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秀湖站盾构区间监测方案.docx
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南延线XX站XX站区间施工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审核:批准:XX公司2017年Ol月10日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11.Ll区间平面位置及规模11.1.2岩土地质概况11.l.3水文地质概况22、周边环境23、监测目的及任务2第二章制定原则及规范依据31、制定原则32、监测方案编写依据4第三章监测范围、内容及监测要求41、构筑物监测布点及针对性监测措施42、监测项目、需用监测仪器、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监测警戒值、限值53、区间监测对象、项目及测点布置64、施工监测警戒值6第四章各监测项目实施方案81、各监测项测点布设原则82、地表隆陷监测方案84.2.1 地面隆陷变形机理84.2.2 监测仪器设备104.2.3 测点布设104.2.4 监测方法113、拱顶下沉、洞内收敛111.1.1 测仪器设备121.1.2 测点布设121.1.3 监测方法124、地面建(构)筑物监测124.4.1 监测仪器设备124.4.2 测点布设124.4.3 监测方法135、地下管线沉降监测134.5.1 监测仪器设备144.5.2 测点布设144.5.3 监测方法146、巡视对象、内容及频率137、监测重、难点分析16第五章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161>信息反馈流程162、监测成果报告175.2.1 监测成果日常报表的内容185.2.2 监测总报告的内容185.2.3 工作的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措施191、组织机构192、主要工作人员简表203、监测管理保证措施206.3.1 质保规定206.3.2 作业规范216.3.3 监控量测安全控制流程216.3.4 应急预案22第七章安全生产规程23第一章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1.1.1 区间平面位置及规模XX站XX站区间起于XX站南端,沿光谷大道敷设,侧穿地质调查中心,下穿光谷金融港人行通道,上跨远期17号线区间,下穿两个雨水箱涵。区间设计起始里程CK36+378.900,终点里程CK37+653.300,区间全长1274.400m。XX站一XX站区间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1.1.2 岩土地质概况1)场地地层本区间场地为剥蚀垄岗地貌单元。场区总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20.2-21.6m0XX位于场地右段西侧,湖边与隧道近于平行,顺线路长约330m。湖边距右线隧道中心最近距离约35m。区间位于长江南岸HI级阶地,场地表层分布人工填土,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局部分布残破积地层,下伏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及二叠系下统孤峰组和上统炭质页岩、硅质页1X1石O2)岩土分层及特征各层的地层岩性及其特点自上而下依次为:IT杂填土,1-2素填土,1-3淤泥质土,6T粉质粘土,6-2粉质粘土,6-3砂质粘土,10-4黏土夹碎石,13-2红黏土,16g灰岩,16n泥质条带灰岩,17aT中风化炭质页岩,17a-2中风化炭质页岩、硅质页岩,17a硅质页岩,17b灰岩。1.1.3水文地质概况场地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及水力学性质,划分为上层滞水和岩溶水两种类型。(1)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接受地表水与大气降水补给,上层滞水因其含水层物质成分、密实度、透水性、厚度等的不均一。地下水埋深O.5m-4.5m不等。(2)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Id)灰岩溶洞、溶蚀裂隙中,具承压性。勘察期间,实测£0町26-11114-:18-38孔岩溶裂隙水水位,水位埋深8.5m,相应标高12.2m,承压水头1.Om0(3)抗浮水位:抗浮设计水位采用场地自然地面标高。2、周边环境本区间沿光谷大道敷设,侧穿地质调查中心,下穿光谷金融港人行通道,上跨远期17号线区间,下穿两个雨水箱涵。3、监测目的及任务在岩土中修建地下通道,由于对地下工程设计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牵涉问题很多,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岩土的复杂性;施工方法难以模拟;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同时,城市地下工程周围环境一般比较复杂,通过对施工现场原位监测,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状态,并及时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去,以确保地下工程施工和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物、管线的安全,城市地铁开挖均须对工程区域地表、周边建(构)筑物与地下管线以及工程本身,进行监控量测。城市地下工程原位测试主要目的如下:(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2)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3)优化工程设计。