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一集.docx
滦河故事第一集解说词文稿解说: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人类的慈母。一条大河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如今的人们,无论你在何地出生,生长在何方,当你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祖先的生存栖地时,你总会发现,河流才是你真正的根。尼罗河默默的哺育了埃及人,因其古老;幼发拉底河滋养了巴比伦人,因其高远;恒河灌育了印度人,因其圣洁;长江、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乃是因其伟大。那么,滦河,那又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呢?滦河,一条不长的河流,传说中没有汇成江的河流。但是,当我们走近滦河,打捞历史,却会发现:收获的沉甸,足以让人对这条河流心起崇拜。20世纪70年代,一颗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在滦河流域发现了一条构造十分奇特的岩石带。经测定岩石带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太平寨。科研人员采集了大量的岩样带回,测定的结果让人惊叹不已:这里的岩石距今已有36亿7千万年。1992年,一位美国生态学家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意外地在热河泉边的冰纹石路面上发现了一个清晰的三趾状足迹,经考察,认定是距今L3亿年前早白垩纪的恐龙足迹。随后,在滦平县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恐龙足迹化石。这足以证明,远古的滦河流域曾经是恐龙的乐园。这里是滦河下游的河北省迁安市爪村。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爪村发掘出象牙等哺乳动物化石和十多件石器、骨器。科学家测定,爪村遗址距今约4万5千年,属于旧石器时代。采访嘉宾:爪村发掘出这么大的象的门齿,这个象牙可以定出种类,弯路并不太大,决不只是一种动物,还有别的动物。爪村遗址发掘好多年了,(过去)标本我全看过,而且拍的照片我也看了,我认为(虽然)有人不承认是石器,我说绝对是石器,这是没有疑问的,不但是石器,而且还是制造石器的工厂。解说:从爪村逆滦河而上百余里,滦河北岸是河北省迁西县西寨,这里有块面积约1万2千平方米的祭祀遗址。破土而出的双人面石雕像、之字纹黑陶器、红顶钵、筒形罐,足以让人惊叹:7千年前的滦河子孙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富有灵性。这是西寨出土的一件砺石纹饰,上刻太阳冉冉升起,下刻河水缓缓流动,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类在水一方、日出而作的生活情景。滦平,一个用滦河做为姓氏的地方。在这座简陋的博物馆内,却珍藏着迄今华夏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女性裸体石雕像。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史前维纳斯”。这些石雕像共有八件,她们个个丰乳肥臀,腹如陶罐。6千年前的女人们以群体的方式闪现在今人面前,她们那浓厚的母性气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滦河流域古人类强烈的生殖崇拜。这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这是原始艺术史上的重要发现!这是滦河的重要发现!这样的发现在滦河流域异常丰富,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涉足滦河,每一脚都会踢起一个古色古香的谜语,每一步都会踏响一个硕大鲜明的惊叹号。这块契丹节度使官印,考古工作者发现它时,正悬挂在一位农家老汉的烟袋锅上;这口无比珍贵的元代釉缸,曾经在一位农妇手中被用来腌制酸菜。发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又一个的发现,连缀起一幅幅河之源的动人画面。滦河经久不息地流淌着,从远古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未来。她吸纳百川,释放文明,在不断的吸纳和释放中,撰写出一部独具特色的文明史。滦河文明史,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她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又决定于滦河所独有的巨大的包容性。滦河的包容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民族的包容。早在商周时期,滦河就凭借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具的人文环境,显示出民族融居之河的雏形。这时候,山戎族开始游牧在滦河上游,而孤竹国和令支国相继在中游建立。战国时期,东胡族崛起,统一山戎各部,继而东进,与灭掉孤竹、令支后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不断发生磨擦和碰撞。秦末汉初,楚汉相争不可开交之时,新生的匈奴又乘隙占据滦河,和北方大漠连成一片,逐渐积蓄起能够和西汉政权分庭抗礼的实力。汉武帝北击匈奴之后,滦河流域又出现了自称是东胡后裔的乌桓人。东汉末年,在曹操的征伐下,乌桓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鲜卑人。北魏时期,居住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朝鲜族人移民幽州,滦河,又成为朝鲜族的接纳地。强大的契丹族在隋唐五代闯进滦河流域,到了北宋时期,他们已经能够和中原皇帝一争高下。