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前瞻指导今后5年全市民政工作,深入推进本市现代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回顾全市民政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为宗旨,全力以赴抓好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积极推进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在保障基本民生、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提供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规划任务目标顺利完成。(一)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专项分类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慈善救助和社会捐助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更可靠的保障。逐年提高了低保救助标准,建立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联动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低保救助。“十三五”期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城区*元/人月、县域*元/人月,统一提高至*元/人月,分别增幅*%和*%,累计救助低保对象*万人次,发放低保金*亿元,救助标准始终保持全省领先位置。专项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截止20*年底,救助全市患病困难群众*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万元;提高了低保对象中6类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标准,上浮比例80%-IO0%,尚属全省首例;冬季取暖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集中供暖救助标准达到每年每户7511分散取暖救助标准面积达每年每户*元,救助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全市近*万困难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待遇,累计发放补贴资金*万元。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搭建了低保、核对及医疗救助“三网合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核对期限由30个自然日缩减至10个自然日,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低保动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了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特困人员供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持续提高,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困人员生活供养救助标准提高至低保标准的*倍,达*元/人月。护理费从无到有,标准按照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分别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0%,25%,50%,平均标准达*元/人月;孤儿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的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分别达到低保标准的2倍和3倍。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孤儿保障范围,实现了孤儿保障全覆盖。我市现有特困人员*人,孤儿*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出台了*市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系列专项行动,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五年来,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人次,救助率100%;初步建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护领导机制,实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的动态管理。5年来,开展关爱活动*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人次、累计捐款捐物*万元。公益慈善与福彩事业健康发展。多元化慈善救助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开展了“慈善助学”“慈善助医”等品牌救助项目,5年累计募集善款物*万元,救助支出善款物*万元,救助贫困群众*余人次。特别是在全市抗击疫情战役中,充分发挥了慈善组织重要作用,发起“抗击疫情”公开募捐倡议,动员号召社会各界,累计捐赠款物*万元;福利彩票累计销售近*亿元,筹集公益金约*亿元,始终保持旺盛势头,有力支持了全市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二)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相继出台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纲领性政策文件,对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以国家和省开展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深入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有效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养老工作,全市县级以上公办养老机构全部达到“十三五”规划的*张床位以上目标。全市农村敬老院全部取得法人资格,消防设施全部达标,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数量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倍以上;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实践创新,建立了*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通了“12349”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线上线下服务。引入社会力量,为全市*多名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提供“五助一护”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储备养老产业人才,面向全社会免费培训了*名养老护理员,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所,其中公办*所、民办*所,机构养老床位*张。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个,农村社区互助幸福院*个,实现了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张。机构养老设施市级县级乡镇级民办个数床位数养员数个数床位数养员数个数床位数养员数个数床位数养员数公费公费公费公费十二五末*十三五末*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基本情况社区养老设施床位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互助幸福院个数床位数个数床位数合计机构社区“十二五”末*“十三五”末*(三)社会治理基础得到夯实开展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改革工作,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区和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依法厘清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制定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以及协助政府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全市修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圆满完成了*区、*县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创建活动;加快推进了城乡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建、改扩建*个城市社区服务站,*个城市社区服务站达到省定标准,占城市社区总数的85%;新建、改扩建*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达到省定标准,占农村社区总数的95%。(四)社会事务工作创新发展1 .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强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实现了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扎实推进政社分开,集中开展了全市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和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等专项行动,注销、撤销社会组织*个,完成*个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机关脱钩工作;落实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缩短登记审批时限;依托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社会组织网上审批、年检和评估,社会组织监管工作更加精准。“十三五”期间,社会组织质量逐步提升,每年递增10%o全市共有社会组织*个(包括登记*个,备案*个),其中评估等级达到3A级以上*个,4A以上*个,5A级*个。30%以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政公益活动,疫情期间捐款(物)共计*万元,打造出“爱心小屋”等精准扶贫品牌项目。2 .殡葬服务改革不断深化。重点实施了“六个一”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殡葬管理服务,殡葬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开展了全市殡葬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建成了*民政殡葬服务管理平台,开通了“96144"民政殡葬服务热线,制定了*市殡葬管理条例,强化了殡葬礼仪行业职业技能考核机制,全市*人取得殡仪服务从业资格认证;积极推进全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处县级公益性公墓和*处村级公益性公墓,制定了2020-2025年全市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不断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力度,举办了*次海葬活动,*具逝者骨灰入海为安,不断完善海葬奖补政策,免除海葬费用*万元,发放海葬补贴资金*万元。落实惠民殡葬政策,为全市*户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万元。升级全市殡仪馆火化设备,全部达到环保要求。3 .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圆满完成了*县撤县设区和部分县区之间行政区划调整及镇改街道、街道合并工作。全市现有街道办事处*个、镇*个;完成了全省第*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实地勘测检查市级界线*公里,共补设界桩*处;开展了创建平安边界工作,确保了边界地区稳定;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补查工作,共采集地名信息*条,设置、维护地名标识*块,维修*块;开展了城市公共双语标识建设工作,设置了双语街路地名标识牌*块;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编撰了*市地名志,出版了*市政区图和城区图,彰显*地域地名文化。4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有效推进。社会工作队伍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积极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累计培训*余人次,全市共有*人获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专业人才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施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项目,全市*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成为省级“牵手计划”项目成员,开展了“与你同行”“关爱老人传递真爱”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建立了“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使用率,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累计注册志愿者近*万人,志愿服务团体*个o5 .