监测除表明工程的“健康状况”外,通过研究监测成果,判断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并通过监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4)保证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为合理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5)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我国当前地下工程支护结构设计基本处于半经验半理论状态,土压力多采用经典的理论公式,与现场情况有一定差异;地下结构周围土层软弱,复杂多变,结构设计的荷载常不确定,而且,荷载与支护结构变形、施工工艺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施工中迫切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进行修改,施工监测是支护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6)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分布受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刚度、施工过程和被支护士类的影响,并直接与支护结构及土体的位移有关,常很复杂,现行设计分析理论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积累完整准确的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监测结果,对于总结工程经验,完善设计分析理论是很有价值的。第二章制定原则及规范依据1、制定原则(1)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2)在满足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3)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编制监测方案。2、监测方案编写依据本监测方案主要依据以下几种规范和文件编写:(1)盾构区间平纵断面及设计说明;(2)武汉地铁二号线第五标监控量测相关设计图纸;(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9;(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l1/489-2007;(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9;(11)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14)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章监测范围、内容及监测要求本方案包含监测范围为:XX站至XX站盾构区间1、构筑物监测布点及针对性监测措施区间沿线构筑物布点及针对性措施表1构筑物名称位置里程特征布点监测与区间结构措施位置关系光谷金融港人行通道CK36+850-CK36+930出入口明挖、通道暗挖出入口、通道地面布点沉降变形监测建立三级预警措施区间隧道下穿2、监测项目、需用监测仪器、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监测警戒值、限值具体监测项目、需用监测仪器、测量布置及监测频率表2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测点布置监测频率限值/监测要求1地表沉降、隆起天宝电子水准仪,锢钢尺隧道轴线上方10-20米布设,每20米设一断面,盾构始发、到达端20米范围内每5米一断面,20-50米范围内每10米断面掘进面前后20m时测1次/d地表累计沉降W30mm;地表累计隆起W10mm;当隧道掌子面施工通过一倍洞径,变形速率超过5mmd,仍继续增加时,应暂停施工。掘进面前后50m时测1次/2d掘进面前后50m时测1次/周2结构沉降、隆天宝电子水准每20-30m设掘进面前后20m时测1次/d拱顶沉降W25mm;拱顶隆起WIOmm;起仪、纲钢尺、水平尺一断面掘进面前后50m时测1次/2d当隧道掌子面施工通过一倍洞径,变化速率超过3mmd,仍继续增加时,应暂停施工。掘进面前后50m时测1次/周建构筑天宝电累计沉降量;25mm3物沉降子水准建筑物和人掘进面前后20m时测1沉降变化速率W及地下仪、锢行通道次/d3mmd管线钢尺3、区间监测对象、项目及测点布置序号现场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点数量1地质调查大楼、金融港大楼、人行通道建(构)筑物沉降共46个2周边地表地表沉降盾构隧道每30m布设监测断面,盾构始发、到达端100米范围内每5T0米一断面,断面上监测点间距为5m20m,每断面9个点,共540个3洞内管片衬砌净空收敛、隆陷盾构隧道净空收敛、隆起、拱顶下沉监测断面水平间距30m,共90个4地下管线沉降35个5高架桥墩沉降10个监测对象、项目及测点布置表3说明:以上为暂定测点数量统计,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布设。4、施工监测警戒值根据设计要求,在监测过程中一旦量测数据超过控制值的80%时,监测部门应在报表中醒目提示,予以报警。详见施工监测报警值统计表4。区间施工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控制值日报警值备注1现场巡视一一一2地表沉降30mm4mmd设计要求3建构筑物沉降及倾斜25mm3mmd设计要求4地下管线沉降20mm2mmd供水管道:士5mmd设计要求5管片结构沉降25mm3mmd设计要求6管片结构收敛0.2%D3mmd设计要求7地表隆起IOmm3mmd设计要求8高架桥墩30mm3und设计要求注:D为隧道外径报警值的确定一般应遵循的原则:1 .