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81029.docx
-
资源ID:6845923
资源大小:62.93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81029.docx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TD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行业标准XXTXXXXX-XXXX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工作组讨论稿)XXXX -XX-XX 实施XXXX-XX-XX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目次前言11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数据库建设要求25数据库建设步骤46准备工作47数据预处理58数据库建设79数据汇总1010质量检查1111主要成果1412数据库更新1513数据库维护16附录A(规范性附录)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目录18附录B(规范性附录)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提纲20附录C(规范性附录)数据汇总方法22为规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国土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本规范的附录A至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规范由自然资源部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本规范参加编制人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指导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GB/T14911-2008测绘基本术语GB/T16820-2009地图学术语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TD/T101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XXXX-XXXX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引用自GB/T16820-2009和GB/T149U-2008。3. 1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IOrthophotoModel;DOM经过正射投影改正的影像数据集。3.2拓扑关系ToPOlOgiCaIRelation描述两个要素之间边界拓扑和点集拓扑的要素关系。3.3位置精度POSitiC)nalAccuracy空间点位获取坐标值与其真实坐标值的符合程度。3.4属性精度AttribUteAccuracy指获取的属性值(编码值)与其真实值的符合程度。3.5逻辑致性LogiCaIConsistency空间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4数据库建设要求4.1数学基础4. 1.1平面坐标系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 1.2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5. 1.3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加2)和亩。2 .2土地分类土地分类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要求执行。3 .3数据采集要求4 .3.1图形采集要求5 .3.1.1总体要求4.3.1.1.1数据采集要素内容及分层按照TD/T1016执行;4.3.1.1.2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特征和外业调查结果重新采集;4.3.1.1.3数据采集时,应避免产生狭长、尖锐角和碎小图斑;4.3.1.1.4具有多种属性的公共边,只矢量化一次,保证各层数据完整性;4.3.1.1.5保证有方向性的要素,其数字化方向正确,需连通的地物保持连通。4.3.1.2位置精度要求4. 3.1.2.1调绘图斑的明显界线与数字正射影像图上同名地物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Omrno5. 3.1.2.2矢量化节点采集要求重要拐点须采集;节点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70米,最小距离不能低于0.2米。4.3.1.3接边要求接边按照TD/TXXXX-XXXX要求执行。4.3.2属性精度要求4.3.2.1属性采集的内容要符合TD/T1016的要求。4.3.2.2通过资料分析、属性继承和外业调查等方式采集属性数据,属性数据应与外业调查的结果一致。4. 3.2.3图层间的属性逻辑关系正确。4.4面积计算要求4.4.1椭球面积计算要求按照TD/TXXXX-XXXX要求计算。4.4.2控制面积计算要求4.4.2.1县级辖区控制面积包含陆地控制面积和岛屿控制面积,辖区控制面积等于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之和。4.4.2.2陆地控制面积等于陆地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以及陆地地类图斑面积之和;岛屿控制面积等于海岛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以及岛屿地类图斑面积之和。4.4.3图形面积计算要求4.4.3.1扣除地类面积等于图斑面积乘以扣除地类系数。4.4.3.2图斑地类面积等于图斑面积减去扣除地类面积。4. 4.3.3地类的面积等于该地类的图斑地类面积加上该地类的扣除地类面积。4.5 完整性要求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内容完整,并按附录A要求进行组织整理。