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民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春节传统民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春节,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培育华夏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使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社会,使社会更好地认识文化遗产,通过张灯结彩、拜年祝福等方式,营造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万家团圆、热闹欢乐、幸福祥瑞的春节民俗文化氛围,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更是广大社会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开展情况XX号称“天府之国”,有漫长的发展史,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史,千百年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年俗文化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经统计,XX年,全省21个市、183个县、4000多个乡、50000多个村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文化活动1068场,全省每个市县都列出了春节期间的节日文化活动清单,并陆续在春节期间组织落实,为营造节日氛围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文艺演出、培训讲座、艺术展览、图书下乡、电影放映、游园游艺、新春巡游、民俗表演、烟花灯会、舞龙舞狮、新春诗会、体育健身等各类活动应有尽有,基本体现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如由XX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千龙千狮闹新春”集中展演活动,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均制定了工作方案,深入挖掘本地舞龙舞狮传统文化内涵,广泛发动舞龙舞狮民间队伍围绕主题,开展展演活动,营造欢腾气氛和浓郁年味。在闽中市举行的“千龙千狮闹新春”集中展演活动,通过龙狮特色展演和龙狮闹春汇演,全面展示了全省春节传统龙狮民俗文化。舞龙舞狮是XX春节的传统习俗,有着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舞龙舞狮特色文化资源,能使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独特的节目表演方式、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形式,将唤醒人们对传统年味的记忆,进一步凝聚人心、坚定文化自信。千人同场竞技,传统文化出彩。全省21个市择优推选出46支队伍,800余名舞龙舞狮艺人齐聚阖中古城竞技,掀起了全省春节群众文化活动高潮。金龙雄狮舞动新春,在川蜀大地渲染起欢腾祥和的节日气氛。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春节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坚持活动多样化与群众普惠性兼顾。从XX年12月到XX年2月,全省统筹开展乡村春晚、文化惠民,组织文艺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慰问演出,表演场次达到5000余场,较之去年的900余场,大幅提升,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惠及群众达到628余万人。虽然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但是,作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的人口大省,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度高,文化供给总量和难度都十分巨大,因此,加大组织力度,广泛开展节日文化活动,营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意义。二、存在的问题传统节日营造的“年味”不浓一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引导不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忽略,传统节日的社会认同感在逐年降低,传统文化危机正在逐步显现,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文化记忆模糊,一些年青人在心里深深的排斥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很土”,外来文化“洋气”。当下青年一代,选择过洋节的比过中国节的人更多,他们在心理上被文化奴役,导致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和极度不自信,这对融铸民族文化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二是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够。各地对节日氛围营造随意性强,办法不多,没有将传统节日上升到民族文化习俗与群众文化心理认同的认识高度,不是主动传承传统文化,而是被动地敷衍,重视就隆重一点,不重视就简单一点,今年办或明年不办,对文化传承没有接续意识,没有久久为功的精神。三是年俗文化的内涵不足。很多地方对春节期间文化节日氛围的营造还仅仅停留在挂几盏灯笼、插几支彩旗的形式上,缺乏对节日氛围营造的内容设计,导致节日氛围营造仅注重表面形式,缺少文化内涵牵引,没有将年俗文化活动与人们辞旧岁、迎新年,扫晦气、迎大运,驱瘟病、祈丰年的精神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使传统节日保留了假与空的躯壳,而欠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活动呈现“散、舌L、差”现象虽然今天各地为应和一些节日会安排开展文化活动,但总体来看,缺乏对当地民俗的深入挖掘,缺乏对群众的审美习惯和参与需求的了解与把握。一是散。各地文化活动表现为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组织,节日文化活动内容随意性太大,有的活动内容与春节年俗文化主题相去甚远,无法体现春节活动的特点与内涵,组织发动不充分,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有时呈现“自娱自乐”现象。二是乱。开展当地节日活动,不与当地民间风俗相一致,不和当地文化资源相结合,难以体现春节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效果。目前有的春节文化活动除了写春联而外,还有比如打腰鼓、跳秧歌等与本土春节年俗文化关系不密切的内容的“拼凑组装”,形成杂乱无章的活动组合,表现为目的极不明确,活动思路十分混乱。三是差。当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正在快速萎缩,民间文化人才资源极度匮缺,民俗文化保护传承面临危机,基层在对传统文化挖掘的研究把握上严重不到位,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水平,特色不鲜明,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逐步流于快餐化、低俗化。国有文化机构引领作用有待提升XX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不浓与相关文化机构组织开展活动不主动,产品供给不丰富,社会效果不理想也存在一定关联。在过去有“群众最休闲的时候,就是文化单位最忙碌的时候”这样的说法。过去为解决节日期间群众需求多,而文化资源相对少的矛盾,每到节假日,就由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各文化单位“化整为零。