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普通地质学论述题目解析.docx

    • 资源ID:6834496       资源大小:116.99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普通地质学论述题目解析.docx

    四、论述题1简述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氨本原理,并对地质历史进行地质年代的划分(划分到“宙、代、纪”并给定绝对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的的确定方法通常依靠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三条准则。a.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b.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c.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相对年代Mt宙代纪保)世新生代Kz融S或JQ潮t3t期勉侬>2.480.64)腑口SMnH胎胱吗利的痴耳23.3卷日S集JE做世场B?日的的生胡虺蚓El65中生代徽Mza三()晚e诵姆&早E由纪唉KI135Q40)f锣QRj3中叶)喇蚓&早Ef5三蚓Jl208三纪系TIftet)的3中叶)三世蚓T2早E颔Tl250古生代姗Px晚出拄代悌)%争纪画P曲上匚姆2早E=蚓Pl290三e)cfe±)t2启下汨曲g362(355)幽纪康D晚出函世姆A中仲)趣世陶。2敢下世飒409相对年代Ma宙序)代便)纪保)世蝇古生代姗PI早CF)±代债)PNl皿摄3中件)益附姆S?)a财439We(O中闸期世胱电cnmg510僦2保)W晚(!)奉世细中叶瘴世神)£2早下B世蜿£1STO16E½代(三)Pt3震i纪保)ZCt)l可cn三±z1800We口,纪("系”xx>1000代债比2醒'纪'("常)&14003'纪'("系”d1800班S代债)P“2900序)AR3OOrarg*46002举例说明中-新生代地球演化历史上4个特征的地质或地理、生物、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典型事件,并对每个事件进行相应评述。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喜马拉雅山耸起,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中生代末期是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巨大变革时期之一,原来极其繁盛的爬行动物恐龙类在中生代末期突然全部绝灭,海洋中的盛极一时的菊石、箭石类(属软体动物)也几乎同时全部绝灭。而中生代逐渐形成的哺乳动物及鸟类,由于其适应性较强而逐渐取代了恐龙的位置。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大发展的时代,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但有的则生活于海中(如鲸鱼、海豚等)和空中(如翼手类卜新生代晚期开始出现人类,这是地球上生物演化史的一次最重大飞跃。新生代的植物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中生代三叠纪的全球气候较为干旱,季节性变化大,尤其是盘古大陆内部;自石炭纪晚期开始,全球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这段时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长了极端的气温。由于水的比热高,大体积的水体可以稳定气温,尤其是海洋,而邻近大规模水体的陆地气温变化较小。3自太古代以来到现今,地球生物界大致的演化序列,古人类始于哪个地质年代?地史研究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如何恢复?太古宙时地球上的有机界处于萌芽状态,太古宙晚期在海洋里已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单细胞的菌藻类;元古宙藻类空前繁盛,元古宙晚期出现低等多细胞的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晚古生代出现陆生植物;泥盆纪出现半水半陆的裸蕨植物和石松植物,两栖类,石炭纪二叠纪末出现爬行类。中生代晚期鸟类和乳类出现;中新世,古猿中的一种成为类人猿至第四纪初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地质学方法古地磁学方法生物古地理方法。(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2)古地磁学方法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l=tan入求出古纬度(),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3)生物古地理方法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卜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4自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地史演化中,生物Bl(植物和动物)的大致演化中列太古宙时地球上的有机界处于萌芽状态,太古宙晚期在海洋里已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单细胞的菌藻类;元古宙藻类空前繁盛,元古宙晚期出现低等多细胞的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晚古生代出现陆生植物;泥盆纪出现半水半陆的裸蕨植物和石松植物,两栖类,石炭纪二叠纪末出现爬行类。中生代晚期鸟类和乳类出现;中新世,古猿中的一种成为类人猿至第四纪初出现了最早的人类。5断裂构造野外宏观鉴定标志同下6断裂构造以及野外识别标志断裂:变形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断裂,包括节理和断层。断层的识别标志在野外,可根据下述几方面的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层的运动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镀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的存在。但要注意与不做整合面、岩体侵入接触面等造成的不连续现象加以区别。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一个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些都可能是断层的存在。擦痕、磨镜面、阶步的存在往往是断层间歇性活动或因断层运动受到某种阻力而形成的;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叫断层岩。地貌及水文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的存在,山脊、谷地的互相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的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湖泊沼泽的呈条带状断续分布。7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时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不断侧向迁移,形成宽阔的河谷,河谷中形成由冲积物构成的河漫滩。如果地壳运动使该区域处于上升状态,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若该区域地壳运动表现为多次的上升一稳定一上升的过程,就会沿河谷出现多级阶地,其中位置愈高的形成时间愈早,通常从河漫滩以上最低一级阶地算起,从下而上或由新到老依次称为一级、二级、三级阶地。因此,河流阶地常可看作地壳垂直运动的标志之一,阶地面的相对高差大致反映了地壳上升的幅度。