监测报警值必须在施工前,由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市政、监测等有关部门共同商定,列入监测方案。2 .每个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应由累积允许变化值和变化速率两部分来控制。3 .监测报警值的确定应满足现行的相关设计、施工法规、规范和规程的要求。4 .对一些目前尚未明确规定报警值的监测项目可参考国内外相似工程的监测资料确定其报警值。5 .监测报警值的确定应具有工程施工可行性,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提高施工工效和减少施工费用。6 .在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当某个量测值超过报警值时,除了及时报警外,还应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分析,动态控制,必要时可对报警值进行调整。第四章各监测项目实施方案1、各监测项测点布设原则(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当实际地形不允许时,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设置测点,以能达到监测目的为原则。(2)为验证设计参数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3)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4)深埋测点(结构变形测点等)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5)各类监测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6)测点的埋设应提前一定的时间,并及早进行初始状态数据的量测。(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破坏,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2、地表隆陷监测方案4.2.1 地面隆陷变形机理国内外大量的实测资料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从隧道横断面来看,大多数情况下,第二条隧道所引起的地面沉降较第一条隧道大;就单条隧道而言,沉降槽曲线似正态分布曲线。两条隧道沉降曲线类似两条单线的迭加。从纵向来看,地面沉降主要发展规律为,一是盾构掘进面的前方可能产生较大的地表隆起,二是施工沉降除土体损失引起的沉降外,还存在盾尾空隙沉降。(如图2)先期沉降盾构开挖面沉降或隆起盾构通过时沉降盾尾空隙引起的沉降后续沉降由上述可知,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各种类型沉降产生的原因与机理见表5。盾构施工引起变形的原因与机理表5沉降类型主要原因应力扰动变形机理先期沉降地下水位降低孔隙水压力减少,围岩有效应力增加压缩和压密、下沉盾构开挖面沉降或隆起工作面处施加压:过大隆起,过小沉降围岩应力释放、扰动负荷土压力弹塑性变形盾构通过时沉降施工扰动,盾构与围岩(土体)间剪切扰动,出硝扰动压缩盾尾空隙引起的沉降围岩(土体)失去支撑,管片背后注浆不及时应力释放弹塑性变形后续沉降结构变形、地层扰动、空隙水压下等土体固结压缩和蠕变下沉4.2.2 监测仪器设备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及配套锢钢条码尺,每公里往返水准观测精度达O.3mm,最小显示0.Olnrnio4.2.3 测点布设区间地表测点埋设横向布点是沿隧道中心线正上方开始布点,左右线隧道上面地表共布设不宜少于9个监测点。区间始发段和接受段100米范围属于加密监测范围,加密区5-10m布设一个监测断面,临近通过或下穿重要既有建筑(构)物时,5-10m设置一个地表沉降监测点,非加密区10-30m一个监测断面;当监测确实有困难时,施工单位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监测点位置。地表沉降点采用中20钢筋插入原状土体以下50cm。如下图4所示:*_Q12<3456*769地面沉降观测点布置平面图(监测断面)图4区间地表沉降点布设示意图图5地表测点埋设示意图及实物照片4.2.4 监测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工作基点与各建筑物、构筑物、地面点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并构成沉降监测网。二等水准测量各项限差如下:基辅分划读数差WO.4mm、基本分划所测高差之差WO.6mm。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W0.7(n为测站数)。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WL0m、前后视距累积差W3.0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20.3m。当观测时,测点之间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为偶数站。外业观测工作完成后,应认真检查观测成果,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沉降监测网的计算按最小二乘原理,采用间接平差进行网平差计算,并进行精度评定。各沉降监测点的本次高程Hi(t),与首次高程Hi(I)进行比较,差值A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即Hi(t)=Hi(t)-Hi(1)。每次观测都采用相同的观测仪器,相同的观测人员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3、管片结构下沉、净空收敛4.3.1 监测仪器设备免棱镜全站仪4.3.2 测点布设根据设计要求,每30-50米设一断面。