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

    • 资源ID:6758489       资源大小:52.01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课程名称:网络舆情概论课程编码:B2D14033学分:2总学时: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实践学时:6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0个,其中,必修(0)个,选修(0)个开课单位:艺术与传媒学院适用专业:新闻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网络舆情概论是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作为一种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教会学生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分析、研判及引导,学会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经营和管理,最后为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做好服务工作。二、课程培养目标1 .课程思政本课程旨在研究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与传播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引导舆论,促进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社会形象并推动社会和谐进步。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L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与运行规律;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舆情传播的辩证关系。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正向、反向效果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传播效果的反转。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相关的技术原理与网络舆情监测、搜集活动的基本流程、方法,把握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及其对网络舆情监测的影响,最终能将舆情监测技术用之于实际的舆情监测活动。课程目标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此外,还要掌握网络舆情报告的撰写能力,并熟悉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流程。课程目标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经营方法3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毕业要求指标点1、2、3、4、5、6、7具体如下: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及其内容教学内容支撑强度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1基本价值观素养-1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1章H1-2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真理观。第1章H1-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品格。第1章H2综合知识能力2-1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能够将其用于分析传媒与社会的关系及问题;掌握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能将其用于传媒业务问题的解决;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针对实证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第2、3、4、13、14、15章H2-2理解新闻学的概念及其在具体领域的体现,能对传媒基本业务进行分析和处理。第2、3、4、13、14、15章H3实践应用能力3-1能够在传播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第5、6、7、8、9、10章H3-2能够对各种国内外的舆情信息加以甄别、整理和加工,从而为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建议。第5、6、7、8、9、10章H3-3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传播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第5、6、7、8、9、10章H究能力。3-4不仅具有创新意识,也要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第7章H4专业能力4-1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第13、14、15章H4-2结合新闻传播理论,具有在传播手段和工具的创新方面进行合理开发、设计、规划和执行的能力。第11章H4-3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基础。第12章H4-4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第5、6章H4-5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相关业务问题分析等。第5、6章H5沟通表达能力5-2为适应传媒市场变化,应具备所必需的沟通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第10章H6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6-1掌握基本道德与法律知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第1章H6-2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第8章H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导言(支撑课程目标第1、6条)第一节网络舆情概念一、舆情概念辨析(一)“舆”“情”及“舆情”的字义考证(二)舆情的概念(三)舆情的主客体关系二、网络舆情的概念三、网络舆情的中国特色(一)两个舆论场的割裂与互动(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化表达(三)社会转型期的焦躁情绪与非理性表达第二节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一、网络舆情的特征(一)自发性(二)指向性(三)时效性(四)情绪性(五)片面性二、网络舆情的类型(一)涉事主体(二)社会类别(三)事件发生范围(四)事件发生领域(五)事件性质教学要求:了解舆情、网络舆情等基本概念,网络舆情的特征和类型以及网络舆情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教学重点:网络舆情概念教学难点: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2章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支撑课程目标第2条)第一节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一、社情民意()社情民意的内涵(二)社情民意的表现形式(三)社情民意的类型(四)社情民意的现实价值二、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相互影响(一)网络舆情对社情民意的反映(二)社情民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三、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转化(一)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互动(二)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的转化方式第二节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一、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心理(一)网络舆情中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二)网络舆论中的社会心理产生的特点(三)网络舆论中的社会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二、在网络舆情中如何引导社会心理(一)社会管理者要重视并正确对待网民意见(二)运用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论(三)培养意见领袖(四)倡导网民自律(五)强化媒体“把关人”作用第三节网络舆情与谣言一、网络谣言的内涵和特点(一)网络谣言的内涵(二)网络谣言的特点:1、内容广泛;2、传播迅速;3、迷惑性强;4、破坏性强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一)损害政府、机构名誉,侵犯公民声誉和合法权益(二)败坏社会风气(三)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三、网络谣言的成因和演绎过程四、网络谣言的治理第四节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一、意见领袖概述二、网络意见领袖的构成、产生和作用三、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一)正确对待网络意见领袖(二)培养网络舆论领袖(三)依法引导和管理意见领袖教学要求:探讨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网络舆情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生机制如何。