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

    • 资源ID:6841573       资源大小:24.1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四重侬摘要: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吸收借鉴前人反贫困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砒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认识论、价值论、目标论和实践论等四重维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贪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反贫困的社会主体、价值目标、基本路径等问题,强调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贫困治理;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展开,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无产者贫困命运的途径在千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这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一、认识论维度:对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指明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本质和根源问题。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制度本身去寻找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皴的贫困问题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管制度。(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者贫困化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思想形态,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发展既可能导致无产者的绝对贫困,也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且在精神上处千荒废状态。所谓相时贫困,是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成为物质资源分配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问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是一种悖论性贫困即生产相对过剩性贫困,它的主要表现是财富集聚与贫困积累同现,一边是少数人财富的堆积,一边是多数人贫困的加剧。对千底层劳动者而言,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不过是温和的监就”和“贫困的温床"1177-178,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改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文明制度,只是创造出了资产阶级的幸福,却没有创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幸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口无产阶级化,变成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社会分裂为人数很少的过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时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却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免除极度贫困的任何保障。”1198可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条件下,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不得不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维持生存,他们不仅忍受着肉体上的折磨而且也在精神上受制于资本的权威和意志。也就是说,雇佣劳动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隐蔽且极为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1325-326«(二)消灭旧制度,在新制度中实现反贫困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形态应该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和贫困产生的制度基砒218。马克思还特别强调,社会所有制不仅恢复了劳动的自主性而且优化了劳动者的法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产劳动将不再使人感到压抑和痛苦,而是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在全新的社会所有制条件下人类将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从而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实现才是消灭人类黄困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还具体指明了消灭贫困的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第一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虽然从本质上看按劳分配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的法权范畴,因为它默认劳动者具有不同工作能力,由此可能导致在提供同样多劳动的情况下不同的劳动者实际得到的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可能比另一个人更富有,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但是这种分配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不劳而获的分配制度,却具有本演意义的巨大进步。而在共产主义商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2364-365<,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各尽所能地为社会自觉劳动,从而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社会产品,然后每个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从社会储存中领取消费品。在这一阶段,困扰人类几千年来的贫困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二、价值论维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消灭贫困的最终目的是将人从悲惨的处境中解放出来,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理念。一)人民是反贫困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人的价值维度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贫困治理的最高地位,指出正是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者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离开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很难找到贫困治理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224-225,是推翩旧社会建立新制度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财富分化比较严重的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贫困治理作用将更加凸显。由此可见,人民是反贫困实践的主体和承担者,是消除贫困的根本动力。反贫困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将人民从穷困锁链中解放出来,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反贫困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始终包含着人民主体的价值原则,其全部的核心和价值指向在于“人“人民”多数人工马克思指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坚持了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诉求一“权为民所赋工巴黎公社坚持"社会公职人员由人民普选产生"和“公职人员只付给同工人一样的工资"的原则,从而抓住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为无产阶级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列宁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只是供少数富人所享有的现实,指出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4,这样的民主是一种真实、广泛、有效的民主。可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不仅表现在防止贫富分化的制度层面,而且巳经深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创造精神”方面,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成员要做人民的公仆而不做人民的主人,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的贫困治理根本价值原则。三、目标论维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目标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虽然说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使用“共同富裕”概念,但他早就明确指出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这种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共同分享整个社会的丰裕成果,而不是仅仅指少数人的富裕。(一)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消灭贫困的根本保证反贫困的实现是与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相对应的,而社会财富的创造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在较低的生产力层次上,人们的衣食住行在质和量上都得不到保证,绝大多数无产者处于贫困潦倒的边缘状态,根本谈不上黄困问题的解决。只有当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了,劳动才可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成为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贫穷现象只会更加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166。可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除贫困的前提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2786-787o可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贫困的根本保瞪。(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满怀憧憬地说:未来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308-309.可见“共享社会发展成果1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目标诉求。当然,这里说的1共享”并不是平均主义,因为平均主义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主张绝对平均化的富裕,实际上是L种懒倩机会主义思想,必然导致贫穷现象的外溢和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且应当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的发展。生产具有社会性,那么生产出来的成果必然表现为社会性。广大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那么社会财富就应当由他们来共同享有,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劳而获的行为是可耻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不仅物质财富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发展成果都必须服务于全体人民。