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向.docx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向谢浩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科研学术处,上海202201较于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式或放任式的全球化态度,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式全球化模式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全球化的有机结合。回顾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其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地区到全球的运动,无不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虽然学界一直对经济全球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历史的整体化进程”“是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现代世界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等观点早已伴随全球化进程推及全球了。同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的每一次飞跃几乎都是以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为时代背景的。以蒸汽化为标志的全球化第一次浪潮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以电气化为标志的全球化第二次浪潮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全球化第三次浪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lo当经济全球化在生产力的持续推动下走到21世纪时,社会主义全球化正作为一种显明的“替代全球主义”引发当今世界的普遍关注。既然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又有哪些态度和选择呢?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建立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多国发展,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改革开放将社会主义正面影响拓展至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态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地缘政治下,有着极为不同的表现。总体可分为以冷战时期的苏联为代表的对抗式的全球化态度,以一系列东欧转轨国家为代表的放任式的全球化态度和以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代表的参与式的全球化态度。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会表现出对抗式的全球化态度,一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识不彻底,把全球化单一地看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的全球扩张的结果,故而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采取对抗态度;二是囿于当时国际社会背景,在合作难以达成的基础上,社会主义阵营退而求其次,寻求建立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对落后国家的消极影响和社会主义阵营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不利地位是这一全球化态度的现实基础。其在20世纪的主要代表是苏联,在21世纪的后继者是古巴和朝鲜。它们坚持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的思想、标准和原则将随着资本的扩张统治世界2,生态恶化、两极分化、主权危机等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后果。对抗逻辑下的社会主义路径自然是通过发展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或社会主义全球化避免资本主义危机。事实证明,违背历史主流,通过对抗的方式寻求发展是难以实现的。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陷入弱势,与它们自绝于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外有很大关系。21世纪的古巴和朝鲜难在经济发展上有所起色的主要原因在于难以融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主流。当然,拥抱全球化也并非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1个社会主义国家未能经受住全球化的挑战,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政权不保3。面对全球化潮流中资本主义的主导优势时,彼时正经历着错误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一再错失改革机会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继而对全球化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为了融入经济全球化,它们几乎一味迎合资本主义世界的改革要求。意识形态方面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政治方面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法定执政地位,经济方面通过向市场经济过渡而逐步改变社会主义制度4230,最终导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冲击下出现了全域性的思想混乱、政治崩溃和经济恶化。基于这种完全放任的全球化态度在世界范围引发的巨大混乱,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出现了20世纪的第二次退党高潮,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4107,转向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路径抑或直接拥抱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资本主义的肆意冲击下陷入低潮。当世界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十字路口进退维谷之际,中国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全球化实践为其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选项。共处同一个历史窗口,中国的全球化选择没有倒退到传统的苏联模式,也没有激进地加入东欧国家的转轨行列。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中国慢慢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参与式改革、以合作谋发展的全球化之路。始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是应对全球化冲击的一时之举,而是在充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并长期坚持的道路选择。中国的全球化态度的转变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思想上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发展实践对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这一“固有”联系的突破,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为中国发展彻底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全球化模式和避免滑向资本主义全球化漩涡提供了理论凭借、道路遵循和方向指引。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经济全球化这两大主流趋势在中国的全球化实践中得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一方面,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市场、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成果,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支持、参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主动履行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世界担当和历史责任,不断回应世界期待、贡献世界发展,在超越西方全球化所谓成功模式的同时,以共享共赢的全球化实践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5。基于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尊重、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和对增加人类社会福祉的使命的坚持,社会主义理应支持、参与并最终主导全球化。1.支持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直接表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和对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把握。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扩张的结果,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6。不管是出于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的考虑,还是基于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都应成为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有人从20世纪末全球化研究的热潮算起,有人从中世纪欧洲的航海活动算起,有人从古代东方丝绸之路的开辟算起。