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经长期演变已经发展成蛇曲的河流,若地壳转为上升,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床降低,并深切至基岩,形成在河谷横剖面形态上成“V”形谷,而河谷在平面上仍保留极度弯曲的蛇曲形态的不协调现象,称为深切河曲。它反映了地壳由相对稳定转向强烈上升运动的特征。8板块边界类型,将全球分为哪些板块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性强烈的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板块边界分成三种类型:(1)离散型板块边界,指的就是大洋脊轴部,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所以,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为增生或建设性板块边界。(2/匚聚型板块边界,即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会聚时,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较低,故大洋板块总是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地表形成海沟,当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并在地表逐渐消失时,其后部的大陆板块就有可能与其它密度相近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与变质作用,并形成山脉,此时形成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就称为板块碰撞带(即相当于以前所谓的造山带);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俯冲边界: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边缘。碰撞型边界:两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3)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也可延伸到大陆边部,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根据以上三类边界类型将全球岩石圈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9板块构造存在的主要证据板块构造存在的主要证据:地形、地质、地球物理、深海钻探(1).地形证据:全球的大陆可以按一定方式拼合在一起;特别是南美和非洲的海岸线及其相似,用计算机可以精确的将它们拼合。(2).地质证据a.洋中脊:洋中脊的横截面呈平缓的等腰三角型,二侧呈地垒状隆起,中间呈地堑状陷落(裂谷卜洋脊处是火山喷发带,沉积物最薄,因此也是高热流带。洋脊也是地震带.特点是震级低、震源浅、地震频繁。b.古生物:同种化石在相距6000公里的非洲和南美同时出现。可见,上述不同地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c.构造:挪威苏格兰的加里东期造山带,越过大西洋后,在西岸的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再次出现。特征相似的二叠系,同时在南非的开普顿山和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可见,在大西洋形成之前,它们是连在一起的地质体。d.冰川:石炭纪、二叠纪高寒带的冰川遗迹,现在却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南极等地。可见,这些不同地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3)地球物理证据a.洋中脊二侧,海底岩石的正、负磁异常条带对称分布。b.地热、重力:放射热的不均匀聚集,使地幔下层熔融体沿洋脊上升,形成洋脊推张力。故洋脊处重力值小而热流值高。在海沟处,洋壳冷而致密,导致洋壳下沉消减。故洋脊处重力值小而热流值高。由此组成一个循环系统,驱动板块不停运动。C.地震海沟是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的策源地。根据全球地震的密集分布规律,确定环太平洋海沟是一个巨大的俯冲带。震源机制研究表明,洋陆板块在不同深度的摩擦与破裂(地震)是很有规律的。(4)深海钻探和深潜器成果证实了洋底确切地貌、洋中脊高热流、枕状熔岩的存在。海洋地质调查表明,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早的岩石,海底岩石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二侧依次对称变老。(5)大西洋脊边上的冰岛发现蛇绿岩套,完善了洋壳剖面。10板块构造的氨本思想(1)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成多个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运动;(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4)世界上的地震带、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11板块构造的墓本原理,合理解释12钟全球性的地质现象或规律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现在喜马拉雅山还在继续增长。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12构造运动在地层、地形地貌和地物上的主要表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地层中的表现:(1)地层的岩相变化及厚度;(2)地层相互接触关系的变化: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层状岩石。地貌上的表现:现今地貌一般反映新构造运动。可以反映垂直运动的地貌主要有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海成阶地和和多排溶洞等。可以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地貌主要有山脊被错断、水系同方向偏转等。河流阶地: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由于下蚀作用加强,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上,成为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深切谷反映地壳由相对稳定转向强烈上升运动的特征。地形中的表现:地形变测量。地物上的表现。地表建筑物的抬升和被海水淹没等。13全球板块构造边界的主要类型,图示我国东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产生的环太平洋西岸火山与地震带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性强烈的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板块边界分成三种类型:1 .离散型板块边界,指的就是大洋脊轴部,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所以,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为增生或建设性板块边界。2 .汇聚型板块边界,即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会聚时,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较低,故大洋板块总是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地表形成海沟,当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并在地表逐渐消失时,其后部的大陆板块就有可能与其它密度相近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与变质作用,并形成山脉,此时形成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就称为板块碰撞带(即相当于以前所谓的造山带);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或贝尼奥夫带,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边缘。