为满足指导施工要求,拟在始发段(100米范围内)、到达端头(100米范围内)每20米设一个断面,其余区段每30米设一断面。4.3.3 监测方法隧道拱顶下沉和收敛是通过在拱顶和两侧固定反光片,利用全站仪采集测点三维坐标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测点的沉降和收敛变形值;图6洞内常规监测点布置图4、地面建(构)筑物沉降监测4.4.1 监测仪器设备电子水准仪、钢钢尺4.4.2 测点布设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在地面建(构)筑物底脚、基础四角、高架桥墩柱对称布设嵌入式监测点,周围布设一定点位,监测各个点位在不同时间段的沉降值,从而分析整个建(构)筑物整体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倾斜)。测量方法同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布置与建(构)筑物位置关系如图6。桥墩或建筑物底脚监测点-ZZ/77777图7地表建(构)筑物监测点布置示意图4.4.3监测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工作基点与各建筑物、构筑物、地面点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并构成沉降监测网。二等水准测量各项限差如下:基辅分划读数差WO.4mm、基本分划所测高差之差WO.6mm。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W0.7(n为测站数)。视线长度W50m、前后视距差WL0m、前后视距累积差小3.0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0.3m0当观测时,测点之间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为偶数站。外业观测工作完成后,应认真检查观测成果,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沉降监测网的计算按最小二乘原理,采用间接平差进行网平差计算,并进行精度评定。各沉降监测点的本次高程Hi(t),与首次高程Hi(I)进行比较,差值A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即Hi(t)=Hi(t)-Hi(1)。每次观测都采用相同的观测仪器,相同的观测人员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5、地下管线沉降监测4.5.1 监测仪器设备电子水准仪、钢钢尺4.5.2 测点布设根据盾构区间周围地下管线的功能、管材、接头形式、埋深等条件,在区间开挖前布设好管线沉降、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分直接监测点和间接监测点。布点原则是对位于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作为重点监测保护对象,一般情况按管线单位要求布设在管线设备上(管道、井盖、阀门、抽气孔等,见图8);间接测点是将管线测点做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见图9)。图9模拟式管线测点示意图4.5.3 监测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工作基点与各建筑物、构筑物、地面点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并构成沉降监测网。二等水准测量各项限差如下:基辅分划读数差WO.4mm、基本分划所测高差之差WO.6mm。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7G(n为测站数)。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WL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20.3m。当观测时,测点之间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为偶数站。外业观测工作完成后,应认真检查观测成果,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沉降监测网的计算按最小二乘原理,采用间接平差进行网平差计算,并进行精度评定。各沉降监测点的本次高程Hi(t),与首次高程Hi(I)进行比较,差值A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即Hi(t)=Hi(t)-Hi(1)。每次观测都采用相同的观测仪器,相同的观测人员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6、巡视对象、内容及频率该工程巡视对象、内容及频率见表6所示。区间现场巡视对象及内容表序号巡视对象巡视内容巡视频率1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开裂、外表剥落情况,地下管线处地面开裂情况盾尾距监测断面前后的距离L20m时,1次/1天;盾尾距监测断面前后的距离1.50mf,1次/2天;周边地表道路、地表:地面裂缝;地面沉陷、隆起等2盾构隧道较接密封;管片间渗漏水、错台、管片破损等盾尾距监测断面前后的距离L>50m时,1次7天;经数据分析确认达到基本稳定后,1次/30天。注:以下特殊情况适当加密巡视频率:关键工序施工(如盾构始发和到达端土体加固);当监测值及变形速率均超过控制值;巡视发现周边环境对象或隧道体系稳定性出现问题;盾构隧道上方超载;暴雨暴雪等特殊天气;场地地质条件变化较大。7、监测重、难点分析根据区间盾构隧道埋深,相邻建构(筑)物基础形式、重要性及与隧道的位置关系,结合场地地层特性,对该工点监测对象进行分析,确定监测重、难点如下:(1)盾构始发和到达的100米范围内,每5-20米布设一监测断面,每个断面7个点间距5-10米布设,洞门墙凿除前布设好监测点,并采取初始值,始发和到达端洞门墙凿除过程中每天进行至少1次监测,及时反馈洞门凿除对洞顶土体的影响程度,当盾构机始发和到达时,增加监测频率,至少1次/d以上;(2)盾构隧道下穿的建(构)筑物为:地质调查大楼和光谷金融港人行通道,加密布置监测点,重点监测其变形。