吸和消化是人体维持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前提,他们密不可分。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有两个部分,一是介绍工程师的分类,二是通过制作手工皂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三、教学目标要求1、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2、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3、能够结合模型图,解释风是空气循环流动形成的。4、能够列举空气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5、观察土壤,分析并归纳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6、能描述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7、借助操作活动解释腐殖质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8、能说出土壤的重要性,列举出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9、能够使用仪器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体积。10、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Ih能够根据某些物质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分离混合物。1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13、能够描述与识别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水体类型。14、能够用实证的方法发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杂志。知道水是重要资源,能举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15、乐于了解节约用水的原因和做法,提出节约用水建议。16、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作用。17、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保护呼吸和消化器官。18、能够应用食物的营养成分知识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19、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认识到空气中的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20、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作出满足需求的手工皂。21、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六个完整环节。22、激发运用工程技术创造美好世界的愿望。四、教学重难点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有经验出发,通过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开放科学课程,进一步改进评价激励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力,努力发展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关键:学会运用感官观察实验,并有针对性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五、教学措施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教学时常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知识储备,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养成与同伴合作探究的习惯。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六、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 常规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2课时2 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质量吗2课时3 热空气和冷空气、第一单元复习2课时4 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类型2课时5 国庆节6 土壤的类型、肥沃的土壤2课时7 保护土壤、第二单元复习2课时8 认识固体、认识液体2课时9 认识液体、固体的混合与分离2课时10 把盐放到水里、第三单元复习2课时11 河流与湖泊、地下水2课时12 地下水、海洋2课时13 珍惜水资源、第四单元复习2课时14 人的呼吸、运动和呼吸2课时15 运动和呼吸、食物的旅行2课时16 食物与营养、第五单元复习2课时17 像工程师那2课时18 复习、期末考试2课时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空气占据空间;第二部分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第一部分内容通过“空气挤水”、“纸的奇遇”这两个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一一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第二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毛巾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乌鸦喝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1、除了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2、那么空气会占据空间吗?3、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你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2、观察老师示范(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5、小结: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活动三:“纸的奇遇”1、出示透明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2、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3、出示实验要求: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4、小组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5、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6、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谈话引入,激发兴趣活动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2、(出示注射器)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3、出示实验要求:(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刻度)(2)先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里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3)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外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4、方法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做压的实验做好记录后,再做拉的实验,开始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说说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7、老师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和拉伸,而水却不能呢?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就小了;当我们向上拉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大,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也就变大了。四、拓展应用认识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1、充足了气的球,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2、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打气筒、篮球、喷雾器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2、空气有质量吗教材分析空气有质量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怎么样验证空气有重量”这一中心。空气有重量,在概念形成之后,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自然的转移到“怎么样去验证”,教师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环境和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教学内容本节课想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对物质有一定的重量和占有空间等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方法观察质疑空气有一定的重量,自主探究:怎样验证空气有重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质量。过程与方法: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多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教学时数:1课时一、空气有质量吗。(教师示范操作):桌上有木棍细绳子,还有气球,小夹子,快速的组装好简易小天平,两端用细绳系好,将小夹子拴在细绳上。把气球打上气(注意不要打爆)。把气球夹到小夹子上,调节,使小天平平衡。(现在小天平是平衡的。)师:把一边的气球里面的气放掉。看看小天平的两端,还是平衡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请同学来思考一下回答。(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二、天平测空气的重量。师:出示天平。示范天平的操作师:先称量一下瘪瘪的皮球的重量,记录一下数据,请问这个数据是谁是皮球的重量(球)!再在皮球里打满气,再称一次重量,现在的重量是皮球和空气的(球+空气)。记录一下现在的重量。用最简单的算式算一下空气的重量。板书设计空气有质量吗(球):(球+空气):空气二(球+空气)-(球)=空气有质量!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难点:理解风的成因。三、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PPT课件。四、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孔明灯,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呢?2、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3、学生讨论、交流。4、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5、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谈话: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实验一:感受热空气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板书:上升t)(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2.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1、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2、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循环流动。在第二次试验中,热瓶在上面,热空气上升,就看不到对流的现象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二)、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2、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板书:下降I)(五)热空气的利用1.你知道“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六)、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用准备好的塑料袋,蜡烛等做塑料袋上升实验,注意不要烧到塑料袋,不要烧到手,体验成功的快乐。(七)、热空气及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1、制冷空调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什么位置比较好?为什么?2、小组讨论并汇报。(八)、课后作业请根据本课所学,查找资料,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3、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上升t冷空气下降I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4、土壤的成分教学目标:1、能知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之一:空气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的成分3、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的精神,扩大学生的思维角度。教学重点: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板书:土壤的成分。二、新课展开: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请你用肉眼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桌上准备的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并把你获得的信息记录在任务单上。小结: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甚至很多小动物把土壤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家。多媒体展示各种生物的图片。师:这些生物都生活中土壤的哪个位置呢?能否对土壤进行分层呢?师:土壤最表层叫枯枝落叶层,是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土壤的中层叫上土层,植物的根系大量分布在这里,也有土壤生物分布;土壤的最地层叫下土层,少量根系和微生物分布在此,它的下面是岩石。土壤中除了这么多生物以外,肯定还有很多非生命物质。讨论:土壤中有空气吗?师: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土壤中有空气?生:把土壤放入有水的烧杯中,观察能否产生气泡。实验:用蒸储水,烧杯,镶子,小组合作验证土壤中含有空气。三、总结:这节课,你对土壤多了哪些了解?板书设计4、土壤的成分一、土壤生物L植物2.动物3.微生物二:土壤的结构层次三:土壤中的非生物-空气5、土壤的类型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三类土壤渗水性不同的对比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学习重点: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类型。学习难点: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教具:1、演示实验材料:三类土壤,3同样的漏斗、3个同样大的烧杯、水。