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社会学教案.docx

    • 资源ID:6844675       资源大小:138.76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学教案.docx

    邢台学院教案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专业班级一。6社工本授课教师系部社科部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学分:72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践课4学时,4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学会认识社会和自我的正确方法,系统地掌握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本课程以社会和自我的相互关系为理论主线,从静态的社会要素和社会关系、动态的社会结构化方式和社会运行过程入手,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阐释,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范畴,获得认识、观察和理解社会的基本方法与视角。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3、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4、李明壁、黄绍伦主编:社会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5、吴铎主编:社会学,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6、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7、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9、美杰佛里亚历三大著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10、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11、袁亚愚、唐一之编:社会学一一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1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3、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4、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5、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16、德米夏埃尔兰德曼著、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17、法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8、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Co-editors:GeorgeE.ArquittandDennisD.Waskul,ReadingsinSociology,SimonandSchusterCustomPublishing,1997.20>JamesW.VanderZanden,SociologyTheCore,Mcgraw-HillJnc.,1996.21、ThomasJ.Sullivan,IntroductiontoSociologyProblems,AllynAndBacon,1997.22>RodneyStark,Sociology,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8.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方法:1.考核方式:统一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2 .成绩计算方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作业、实践)X30%+期末统一考试成绩)×70%课程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授课学期:2。07-20。8第2学期周次章节及教学内容累计学时1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42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第一节社会运行条件第二节社会运行机制43第三章社会和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44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区分第三节文化的结构第四节文化的功能45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46第六章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47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景和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第四节集合行为48第八章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49第九章家庭、婚姻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410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411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管理412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413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414第十二章社会设置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第三节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415第十三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五区自身的协调作用416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第四节虚拟社区417第十四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和作用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三节城市文化第四节城市问题与规划418复习总结4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章一章: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学时)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学时)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学时)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1学时)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整本书的引论,目的是为学生者提供一个入门的途径,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学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以及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课堂教学方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其他内容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理解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难点是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分析其与哲学、历史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称为“社会运行论”。社会学的一个特点是它研究别的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正是这样一种“别的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世纪、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这两次大革命引起的变化和后果,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想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一般的说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所谓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所谓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所谓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其次,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再次,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15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面对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对象为研究对象。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类。、90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按上述分类,有如下几种观点: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五、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呢?从理论上说:第一,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第二,第二,区别社会学的学派,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第三,第三,确定社会学的属性,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的。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贯穿社会学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中轴,而且也是社会实际发展的中轴。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大体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社会学与哲学联结点的社会哲学层次;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综合性具体科学的社会学层次;第三,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分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概念内容的层次。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把社会学的对象规定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似较符合社会学产生的历史,又较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就是说,它能较好地为社会学一根贯穿其全部内容的主线。社会学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有关着重从正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第二,有关着重从反向探讨有效地消除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素的内容;第三,有关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的内容。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大体有: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基本群体,家庭、婚姻与性;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规范与社会设置,社区;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等。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大体有:社会问题,社会越轨,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对社会运行,无论是微观分析、宏观分析还是对策分析,无论是正向研究还是反向研究,都需要有方法和手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就是我们研究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主要途径。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贯穿众多分科社会学的仍然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有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有利于缓解目前社会学定义众多、但每个定义又无法说服人那种莫衷一是的局面,有利于纠正一些模糊的、不确切的、片面的说法。有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我们也就有了什么是社会学研究的明确的鉴别标准。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方案2课题名称: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入门的途径,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社会学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讲述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指出对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现在有多种分法,但不论哪种分法,社会学都占有重要地位。难点是分析说明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既有利于明确它跟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又有利于划清它与其他单壳儿性的和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的界限,与社会主义的界限。2、重点说明社会学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着重说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的关系。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1)“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做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 “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3) “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各门社会科学的原理具有特殊性,仅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现象。(4) “平等说”。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5) “共通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此种社会生活的共通原理一社会行为原理一为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关于部分的社会现象,故社会学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O(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二、转型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中的中国社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2 .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第二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章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第一节社会运行条件第二节社会运行机制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社会运行条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方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社会运行条件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握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重点、难点:“社会运行的条件”,重点考察了现有社会学文献中关于社会运行条件的三种角度,这就是社会要素的角度,功能主义角度和社会条件角度。难点是从社会学角度看,还有对我国社会运行产生特殊影响的内外两个条件,这就是我们社会受到社会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的双重影响。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对社会运行条件的探讨并非从我们开始。我国自古以来对此有过不少朴素的认识。例如,我国古代讲的“治世“或“太平盛世”,总要具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君明臣忠、民心安定、顺天应时等等条件。在社会学作为学科诞生以来,这个问题也受到不少社会学家的重视。从所见的社会学文献看,他们主要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和社会条件三种对此做了这样那样的探讨。(一)会要素的研究1931年孙本文教授首先将影响、支配人类社会生活要素做了如下分类:A.消极限制的要素。a.地理的要素:气候和地形。b.生物的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B.积极活动的影响。c.心理的要素:社会态度和它的机械。d.文化的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孙本文在另一本大部头著作社会学原理中,则对上述四大要素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做了说明。第一,孙教授认为,地理或地理要素对于社会运转关系重大。他说:”社会的存在,必须在地面上占据相当的空间。无地面则社会无以成立;古地面亦为社会成立的基础。”第二,他阐述了生物要素的重要性。孙本文认为,这些问题有:(1)适度人口;(2)中国应否提倡对生育的限制;(3)优生学的效用;(4)遗传学问题;(5)种族特质问题。第三,关于心理要素,孙本文认为:“社会成立的重要条件,是个人与个人间的行为。而个人与个人间的行为情况,须视个人的心理特质,及当时环境的状况而定。”第四,在讲到文化要素是社会成立的重要基础时,孙本文认为:”文化为人类社会普遍的要素,无文化即无社会。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文化,故文化为人类特产,亦即为人类所不可或离的要素。