碰撞型边界:两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3 .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也可延伸到大陆边部,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根据以上三类边界类型将全球岩石圈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中国东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属于汇聚型中的俯冲边界,更次一级的类型为岛弧海沟体系14全球六大板块及其划分的主要活动边界,中国东部太平洋与欧亚板块边界JB于哪种类型?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性强烈的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板块边界分成三种类型:(1)离散型板块边界,指的就是大洋脊轴部,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所以,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为增生或建设性板块边界。(2匚聚型板块边界,即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会聚时,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较低,故大洋板块总是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地表形成海沟,当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并在地表逐渐消失时,其后部的大陆板块就有可能与其它密度相近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与变质作用,并形成山脉,此时形成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就称为板块碰撞带(即相当于以前所谓的造山带);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卜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或贝尼奥夫带,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边缘。碰撞型边界:两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3)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也可延伸到大陆边部,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根据以上三类边界类型将全球岩石圈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中国东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属于汇聚型中的俯冲边界,更次一级的类型为岛弧海沟体系。15从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方面简述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识别标志。简述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的途径。(1)沉积岩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高恰石等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燧石(Sio21赤铁矿等。结构:沉积岩的碎屑结构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构造:主要有4类: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化石。(2)岩浆岩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7种。结构:主要有玻璃质结构、等粒结构、斑状结构。构造:主要有气孔构造、流纹构造、块状构造。产状:火山岩产状:熔透式(面式)喷发形成的产状、裂隙式喷发形成的产状、中心式喷发形成的产状。侵入岩产状:深成侵入岩(岩基、岩株X浅成侵入岩(岩床、岩墙、岩盆、岩盖卜(3)变质岩矿物以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方解石、辉石等含量高、分布广。变质矿物,常见的有石榴子石、红柱石、夕线石、滑石、蓝闪石、蛇纹石、石墨等,这些矿物常能反映岩石变质的环境,是鉴别变质岩的有力标志。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交代结构、变形结构。构造:块状构造、定向性构造三大类岩石产状、结构、构造综合表2015.10.18YT岩类Ftt-火成岩岩基 侵岩株 入岩盅 岩岩床岩墙全晶砥以岩被 熔岩流品程度 晶粒大小晶粒相对大小品半晶质破魂质显晶质结构粗应(R>5mm)中粒(l<R<5mm)ffi(0.1<R<lmm)的晶质结构R<0.1mm等粒结构(粒状结构)斑状结构(较大颗粒为斑品,斑品之间的物质为基质,基质为电晶废或玻璃质)l强构(R>lcm )自随沉积岩层状产出变质岩多随原岩产状而定粒形状52码结陶粒度幅(R>2mm)砂(R>2-0.05mm)角舒君(有校角的出)记竟曜竹(2-O5mm )中也(0 50 2Snlm )赢(<025mm )粉砂(O.O5-O.5mm ) 泥(R<0.005mm)分选性好(顿15大 ,J厢等.某一颗粒含 量大于75% )分选性金(«1粒黑 殊.没有一种颗粒含 量大于50% )圆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根据碎网源(有的还根据国度)又分为:角砾结构、砾状结构、砂质结构.粉砂结构泥质结构化铭石生物结构粒状受品结构(花岗变晶结构)粗粒(R>3mm)GM (IVRV3mm )细粒(R<lmm)斑状变晶结构里片状变晶结构(由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为EtafiE平行建列修座埋1角岩结构(细依R就交Ja结恂,BirC累生Ieef,不正向捧列,埃次构追)块状构造 流纹状构造 流动状构造 气孔状构造 杏仁状构造理波状层理构造斜层理腕干裂层盐类的晶体印痕和造假象耐生物痕透结原生结核水平层理核片麻构造千枚构造板状构造条带沟造块状内造碎裂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变质省中残雷的原来宫石的培悒).交代结构(挥发成分和洛冠进入因石裂IW明朝发生变余构造化学磁Z产生IMreJ).SI棱结构(岩石遭受挤压形成的硒较“在HEJielB(<05mm)的岩石)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在水、冰、大气等各种地表营力的作用下,经表层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可以重新形成沉积岩。地壳表层形成的沉积岩经构造运动的作用可卷入或埋藏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当受到高温作用以至熔融时,可转变成岩浆岩。地壳深处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经构造运动的抬升与表层地质作用的风化与剥蚀,又可上升并出露于地表,进入形成沉积岩的阶段。16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在水、冰、大气等各种地表营力的作用下,经表层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可以重新形成沉积岩。