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论苏东坡诗词的旷达风格V2.docx

    • 资源ID:6753414       资源大小:51.1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苏东坡诗词的旷达风格V2.docx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论苏东坡诗词的旷达风格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宋体四号)班级居生学号姓名指导老师二。二二年九月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大部分的文人都曾遭遇过挫折,但面对挫折时有的人满腹牢骚,有的人悲观绝望,有的人从此归隐深山不再理会世俗。与之相比,苏轼的遭遇更加惨痛,但他仍然能用旷达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始终心怀热爱,为民做事,关注现实生活。然而苏轼的旷达又是与众不同的,他在保持旷达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济世安邦的理想而奋斗;他虽渴望归隐,但又未真正地厌弃社会现实;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坎坷中寻求快乐与希望,最终形成了一种与常人迥异的、超脱于常人的旷达之风,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生活中,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不屈之气。苏轼超然、高傲、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和他的诗作,在当时乃至后来的文坛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苏轼旷达逆境不屈目录一、绪论1(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三)文献综述1二、苏轼旷达风格中不屈因子的具体呈现2(一)黄州时期诗词中的不屈表现2(二)惠州时期诗词中的不屈表现2(三)脩州时期诗词中的不屈表现3三、苏轼旷达风格中不屈因子的形成原因5(一)正面思维5(二)坚持真理5(三)贵族气质6四、不屈因子对苏轼旷达风格的塑造7(一)力量的增强7(二)自信的提升7(三)境界的升华7五、苏轼达观不屈中的逆境重生9(一)人间有味是清欢9(二)九死南荒吾不恨9(三)身如不系之舟10111213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一、绪论(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苏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门对象,但就其诗词风格的研究而言,前人的研究大都是围绕苏轼的旷达风格展开,而忽略了旷达中是包含不屈的,是有抗争精神的。自古旷达的文人有很多,庄子的旷达是脱离世俗,向往绝对自由的逍遥游;而苏轼则认为:“旷达是对政治斗争中失败的超越,是对是非、得失、荣辱的超越;是一种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的反映;是超越后对人性、人生的反思与发现,是一种超越束缚,返归本性的生活态度。而不是对人世的游戏与放纵,也不是可笑的疏狂与玩世的潇洒。”而他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中奋发图强,最终使超然旷达成为“东坡精神”的精髓。而这种旷达自适而又夹杂着不屈的“东坡精神”,便成为了他面对政敌时最有力的武器。对苏轼旷达风格中的不屈因子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苏轼,同时也能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人生启示。(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此章节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梳理前人对苏轼的研究;第二章主要介绍苏轼在黄州、惠州、脩州三个时期的诗词中不屈的具体表现;第三章是研究苏轼旷达风格中不屈因子的形成原因;第四章是研究不屈因子对苏轼旷达风格的塑造;第五章论述了因为不屈,诗人的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三)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现状主要是研究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总体上分析苏轼诗词旷达风格,如杜安成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蒋扬帆旷达:东坡词的本质风格等,其中杜安成的论文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分析了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展示了苏轼诗词狂放不羁、俊逸豪丽、超然物外、同化自然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苏轼诗词旷达的原因。2 .国外研究现状韩国檀国大学副校长、国际语学院院长安熙珍教授、四川轻化工大学中文系教授万SPaCCD分别从东亚、欧美的角度梳理评述苏东坡的海外影响。