婚姻登记管理日益完善。全市共有婚姻登记机关*个,全部实行双休日和节假日预约登记制度,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平均达到*I112,年均办理婚姻登记约*万对。此外,在国家机构改革之前,民政部门还承担了防灾减灾和优抚安置两项工作职能。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建立了市、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系统,及时下拔了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完成了市本级、*区和*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任务。不断推进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扎实落实汛期救灾应急管理工作。逐年开展了“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城乡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共18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优抚安置方面,我市连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提高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强化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弘扬烈士精神,圆满完成了*次“930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着力做好退役士兵的信访稳定工作,为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二、“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民政部门承担着实施精准救助、落实兜底保障等重要职能,这对民政工作精准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政各领域工作需要与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需求多元化、治理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趋势相适应,提高群众参与权和获得感的紧迫感日益增强。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围绕全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努力提高广覆盖、多层次、精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强化兜底保障的托底作用,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创新社会治理提出新任务。按照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多元主体活力的要求,民政部门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在承担好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职能的同时,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构建起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人口老龄化带来新挑战。快速深度老龄化给养老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到2025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数约占户籍总人口的27%,要求必须加快构建符合我市市情,更加科学完善的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有效路径,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新媒体时代带来新考验。随着互联网持续纵深发展,信息革命使社会机构等产生巨大变革,要更加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民政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理念、手段、方式、流程的创新,推动民政工作水平全方位提升。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市民政事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社会救助综合能力还需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需进一步加强,兜底作用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跨部门救助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仍需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资源配置尚需优化,家庭养老功能缺乏有效支撑,养老服务管理机制有待创新。殡葬服务和管理水平仍需不断提高,改革力度还需加大。三是社会治理与服务机制尚需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仍要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质量还需提升,数量有待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提供机制尚需完善等。三、“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最新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民生民政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全市“十四五”总体工作布局,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保障最底线的民生,优化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创新最基础的社会治理,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民政事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改革创新举措。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摸清底数,明确需要集中突破的领域和任务,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突出资源节约,提高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要求,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要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等改革,在非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拓宽工作思路,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和优化服务市场供给,以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推进“三个聚焦”总体布局,促进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三)基本原则坚持立足需求和解决问题导向。民政事业贴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工作落脚点放在群众得实惠上、放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上。更加聚焦问题,大胆创新探索,敢于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统筹。坚持民政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政府投入效益。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满足群众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坚持开放视野与*实际兼顾。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以开放式眼光谋划民政事业发展,立足*实际,尊重基层实际探索,制定符合市情的民政发展举措。坚持设施建设和内涵发展并举。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建成一批与民政事业发展要求相匹配、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坚持促进发展和规范管理协同。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为民政事业发展的各类主体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完善法规、制度、规范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四)发展目标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和第十*次全省民政会议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民政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的指示要求,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本社会服务更加有效。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队伍的规模、效能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养老育幼扶弱等服务走上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道路,社会事务科学有效,群众幸福感切实提高,全市民政事业现代化新征程实现顺利开局。四、“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加快推进基本民生保障精准化和高效化1 .最低生活保障。聚焦特殊群体,固化兜底保障成果。继续实施城乡一体的低保救助制度,力争低保标准年均增幅蜴以上。完善低保相关配套政策,为依法实施社会救助提供政策制度支撑。健全科学施保机制,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核对精准度,不断提高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2 .临时救助。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增强救助时效性。构建“救急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对临时性困难家庭的及时救助。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救助,提高社会救助整体合力。3 .流浪乞讨救助。继续加强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服务,全面实行痕迹化管理,加强滞留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继续开展专项救助工作,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多部门联动救助机制,夯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县区救助联动机制,力争形成点面结合,齐抓共管的流浪乞讨救助新格局。4 .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慈善法,动员社会公众为慈善事业捐赠资金、物资和提供志愿服务。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监管,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完善慈善资源与救助需求信息对接机制,加强慈善宣传力度,组织好各种慈善专项救助活动,强化慈善活动品牌建设。5 .福利彩票发行。进一步凸显福彩公益属性,开展投注站形象示范点建设。拓展多样化的福彩销售网络,加大投注站销售渠道,提高彩票发行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完善福彩公益金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二)完善“一老一小”及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1 .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中、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张,城乡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面积分别平均达到200m2100m2以上。一是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及空巢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2025年,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全面建立、特殊困难老人月探访率达到100虬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虬全面满足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二是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制度。总结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的经验,将这一制度延伸至城区,建立城区低保家庭常年病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政府补贴住养制度。