4.6 逻辑一致性要求4.6.1空间要素图层命名、结构描述、字段内容按照TD/T1016要求执行。4.6.2有关联关系的不同要素间的属性内容应保持逻辑一致性。4. 6.3空间要素应建立完整正确的拓扑关系。各要素不存在线段自相交、两线相交、线段打折、悬挂点或伪节点;图层间不存在重叠、相交;图层内不存在重叠、相交、缝隙、碎片以及尖锐角多边形等。4.7数据结构4.7.1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其他土地要素、独立要素、栅格数据、元数据等,具体参见TD/T1016。4.7.2数据分层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各层要素的命名及定义参见TD/T1016。4.7.3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结构应符合TD/T1016的要求。4. 7.4数据字典根据TD/T1016定义的属性值代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权属代码等建立数据字典。4.8数据交换格式数据库交换格式采用TD/T1016规定的数据格式。5数据库建设步骤 准备工作: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培训、软硬件准备、资料收集等。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规范化、内业数据预处理、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数据库建设: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入库。 数据库质量检查:包括完整性检查、拓扑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正确性检查等。 数据汇总:包括面积控制和汇总。6准备工作6.1方案制定各级调查单位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数据库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管理、方法、技术路线、质量控制、进度安排等内容。6. 2人员准备包括团队组建、人员分工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人员分工包括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质量检查员和作业员等。6.3软硬件准备6.3.1软件准备6.3.1.1软件的适应性与完备性。满足国土调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的需要,数据采集建库的功能模块包含但不限于矢量数据采集、空间数据编辑处理、空间数据图层管理、空间信息查询、数据交换格式导入导出;数据管理功能模块包含但不限于图斑面积计算、成果统计汇总、成果制作及输出、数据库系统维护、数据备份与安全。6.3.1.2完备的数据汇总能力。能按照TD/TXXXX-XXXX要求完成各项面积计算,生成基础统计表,在此基础上完成各种统计汇总表格的输出,并保证表内调平。通过对不同年份国土调查成果的叠加分析,生成流量分析表。6.3.1.3硬件兼容性。应能够适应当前各种主流的计算机类型和外部设备。6.3.1.4稳定性。应具有长期稳定运行能力。6.3.1.5恢复与容错能力。应具有异常条件下的防护性措施或者恢复手段。6.3.1.6数据交换能力。能够支持TD/T1016规定交换格式,同时能够和主流的GIS系统进行数据交换。6. 3.2硬件准备包括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如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存储设备等。6.4资料收集6.4.1资料要求6. 4.1.1根据资料的类型、时点、介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优先选择现势性好的资料。7. 4.1.2资料须采用审查验收合格的资料;土地权属、永久基本农田等有关资料须保证其合法性。8. 4.1.3对其他资料的来源须作说明,并提交相应证明文件。9. 4.2接收国家下发调查资料接收国家统一下发的数字正射影像图、行政界线、控制面积、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和国家内业预判图斑。10. 4.3地方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地方自主收集内外业调查所需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调查基础资料: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城镇村范围内最新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地籍调查数据、田坎系数测算资料等。权属资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登记成果等。土地管理相关资料: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治、土地执法、开发区范围等数据资料。 基础测绘资料:地形图、坡度图、地名地址等。 城乡规划资料:城镇规划资料等。 其他资料: 镇级及以上行政界线资料及行政区划调整文件; 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等数据资料; 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海岸线、海洋生态红线及相关调查数据资料;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成果、农垦各农场基本信息表、国有农场土地红线图范围、盐碱化区域的现状分布与规模数据等;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等调查成果; 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界线等数据成果; 第二次湿地调查成果数据; 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数据成果; 水土流失现状分布与规模,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区域的现状分布与规模; 铁路、各等级公路、航道、农村公路、隧道、桥梁等主要交通设施资料。