此后的几百年间,滦河,更成为女真首领、蒙古骑兵和满州八旗的演武场和后花园。一位文史工作者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滦河流域,从古至今,曾经生活着山戎、东胡、乌桓、鲜卑、羯、氐、契丹、蒙古、满、汉、回等近二十个民族。滦河,本来很有可能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界线,但事实上,她却一直是民族与民族之间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滦河流域的民族交融速度之快,是其它河流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这条河上,致使滦河文化曾经在商周至隋唐时期,落后于中原。但是,这种情况到了宋元时期开始改变。做为孔孟懦学重要学派之一的“陕西关学”,在这时传入滦河流域,并迅速弥漫开来。滦河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越千年,完成了与中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主持人:在滦河流域丰富的考古发现中,你很难清晰地分出某一处遗址到底属于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滦河,这条从蒙古高原穿过燕山山脉,流经北京平原,最后汇入大海的河流,像一条蓝脉,博动着生命,维着多民族共生共存。这里,既有蒙古高原悠长缠绵的马头琴声,又有燕山深处尖锐嗪亮的皮影高腔,更有北京平原抑扬顿挫的京腔京韵。他们在滦河两岸此起彼伏,唱和相应,共同合奏出一曲大河颂。解说:当我们面对滦河凭吊古今、思想千年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滦河岸边,还有一条巨龙,盘绕山间,默默地感受大河的震撼,静静地倾听文明的回声。这条巨龙就是长城。长城与滦河在河北省迁西县境内交汇成一个大“十”字。1985年,在这个大“十”字的原点上,人们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砖窑。这些烧好的城砖,与山脊长城用砖完全一致。这些没有被筑在城墙上抵御弓箭的城砖埋在地下沉睡了400多年。400多年,是我们今日所见明代长城的年龄。然而,长城的历史却可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两千多年前的长城遗迹在滦河两岸并不鲜见。1752年,清朝皇帝乾隆来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意外地发现了古长城遗迹,这位皇帝曾经亲自主持了对滦河源头的考察,这次,乾隆又专门对围场古长城作了一番调查,还亲笔写下古长城说。“木兰自东至西延袤数百里中,横亘若域堑之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埃、屯戍旧迹”考古工作者还在古长城附近发现了5件铸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铁权。采访嘉宾: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滦河流域围场一带的这条长城,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北长城,史称燕北长城。很多人说中国在历史上修长城,是一个封闭的举措,从民族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修建长城)是和开放相悖的,反映了封闭,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楚成王16年第一道楚长城到现在,长城已经存在2600多年了,2600多年的历史,这么多的朝代反复地修筑长城,那么长城它只是为了封闭吗?其实不是,它是什么呢?它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两种经济生产方式产生的冲突,长城诞生之前,这种冲突十分激烈,不管是游牧经济还是农耕经济的老百姓都身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长城,长城的产生,把这两种经济形式的生活生产状态给有序化。人们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在自己的区域内有序地生活,避免了战争,减少了战争。解说:三屯营,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镇府所在地。当年威武雄壮的三屯营城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座碑亭。主持人:穿行于三屯营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昔日的城砖大多已做了农家院墙。循着院墙,你又会发现,这些城砖上清晰地铭刻着“万历三年左营造”、“万历三年右营造”、“万历四年通津营造”等字样,而这样的城砖在长城上也屡见不鲜。这些城砖使我们更清楚地知晓,我们今天在滦河流域所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筑的。解说:古往今来,描绘长城的歌赋堆叠如山,吟咏长城的诗词浩如烟海。的确,长城是伟大的,长城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但是,长城的伟大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那些在烈日的暴晒下和霜雪的袭击中修筑长城的人们,是那些用白灰拌着汗水和血泪,把一块块沉重的城砖嵌进墙体的役夫。他们在修筑长城的同时,更铸造了卑微者的伟大。皇帝们给自己的家院修筑的这道围墙,并没能保住他们子孙的万世奢华。长城,最终只能成为一道风景。所有的故事都远去了,所有的辉煌都远去了,所有的历史都远去了。长城依然,滦水依然。月上高天,青白如梦。钩沉历史,思想古今。长城之上的圆月啊,你可曾看到滦河源头的闪电?你可曾听到穿过风铃的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