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2、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与谣言;2、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3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支撑课程目标第2条)第一节网络舆情传播源一、传统媒体(一)现场记录和传播:做好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描述,是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功能。(二)新闻报道推动舆情演变二、网络媒体(一)聚合传统媒体信息(二)聚焦引发网络舆情(三)互动推演舆情:1、显性指标:点击率、转发量、评论数、点赞数;2、隐性指标:引发线下行动三、个体网民(一)围观式参与传播(二)自媒体“大V”传播(三)网民参与评论四、舆情当事人(一)表达权利诉求:主动寻找传统媒体行使权利表达。(二)配合媒体互动传播:利用网络媒体来推动网络舆情的衍变第二节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一、新闻资讯门户平台(一)快速报道聚焦效应(二)了解用户的基本属性和行为状态二、互动社交平台()搜索信息主动关注(二)发布信息扩散传播(三)互动讨论推动舆情三、移动社交应用(")圈子化的封闭信息传播(二)现场化的快速报道教学要求:理解网络信息和网络舆情在共享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呈现出各自在政治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差异形态和不同机制。教学重点:网络舆情传播源。教学难点: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4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支撑课程目标第2条)第一节网络舆情的正向效果一、网络舆情正向传播效果的表现(一)积极事态扩大化(二)消极事态转向化二、网络舆情产生正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一)”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二)主流媒体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增强第二节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一、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表现(一)网上出现舆论“一边倒”现象(二)煽动性言论处于主导地位(三)民众质疑之声高涨(四)猜测性虚假信息泛滥二、网络舆情产生负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一)网民存在的负面心态(二)相关部门舆情控制力弱三、网络舆情负面效果在传播时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一)次生舆情效应(二)水葫芦效应(三)多棱镜效应(四)断绳效应(五)涟漪效应第三节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一、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典型案例一一“乌坎事件”二、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原因1、同类舆情再度被翻炒2、其他爆点的出现3、舆情切割不彻底三、网络舆情效果多次反转现象的应对措施1、建立负面舆论反转机制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利用舆论监督的倒逼机制改进工作3、掌握信息源、掌握主动权4、整合力量,建立舆情处置统一战线教学要求:理解网络舆情是正向传播还是负向传播,抑或正负反转,不同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舆情应对的策略与方法。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的正向效果;2、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教学难点: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5章网络舆情检测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3、4条)第一节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一、数据采集基本技术(一)网络爬虫(二)网页去重(三)分布式技术二、数据采集原理三、数据采集常用方法(一)网页搜索策略1、广度优先搜索策略2、最佳优先搜索策略3、深度优先搜索策略(二)网页更新策略1、历史参考策略2、用户体验度策略3、聚类抽样策略第二节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一、数据分析基本技术(一)全文检索技术(二)文本挖掘技术二、数据分析原理(一)全文检索技术原理(二)文本挖掘技术原理三、数据分析常用文本挖掘算法(一)文档聚类(二)文档分类(三)自动文摘第三节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一、数据可视化技术介绍二、数据可视化原理三、数据可视化常用工具(一)Tableau(详见下页)(二)R语言(三)Processing(四)D3第四节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一、大数据的由来二、大数据的特征三、大数据对舆情的价值和影响四、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五、大数据下的解决方案(一)加强大数据技术平台的建设(二)引进培养大数据人才(三)加强各数据渠道的合作,制定量化体系指标教学要求: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相关的基本技术原理,把握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对于网络舆情监测的影响。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2、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2、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6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支撑课程目标第3、4条)第一节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一、网络舆情监测的特点及优势(一)网络舆情监测的特点(二)网络舆情监测的优势二、网络舆情的需求主体(一)党政机构(二)企业单位(三)社会组织(四)社会名流三、网络舆情监测的不同要求(一)侧重媒体热度(二)侧重负面信息(三)侧重具体评价(四)侧重公众情绪(五)侧重具体案例(六)侧重舆情数据(七)综合舆情需求四、网络舆情的需求调研(一)了解需求对象的业务(二)了解需求对象的服务方向(三)确定舆情需求清单(四)对需求的动态把握五、舆情监测的原则(一)需求导向(二)客观真实(三)技术优先(四)服务至上第二节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一、站点筛选二、信息采集策略(一)自主采集(二)数据推送第三节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一、设置关键词二、设置系统栏目三、设置专项事件四、发现微博热点五、敏感信息预警第四节舆情信息的搜集一、舆情案例的搜集二、舆情观点的搜集(一)容易形成网友聚集热议的门户网站(二)在具有代表性的微博账号下搜集记录网友观点的信息(三)论坛观点搜集(四)媒体观点搜集(五)在线调查搜集公众观点三、热词词频的统计四、一般信息数量的搜集五、其他信息的搜集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活动的基本流程、方法和原则。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信息采集;2、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教学难点:1、舆情信息的搜集;2、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机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7章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支撑课程目标第3条)第一节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一、立足全局二、及时准确(一)及时(二)准确第二节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木程序一、信息甄别(一)舆情与谣言(二)真舆情与伪舆情二、信息汇总与分类(一)信息汇总(二)信息分类三、趋势与走向判断(一)把握舆情热点和社会热点(二)把握舆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注重反映思想及情绪内容(四)对网络舆情的走向做出判断四、形成对策建议,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一)形成对策建议(二)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五、总结规律,形成案例数据库六、矫正与纠偏第三节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一、技术分析与人工分析(一)技术分析(二)人工分析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一)定量分析提供数据(二)定性分析提供判断三、日常研判与即时研判(一)日常研判(二)即时研判第四节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系一、舆情分析与研判指标的要求(一)适用性(二)可测性(三)代表性二、具体指标教学要求:学习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掌握社会舆情的阴晴变化,进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有效应对与引导。