7数据预处理1 .1数据规范化1.1.1 空间数据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和投影变换软件,将地图、影像、地形和属性等空间数据处理成符合TD/TXXXX-XXXX数学基础要求的数据,并验证数据的准确性。1.1.2 非空间数据将纸质图形数据通过图形扫描、纠正、镶嵌、矢量化等过程处理成符合TD/TXXXX-XXXX数学基础要求的数据;将纸质表格等属性数据通过手工录入或辅助使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获取属性表格数据,并验证数据的正确性。2 .2内业数据预处理7 .2.1城镇村范围预采集依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参照最新变更调查数据库,根据TD/TXXXX-XXXX要求,预采集城市、建制镇、村庄土地调查范围界线。该范围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各类界线应无缝衔接,按TD/T1016建立相应图层。8 .2.2城镇村内部地类内业预判使用城市、建制镇、村庄土地调查范围界线内的地籍调查、地名地址、城镇村庄规划、大比例尺地形图、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登记等其他相关资料,采用数字化或数据转换、抽取和综合等方法,制作城镇村庄内部调查底图。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依据城镇村庄宗地现状用途与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特征,综合判定地类及图斑边界,形成城镇村庄内部地类内业预判成果。9 .2.3城镇村外部地类内业预判在数字正射影像图、国家下发地类预判信息基础上,参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地籍数据、地形数据以及交通、农业(含草原)、林业、湿地、水利、海洋、土地退化、生态保护等专题数据,采用内业判读的方法,逐图斑判读并核实地类预判信息。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要求,根据影像纹理特征及专题数据套合情况,调整、分割、合并预判图斑的边界,并标注地类有疑问的图斑待外业核实。10 2.4地类内业预标注在内业预判成果的基础上叠加相关资料,按照TD/TXXXX-XXXX要求开展相关地类细化属性的预标注。7.2.4.1耕地种植属性内业预标注。对于调查区域范围内的耕地图斑,在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基础上,叠加地理国情、地形图等数据,结合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内业预标注,分别标注耕种一GZ、未耕种一WG、休耕一XG、园木一YM、林木一LM、绿化草地一LH、牧草一MC和坑塘一KT。7.2.4.2种植园用地细化内业预标注。参照林业部门调查的林区资料,将林区范围内原土地调查数据库是林地,实地调查为种植园用地的图斑,内业标注林区园地一LQYD;种植盆栽观赏花木等园艺植物,按种植园用地调查,如果原土地调查数据库是耕地,内业标注耕地盆栽种植园用地一GPYD。7.2,4.3林地内业预标注。参照影像等各类资料.,对原土地调查数据库是耕地,但在耕地上种植速生杨、构树、桂树等经济林木,内业标注耕地速生林地一GSLD。7.2.4.4草地细化内业预标注。参照林业部门相关数据,对于调查区域范围内的草地图斑,对灌木覆盖度大于等于30%小于40%的草地图斑,对于草覆盖度大于等于5%小于10%的草地图斑,分别标注灌丛草地一GCCD,稀疏草地一XSCD。7.2.4.5工矿用地细化内业预标注。参照工矿用地相关数据,对于调查区域范围内的工矿用地图斑进行内业预标注,分别标注火电工业用地一HDGY、钢铁工业用地一GTGY、煤炭工业用地一MTGY、水泥工业用地一SNGY、玻璃工业用地一BLGY、电解铝工业用地一DLGY。7.2.4.6耕地细化内业预标注。对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以外的耕地图斑,参考相关部门的有关资料,根据耕地的位置和立地条件,进行内业耕地细化预标注,分别标注河道耕地一HDGD、湖区耕地一HQGD、林区耕地一LQGD、牧区耕地一MQGD和沙荒耕地一SHGD。7.2.4.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内业预标注。对城市、建制镇和村庄范围内的地类图斑,按照TD/TXXXX-XXXX要求,标注相关地类属性。7.2.4.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属性内业预标注。在地类预标注成果的基础上,按照TD/TXXXX-XXXX要求,预标注在城镇村预采集范围内所有地类图斑、城镇村范围外独立工矿图斑的相应属性。城市范围内图斑标注201、建制镇范围内图斑标注标注202,村庄用地范围内图斑标注203;城镇村庄外部的采矿用地、盐田、空闲地和特殊用地应按实地利用现状调查标注,盐田及采矿用地标注204,特殊用地标注205。城市、建制镇和村庄范围内的采矿用地、盐田、空闲地和特殊用地根据其坐落分别标注201、202或203属性。城市、建制镇和村庄范围内的独立工业仓储用地分别标注为“201A”、“202A”和“203A”。7.3外业调查底图制作综合数字正射影像图、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城镇村范围、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内业预判图斑、内业预标注和城镇村庄属性等信息,制作外业调查底图。8数据库建设8.1 数据采集以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预处理成果为基础,结合外业调查结果,按照TD/TXXXX-XXXX和TD/T1016要求,对各类调查图斑的范围、属性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整与补充采集,形成国土调查数据成果。