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系《经济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经济学系经济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经济学导论课程代码:ZJ1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学分:3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经济学专业、金融学(拔尖创新、国际金融试验班)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面向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单个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的运行中做出经济决策,涉及微观与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部分涉及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以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部分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物价指数、增长理论、经济波动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本课程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主要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1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整体的理论框架;2 .把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局部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初步的博弈论等;3 .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逻辑与思维习惯,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在专业学习中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4 .能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各种现象与政策,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考核要求1 .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校效果。2 .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卷面考试,采取闭卷形式。3 .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经济学导论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学时4 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45 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2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2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2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2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2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2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2第10章外部性2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2第12章生产成本4第13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第14章垄断2第15章一国收入的衡量2第16章生活费用的衡量2第17章生产与增长2第18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第19章基本金融工具2第20章失业2第21章货币制度2第22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第2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2第24章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2复习2合计54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基本任务以及研究对象;掌握经济学的主要原理;辩证看待西方经济学,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经济学十大原理教学难点: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一)经济学的产生(二)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一)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二)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三)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四)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第三节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一)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都变得更好(二)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三)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第四节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一)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二)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三)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循环流量图、生产可能性边界等经济模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经济学研究使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掌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重点: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假设的作用教学难点: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第一节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一)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1 .理论与观察之间的相互作用2 .历史事件的研究价值(二)假设的作用1 .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作出合适的假设2 .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条件(三)经济模型1 .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2 .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2 .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第二节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二)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1 .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免杂2 .实施一项经济政策面临的困难第三节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一)科学判断的不同(二)价值观的不同(三)感觉与现实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含义,能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日常生活、经济现象和国家政策。教学重点:生产可能性、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教学难点: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第一节一个现代经济寓言(一)生产可能性1 .农民的生产可能性边界2 .牧牛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二)专业化与贸易1 .专业化生产2 .贸易如何扩大了消费机会的集合第二节比较优势原理(一)绝对优势1 .绝对优势的含义2 .一个人有可能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二)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1 .比较优势的含义2 .一个人不可能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有比较优势(三)比较优势与贸易1.贸易的好处是基于比较优势3 .用价格来衡量贸易的好处第三节比较优势的应用(一)TomBrady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二)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需求的含义及需求规律,掌握供给的含义及供给规律。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变化,掌握均衡变动的分析步骤。教学重点:市场与竞争;需求曲线,需求曲线的移动;供给曲线,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与需求的结合教学难点: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第一节市场与竞争(一)市场(二)竞争第二节需求(一)需求曲线1 .需求的定义2 .需求曲线(二)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1 .个人需求2 .市场需求(三)需求曲线的移动1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2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第三节供给(一)供给曲线1.供给的定义2.供给曲线(二)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1 .个人供给2 .市场供给(三)供给曲线的移动1.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 .影响供给量的因素第四节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一)均衡1 .均衡价格2 .均衡数量(二)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1 .确定某一个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或者两者都移动)2 .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3 .用供求图来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其计算;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了解供给弹性;能运用需求与供给弹性理论分析有关的经济问题。