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某某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docx

    • 资源ID:6828575       资源大小:43.92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某某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docx

    某某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固定资产投资与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注意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把握央行票据发行力度与节奏,调节银行体系过剩流淌性,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与信贷政策引导力度,合理操纵贷款增长,加强贷款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继续推出一系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配套措施,上调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强与改进外汇管理,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货币信贷总量增加趋缓,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基本习惯,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专栏1:流淌性与中央银行的流淌性管理在经济学或者商业活动中,我们经常在一系列有关但不尽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流淌性”一词。比如,流淌性的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直接用于购买,因此被认为是流淌性最强的资产。由此推而广之,能够产生市场流淌性与宏观流淌性的概念。某个具体市场的流淌性能够懂得为在几乎不影响价格的情况下迅速达成交易的能力,这往往与市场交易量、交易成本、交易时间等因素有关。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淌性直接懂得为不一致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居民与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淌性资产,都能够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一致的宏观流淌性范畴。流淌性的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事实上际活动方式变化的影响,其复杂多变性可能使传统货币数量论所懂得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再稳固。作为负责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有效管理流淌性关于货币政策实施非常重要。中央银行流淌性管理所涉及的流淌性要紧指范围较窄的宏观流淌性,通常特指银行体系流淌性,即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要紧包含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节银行体系流淌性继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中央银行流淌性管理的基础是对银行体系流淌性需求与供给的分析预测。银行体系流淌性需求要紧由法定准备金需求与超额准备金需求两部分构成,前者来自于中央银行设定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后者是商业银行为满足支付清算等需要而自愿持有的。影响银行体系流淌性供给的因素可分为自发性因素与货币政策因素:自发性因素包含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流通中现金与政府存款等项目,取决于公众或者政府的行为,不受货币政策操作操纵,是影响银行体系流淌性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货币政策因素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操纵的流淌性供给因素,要紧是公开市场操作,如回购与逆回购协议、买卖政府债券、发行中央银行证券等。假如流淌性供需不平衡,就会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过多的银行体系流淌性会促使市场产生利率下降的预期,或者者刺激银行更多发放贷款;过少的银行体系流淌性会促使市场产生利率上升的预期,或者者促使银行收紧信贷。中央银行通常情况下能够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平衡银行体系流淌性供需,必要时也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要求来管理流淌性。保持流淌性水平的平稳适度,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性,有利于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经济决策制造一个稳固的环境。此外,通过流淌性管理,中央银行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应对暂时的流淌性波动,达到确保日常支付与货币市场正常运转的目的。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型,中央银行流淌性管理也日益成为货币政策实施的中心内容之一。流淌性与经济金融运行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会直接影响银行体系流淌性,金融机构、企业与居民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流淌性高低与经济走势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推断经济趋冷或者趋热还要观察企业、居民的预期、投资意愿与消费倾向等多方面的经济变量。某些情况下,为习惯银行体系流淌性需求的增长,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主动提供流淌性。另外一些情况下,如由于外汇流入增加,中央银行购汇为银行体系注入的大量流淌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银行体系出现流淌性过剩,汲取过剩流淌性就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流淌性的日常管理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经济指标的高低并不是直接有关的,简单地用当期投资增速的高低来推断当前银行体系流淌性是否过剩是不恰当的,不能由于暂时出现了投资增速的波动就直接得出流淌性应该收紧或者放松的结论。总之,对流淌性与各类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因果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审慎推断。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收回银行体系过剩流淌性,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同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改进外汇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第三季度,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操纵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要紧对冲操作工具,灵活把握央行票据发行力度与节奏,调节银行体系过剩流淌性。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在保持市场化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的同时,第三次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流淌性相对充裕的一级交易商增加了央行票据发行,不仅实现了收回银行体系多余流淌性的操作意图,而且发挥了较好的警示作用。8月份,配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不一致招标方式,熨平市场波动,合理引导市场预期。9月份,在流淌性总体仍然宽松、市场预期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每周平均发行央行票据超过100O亿元。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央行票据8162亿元,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0780亿元。前三季度,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450亿元。央行票据发行利率总体呈上行走势。9月末,3个月与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为2.46%与2.79%,比年初分别上涨73个与89个基点。4月份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市场紧缩预期增强,加之5月底恢复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后,影响银行体系流淌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逐月走高,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为稳固市场预期,促进市场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份前三周连续三次使用数量招标方式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并于8月19日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及时将招标方式改为价格招标,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在冲高到2.89%后呈小幅回落走势,9月底在2.79%的水平企稳,货币市场利率运行趋于平稳。专栏2:国库现金管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在确保中央财政国库支付需要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与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国务院明确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给予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2003年往常,中国人民银行对财政存款不计付利息;2003年之后,开始对财政存款按单位存款活期利率支付利息。