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2、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程序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2、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8章网络舆情报告(支撑课程目标第3条)第一节网络舆情报告概述一、网络舆情报告的目的和作用二、网络舆情报告的分类(一)社会网络舆情报告和客户网络舆情报告(二)网络舆情简报、网络舆情专报和网络舆情快报(三)思想反应类网络舆情报告、对策建议类网络舆情报告和专题分析类网络舆情报告(四)网络舆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月报和网络舆情年报第二节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一、网络舆情报告的原则二、网络舆情报告的要素(一)网络舆情专报(二)网络舆情日报/周报(三)网络舆情预警专报(四)行业网络舆情报告三、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一)选题要求(二)内容要求(三)材料要求(四)格式要求第三节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一、网络舆情报告的常用结构(一)并列式结构、(二)倒金字塔形结构二、网络舆情报告的标题(一)网络舆情报告标题的要求、(二)网络舆情报告常用标题的类型三、网络舆情报告的摘要四、网络舆情报告中的图表教学要求:学习用网络舆情报告的形式简洁明晰的形式呈现纷繁复杂的舆情,帮助我们认识舆情并在需要时确定着手实施舆论引导的策略。教学重点:网络舆情报告概述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2、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9章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支撑课程目标第3条)第一节分发与报送的概念和意义-、分发与报送的概念二、分发与报送的意义(一)有利于畅达民意,建立沟通桥梁(二)有利于舆论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三)有利于化解危机,缓和矛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第二节分发与报送的基本要求一、报送的基本要求(一)时效性(二)准确性(三)客观性(四)持续性二、分发的基本要求(一)高效快捷(二)按需精准三、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关系(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二)时效与时机的关系(三)短线与长线的关系(四)报喜与报忧的关系第三节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渠道一、分发与报送的主体(一)政府机构(二)新闻媒体(三)信息报告员(四)公众二、分发与报送的载体第四节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方式一、摘要方式二、专题方式三、综合方式教学要求:掌握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的方法。教学重点:1、分发与报送的概念和意义;2、分发与报送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1、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渠道;2、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方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10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支撑课程目标第5条)第一节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一、理念:尊重理解民意,妥善解决问题二、行为:及时准确发声,坦诚平等沟通三、方法: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第二节网络舆情应对思路一、网络舆情应对指标(一)响应速度、态度和层级(二)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公信力(四)动态反应(五)建立问责机制(六)网络沟通技巧(七)善后处理二、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应对1、网络舆情的潜伏期:建立预警2、网络舆情的升温期:防止蔓延3、网络舆情的爆炸期:平稳态势4、网络舆情的平息期:重建信任第三节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一、发声技巧:快报事实,慎讲原因二、沟通技巧: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三、媒体利用技巧:设置网络议程四、谣言控制技巧:斩断源头,依法惩处五、观点引导技巧:团结和培养意见领袖第四节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一、预防与应急并重二、疏导为主,管制为辅三、治标更要治本教学要求:学习引导网络舆情主体正确认识和评价舆情事实,使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平息并朝着和谐有利的局面发展,消减网络舆情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重新建立和塑造网络舆情客体的形象和公信力等。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2、网络舆情应对思路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2、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11章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支撑课程目标第4条)第一节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一、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价值(一)网络舆情信息价值的概念二、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实现(一)对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社会价值实现1、网络舆情信息提供民情民意真实样本2、网络舆情信息辅助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一)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实现1、网络舆情信息协助企业进行品牌公关2、网络舆情信息辅助企业制定经营决策和管理客户关系(三)对于个人的价值1、网络舆情信息承载公民权利表达与维护2、网络舆情信息协助个人声誉管理三、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信息价值变革第二节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一、什么是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一)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概念(二)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特性二、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特点和主要环节(一)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特点(二)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主要环节三、网络舆情产业的价值创造和经营模式(一)网络舆情主要环节价值创造(二)网络舆情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第三节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一、网络舆情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一)网络舆情产业兴起的契机(二)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历程二、现有网络舆情机构的类型(一)政府主导类(二)软件技术类(三)科研院校类(四)媒体类(五)其他类三、网络舆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教学要求: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把握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脉络,明确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思考创新业务模式。