教学重点: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计算需求价格弹性;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教学难点: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第一节需求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1 .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2 .需求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二)计算需求价格弹性1 .计算公式2 .中点法3 .各种需求曲线(三)总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1 .需求缺乏弹性时,总收益与价格同方向变动2 .需求富有弹性时,总收益与价格反方向变动3 .需求是单位弹性,价格变动不影响总收益(四)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五)其他需求弹性1 .需求收入弹性2 .需求交叉弹性第二节供给弹性(一)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1 .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2 .供给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二)计算供给价格弹性1 .计算公式2 .各种供给曲线第三节供给、需求和弹性的应用(一)农业的好消息会是农民的坏消息吗(二)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三)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政策如何影响市场结果,税收对商品价格和销售量的影响;了解弹性如何影响税收归宿。教学重点:价格上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税收教学难点:弹性与税收归宿第一节价格控制(一)价格上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1 .没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2 .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3 .案例(二)价格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1 .没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下限2 .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下限3 .案例(三)对价格控制的评价1.价格控制政策的弊端4 .帮助穷人的其他方法:租金补贴、劳动收入税收减免第二节税收(一)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1 .向买者征税引起需求曲线下移2 .税收抑制市场活动(二)向卖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1 .向卖者征税引起供应曲线上移2 .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的结果是相同的(三)弹性与税收归宿1 .弹性衡量条件不利的时候,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2 .税收负担倾向于落在缺乏弹性的一方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买者的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之间的联系,理解卖者的生产成本与供给曲线的联系;掌握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与衡量方法;充分理解供给与需求均衡可以使市场总剩余最大。教学重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教学难点: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第一节消费者剩余(一)支付意愿1 .支付意愿2 .消费者剩余(二)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1 .用图形表示消费者剩余2 .低价格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3 .消费者剩余衡量什么第二节生产者剩余(一)成本与销售意愿1 .成本2 .生产者剩余(二)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1 .用图形表示生产者剩余2 .高价格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第三节市场效率(一)仁慈的社会计划者1 .效率2 .平等(二)市场均衡的评价1.总剩余3 .供给与需求均衡可以使市场总剩余最大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税收如何减少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理解税收和无谓损失如何随税收的规模而变动,弹性对无谓损失大小的影响。教学重点:赋税的无谓损失;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教学难点:赋税的无谓损失第一节赋税的无谓损失(一)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1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2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3 .社会的总剩余减少(二)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1 .税收阻止了一些可以给买者和卖者带来好处的潜在的贸易2 .图示第二节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一)弹性1 .需求弹性2,供给弹性(二)税收规模2 .无谓损失随税收规模变动而变动3 .税收收入随税收规模变动而变动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教学目的与要求:J'解关税和进口配额的效应以及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掌握贸易的决定因素;理解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教学重点:贸易的决定因素;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教学难点: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第一节贸易的决定因索(一)没有贸易时的均衡1 .国内价格调整使国内的需求和供给平衡2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衡量国内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二)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1 .国内价格低于世界价格,本国有比较优势2 .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外国有比较优势第二节国际贸易和贸易政策(一)贸易的赢家和输家1 .出口国的得失2 .进口国的得失3 .关税和进口配额的效应4 .贸易政策的结论5 .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二)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1 .工作岗位论2 .国家安全论3 .幼稚产业论4 .不公平竞争论5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第10章外部性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外部性的定义与后果;掌握科斯定理与交易成本,消除负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与公共政策。教学重点: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教学难点:科斯定理第一节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一)福利经济学:回顾1 .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均衡使得总剩余最大2 .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时总剩余并非最大(二)负的外部性1 .负外部性的定义2 .负外部性对经济福利的影响(三)正的外部性1 .正外部性的定义2 .正外部性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第二节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一)私人解决方法的类型1 .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2 .慈善组织3 .企业合并4 .利益各方签定合约(二)科斯定理1 .科斯定理的表述2 .交易成本3 .为什么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是总有效第三节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一)管制1 .命令与控制政策就是规定或者禁止(或者限制)某种行为2 .要建立有效的管制规则存在困难(二)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1 .庇古税和补贴2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3 .对污染经济分析的批评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不同类型物品的特点,掌握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的特征;在理解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的基础上理解公共政策。教学重点:公共物品、公有资源教学难点:公共物品的特点第一节不同类型的物品(一)物品的特征1 .排他性2 .消费中的竞争性(二)四种类型的物品1 .私人物品2 .公共物品3 .公有资源4 .自然垄断第二节公共物品(一)搭便车者问题1 .搭便车者2 .搭便车问题阻碍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二)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1 .国防2 .基础研究3 .反贫困(三)成本-收益分析的难题1 .难以估计公共物品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2 .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比起有效率地提供私人物品更加困难第三节公有资源(一)公有地悲剧1 .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2 .避免公有地悲剧的方法(二)一些重要的公有资源1 .清洁的空气和水2 .拥挤的道路3 .鱼类、鲸和其他野生动物(三)有关的公共政策1.管制或者税收4 .确定产权第12章生产成本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平均总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理解企业生产过程与总成本之间的联系,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掌握成本的定义、典型企业成本曲线的形状与成本的各种衡量。教学重点:成本的定义、成本的各种衡量教学难点:成本的各种衡量第一节什么是成本(一)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1 .总收益2 .总成本3 .利润(二)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1 .显性成本2 .隐性成本3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三)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1 .