如果说社会发展的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群体手中,为少数人所享用,而大多数人则被置于社会发展成果之外并持续处于贫困落魄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社会发展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只能是畸形的发展、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变迁规律的发展。(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必然一直以来,先进的思想家们盼给著书立说,设计没有贫困的理想社会并制定种种完美的社会模型及其行为规范。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至善的生活”,柏拉图基于真、善、美政体之下的“公正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和对至善生活的向往,欧洲中世纪奥古斯丁的1上帝之城”、近代哲学家的“理性王国”构思、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生活”等,都是思想家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问和设想。而马克思主义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指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消除贫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共同富裕的前提不仅在于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而且在于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制度能够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社会财富。强调社会财富的创迨必须建立在一切人的自由劳动基础之上,劳动必须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每个人将各尽所能各领所需,人们不再被劳动束缚且摆脱了所有外在必然性压迫,获得了广阅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条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将自然而然地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是一致的,因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5443。通俗地说,就是人的技能和潜力、体力和智力、身体和心理都将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强调,只有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才能在人格上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并可以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400o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科学地阐明了历史发展规律和目标,从而成为科学的真理。四、实践论维度:贫困治理的系统性与持续性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科学,并没有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消除贫困提供现成答案。由于国情不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态也千差万别。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他们反对先验地对未来新社会的建设细节进行过度描述,强调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设计的直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1781»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的过程中也一直强调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反对根据经脸来谈论社会主义”3466。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指明了治理贫困的系统性与持续性。(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贫困治理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在治理贫困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顶层规划来保证贫困治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贫困治理的根本保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者仅仅组成为阶级是不能够完成脱贫历史使命的,只有其立本阶级的政党才能制定系统的反贫困纲领。在总结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时,马克思就指出,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从而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并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这不仅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是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而且还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强调,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之后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消除贫困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对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在新社会制度下,劳动者不再是异化的机器,而是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状态的“自觉自为者"6498»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是反贫困的重要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只有建立本阶级的政党组织,真正掌握国家政权,才能彻底消灭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摆脱无产阶级极端贫困的命运。(二)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消除针困,不仅意指消除物质上的贪穷,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同时也意味着要实现精神上的聿富与充实,也就是将被剥夺的“基本可行能力”归还给劳动者,使劳动者过上美好的生活。所谓美好的生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恩格斯曾经转引西斯蒙第的话说道:"贫穷对精神所起的毁灭性的影响,正如酗酒对身体一样J6400因而,精神生活的富足同样也是消除贫困的内在要求,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样重要,精神上的富足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物质上的脱贫。从精神层面来看,贫困的消灭同时也意味着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任何人都不会被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或部门。劳动者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劳累,不再被物质财富所束缚,而是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社会生产不再由资本来支配,而是由社会本身来调节,律师不会一直是律师,猎人也不会一直是猎人,每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5329-330.也就是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想爱好自由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真正从物质和精神上实现脱贫并发展成为具有"实质性自由”的人。正如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所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一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一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7可见,一个完全脱贫的美好社会必须是有“实质性自由”的社会,这也是治理贫困的真正要义。(三)以生态治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消除贫困不是一虢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且跟巨的过程。尽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耒,但是这一过程也是贫困在无产者阶层不断积累的过程。"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也就是向驱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并使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过程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劳动本身不再是生产的,相反它只有在征服自然力的共同劳动中才是生产的"11778。可见,资产所有者积累的巨大财富不仅不属于广大劳动者,而且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获得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界不是一种提供优美环境的“存在",而成为了资本家阶级获利的工具一能够生产出高额利润和产品。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资本家大肆开采自然资源,使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变得更加匮乏。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成为与自己相对立的异己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说,人是自然界发展的直接产物,同时人又依靠自然界提供的水、空气、阳光等物质条件而维持自己的生命系统循环。“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55-56因此,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生产方式注定是不可持坡的,当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后,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灭亡。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8121-1220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消除贫困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过程。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新型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巳经从根本上消灭了贫困产生的私有制基础,创造了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不仅仅停留在使劳动者摆脱贫困上,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8133-134这就意味着,贫困的真正消除不仅需要创造商度发达的生产力,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力。因此,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就是一种生态治贫的理论,其注重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释:“可行能力剥夺理论"是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的,其以可行能力不足和收入低下两种视角来考察贫困问题。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酶,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意事项

    本文(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