8.1.1 核心图层采集8.1.1.1.1 行政界线及属性采集行政界线图层包括村级以上界线,包括国界线、沿海零米线、海岛界线、省界、市(地)级行政界线、县级行政界线、(乡)镇级行政界线。 县级以上行政界线、沿海零米线和海岛界线直接采用国家统一下发的数据,调查单位不得擅自调整。 (乡)镇级行政界线没有调整的,直接根据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界线矢量化行政界线;有调整的,依据县(区、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进行调整,并根据行政界线勘测定界相关成果进行转绘上图。 根据不同的行政界线类型赋相应属性值。同级以上界线须构成封闭的范围,如县级范围由国界、省界、市界、县界、沿海零米线、海岛界线构成一个或多个的封闭范围。 行政区图层通过行政界线构而形成。行政区属性信息根据民政部门的行政区划批准调整资料填写。8.1.1.1.2 权属界线及属性采集 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使用权成果进行坐标转换,按照TD/T1016建立相应图层。 村级界线以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参考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发证成果进行转绘上图。核实转绘的权属界线与权属界线协议书界址走向描述的一致性,不一致的,对相应的权属界线应进行调整。调查数据库权属界线,不作为产权管理依据。 农村地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界线,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成果转绘上图。 村民小组权属界线不切割地类图斑,不作为地类图斑界线。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发证原始成果,确有需要的,可以以国土调查数据库单独要素存储。 根据不同的权属界线类型赋相应属性值。同级以上界线须构成封闭的范围。8.1.1.1.3 城镇村范围采集依据外业调查成果,对预采集的城镇村范围进行调整,形成城镇村等用地图层。城镇村等用地范围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地类图斑的城镇村标注应与城镇村等用地图斑范围保持空间致。包括线性地物采集、图斑地类采集,以及地类图斑属性采集等。8.1.1.2.1 线性地物采集道路、沟渠、河流等线性地物,在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的控制下,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特征、内业预处理结果及外业调查结果,逐图斑重新勾绘线性地物边界,以图斑的形式表示。权属、座落、地类、宽度、四类属性一致且走向相同的,可以划为一个线性地物图斑。8.1.1.2.1.1 线性地物采集方法 数字正射影像图能够清晰辨识线状地物边界的,按照影像纹理勾绘。由于树荫、建筑物阴影等情况导致线状图斑边界不能清晰辨识的,应根据外业调查结果,按线状地物实际走向勾绘。 对宽度较小、数字正射影像图不能准确勾绘边界的,可按照线状地物的走向和实际宽度以双线形式构面。 水系采集。依据水利部门的常水位线数据,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特征勾绘水系边界。 交通道路采集。依据交通或规划部门的道路数据,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勾绘道路图斑。 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收费站、场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划入相应的交通网络用地中。8.1.1.2.1.2 线性地物采集 利用交通、水利等部门资料,保证道路和水系的连通性。线状地物交叉时,从上向下俯视,上面的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下面的断在交叉处。 不同等级的线状地物平面交汇时,保证高等级线状地物的连通性。线状地物等级按照河流、干渠、沟渠;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县(含)以上公路、农村道路的顺序逐级降低。 线状地物图斑被行政界线图层分割的,按不同图斑上图。线性地物穿过城镇村范围的,应按照其坐落分割为不同图斑,并标注在城镇村范围内线性地物的城镇村属性。 线状地物穿过隧道时,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8.1.1.2.2 其他地类采集在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和线性地物边界的控制下,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特征、内业预处理结果及外业调查结果,逐图斑重新勾绘地类图斑边界。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特征清晰的,外业调查结果与内业预处理结果-致的,以内业预处理确定的地类图斑边界为准。数字正射影像图无法勾绘或内业预处理未能反映的新增地物,应根据外业补测数据对地类图斑进行重新采集,具体要求见TD/TXXXX-XXXX。外业调查结果与内业预处理结果不一致的,以外业调查结果为准调整地类图斑边界。8.1.1.2.3地类图斑属性采集依据外业调查结果和内业预处理结果,结合相关资料,按照TD/T1016要求对各地类图斑的属性赋值。 线性图斑宽度:指线状地物平均宽度,按“面积/长度”的公式计算。 地类编码: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根据外业调查结果和数字正射影像图纹理特征,通过编码转换、实地确认等方式进行地类编码赋值。所有地类编码值应该符合数据字典要求,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特征,如内陆地区不存在0303(红树林)。 权属信息:坐落信息从行政区图层获取,权属信息根据相关权属资料获取。权属信息属性值需符合数据字典要求。 耕地类型及坡度信息:梯田、坡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坡度信息从坡度图获取。 