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相应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的推进,原大量留存在预算单位的资金逐步集中到国库管理,国库现金多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库现金随机波动加大,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由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此外,通过多年的进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宽度的货币市场,财政部门对国库现金流量的预测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具备了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条件。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市场化操作方式对国库现金余额进行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认真研究与周密准备,2006年6月,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公布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公布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标志着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正逐步走上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目前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已建立专门的协调工作机制,财政部要紧负责国库现金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操作规划,中国人民银行要紧负责监测货币市场情况,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协商后签发操作指令;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具体操作。根据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库现金管理将遵循安全性、流淌性与收益性相统一的原则,从易到难、稳妥有序地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方式包含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买回国债、国债回购与逆回购等。在初期阶段,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将要紧实施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与买回国债两种操作方式,均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是指将国库现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国债为质押获得存款并向财政部支付利息的交易行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期限通常在1年(含1年)以内。买回国债,是指财政部利用国库现金从国债市场买回未到期的可流通国债并予以注销或者持有到期的交易行为。两种操作方式都是向银行体系注入流淌性,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当前,宏观调控成效初步显现,但国际收支不平衡持续进展,银行流淌性总体宽裕,需要继续加强流淌性管理。为此,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将协调配合,加强对流淌性形势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稳妥有序地推进国库现金管理工作。二、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为引导投资与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保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从第三季度贷款实际发放利率来看,各项贷款利率水平逐步走高,反映了今年两次加息的叠加效应,为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制造了有利条件。三、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加强流淌性管理,促使商业银行有序调整贷款行为,合理操纵货币信贷增长,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6月16日、7月21日与11月3日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分别从7月5日、8月15日与11月15日起生效。7月5日与8月1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后,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总体略有上升,股票市场维持上涨态势。四、力口强“窗口指导”与信贷政策引导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方针政策,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继续通过窗口指导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操纵贷款增长,调整贷款结构。一是重视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二是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要求严格操纵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分析与调控。三是引导商业银行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区域经济进展政策,根据当地经济进展需要,合理投放信贷。四是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的“扶弱”功能,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助学贷款工作,继续做好对就业、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的信贷支持。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工商银行于10月27日同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圆满成功。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中国工商银行A+H股发行规模合计达191亿美元,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此次中国工商银行采取H股与A股统一定价、同时发行、同时上市的方式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支持了境内资本市场的健康进展。改制银行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建设银行于9月11日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是第一个选入恒生指数成份股的H股公司。中国银行在发行上市后,也先后成为上证50、H股指数等多种重要指数的指标股。改制银行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全面启动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安排,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提升关键领域业务水准。中国建设银行根据与美国银行签订的整体战略合作协议,以97.1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有关部门正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积极研究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新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截至2006年9月末,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共组建银行类机构85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2家、农村合作银行73家,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674家。参加改革试点的省(市)均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明确并初步落实了省级政府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二是资产质量与经营财务状况有所改善。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2.1%,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24.8个百分点;实施了增资扩股,资本充足率得到充实;自2004年实现了近十年来首次轧差盈余,盈余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三是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实,历史包袱初步化解。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列简称银监会)按照规定条件与程序,已完成11期(每个季度1期)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的发行工作,共计对239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55亿元。同时,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对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已安排兑付专项票据45.6亿元。专栏3: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标准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在全面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达标任务艰巨,农村信用社只有始终牢牢把握住改革试点工作的重点,才能逐步实现健康可持续进展。为有效发挥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对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应从推动与深化改革的大局出发,全面懂得资金支持政策设计的初衷、机制安排,正确认识专项票据兑付标准。一是应正确懂得“花钱买机制”的政策含义。