每个单位组织众多小分队,深入到景区车站、场镇社区、执勤哨点等场所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机构深入社会,服务群众,有效释放活跃城乡节日文化生活的功能作用。而今天却存在“群众上班我上班,群众放假我放假”的习惯,节假日群众放假休闲,理应是各文化单位搞演出、办活动的最佳时间,展示社会引领性和影响力的理想场所,但是长期缺位使文化单位难以发挥活跃节日氛围的示范性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力军作用。建设缺位,导致基层文化基础不稳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社会,在相当长时期,民俗文化,特别是年俗文化都在乡村传承,乡村既是传统文化的富集区,也是年俗文化重要承载地,传统文化在基层乡村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和群众优势。但是,由于乡村文化建设缺位,文化引领带动作用严重弱化,文化人才严重匮乏,文化站作用发挥不充分,使基层尤其是乡村文化不断贫瘠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严重空虚化。XX是劳务输出大省,春节期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与家人团聚而形成返乡潮进入农村,文化活动是否有序开展,健康文化娱乐内容能否有效提供,这尤其是在广大乡村显得十分重要。节日氛围不浓,文化生活匮乏,在节日闲暇时间,广大群众是在牌桌酒座消遣时光,还是在健康积极的年俗文化的熏陶中接受精神洗礼,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需要直面的问题。总量不足,效果不好,节日氛围营造工作能力亟待提升从XX全省的统计情况来,XX年春节期间,全省共开展文化活动2000场,但作为辖有4000多个乡镇的大省,这些活动只占全省总量的50%,也就是说全省平均还有相当数量的乡镇连1场活动都没有,由此看来,我省春节期间节日活动氛围整体不浓,且呈现城市多、乡村少;低质量多、高水准少;流于一般形式化的活动多,体现地域特色、蕴含年俗文化内涵活动少的现象。春节历来就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人们结束一年的忙碌,祝愿新一年的良好开端。我省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应跳出自娱自乐的办节模式,要深挖年俗内涵,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激活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使群众从节日文化的参与者变为节日文化的建设者,要引导群众成为节日文化的主角,进一步夯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社会基础。三、传统文化氛围营造的应对策略加强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引导春节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承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各级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不可或缺。1.加强政策引领。政府应对春节期间节日氛围营造提出原则规划,引导社会参与传统文化节日传承,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春节期间,应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带头插国旗、挂灯笼、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标语,尤其是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应率先进行隆重的氛围营造,引导形成党政机关、重点公共场所张灯结彩、居民户户贴春联全社会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2 .传承年节习俗。各级党政首脑应在春节向社会发布拜年献词;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应举行团拜会活动,为年俗文化回归起引导作用。3 .丰富民间文化活动。重点办好重点灯会、特色庙会这些与年俗文化密切相关的年俗文化活动,要创新办节手段,丰富灯会、庙会的特色内容。民族民间艺术作为巴蜀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元素,春节活动是最重要的展示平台和传承场所。要让戏剧、传统曲艺进入灯会、庙会等大型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游乐中体验年俗文化氛围,在参与中传承文化。4 .营造民间节庆文化氛围。在公共场所、交通要地、文化场馆等公共场所,以国旗、中国结、灯笼、拜年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标语、夜景彩灯、花卉景观等为主要元素,营造安定祥和、欢乐文明、优美靓丽、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加大传统文化传播力度节日民俗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要内容,有基本固定的文化仪程和实施内容。营造节日氛围是一项长期的、常态的工作任务,各级行政部门应该将其纳入全年的重要工作规划,先期规划、超前谋定。春节历来就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这是群众过节的精神诉求。组织春节文化活动开展应跳出自娱自乐的办节模式,要深挖年俗内涵,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激活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使群众从节日文化的参与者变为节日文化的建设者,引导让群众成为节日文化的主角,进一步夯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社会基础。明确各级文化机构责任,深入基层指导服务引导各级文化机构在传承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当繁荣节日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一是要走下基层。组织专业人员下基层开展调研采风、学术考察、业务指导,服务于基层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对基层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基层人员的文化素养与业务技能。二是要走进社会。各级国有文化单位,分片区、设站点、进社区开展写春联、贴福字、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等宣传推介活动,引导市民群众用挂春联、贴福字等方式,让春节氛围流进社会,使年俗意识深入人心。树立节日品牌意识,扩大文化影响力XX是“春节老人落下闭”的故乡,作为创制“太初历”的天文学家,其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这张优质文化“名片”还不够响亮,即便是在XX民间的知晓度也不太高,落下闵的历史价值与当下的名声影响还不匹配。对此,我省应该上升到全省的高度,尤其是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应加大文化研究力度,扩大其社会影响面,擦亮这张历史文化名片,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举办高规格的文化祭祀活动,推动文化传承。春节年俗本身也包含有祭祀的内容,通过举办活动增强对XX历史名人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巴蜀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增强XX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XX文旅融合增添新的内涵和亮点。二是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整合资源,为打造优质品牌提供学术支撑。三是进一步宣传推介,扩大社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