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中性概念,是一个朝着世界深度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在几百年或数千年的历史耕耘中,经济全球化毫无疑问地发展成了当代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在四个维度上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一是空间和地域上的扩展,经济全球化无远弗届地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卷入其中,地球之上已经不存在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角落7226;二是一体化交往程度的细化,经济全球化不断突破空间限制,世界交往的主要形式从洲际交往、国际交往、地区间交往逐渐细化到企业交往甚至是未来时刻个人与个人间的普遍交往;三是现代化程度的加深,经济全球化不断把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全面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并促进当地社会与世界同步发展;四是发展多样性的丰富,经济全球化不断引发世界各地的文化、科技、制度的交汇和碰撞,世界各国突破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的对立,实现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国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模式探索具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机会的增加。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明显趋势,经济全球化大大增加了世界各国实现共享式发展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还是莫衷一是。迟疑者或反对者对全球化的负面评价源于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及其催发的生产力增长和资本增值确实是经济全球化达及世界各地的主要驱动因素。如马克思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8。并且,当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后,每个身处其中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9566,它促进经济全球化从以前断断续续的零星状态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尽管15世纪以来的全球化活动被打上了深深的资本主义烙印,但这并不能遮蔽全球化活动对人类社会的正面价值。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只是全球化历史的一部分,将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反对态度延伸到全球化的看法上是不合理的。正确认识全球化,我们首先需要把它从资本主义的误区中抽离出来。历史上,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对卷入其中的国家或地区都曾带去深重灾难,但也为其从旧的生产关系中挣脱出来提供了技术支撑、经验借鉴和制度参考等。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益往往更大,也更长远,它不断压缩空间距离,为世界各地准备了与时代同步的发展条件,同时也为落后地区提供了一种审慎地走向繁荣的途径和可能。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加速了全球范围的物质、技术、信息和文明交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通用技术与世界各地开展经贸往来,可以通过世界市场获取资本、技术等急需的发展要素,可以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经济现代化。2 .参与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实现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说支持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国家基于其合理性做出的理性判断,那么参与全球化便是社会主义国家出于发展需要所表现出来的行动自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从来都不是“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9538。从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傅立叶“法论斯泰尔”规划1016和欧文“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试验1O17的破产,到工业革命时期勃朗工场社会主义构想以及20世纪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再到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社会主义风格的以色列“基布兹”模式所面临的发展式微和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数百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孤岛”的状态总是难以长期保持7404要么在抵制中消失,要么在参与中发展。任何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都需通过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化的实践检验其合理性。社会主义的生存离不开全球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n。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离不开资本主义这一参照系。而全球化运动犹如历史之镜鉴将资本主义运行的一切好坏之处都一一展现出来。对于资本主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参与全球化,充分借鉴和吸收,以实现立于并且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总体发展仍显落后的今天,社会主义紧跟全球化浪潮的速度丝毫不能慢于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速度。对于资本主义在主导全球化过程中所暴露的制度缺陷,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参与全球化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另一种超越。另外,参与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面向世界传播正面形象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中总结的成功经验,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凝聚的价值共识等,均可通过参与全球化传向世界、影响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社会主义展现自身魅力必须重视全球化这一客观趋势。3 .改变全球化是社会主义追求人类总体利益的使命必然社会主义运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保持的顽强生命力不在于它为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一时一地的政策支持,而在于它对人类总体命运的长久关切。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化不止于取利于全球化,更在于在参与过程中抑制负面全球化、扩大正面全球化,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融入全球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社会增加福祉。客观地看,全球化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扩大化、普遍化的客观过程。目前的全球化所呈现出的样子主要是资本主义在其主导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来的。尽管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全球化却伴随着资本扩张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矛盾、问题甚至是危机。如果说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是采取政治、军事统治为主的旧殖民主义,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改换为通过控制经济命脉来操纵政治的新殖民主义,那么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则是转变为以知识产权、经济制裁或有条件援助、不平等交易为主的后殖民主义1。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阶段,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的流行422。世界发展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持续上升,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频发,均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却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招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资本主义本身。要使全球化变为天梯而不成为陷阱的希望在于社会主义。作为对当今负面全球化的一种积极回应,社会主义力量理应积极行动起来,引导全球化向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方向前进,进而用社会主义的全球化逐渐代替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改善全球化的归宿在于赋予全球化以更多的社会主义内涵。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可以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世界财富的真正增长;可以有效抑制经济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维护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可以从根本上取消目前少数大国利用强权政治推行霸权政策,实现国家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可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等等。身处全球化潮流之中,社会主义不仅需着眼自身活力体现本地特色,因循时代挑战强化制度创新,还需着眼人类前途命运以其制度优势促成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1.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的前提是其具备强大的本地活力。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现实情况的千差万别决定了社会主义不可能千篇一律。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一再昭示:不结合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难以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之路。苏东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照抄书本,照搬别国的做法,不会成功,反而容易走上错误的社会主义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说明,只有充分结合本国具体实际,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发展说明,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成功之道。