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包含历年亏损挂账与资产缺失),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额的50%,已采取专项票据与专项借款两种方式安排资金1656亿元;已减免营业税、所得税99亿元;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保值储蓄多支付的利息给予补贴,已实际拨付到位69亿元;按有关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清收比例下限再打五折测算,发行专项票据所置换资产的清收所得超过50亿元,用于补充农村信用社的拨备;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增加可用资金来源800亿元;持有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累计增加利息收入57亿元。以上合计,对试点农村信用社增加资金支持约2731亿元。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当地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总体看,上述扶持政策对启动改革与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深化改革制造了条件,但要真正实现改革达标,关键还在于作为改革主体的广大农村信用社要始终牢牢把握住改革重点,切实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加强内部管理上下功夫。这才是“花钱买机制”的真正含义。二是应客观认识设置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条件的必要性。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干预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因素。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制订并明确了资金支持条件与程序,目的在于强化正向激励,有效发挥资金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存款类机构特别是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差异较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财务重组、股票发行上市后,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外部约束机制。对农村信用社采取不一致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方式与程序,有利于落实各有关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有利于鼓励与支持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当地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有利于督促农村信用社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改善经营、增加积存,逐步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可持续进展能力。改革试点情况说明,农村信用社改革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真正实现改革达标,需要中央与地方共同采取扶持政策,需要坚持扶持政策与农村信用社强化管理、转换机制相结合。三是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国务院”国发200315号,文件规定:”中央银行票据支付务必与农村信用社改革效果挂钩,以县(市)为单位验收支付,标准为: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治理结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与完善了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与专项票据兑付标准("银发2006130号”文件)。着重强调,农村信用社在申请兑付专项票据时,应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考核其健全内操纵度与强化内部管理的实际成效,提出了逐步提高资产质量、有效操纵成本费用、不断改善财务状况的具体要求。以上经营财务指标的变化,能直观地反映有关农村信用社所取得的改革实效,便于准确把握与评价是否达到了专项票据兑付标准。总体看,严格落实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按期兑付专项票据资金,进一步增强了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力与可操作性。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第三季度,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进展外汇市场,进一步理顺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基础性建设。统一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竞价交易与询价交易时间,进一步规范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同意境内外汇指定银行开办韩元挂牌兑换业务,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兑人民币即期、远期与掉期交易。二是上调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在合理操纵货币信贷增速的同时,减缓外汇市场的供求压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促进货物与服务贸易便利化,规范资本流入流出管理。七、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货物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改进出口收汇结汇管理,对贸易外汇实行分类管理;调整部分服务贸易项下售付汇政策,进一步简化企业购付汇凭证与手续。二是规范外资流入管理,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健康进展。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与外汇管理,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与境外机构及个人购房管理,强化对跨境资本流淌的监测;出台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规范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修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n)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规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三是进一步规范境外投资操作流程,积极推动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开展境外投资业务,同意境内银行、保险公司与证券类机构开展对外金融投资。截至9月末,共批准中国工商银行等10家银行境外代客理财购汇额度Ill亿美元、11家保险公司境外投资额度35亿美元(其中购汇4.7亿美元)与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证券投资额度5亿美元。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2006年第三季度,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货币市场流淌性充足,债券发行情况良好,债券品种进一步丰富,市场交易活跃。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不断推出,市场制度性建设获得较大进展。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含住户、企业与政府部门)融资结构变化明显:贷款与企业债融资同比增加较多,融资比重明显上升;股票市场成交较为活跃,但股票融资比重(不包含金融机构上市融资额)有所下降;在继续执行稳健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国债融资比重下降。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股票、国债与企业债之比为85.8:2.9:5.7:5.5。(一)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总体小幅走高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资金运用呈现短期化趋势,利率持续走高。债券回购(包含质押式与买断式)累计成交18.44万亿元,同比增加6.58万亿元,日均成交981亿元,同比增长55.5%;同业拆借累计成交L37万亿元,同比增加4066亿元,日均成交73亿元,同比增长42.3%。前三季度,交易所国债回购累计成交0.79万亿元,同比下降59.2%o隔夜品种交易份额明显上升,资金运用短期化趋势明显。从质押式债券回购期限看,前三季度隔夜品种市场份额为51%,比上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同业拆借市场隔夜品种市场份额为27.5%,比上年同期高9.2个百分点。货币市场利率总体走高。9月份质押式债券回购与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12%与2.32%,比6月份分别上升0.25与0.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0.97与0.81个百分点。从资金净融出、融入情况看,回购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增加较多,前三个季度净融出资金8.63万亿元,同比增加1.8万亿元。其他商业银行1、其他金融机构2与外资金融机构净融入金额均增长较快,资金需求较大。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是最大的资金净拆出部门,外资金融机构净拆入资金增长加快,证券及基金公司净拆入资金略有上升。(二)现券交易规模扩大,债券发行利率明显上升,市场品种进一步丰富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7.6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5万亿元,日均成交409亿元,增长90.4%;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1213.7亿元,同比减少942.4亿元。由于市场流淌性充裕,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与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均呈上升趋势。