经济利润2 .会计利润第二节生产与成本(一)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1 .生产函数2 .边际产量递减3 .总成本曲线(二)成本的各种衡量1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2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3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4 .典型的成本曲线(三)短期与长期成本1 .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2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第13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竞争市场的短期与长期供给曲线。掌握竞争的含义,竞争企业的生产决策,边际成本曲线和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理解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与退出市场的决策。教学重点:竞争的含义;边际成本曲线和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教学难点: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第一节竞争市场(一)竞争的含义1 .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2 .产品同质3 .要素自由流动4 .信息充分(二)竞争企业的收益1 .总收益2 .平均收益3 .边际收益第二节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一)一个简单的利润最大化例子1 .数字图表的例子2 .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是利润最大化的点(一)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曲线1 .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MR=MC2 .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三)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1 .覆水难收与沉没成本2 .用竞争企业图形来衡量利润3 .短期中停止营业的决策(四)企业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1 .企业的退出标准是P<ATC2 .企业的进入标准是P>ATC3 .竞争企业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的区别第三节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一)短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供给1 .短期中市场上企业的数量是固定的2 .短期的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二)长期:有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供给1 .竞争企业获得零利润仍旧经营的原因2 .短期与长期的需求移动3 .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第14章垄断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产生垄断的原因;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垄断者的收益和价格歧视;垄断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理解针对垄断的公共政策。教学重点:产生垄断的原因;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垄断者的收益和价格歧教学难点: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第一节产生垄断的原因(一)垄断资源(一)政府创造的垄断(三)自然垄断第二节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一)垄断与竞争1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2 .完全垄断厂商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3 .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 .完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的左下方(二)利润最大化1 .垄断者的收益2 .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MR=MC3 .垄断的利润(三)价格歧视1 .关于定价的一个寓言2 .对价格歧视的分析3 .价格歧视的例子第三节垄断的福利代价(一)无谓损失(二)垄断利润是否是一种社会代价第四节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一)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二)管制(三)公有制(四)不作为第15章一国收入的衡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关系;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衡量方法,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区别;了解用GDP衡量经济福利存在的缺陷。教学重点: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教学难点: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的衡(一)经济的收入与支出1 .回顾循环流量图2 .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恒等关系(二)准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1.GDP是市场价值3 .“所有的”4 .最终物品5 .物品与劳务6 .“生产的”7 .“一个国家之内”8 .”在某一既定时期内”第二节GDP的组成部分(一)消费(二)投资(三)政府购买(四)净出口第三节实际GDP与名义GDP(一)一个数字例子1 .名义GDP2 .实际GDP(二)GDP平减指数1 .计算公式2 .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三)GDP与经济福利1 .人均实际GDP与平均经济福利密切相关2 .用GDP衡量经济福利存在的缺陷第16章生活费用的衡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消费物价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根据CPl计算通货膨胀率;掌握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区别;了解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区别。教学重点:消费物价指数教学难点: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第一节消费物价指数(一)消费物价指数的定义(二)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1 .确定普通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及其相应的加权数2 .找出价格3 .计算一篮子东西的费用4 .选择基年并计算各年度CPI指数5 .根据CPI计算通货膨胀率(三)采用消费物价指数衡量生活费用的问题1 .替代倾向2 .新产品引进3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四)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第二节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一)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二)指数化(三)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第17章生产与增长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差距;理解生产率是一国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掌握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教学重点: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教学难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第一节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二)各国GDP增长率的差别第二节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一)为什么生产率如此重要1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2 .生产率的增长是一国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二)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1 .人均物质资本2 .人均人力资本3 .人均自然资源4 .技术知识第三节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一)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性1 .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2 .来自国外的投资(二)提升人力资本1 .教育2 .健康与营养(三)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政策1 .产权和政治稳定2 .自由贸易3 .研究与开发4 .人口增长第18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市场;掌握储蓄与投资的含义,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教学重点:储蓄与投资的含义;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教学难点: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第一节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一)金融市场1 .债券市场2 .股票市场(二)金融中介机构1 .银行2 .共同基金第二节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1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2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3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二)储蓄与投资的含义1 .储蓄的含义2 .投资的含义第三节可贷资金市场(一)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3 二)政策1:储蓄激励4 H)政策2:投资激励5 四)政策3: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第19章基本金融工具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如何准确地评估资产的价值;掌握风险管理和用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教学重点:风险管理;用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教学难点:用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第一节现值:衡货币的时间价值(一)现值的定义(二)计算现值的公式第二节风险管理(一)风险厌恶1 .