图斑细化以及耕地种植情况:根据内外业调查成果标注。图斑地类细化标注须符合TD/TXXXX-XXXX要求。 耕地等别: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获取。城镇村属性码:通过与“城镇村等用地”图层叠加套合,分别标注城市(201或201A)、建制镇(202或202A)、村庄用地(203或203A)、盐田及采矿用地(204)或特殊用地(205)属性。保证属性标注信息与“城镇村等用地”图层逻辑一致性。 飞入地标识:根据权属信息判断是否为飞入地,图斑是飞入地填写“1”,不是飞入地填写“0”。坐落单位与权属单位不一致,才能标识为飞入地。 扣除地类编码、扣除系数:根据外业实际调查结果填写,梯田的扣除系数从坡度信息获取。坡度信息与田坎扣除系数应一一对应,田坎系数仅在耕地图斑中体现。 其他属性信息:按TD/T1016要求进行赋值。8.1.2其他图层要素采集8.1.2.1宗地相关信息采集。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注记等。8.1.2.2批准未建设土地和重要项目用地要素采集。采用国家统一下发的相关数据成果。1 .1.2.3永久基本农田要素采集。将永久基本农田成果进行坐标转换,按照TD/T1016建立相应图层。2 .1.2.4耕地等别要素采集。依据耕地等别调查成果,按照TD/T1016采集相关信息并建立相应图层。8 .1.2.5开发园区、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等要素采集。将相关成果进行坐标转换,按照TD/T1016建立相应图层。9 .1.2.6临时用地采集临时用地图层根据临时用地批准文件转绘上图,避免与地类图斑产生碎小图斑和缝隙。临时用地图斑属性根据根据临时用地批文内容获取。 临时用地的数据源为矢量数据时,将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后转绘上图。 临时用地的数据源为坐标点串时,使用坐标点构面的方式转绘上图。 临时用地的数据源为纸质图件时,通过扫描、纠正、坐标转换后转绘上图。8.1.3图斑标识码赋值按照TD/T1016要求,对每个图斑的标识码赋值,标识码为该图斑的唯代码。8.2数据入库将检查通过后的数据,按照TD/T1016对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土地权属要素、基本农田要素、栅格要素、其他土地要素、独立要素等进行数据组织、编码、入库,建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并按要求填写元数据。数据入库包括数据入库前检查、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后检查。8.2.1入库前检查数据入库前须对采集数据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改正数据质量错误,数据质量无误的数据方可入库:第一步:按照TD/T1016、TD/TXXXX-XXXX等相关标准,以及三次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相关要求确定检查项,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检查、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逻辑一致性检查以及接边完整性检查等;第二步:采用计算机自动检查和人机交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形成检查结果并修正数据错误;第三步:编写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1.2.2 数据入库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DEM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元数据等数据入库。1.2.3 数据入库后检查数据库各图层入库后,对数据入库情况进行质量检查。采用计算机检查和人机交互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入库前后的数据,检查数据库实体要素的逻辑一致性和相关性,并修改发现的错误。8. 2.4数据成果输出数据入库后检查合格,根据三次调查数据库建设要求,输出相应成果数据。9数据汇总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按行政区域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为基准,按照TD/TXXXX-XXXX规定的具体要求,逐级汇总本县(区、市)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数据库汇总方法见附录C。8.1 面积控制根据下发的控制面积分别对陆地、海岛以村级为单位进行面积平差。同一村级单位既有陆地又有海岛按两个平差单位计算。先对村级单位进行平差,再对村级内部的图斑进行平差。计算面积与控制面积的差值按照从大到小,以0.01平方米为单位轮询配赋。8.2 汇总内容9. 2.1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状况统计包括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权属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权属性质、耕地坡度分级、图斑标注等成果的统计,表格内容及具体格式见TD/TXXXX-XXXX。9. 2.2专项统计包括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等结果的统计,表格内容及具体格式见TD/TXXXX-XXXXo9. 2.3成果分析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和专项调查成果基础上,开展相关分析工作。10质量检查9.1 1检查制度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规范、面积准确:初始建库完成后,县级数据逐级上报检查的同时,同步报送国家备案。一县级数据库成果采用逐级检查的方式,逐级检查汇交,省级对本省各级数据库质量负总责。