银行间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3.5点上升至9月末的115.86点,上升2.36点,升幅2.08%。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12.06点上升至9月末的114.49点,上升2.43点,升幅2.17%。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扁平化趋势。与2005年末相比,9月末短期债券价格有所下跌,短期债券收益率上升明显;长期债券价格涨幅较大,收益率曲线长端下移较多,收益率曲线总体较为平坦。一级债券市场融资活跃,市场品种进一步丰富。前三个季度,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15539亿元,同比增加4740亿元。其中,国债发行6967亿元,同比增加2176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发行5452亿元,同比增加1438亿元;企业债(含企业短期融资券2191亿元)发行2765亿元,同比增加1759亿元。9月份,兴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40亿元混合资本债券,市场品种进一步丰富。各类债券发行利率上升。第三季度,3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为2.34%,比二季度上升0.22个百分点;3年期凭证式国债利率为3.39%,比二季度上升0.25个百分点。3年期农发行债券利率为3.05%,比二季度上升0.45个百分点。(三)票据市场波动较大,票据融资余额及增速下降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4.01万亿元,同比增长24.88%;累计贴现6.46万亿元,同比增长36.31%;累计办理再贴现26.9亿元,同比增加3.71亿元。9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2.22万亿元,同比增长6.86%;贴现余额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再贴现余额21.37亿元,同比增加14.83亿元。票据业务增长快、波动大,对货币信贷总量的影响日渐突出。由于票据融资具有期限短、周转快、风险可控、成本收益稳固等特点,已成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流淌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金融机构在信贷扩张时大力进展票据业务,在收缩信贷总量时往往选择压缩票据承兑与贴现。2006年前4个月,票据融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贷款较快增长。4月末票据融资同比增长53.6%,占贷款的比重为9.6%;新增票据融资额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25.4%o5月份以来票据融资余额及增速逐月下降。9月末票据融资同比增长13.5%,占贷款的比重为7.9%,新增票据融资额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四)股票市场成交活跃,股指创年内新高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对股票市场进展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加之国民经济持续向好,中国银行等优质大盘蓝筹股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等因素影响,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创出年内新高。前三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5.82万亿元,同比增加3.31万亿元;日均成交322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3倍。其中,A股累计成交5.74万亿元,同比增加3.28万亿元;日均成交317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3倍。前三季度,上证与深证综指分别在7月份最高升至1757点与451点,是2004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9月末,上证综指与深证综指分别收于1752与439点,比上年末分别上升50.9%与57.3%,市场信心显著增强。前三季度,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与配股累计筹资2267.3亿元,同比增加1108.3亿元,增长95.6%,融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A股筹资866.4亿元,H股筹资174.7亿美元,可转债筹资4.3亿元。证券投资基金继续较快增长。9月末,证券投资基金总数为276只,比上年末增加58只;基金总规模4554亿元,同比下降5.3%;总资产净值5456亿元,同比增长14.7%。(五)保险业继续快速进展,资金运用进一步多元化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09亿元,同比增长14%;累计赔款、给付978亿元,同比增长20.1%。9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宽、债券市场的快速进展,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保险公司资产运用日益多元化。除国债与证券投资基金外的其他投资(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投资等)增加较多,占总资产比重为35.2%,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六)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对“交易趋于活跃前三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546亿美元,成交品种要紧为美元/港币、美元/日元与欧元/美元,成交量合计占全部成交量的比重为82%,交易较为活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远期交易累计成交113.9亿美元。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一)积极推动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进展一是引入货币经纪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开展经纪业务,以完善市场运行架构,提高市场流淌性与交易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规范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行为,为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提供根据。三是为推进同业拆借市场进展,完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形成机制,丰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把存款类金融机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延长至1年,拆出资金期限限定在对手方拆入的最长期限内。(二)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证券公司重组继续稳步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下列简称股改)。截至2006年9月30日,沪深市场共有1170家上市公司完成或者者进入股改程序,占全部应股改公司总数的86.9%,股改公司市值占比为92.8%。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公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改实施交易事项的通知,取消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股票简称的“G”标记,同时,关于尚未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或者者已进入改革程序但尚未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公司,在其股票简称前冠以标记,以更好地提示未股改公司风险。为进一步推进上市公司股改进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列简称证监会)下发了关于改革方案未获有关股东会议通过重新启动股改程序时间间隔问题的通知O通知规定,改革方案未获有关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可在有关股东会议结束1个月后,再次委托公司董事会就股权分置改革召集有关股东会议。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进有重组价值、社会影响较大的证券公司的重组工作。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会同山东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对天同证券、西南证券与新疆证券进行了重组。重组中,在解决证券公司资本金不足、流淌性困难等财务问题的同时,着力于促进证券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严密的内控机制,加强证券公司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三)进一步加强保险市场制度性建设完善保险市场规章制度,规范保险业务。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列简称保监会)公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对健康保险业务经营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规范。该办法是我国保险业第一部专门规范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部门规章,对促进健康保险专业化进展、推动产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保护被保险人权益与改善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保险公司管理,促进保险业健康进展。保监会公布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类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类机构的活动的管理,防范保险业风险,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公布非保险机构投资境外保险类企业管理办法,加强对非保险机构在境外投资保险类企业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健康进展。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美国经济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强劲增长后,第二与第三季度有所放缓。欧元区经济与日本经济稳步回升。