教学重点: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2、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12章网络舆情的管理(支撑课程目标第4条)第一节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第二节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一)控制网络准入(二)管制信息内容二、行政管理三、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一)服务者自律(二)用户自律四、网络管理的技术支持五、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一)加强重点网站建设(二)加强政府的网络沟通能力第三节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教学要求:学习对网络舆情进行宏观和常态化监管和控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学重点: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2、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13章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支撑课程目标第2、3条)第一节突发事件概述一、突发事件的内涵(一)自然灾害(二)事故灾难(三)公共卫生事件(四)社会安全事件三、突发事件的特点(一)突发性:出人意料,随机性与偶然性。(二)危机性(三)破坏性(四)不确定性(五)连带性第二节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一)主体的广泛性(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客体的复杂性二、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的关系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类型(一)自然灾害类网络舆情(二)事故灾难类网络舆情(三)公共卫生事件类网络舆情(四)社会安全事件类网络舆情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一)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二)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三)影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一、危机与危机管理(一)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区别(二)危机管理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体制(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机制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估(一)风险评估过程(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的方法(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预案(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预案的原则(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预案的内容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善后处置(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后续影响监测(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化解教学要求:学习通过网络舆情了解民众对突发事件以及诱发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的态度和看法。教学重点:突发事件概述教学难点:1、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14章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支撑课程目标第2、4条)第一节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一、国家形象概述(一)什么是国家形象(二)互联网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二、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传播(一)网络舆情对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二)网络舆情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了挑战三、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一)网络舆论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二)境外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第二节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一、网络舆情与政府形象(一)政府形象概述(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三)网络舆论中塑造政府形象二、网络舆情与社会组织形象(一)组织形象概述(二)一般特征(三)网络舆情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三、网络舆情与企业形象(一)企业形象概述(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三)网络舆情与企业形象塑造第三节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一、网络舆情与城市形象(一)城市形象的含义与构成(二)网络舆情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二、网络舆情与民族地区形象第四节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一、个人形象概论二、网络舆情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三、网络舆情与重要的个人形象(一)网络情与领导人形象(二)网络舆情与领导干部形象(三)网络舆情与企业家形象(四)网络舆情与社会名人形象教学要求:了解网络舆论对自身社会形象的影响。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2、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2、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第15章网络与与政府决策(支撑课程目标第2、4条)第一节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一、国家形象概述(一)什么是国家形象(二)互联网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二、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传播(一)网络舆情对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二)网络舆情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了挑战三、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一)网络舆论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二)境外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第二节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一、网络舆情与政府形象(一)政府形象概述(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三)网络舆论中塑造政府形象二、网络舆情与社会组织形象(一)组织形象概述(二)一般特征(三)网络舆情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三、网络舆情与企业形象(一)企业形象概述(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三)网络舆情与企业形象塑造第三节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一、网络舆情与城市形象(一)城市形象的含义与构成(二)网络舆情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二、网络舆情与民族地区形象第四节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一、个人形象概论二、网络舆情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三、网络舆情与重要的个人形象(一)网络情与领导人形象(二)网络舆情与领导干部形象(三)网络舆情与企业家形象(四)网络舆情与社会名人形象教学要求:了解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勾连。