县级国土调查成果由市级、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检查通过后,由国家开展国家级质量检查,检查通过后方可使用。9.2 2检查方法数据库质量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自动检查与和人工交互检查。计算机自动检查:按照空间数据质量检查规则,由国土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进行自动检查,并记录数据错误,形成错误报告。人工交互检查:质检人员按照质检规则,复核质检软件形成的质检结果,形成人工复核报告。9.3 3质量检查内容10. 3.1数据完整性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内容: 必选图层齐全,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其他要素、独立要素等要素完整; 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元数据命名正确,格式内容符合要求; 数学基础符合TD/TXXXX-XXXX要求。10. 3.2图形数据检查10. 3.2.1空间参考系检查检查空间数据的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投影参数是否符合要求。10. 3.2.2逻辑一致性检查 检查图层设置是否正确,包括多余或缺失图层及空图层检查; 检查数据属性结构定义是否正确,即多余或缺失字段检查、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字段顺序检查; 检查数据中是否存在命名与类型不符的图层;相邻图幅自然接边,逻辑无缝,同时其属性和拓扑关系保持一致。10.3.2.3拓扑一致性检查 检查同一图层内是否存在面与面重叠,包括完全重叠与部分重叠(即面相交),容差为0.0001米; 检查同一面层内不同面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缝隙,面裂隙容差为0.0001米; 检查同i图层内不同要素间线要素是否有重叠或与自身重叠的错误; 检查同一图层内线要素是否有自身相交的错误; 检查同一图层内线要素是否存在角度小于阈值的拐角,角度阈值为20度; 检查同一图层内线要素是否存在悬挂; 检查数据中存在的伪节点错误; 检查数据中的碎片多边形错误。10. 3.2.4图形精度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检查与人机交互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 检查图形采集精度是否满足要求。图内各要素与数字正射影像图吻合,无图形错误和丢漏,明显要素位置精度不超过图上0.3mm; 检查矢量数据节点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公共边采集是否满足本规范要求。10.3.3属性数据检查10.3.3.1属性值正确性检查按照照TD/T1016要求,检查各图层、各字段的值是否正确无误。10.3.4关联关系检查主要检查各要素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检查县级以上行政界线是否与国家下发界线致,检查(乡)镇级及以下行政界线的调整是否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文件执行; 检查关联图层和核心图层空间范围与属性的一致性。 面、线、面面、面线、线线等图形要素拓扑关系正确: 地类图斑面积之和与控制面积保持一致; 图形要素与属性表记录对应关系正确。10.3.5文字成果质量检查一质量控制文档齐全,包括作业情况记录表、数据质量检查表等;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分析报告内容丰富、描述准确、逻辑清楚。10.3.6表格成果质量检查 表格是否齐全,命名是否正确: 表格格式符合要求,数据正确: 表内、表间数据逻辑关系正确。11主要成果11.1 数据库建设成果11.1.1 数据库成果符合TD/T1016规定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11.1.2 扫描资料“临时用地”土地审批资料;其他扫描资料。11.1.3 表格成果包括本章节9.2汇总内容中所有表格成果11.1.4 文字成果 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总结; 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报告; 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11.2 数据库管理系统11.2.1 数据生产功能具备坐标转换与投影变换、面积汇总统计、矢量化采集、线状地物转绘、图幅拼接、图层编辑、电子数据采集、属性数据采集、地类转换、拓扑关系构建、数据检核等功能。11.2.2 数据建库功能具备数据入库检查、数据预处理、数据入库、椭球面积计算、控制面积平差、汇总统计、报表输出、数据可视化、数据格式转换、检查与处理等功能。11.2.3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数据库维护与管理、数据库安全管理、成果数据一体化管理、综合查询检索、专题图制作、统计汇总、国土现状变化、空间数据分析、专项调查成果分析、自然资源等其他独立要素分析、基本农田分析、日常更新与年度变更、历史数据管理等功能。12数据库更新12. 1更新目的与原则为了保证国土调查数据的现势性,遵照以下原则对国土调查数据库进行更新:真实性原则:以各要素实际变更数据为依据,做到数据、图件、实地三者一致;高精度优先原则:当更新数据源与本底数据库的精度不一致时,低精度数据服从高精度数据;一质量检查原则:要对数据库更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检查,使其满足TD/TXXXX-XXXX.TD/T1016和本规范规定的各项质量要求。12.2 更新内容已完成调查的县级单位,开展数据库更新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国土现状等变化情况的调查,以及相关数据库的更新。数据库更新仅对从调查完成时间到统一时点之间的地类变化部分进行变更,对未发生变化的部分不得擅自变更。