三是持续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进一步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运营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农村养老工作,扶持农村养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强化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的资金保障,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养老的有效模式,不断增强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进一步完善*市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的功能和运营体制,培育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培训养老服务人才,推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工作。四是深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以更大力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逐步实现养老机构运营的品牌化、连锁化。探索城企合作型大型养老机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辽河养老产业示范区建设。鼓励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建设,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加速发展。持续开展农村敬老院提升改造工程,优化区域性农村敬老院的设施设备的配置,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按照国家关于养老机构的评级标准,对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并与扶持政策挂钩。加强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开展护理员星级服务,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2 .健全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孤儿生活、医疗、教育等各项保障制度,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率100%。落实收养法,依法做好收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领导机制,构建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工作网络。提高基层儿童工作者队伍素质建设,每年至少开展*次培训,实现业务培训全覆盖。强化指导信息摸底排查、登记建档和动态更新,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录入率、更新率和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书签定率均达到100%。搭建关爱平台,积极引导更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服务孤儿、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3 .深化殡葬服务改革。以完善殡葬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推动殡葬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殡葬服务水平为抓手,以维护群众殡葬权益为宗旨,不断深化殡葬改革。依托“互联网+殡葬管理服务平台”,完善殡葬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提高殡葬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机制,推进文明、节俭、绿色殡葬新风。加快推进骨灰集中节地生态安葬工作,完成*区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推进全市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和散埋乱葬整治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区、*区各新建一处县区级公益性公墓,*县*个乡镇实现村级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农村群众的丧葬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散埋乱葬得到有效治理;市、*区殡仪馆完成老化火化机和尾气净化处理设备更新,优化殡仪服务效能。加大惠民殡葬政策力度,逐步扩大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范围。4 .提高助残、婚姻登记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积极争取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第二批试点,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创新和配置服务深度融合,促进康复辅助器具在养老、助残、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加强婚姻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婚姻登记员资格认证制度,不断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人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婚姻登记档案数字化、婚姻登记服务智能化、婚姻登记流程便捷化。(三)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1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一是发挥居(村)委会基础作用。开展社区居(村)委会换届选举指导,选好配强居(村)委会班子。健全居(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居(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推进“三社联动”,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三是增强城乡居民参与能力。提高城乡居民议事协商能力,细化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培育扩大城乡社区协商多元主体。鼓励和支持建立社区老年协会,搭建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持续开展推选“最美银发社区管家”活动,搭建网格自治平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逐步建立社区“微自治”、“微协商”、“微服务”机制;四是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健全综合服务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提高居民自治、居民活动、社区协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场所使用效能。2 .加快推进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力争社会组织年增长率达到10%,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个以上。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加快培育发展和强化监督管理。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行分类管理和退出机制,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将年检评估、诚信建设、执法监察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三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鼓励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搭建政社合作平台,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3 .扎实开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一是加快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市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全市社会工作人才人数突破*人,搭建社会工作专家人才库,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评定机制,严格贯彻落实*市关于规范城乡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的实施意见;二是广泛开展扶贫、助弱、帮困为核心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项目化运作加快推进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建设,加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加强对社会工作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优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全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城市建成区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胎农村地区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4 .逐步提升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能力。合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审慎研究行政区划调整报批程序,做好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报批工作。及时开展行政区划变更后的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加强边界纠纷调处,继续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完善毗邻地区的行政区域界线纠纷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界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边界管理和治理能力。更新完善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推进地名标准化建设,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地名成果转化,出版*市地名志。五、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保障措施(一)加强民政立法,推进民政法治建设。加强民政领域地方立法研究,形成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想配套的、适应本市民政事业发展需要的民政法制体系。为工作推进提供法制保障,深入推动民政法制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民政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率。(二)深化民政财力保障机制,拓展民政事业投入。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民政部门自身积累、发行福利彩票、鼓励社会捐赠以及社会资本投入并举的多元机制。明确划分市、县区民政事业的事权,合理确定民政事业经费的支出责任。加强民政事业经费支出的预算管理,强化项目评审、绩效评价等监督检查机制,提高经费支出效绩。(三)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夯实民政发展基础。推进民政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提高民政干部推动发展能力。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试点,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提高公务员工作效能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快培养选拔民政专业技术人才。(四)加强民政新闻宣传,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完善民政新闻发布、媒体沟通等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民政新闻宣传管理工作,加强民政公共政策宣传。有效收集民意,加强舆情研判,及时妥善应对。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整体提升民政新闻宣传水平。(五)加强民政行风建设,提升民政为民良好形象。弘扬民政“孺子牛”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塑造窗口文明形象。加强反腐倡廉和警示教育,完善细化民政个领域应急处置预案,开展民生领域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排查化解突出信访矛盾,研究建立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参与工作机制,促进我市现代民政各项工作更加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