教学重点: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2、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教学教学手段:讲授、翻转课堂作业形式:课外阅读、线上/线下作业四、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融入点讲课时数实验时数实践学时上机时数自学时数习题课讨论时数第1章导言第1节网络舆情概念第2节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第3节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与运2科的关系行规律;第2章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第1节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第2节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第3节网络舆情与谣言第4节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与运行规律;2第3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第1节网络舆情传播源第2节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第3节网络舆情传播渠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与运行规律;2第4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第1节网络舆情的正向效果第2节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第3节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正向、反向效果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传播效果的反转。2第5章网络舆情检测技术第1节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第2节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第3节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第4节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相关的技术原理与网络舆情监测、搜集活动的基本流程、方法,把握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及其对网络舆情监测的影响,最终能将舆情监测技术用之于实际的舆情监测活动。22第1节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第2节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笫3节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相关的技术原理与网2程第4节舆情信息的搜集第5节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机制络舆情监测、搜集活动的基本流程、方法,把握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及其对网络舆情监测的影响,最终能将舆情监测技术用之于实际的舆情监测活动。第7章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第1节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第2节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程序第3节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木方法第4节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此外,还要掌握网络舆情报告的撰写能力,并熟悉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流程。22第8章网络舆情报告第1节网络舆情报告概述第2节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第3节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此外,还要掌握网络舆情报告的撰写能力,并熟悉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流2程。第9章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第1节分发与报送的概念和意义第2节分发与报送的基本要求第3节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渠道第4节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此外,还要掌握网络舆情报告的撰写能力,并熟悉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流程。2第10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第1节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第2节网络舆情应对思路第3节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第4节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此外,还要掌握网络舆情报告的撰写能力,并熟悉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流程。2第11章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第1节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笫2节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第3节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2响;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经营方法第12章网络舆情的管理第1节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第2节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第3节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经营方法2第13章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第1节突发事件概述第2节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第3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2第14章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第1节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第2节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第3节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第4节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引导。2第15章网络与政府决策第1节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第2节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第3节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能力,从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地应对2与引导。合计306总计36五、实验(上机)项目无实验(上机)环节六、教学方法课堂式教学:本课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基于课程视频资料的自学和课后作业。授课过程应能灵活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研讨活动。由教师提供研讨问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下准备,此后进行课上研讨,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七、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考试形式:开卷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指标点)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占比()成绩课堂提问作业测评平时测试实验报告课程报告课程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总比(%)课程目标1(指标点1-3)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枳极性和课堂案例分析的能力10课程目标2(指标点1-2)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课堂案例分析的能力10课程目标3(指标点1-4)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回

    注意事项

    本文(《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