风险厌恶的含义2 .风险厌恶者的财富效用函数(二)保险市场1 .保险的作用:分摊风险2 .保险市场受到的困扰(三)企业特有风险的多元化1 .多元化的含义2 .多元化不能消除市场风险(四)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取舍1 .投资组合2 .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第三节资产评估(一)基本面分析(二)有效市场假说(三)市场非理性第20章失业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如何计算失业率、失业的分类;了解工会和效率工资对失业的影响。教学重点:失业的确认;摩擦性失业教学难点:失业率的衡量第一节失业的确认(一)如何衡量失业1 .计算失业率2 .自然失业率3 .周期性失业(二)失业率衡量了我们想要衡量的内容吗1. 区分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人口比较困难2. 一些登记为失业者的人实际上没有努力找工作3. 一些登记为非劳动力的人实际上想工作(三)失业者没有工作的时间有多长1 .大多数人的失业持续时间是短期的2 .在任何一个既定时期观察到的失业多数都是长期的(四)为什么总有些人是失业者1 .摩擦性失业2 .结构性失业第二节寻找工作(一)为什么一些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三)失业保险第三节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一)最低工资法1 .法定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引起失业2 .最低工资法对缺乏工作经验的不熟练工人影响最大(二)工会和集体谈判1 .工会的经济学2 .工会对经济是利是弊(三)效率工资1 .工人健康2 .工人流动率3 .工人素质4 .工人努力程度第21章货币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货币的职能、种类;货币乘数;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工具。了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教学重点:货币的职能、种类:货币乘数;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工具教学难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工具第一节货币的含义(一)货币的职能(二)货币的种类(三)美国经济中的货币第二节联邦储备体系(一)美联储的结构1 .联邦储备是美国的中央银行2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组成2 .制定货币政策第三节银行与货币供给(一)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的简单情况1 .准备金2 .百分之百准备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没有影响(二)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1 .准备金率2 .法定准备金3 .超额准备金4 .商业银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三)货币乘数1 .定义2 .计算公式(四)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1 .美联储如何影响准备金量2 .美联储如何影响准备金率3 .控制货币供给中的问题4 .联邦基金利率第22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理解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的关系;掌握古典通货膨胀理论与通货膨胀的代价。教学重点:古典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的代价教学难点: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第一节古典通货膨胀理论(一)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1 .通货膨胀的定义2 .通货膨胀的分类(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1 .货币供给2 .货币需求3 .货币市场均衡(三)货币注入的影响(四)调整过程简述(五)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六)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方程式(七)通货膨胀税(八)费雪效应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本(一)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的谬误(二)皮鞋成本(三)菜单成本(四)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五)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六)混乱与不方便(七)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八)通货紧缩的成本第2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引起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总需求移动的影响,总供给移动的影响。理解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教学重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总需求移动的影响,总供给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第一节解释短期经济波动(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和无法预测的2 .事实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3 .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二)古典经济学的假设1 .古典二分法2 .货币中性(三)短期波动的现实性1 .古典理论描述的是长期中的状况2 .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四)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1 .总需求曲线2 .总供给曲线第二节总需求曲线(一)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1 .财富效应2 .利率效应3 .汇率效应(二)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1 .消费的变动2 .投资的变动3 .政府购买4 .净出口第三节总供给曲线(一)为什么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线(二)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三)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新方法(四)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五)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第四节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一)总需求移动的影响(二)总供给移动的影响第2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流动性偏好、乘数效应、挤出效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其对总需求的影响。教学重点: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教学难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第一节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一)流动性偏好理论1 .货币供给2 .货币需求3 .货币市场的均衡(二)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1 .利率效应2 .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三)货币供给的变动1 .增加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 .紧缩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四)利率目标在美联储政策中的作用1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2 .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被描述为利率提高第二节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一)政府购买的变动1 .增加政府购买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 .减少政府购买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二)乘数效应1 .支出乘数的公式2 .乘数效应的其他应用(三)挤出效应1 .挤出效应倾向于减弱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2 .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作用的强弱(四)税收变动1 .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 .增税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第三节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一)支持积极的稳定政策(一)反对积极的稳定政策(三)自动稳定器五、课程学习指导与修读建议本课程是面向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的改革与推广。在教学中推广使用案例教学、研讨互动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导向,形式更加多元化、全面化。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每一个主题的经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适应其内在的严谨逻辑,培养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并熟悉经济学常用的几种表述语言(如图形和方程式等);另外,学生应关注经济时事热点、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思考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消化吸收,围绕教学内容来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扩充知识,这也是提升分析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六、推荐教材与阅读书目1 .经济学基础(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三版),梁小民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 .经济学(第19版),(美)萨缪尔森,(美)诺德豪斯著,萧琛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4 .经济学(第四版),(美)斯蒂格利茨,(美)沃尔什著,黄险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6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美)平狄克,(美)鲁宾费尔德著,李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