12.3 更新方法根据更新技术规定,制定高效合理的更新技术方案,一般地区采用基于3S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综合调绘法和实地补测的方法。12.4 更新要求 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对变化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并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更新。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应同步更新,保持图属的逻辑一致性; 更新数据源为多源数据时,应保证数据间的相互衔接。12.5 数据增量更新12.6 5.1更新内容 空间数据更新。包含调查界线、权属界线、地类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的更新。 属性数据更新。由空间范围更新带来的属性数据更新以及其他属性更新。 数据库的内容、结构参照TD/T1016及数据库建设相关技术规定。12. 5.2更新方法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依据内外业成果,变更数据库,提取变化图斑,并依据变化图斑汇总变化信息,生成更新数据包。13数据库运行维护13. 1基本要求 系统安全性:应确保数据库硬件及软件安全可靠。 数据安全性:应具有安全性,要确保数据不被破坏。一旦数据被破坏时,要能够及时恢复。 数据保密性:要有足够的保密措施,保证数据不被窃取和流失。 系统而效性:要进行日常维护与数据整理,保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系统开放性:系统运行功能不应随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变化而改变系统的兼容性。13.2运维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数据安全保密要求,建立相应机构,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技术文档管理、数据安全与保密、数据库运维、数据备份等方面做出规定。附录A(规范性附录)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目录X省XX市XX县(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II国土调查数据库II-DOM/存储DOM数据本身、附加信息文件和DOM元数据/II5000D0MII-2000D0MII矢量数据I一一(图层名称)I2001(比例尺代码1位)(年代代码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XML/矢量数据的元数据II权属单位代码表.XLSII扫描资料-“临时用地”土地审批资料一一其他资料一汇总表格I-EXCel格式数据/存储EXCel格式汇总表格数据/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XLS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XLS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耕地种植类型面积统计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林区范围内园地汇总统计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灌丛草地、稀疏草地汇总情况统计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工业仓储用地按类型汇总统计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基本农田外可调整地类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部分细化地类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耕地细化调查情况统计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用途情况统计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统计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飞入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海岛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关情况统计表.XLS-Mdb格式数据/存储Mdb格式汇总表格数据/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批准未建设用地情况统计表.MDB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综合表.MDBI文字报告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报告.DOC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报告.DOC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DOC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质量检查报告.DOC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DOC卜一数据库检查结果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记录结果.DCBI(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记录表.XLS附录B(规范性附录)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提纲1工作报告编写提纲1.1 项目概述a)建库单位基本情况简介(含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