第五章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1、信息反馈流程监测的目的是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反馈、指导盾构掘进施工:根据对地表沉降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盾构机掘进速度、刀盘转速、土仓压力、液压千斤顶推进压力等掘进参数,以充分发挥盾构机对不同地层的适应性,保证顺利掘进;根据对隧道隆陷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注浆压力、注浆量,保证隧道管片线性平顺,尽量减少管片拼装错台出现,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因此,实现监测过程的信息化,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准确地反馈监测信息十分重要,本项目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如下图7所示:盾木勾和L战Ii过L如LifIiI监:加JI愎军上1个屈Xlt浏IJhLJ比;冽J况降、位移与I降道力汨 避关系J FWd修、4谕定 加进奉数力口能监冽J正曲痂!进IKi 沙B X'J- < 让 至U 穆 tAL 札R Hli初始麻I迸IoOm停止监测图7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2、监测成果报告对于现场采集到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整体平差计算及测量精度统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对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监测成果报告。监测成果报告中应包含技术说明、监测时间、使用仪器、依据规范、监测方案及所达到精度,列出监测值、累计值、变形率、变形差值,并根据规范及监测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当监测结果达到警戒值或超出规范允许值时,必须停止施工并及时将相关监测结果上报监理部、业主,同时召集各方专家商讨解决方法。5.2.1 监测成果日常报表的内容日常报表的内容,由以下几方面组成:、概述,内容包括工程进度概况和本次监测内容时间等。、监测主要结果,给出各项目监测结果的最大值,判别是否达到警戒值。、分析、评价及建议。对监测结果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建议意见。、提供以下图表:监测点点位布置图;监测成果表;监测项目变化速度、时间、监测项目变化量;各监测项目成果表格以直观的形式(如表格、图形等)表达出获取的与施工过程有关的监测信息(如被测指标的当前值与变化速率等),监测结果一目了然,可读性强。5.2.2 监测总报告的内容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是监测工作的回顾和总结,监测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监测精度和警戒值;、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汇总表和有关汇总和分析曲线等);、对监测结果的评价和建议。第部分是监测报告的核心,该部分在整理各监测项目的汇总表、各监测项目时程曲线、各监测项目的速率时程曲线;各监测项目在各种不同工况和特殊日期变化发展的形象图的基础上,对隧道及周围环境各监测项目的全过程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各关键件或位置的变位的最大值,与监测限值进行比较,并简要阐述其产生的原因。在论述时应结合监测日记记录的施工进度、施工工况,天气和降雨等具体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第部分是监测工作的总结与结论,通过对监测各项结果的分析,对隧道盾构掘进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总体评价,总结设计施工中的经验教训,尤其要总结根据监测结果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中在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调整和改进中所起的作用。第六章监测工作的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措施1、组织机构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成立监测管理小组和专业监测组,监测管理小组由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及监测主管组成,监测项目经理由具有相应资质并有类似工程经验的监测单位承担,监测主管及人员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具有较高结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专职监测工程师担任。监测组在监测主管的领导下负责日常监测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监测工作在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并建立与设计、监理及业主的协调与联系,作到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确保施工安全。