要紧新兴市场与进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际原油价格8月份以来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但价格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性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全球经济失衡仍是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要紧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估计,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5.1%,比4月份的预测高0.3个百分点;2006年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增长为8.9%,比4月份的预测高0.9个百分点。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高位趋缓,对外贸易快速进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与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价格稳固。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基础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继续加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半年低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同比上涨1.3%,比上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贸易顺差10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5亿美元。(一)国内需求平稳增长,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国外需求保持增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专栏4: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与成因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进展。20012005年,贸易出口、进口累计分别为2.4万亿与2.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0.1%与28.3%。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出口、进口分别占世界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7.5%与6.3%,均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5倍;2006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增至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60.4%。统计分析显示,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要紧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超过通常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要紧方式。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定出现顺差。2001年以来,通常贸易逆差与顺差交织,其他贸易持续逆差,但加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1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年均增长28%,总额达4389亿美元,对同期贸易顺差的奉献率为207%。2006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顺差1288亿美元,对同期贸易顺差的奉献率为117%。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它们不仅取得了加工贸易利润的较大份额,还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获益,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缴费收入。外商直接投资高位增长,对贸易顺差的奉献增大。外资大量流向加工制造业部门,带动国内生产能力增加与出口扩大。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2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4%,2001-2005年年均增长11.5%0据统计,2005年,制造业汲取了近60%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8317亿美元,制造贸易顺差567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外贸总额与顺差的59%与56%,比2001年增长2.2倍与6.7倍。据美国商会调查,2004年有75%的美国在华企业赢利,投资收益率为19.2%,高于同期全球水平9.1个百分点。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3967亿元,同比增长14.8%o2005年我国前100家最大的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56家,比2003年增加了7家。近年来,扣除来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顺差外,我国其他贸易方式总体上还处于逆差。我国虽是外贸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算不上真正的贸易强国。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拥有商标的企业不足40%,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靠进口,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o在电子产品与设备出口中,大部分出口商品单位价值低于韩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同类商品。从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顺差与我国总体贸易顺差同时增长的情况综合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从其他地区向我国转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进展加工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近年来,全球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从东盟、韩国等亚洲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与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再向美国、欧盟等国家与地区出口,亚洲国家向美国与欧盟地区的部分直接出口转变为通过中国进行的间接出口。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分别汲取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当年出口的21.8%>11.5%与8.3%,对美国与欧盟的出口分别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1.4%与18.9%。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分别上升了1.8、2与0.1个百分点,其在美国出口中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1、1.1与0.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比重上升了5.8个百分点。这说明,部分亚洲国家对美贸易顺差转化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二)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进一步提高(三)价格水平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保持平稳,但非食品价格与服务项目价格涨幅稳中趋升。前三季度,CPl累计同比上涨1.3%,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1.2%、1.4%与1.3%。分类来看,第三季度,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1.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1.5%,非食品价格上涨L2%。非食品价格与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幅均比上半年有所提高。2、生产价格(PPI)同比涨幅有所反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仍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6.3%,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6.5%、5.7%与6.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6%与3.5%0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之差为3.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0.4个百分点,企业消化上游价格涨价的压力继续减轻。3、进出口价格涨幅差距扩大。前三季度各季,出口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8%、2.6%与4.7%,进口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L0%、2.6%与9.1%。第三季度,进口价格涨幅远高于出口价格涨幅,进出口价格涨幅差距扩大。4、劳动报酬增加较快。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559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为1638元,同比增长14.7%;集体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941元,同比增长16.3%;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月平均工资1552元,同比增长12.1%。5、GDP缩减指数继续回落。前三季

    注意事项

    本文(某某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