社会主义理论只有从本地土壤中生发出来,才能经受住历史考验,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作为人类理想的社会追求,社会主义的意义不能限于一般性,其对人类社会的吸引力理应透过具体的实践展现出来。社会主义需要通过确确实实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真真正正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来增强其理论吸引力。只有与本地特色充分结合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才能生成掌握群众的真理性力量。从更加宏观的视角观察,富有本地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毫无疑问地促进社会主义多样式发展。人们之所以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与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等同视之,是因为单一形态限制了社会主义的其他可能性。多样式的社会主义将改变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固定认知,也将极大拓宽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本地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紧密相邻的制度试验田。一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探索的每一个成功经验都将是世界性的,都将成为他国建成或建强社会主义的直接参考。世界社会主义将在多样式的本地探索中实现复合式发展。2 .持续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的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及时根据人民期待、时代机遇和挑战等进行经济或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从诞生以来,就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发展。就中国而言,因十月革命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对深陷一系列侵略战争的旧中国最大的吸引力是实现民族独立,早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对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意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早日摆脱一穷二白面貌;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在持续关注社会主要矛盾中致力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充分且均衡的发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不断实现发展目标升级。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决定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根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内涵,在持续回应人民期待、改善民众生活中增加民众生活满意度,让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强大吸引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很难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按照预设条件进行,其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挑战甚至是危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未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建立,而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联盟的“围剿”下发展壮大的;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面对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还要面对世界市场的全面封锁;打破意识形态对立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仍需面对全球化主导国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社会主义在其500年历史中的每一次前进都是在巨大的外部阻力下艰难取得的。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社会主义已经呈现出革命与战争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形式、与资本主义对立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形式、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社会主义形式。未来社会主义需要在主动迎接外部挑战、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上展现更多生存样式。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始终保持革新状态,需要其增加开放度,持续提升其发展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革新不应只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理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所具有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技术、管理等积极因素,以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在促进生产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方面的有益探索,以生杰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团体提出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发展对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实践、制度、理论等创新,都应是当代社会主义借鉴吸收的对象。社会主义越革新、越发展,社会主义越具世界性、越能代表人类社会总体发展水平。3 .主动提供积极的全球化方案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一直紧紧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全球化或前进或后退的发展状态,与其主导者的利益诉求密切相关。无论是19世纪英国推动的自由贸易,抑或是20世纪以来美国推动的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交往自由促成了主导国家的“财富自由”。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毫无疑问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生产、金融和劳务的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总体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引致诸多发展弊端,如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增大问题,底层民众就业和经济社会保障状况堪忧的现实。传统全球化模式在实现主导国繁荣的同时也积累着“附属国”的贫困。资本统治下的全球化长期以来所体现的负面性不断消解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期待。而自2022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不断显现的“逆全球化”信号,如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英国“脱欧”事件以及新冠疫情暴发在美欧等西方世界内部引起的孤立主义思潮等,则进一步瓦解了全球化的政治支持。21世纪的全球化困境不仅在于传统全球化长久累积的发展负面性,还在于世界范围不断涌动的“逆全球化”势力。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在期待一个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化,期待随之而来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12的新世界。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因无法在当前全球化现状中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继而选择孤立主义的自我封闭和“逆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理应着眼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发展大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二战之后的美国能在全球得到认可,不仅在于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更在于其在历次危机中提供了很多全球化方案和公共产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比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新冠疫情本能地退回单边主义,社会主义中国鲜明的全球化态度让世界人民切身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以及全球化的未来所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坚定的全球化选择,也将进一步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推动新式全球化的新启示、新选择和新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全球化危机面前具有明显保护主义倾向的“全球化重置方案”不同,具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全球化方案必定是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利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化路径。该方案以平等为基础,确保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倡导发展的多元性,不搞排他性安排,任何有志于合作共赢的国家或地方均可参与其中;以合作为动力,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质言之,社会主义的全球化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以更好的全球化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