地壳表层形成的沉积岩经构造运动的作用可卷入或埋藏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当受到高温作用以至熔融时,可转变成岩浆岩。地壳深处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经构造运动的抬升与表层地质作用的风化与剥蚀,又可上升并出露于地表,进入形成沉积岩的阶段。17岩浆岩(主要包括岩浆岩分类,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根据酸度,也就是SQ2含量,可以把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碱度大小,可以分为钙碱性、碱性和过碱性岩三种类型。根据矿物成分,可分为深色岩、中色岩、浅色岩。根据产状,也就是根据岩石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到地表,岩浆岩又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根据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细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7种。结构:主要有玻璃质结构、等粒结构、斑状结构。构造:主要有气孔构造、流纹构造、块状构造。18全球地震分布规律全球的地震分布很有规律,主要集中在下列五个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此带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该带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震地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o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中,此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分布于各大陆的裂谷带上,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19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破坏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和地貌特征地震:地球或地壳的快速颤动。现今龙门山最显著的地貌特征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处在1Km至2Km之间。沿北东方向,龙门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间界限逐渐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汶川县处于九顶山新华夏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对岩土体的改造强烈。同时,区域构造运动应力场的作用使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性破碎,结构面发育,从而使岩体力学性质大为变化,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条件。发生的为构造震,且为浅源地震。受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构造地震的成因断层成因的弹性回跳理论: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应变,积累能量;当应力增加到超过震源处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突然断裂或使地壳中已存在的断裂再次突然错动,断裂两侧的岩石以弹性反跳的形式恢复变形,同时释放大量的应变能,产生地震。20大陆地壳的分层及每层特征大陆地壳的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km,在较薄的地方有时仅25km左右。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3层:上地壳一般厚1015km,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其中常侵入或穿插着一些来自下部层位的花岗岩和混合岩体。该层物质的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中一酸性岩,大致与花岗闪长岩相当。物质的密度约为2.52.7gcm3,地震波纵波速度随岩性不同变化较大,一般为46.1kms°中地壳一般厚5-10km,横向厚度变化大,各地区厚度不一。该层主要由混合岩、花岗岩及糜棱岩等岩石组成,其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于酸性岩与花岗岩相当,其密度约为.72.8gcm3,地震波纵波速度一般为5.566.3kms°由于该层岩石中的含水性一般较下地壳强,并且其温度和压力又较上地壳高,因此,其岩石常表现出较强的塑性流变特征,地震波速度常出现壳内低速层,而视电阻率特征则常出现高导层。下地壳一般厚10-20km,可能主要为麻粒岩、角闪岩及片麻岩组成,其中常散布着一些中、酸性的岩浆岩体,并可能穿插着较多的基性岩脉。下地壳物质的总体化学成分可能为中性,但略偏基性,相当于基性成分较高的闪长岩成分。该层物质的密度约为2.82.9g/Cm3,地震波纵波速度一般为6.47.0kms°21地壳上沉积岩层形成的主要阶段(真Ia解析上的答案,是成岩作用的三种方式,我觉得这个答案更合理)沉积岩形成主要经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五个个阶段。1、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为剥蚀作用创造条件,是表层作用的前导。2、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不断破坏和剥离地表物质,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地形。3、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搬运作用与剥蚀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剥离原地的同时也是其进入搬运状态的时刻。4、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5、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作用。经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胶结、压实和重结晶的作用下,它们就可固结成岩石。22固体地球各BB层的主要物质组成和特点(1)地壳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大部分是氧和硅,镁铁铝业较多,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2)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中间部分。元素组成与地壳相近。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质量和体积的大部分,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它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65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a.上地幔均为超基性岩,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出现地震波低速带,由于软流圈物质已接近熔融的临界状态,因此它成为岩浆的重要发源地。b.下地幔由于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使得存在于上地幔的橄榄石等矿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氧化物。