2、分组观察材料:三类土壤标本。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介绍你带的土壤?在什么地方采集的,是什么样子的?(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1)、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a、把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b、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c、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d、总结: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2)、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a、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b、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a、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b、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c、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d、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e、实验注意事项: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f.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g、实验所得: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三)、资料卡(四)、布置作业调查花园、菜地和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板书设计5、土壤的类型砂质土;含沙量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6、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3、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4、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教学重点: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教学方法:以讲解、图片及实验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本质教学过程:一、导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二、学习新课,研究土壤(一)探索土壤肥沃的秘密1、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两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土壤的颜色与腐殖质的多少有关)2、讲解: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二)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肥沃1、观察课本17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并阅读图左的文字学生阅读图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样,知道由于地理天气或人类活动的原因,导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2、右边的图是人类改造贫瘠土壤的一些方法(三)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1、观察课本17页上图2、讲解:教师讲解这幅图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养殖方法三、巩固一做一个肥料袋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学生观察肥料袋的制作图及步骤,讨论如何设计实验。2、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四、布置作业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五、课后记7、土壤的保护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土壤保护的措施。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并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目标: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3、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能提出一条以上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教学重点1、利用模拟试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1)大自然一角一一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影像资料。(2)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3)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影像资料。2、小组实验用具(每组一份):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2块砖块、2个大的托盘。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看大自然一角一一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影像资料。(板书课题:7土壤的保护)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1)学生看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一定会被震撼,老师可适时简单讲述母亲河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2)学生通过看还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由此还可能提出: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C黄河的上游一一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黄河的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呢?二、新课教学(一)水和土的流失实验1、学生分组实验准备。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2、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3、实验结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壤土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一)探究黄河水黄的原因原因:黄土高原地貌、森林过渡砍伐,植被破坏,暴雨洪水的冲刷等等。(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观看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危害景象资料。2、水土流失的危害现象:河床升高、湖泊变浅、土壤肥力衰减、旱涝频繁,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四)土壤的保护讨论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杜绝不合理的矿产开采等等。三、布置作业调查搜集资料,了解当地土壤破坏的情况,并提出保护土壤的合理化建议。8.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 .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2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3 .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5 .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1 .猜猜:这两个瓶子(不透明)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2 .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3 .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4 .小结: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出示课题)认识固体。5 .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PPT出示图片)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1 .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2 .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3 .揭示固体的特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师: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师: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二、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1 .过渡: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2 .研究问题(1):(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3 .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4 .研究问题(2):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生: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5 .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6 .研究问题(3):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小组讨论一下(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7 .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四、总结与延申1 .(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2 .(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3 .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4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课后思考。【板书设计】认识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共同特征体积质量9.认识液体【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2 .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3 .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教学难点】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1 .(教师出示图片)图中哪些是液体?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2 .师: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不是)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3 .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实验: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生:烟雾是气体。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1 .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板书:颜色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板书:气味生:水没有气味,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板书:味道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书:透明度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板书:质量2 .师:同一种液体性质一样吗?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师: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二、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一)活动:测量液体的体积1 .师: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血。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播放视频)师: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生:L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2 .师: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一边测量一边记录。5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二)活动: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1.师: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4.学生汇报。生:水最快,蜂蜜最慢。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6.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生:有。(三)活动:比较液体的质量1 .师:(介绍天平)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这个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左端的O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使横梁平衡。然后咱们将同体积50毫升的水和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师:都是50毫升,也就是体积相等。2 .小结: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质量更重。水有质量,食用油也有质量,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这是液体的共同性质。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9、认识我侬【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课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中的第2课时。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水平面,指导水平面的定义,认识水平仪,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义。2 .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3 .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