(一)功能主义关于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的研究功能主义主张社会使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家DF阿伯尔、MJ利维等人对此做了研究,阿伯尔等人在社会功能之先决条件的论文中提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应具备如下的十个条件:(1) 社会与物质环境相适应(2) 适当的社会人口再产生(3) 基本社会角色的适当安排(例如,在美国社会中医生、教授、工人、家庭主妇等角色的合理配置);(4) 社会成员之间信息的沟通(如一种共同的语言等);(5) 对社会基本事物之含义有一致的认识(如度、量、衡的标准,对于金钱和爱情等的理解等);(6) 在各种社会群体内部,成员们有大体相近的奋斗目标;(7) 建立了社会规范,以限制追求上述目标时所采取的手段;(8) 对感情表达方式的限制(以不致造成冲突的方式表达感情);(9) 对社会新成员实现社会化;(10)有效的控制了分裂性社会行为;(三)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费孝通教授在社会学概论中将社会生活条件分为两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精神生活条件,该书又将社会物质生活分为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三种条件,而认为精神生活条件首先当是在于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过着人类特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反作用与其物质生产生活。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1) 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2) 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3) 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条件。(4) 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5) 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6) 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 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2、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性效应课堂教学方案2课题名称: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握认识社会运行的机制。“社会运行的机制”,首先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的骇异,非类,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其次在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对独立之后,找中说明竟了社会运行的五个主要机制:这就是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教学重点、难点S重点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难点说明了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对独立性,解释社会运行的五个主要机制:这就是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隙机制。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一)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引申意义则更为复杂。综合当前各学科使用“机制”一词时所表达的含义,我们认为“机制”一词的基本含义有三个: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把这三者综合起来,更概括地说,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而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的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二)、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罗斯曾根据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将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类似地,我们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第二,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将其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第三,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将各种“可观察后果”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类似地,我们也可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将其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第四,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将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研究社会运行机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的意义看,社会学研究的种类很多。按研究方法来分,有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按研究层次来分,有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按研究性质来分,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研究角度来分,有结构研究、功能研究;按研究领域来分,种类更多,如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管理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等。从而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沟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实践方面的意义看,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运行机制,有利与社会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改革服务。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一)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独立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二级机制,并非将这一有机系统机械地割裂开来,而是出于深入剖析社会运行机制的需要。(二)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研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就是要研究为社会运行提供适度动力的原理、方式、手段与过程。1、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在属性:(1)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2)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动力,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式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2、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外围结构与内核结构两个部分组成。外围结构又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以及动力传导媒介。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内核结构包括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和社会行动四个要素。3、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与手段社会主义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是围绕提供适度社会动力展开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五个环节组成,即动力源的开发、动力转化、动力培育、动力分配、动力监控与反馈。(三)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社会整合是指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的作用原理。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部分组成: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四)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社会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激励标准、激励手段和激励过程。(五)社会运行控制机制从结构上分析,社会运行控制机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既控制手段,控制对象和控制过程。(六)社会运行保障机制在现有的众多的“社会保障”定义中,有两点却是共同的:第一,保障的对象都是那些生活遇到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第二,保障的手段都是一些援助性的措施,如福利,保险,救济等等。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2、如何把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3、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第三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章三章社会和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1学时)第二节社会运行(1学时)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2学时)学时分配: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为初学者了社会的含义,社会运行的规律。掌握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儿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课堂教学方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社会运行条件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了解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流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难点是运用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评价社会运行的良性、中性、恶性的三种状态。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西方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另一派叫社会唯名派,他们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二.社会的特点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具心里和精神的联系.社会系统是一具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和旁系的。直系联系指具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亲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纵向运行即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第二,变异关系;第三,中断关系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交互作用.与纵向运行一样,横向运行也表现一些基本关系.第一,交叉与参透;第二,制约;第三,促进;第四,转化总之,无论纵向运行还是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与诸系统都表现出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综合性原则运用的基本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协调性原则所谓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间的相互配合.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方面: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间的协调满足需要的原则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简析“社会”的概念。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课堂教学方案2课题名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教学重点、难点: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以及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等,难点考察社会现象的几种基本角度的关系。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与围观社会的角度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等。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构成等等。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从社会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的层次。三、血缘、地缘与业缘的角度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一)血缘关系它是指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先天的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不过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它以新的内容。纵观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教、家族、家庭。种族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而做的区分,是指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质的人种分支。(二)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三)业缘关系它是指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什么是社会运行?2、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3、试析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第四章教学安排的说明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文化的概念及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分析的结构、功能、作用。章节题目: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学时分配:4学时文化的含义与特征文化的区分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课堂教学方案1课题名称: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区分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类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是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难点是掌握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二、文化的特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符合性。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传递性。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第二节文化的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里,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结为一体的。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想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文化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1 .什么是文化?2 .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3 .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课堂教学方案2课题名称:第三节文化的结构第四节文化的功能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社会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要求:要学生掌掌握文化的结构、功能。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三个层次的概念和关系;文化有重要的功能,它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它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它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更进一步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三节文化的结构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表现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三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一)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合。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