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3)地壳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地主要由铁、镇物质组成。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却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将地核进一步分为三层:外核、过渡层和内核O23综合分析地壳乃至岩石BB在横向上分布是极不均一的,但却在相对运动中能力求达到物质质和上平衡状态的原因。区域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及莫霍面起伏具有相关性。即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界面越浅;反之,重力异常越低,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的亏损(莫霍面的下拗)所补偿。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就是地壳的重力均衡24简述整合、假整合、角度不整合的概念及其构造意义,并对下面的地质过程重建.分析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分别形成并赋存于何种构造、地貌单元中?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叠而形成的,反映了稳定的沉积环境。假整合,即平行不整合,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角度不整合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25风、河流、地下水、冰川不同营力的地质作用特点(对比论述)风、河流、地下水、冰川的地质作用特点主要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来分析。1:剥蚀作用风:风蚀作用的方式包括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影响吹扬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和地面性质,吹扬作用形成了风蚀洼地、风蚀湖、戈壁滩等。磨蚀作用的强度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了风蚀蘑菇、风蚀柱等。河流:河流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下蚀作用的影响因素为:河水流速、河床纵降比和岩性差异等。侧蚀作用的影响因素为:河水流速、岩性等。一般来说,在河流的上游常以下蚀作用为主,使河谷横剖面形成V"字形;在下游则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成谷底宽平、横剖面为碟形的河谷;山区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而平原区河流则以侧蚀作用为主。地下水:地下水的机械潜蚀作用较弱、化学潜蚀作用显著。地下水对任何岩石都可进行不同程度的溶蚀,主要发生于一些可溶性岩石地区,如石灰岩地区。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C02的含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溶蚀作用形成了落水洞、溶沟、石芽、钟乳石、溶洞等。冰川:冰川的刨蚀作用主要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挖掘作用的强弱受岩石的性质、冰层的厚度等因素影响,挖掘作用使得冰床加深。磨蚀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冰斗、刃脊、角峰和冰蚀谷等。2:搬运作用风:风的搬运能力主要决定于风速,此外还与搬运物的颗粒大小、比重、形状以及地面状况有关。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河流:河流的搬运能力不仅与流速、流量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条件有关。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化学搬运,化学搬运物的成分和数量,取决于地下水渗流区的岩石性质和风化程度。地下水的溶运能力,与水温、压力、运移速度、酸碱度及C02含量有关。冰川:冰川的搬运能力取决于冰川类型、流动速度、流经区岩石的性质和冰冻风化作用的强弱等因素。3:沉积作用风:风的沉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沉积作用。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干旱的风源地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形成沙漠地貌;在风源外围的半干旱地区则发育风成黄土,形成黄土地貌。河流:河流的沉积作用,自上游至下游普遍存在。滞留砾石沉积、边滩沉积与河漫滩、心滩沉积、天然堤与决口扇沉积、牛乐湖沉积、山口沉积、河口沉积等。地下水: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一般只在地下河、地下湖才发育一定数量的碎屑沉积,另外还可形成一些洞穴崩塌碎屑堆积。冰川:冰川的沉积是纯机械沉积。由冰川形成的冰磺物有鼓丘、底磺、侧磺堤、中磺堤等。26风化作用概念、分类和作用方式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化学风化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和碳酸盐化作用。生物是通过物理的和化学的两个方面对岩石进行破坏,因此又可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但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更为普遍些。由生物活动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过程称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的长大,根系也逐渐长大膨胀,促使岩石裂隙扩大、加深,以致崩解,这种作用在植被茂盛、岩石裂隙发育的地区是非常常见的。27各种风化作用的相互关系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相互伴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时期以某种风化作用为主。物理风化使岩石逐渐崩裂破碎,产生、扩大和加深岩石裂隙,并增大岩石的表面积,有利于水溶液、气体和生物渗进岩石中,为化学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加速风化进程,扩大风化范围;反过来,由于岩石的化学分解,一方面使岩石变得松软,降低抵抗机械破坏的能力,一方面因有些矿物经水化作用变为含水矿物,体积膨胀,产生很大的压力额,这些都为物理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28河流地质作用与冰川地质作用的异同(简要论述)o相同点:河流地质作用与冰川地质作用都具有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被搬运的物质来源相似,搬运物质都来自于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不同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冰川的侵蚀作用分为摩蚀作用和拔蚀作用。磨蚀作用是富含岩屑的冰川底部对基岩岩床的磨光和磨平的侵蚀过程,是对岩床的水平方向的破坏。拔蚀作用是底部冰川冰松动、拖曳和移动岩床上岩块的过程,是对岩床的垂直方向的破坏。河流的搬运作用: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冰川的搬运作用:坠入粒雪盆表面的物质,成为冰层的一

    注意事项

    本文(普通地质学论述题目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