项目负责人:张二勇项目技术负责人:焦世强监测管理、数据分析员:杨亮周边环境监测组3人隧道结构监测组2人2、主要工作人员简表参加本项目主要工作人员简表表6序号姓名学历专业职称项目职务3、监测管理保证措施6.3.1质保规定要保证监测工程的质量,除了需要有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外,更重要的还应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检查校核制度来予以保证。为确保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1)监控量测小组与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有关情况和问题,并提供真实可靠的量测资料;(2)仪器在安装埋设的全过程中,对仪器、监测元器件和设备工艺等进行连续性的检验,以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并作安装记录。组长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计划、外协及监测资料的质量审核(3)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4)成立专门监测组承担施工监测,量测人员保持固定,保证资料的连续性;(5)仪器的管理采用专人专用,专人保养,专人校检的方法;(6)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在使用前均经严格的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7)在监测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测试细则及相应的规范要求;(8)量测资料均应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道程序后方可上报;(9)量测资料的储存、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6.3.2作业规范(1)五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水准尺;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方法。(2)每次观测之前将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3)烈日下观测使用测伞;温差变化较大时使用仪器罩。(4)常规水准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5)在线路上预先量距,水准仪与水准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0m,分别在水准尺和水准仪摆设处作相应标志。单程观测,首次观测、控制网复测以及各周期观测中的工作基点稳定性检测应进行单程双测站观测。凡超出规定限差要求的成果,均应进行重测。6.3.3监控量测安全控制流程根据工程实际经验与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制定警戒控制标准F(设定:F=实测值/安全控制标准值)。安全控制标准值按设计提出为准则,必要情况下,可结合具体工程情况,经专家研讨会结果确定。根据监测过程中F的变化,建立三级预警管理制度。In级管理:FWO.7时,视为安全;11级管理:0.7<F<0.85时,为预警状态,要引起注意,加强观测,查找原因,准备补救措施。应通知甲方、施工方、监理、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I级管理:F>0.85时,为警戒状态,并立即通知业主单位、甲方、监理单位、施工方,实施补救措施。当达到I级管理时,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同相关单位对于超过预警值所导致的结构受力变形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进行判断,并提出合理建议与措施。监控量测安全控制流程图图8634应急预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反馈信息处于警戒状态时,应启动应急预案。拟设定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反馈一一通知业主、设计与监理等相关单位,组织专题讨论会;(2)人员配备一一1小时内监控量测人员到位,24小时现场值班,监控量测项目技术专家组提供指导;(3)监控量测工作一一根据需要增设测点,对已有监控量测项目,加密监控量测频率;(4)成果报告一一提交监控量测数据报表,提交监控量测数据曲线分析;(5)技术支持一一参加专题讨论会,提交专题分析报告。第七章安全生产规程上班前,作业人员严禁喝酒。违者责令退出工地,处以20元的罚款并扣发当天工资、奖金。上班时,必须带安全帽,佩带上岗证及统一服饰,高空作业必须使用安全带。违者处以20元罚款,并责令其按要求佩带整齐后再上班。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有违反者,罚款20元,如因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人身伤亡,责任自负,并对负责人处以100500元罚款。对直接现任责任者扣发全年奖金,并给予行政处罚,直到追究法律责任。严禁在操作现场吸烟,如因吸烟引起火灾,对当事人和负责人处以火灾损失的20%罚款,并给予行政处分。靠近机械作业时,要保持与该机械的距离,在其作业半径以外,确保人身安全。如因违反造成人身伤亡,责任自负,并对负责人处以100500元罚款。对直接现任责任者扣发全年奖金,并给予行政处罚,直到追究法律责任。附件:1、区间监测总平面图(一)2、区间监测总平面图(二)3、监测断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