安熙珍称,欧苏手简早在高丽王朝时期已经出版发行,朝鲜王朝成为文人学习欧苏文章的必读文献。朝鲜王朝诸多文人学者拜读欧苏手简,学习欧阳修、苏东坡的文笔和人品。二、苏轼旷达风格中不屈因子的具体呈现黄州、脩州、惠州是苏东坡贬官之地,也是他一生中遭受磨难,身处最黑暗、最惨淡的时期。然而“千秋功业,玉汝于成”。对于百折不挠、愈战愈勇的英雄人物来说,苦难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一)黄州时期诗词中的不屈表现苏轼刚刚被贬黄州,就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黄州有这么多好吃的,正好解决了“平生为口忙”这个难题,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诗人这种对口头幸福的关注,正是他对政敌们的迫害之举做出的精神抵抗,表现出了苏轼坚贞不屈的人格风骨。被贬到黄州后,苏轼的处境虽然艰难,但他却没有向政敌摇尾乞怜,他在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中说“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形容虽似丧家狗,未肯叫耳争投骨。”这是何等的态度凛然,铮铮铁骨啊,就连纪的也评价他是“排宕兀傲,奇气纵横”。红梅三首其一“怕愁贪唾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表面是写梅花不肯随俗,但实际上是诗人借梅花抒发自己旷达的胸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也是借物抒情,表面是在写海棠的生长环境恶劣,刻画海棠高洁、清雅的品格,其实是诗人用海棠来比喻自己,感慨自己的经历和表明不会因为被贬而改变自己道德品质的高尚情操。“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名花、诗人两相辉映,把那股不屈的力量和潇洒的气质描绘得惟妙惟肖。苏东坡从朝廷要员变成戴罪之身,经历了天上地下的落差,但他仍能笑傲人生。他能放下官员的体面,和当地的农民们一起耕田种地;没有文人雅士往来,就和农民交朋友。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拄竹杖、穿草鞋,风雨无阻,从容前行,苏轼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与风雨搏斗、笑傲人生的轻松、愉悦和豁达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更进一步,从眼前的风雨,延伸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强烈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无畏和超然情怀。此外,东坡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定风波有所相似,首二句写了夜晚的东坡景色静美,然而后两句却一转笔锋:“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坡路坎坷,但仍曳杖前行,表现了诗人遇逆境却不畏艰难的坚毅精神。(二)惠州时期诗词中的不屈表现苏轼贬惠州时,他本以为惠州是一处毒瘴横行之地,却不曾想迎接他的是景色如画的山川河流,他不禁发出“海山葱花气佳哉”的赞叹,作为一个刚被贬谪之人,能立刻消除政治上的挫败感,这是何等达观通透的人生境界。南下途中,朝廷多次改贬,但他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很平静。千里迢迢,鞍马劳顿,历经磨难却依旧不改达观之音:“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会须一洗黄茅瘴,未用深藏白疑巾”(赠清凉寺和长老)。面对险滩急浪,悬崖峭壁,他十分坦然,惶恐滩上的惊涛骇浪也不过那么回事,不就是人生的一道坎吗!不仅如此,他还高唱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表面上是在描写一个吃货,但实际上却是东坡在苦中作乐,苏轼被贬惠州之时已年近六旬,换做是其他人在晚年有此遭遇,势必会痛苦伤感,东坡却不向挫折屈服,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依旧热爱生活。这种超脱的态度,不只是对苦难现实的回避,更是对现实意义的强烈反抗。而他的纵笔诗更是超然洒脱:“白头萧萧清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当时的宰相章惇看见此诗之后勃然大怒,贬谪是想让苏轼吃苦受难,挫挫他的锐气,从而屈服。哪承想苏轼偏不,他偏说他在这吃得好、睡得好,表面是开朗,骨子里却是倔强与桀瞥不驯,也因此苏轼被贬到了更偏远、更艰苦的脩州。在惠州时苏轼还作了一首迁居,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已经有了安居委命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黄州、惠州以及后来的僧州都出现过,这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他面对再次贬谪时已经很坦然了,不过是再一次向东迁徙而已,何不欣赏接受,只把它看作普通的搬家罢了,这是何等的气量。再看他在惠州所作的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新酿桂酒、江郊,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多姿多彩,又是赏花、又是酿酒、又是垂钓,试问有几人能有此境界,尽管生活和敌人都以痛吻之,但苏轼仍能报之以歌,用美好和积极的心态去和磨难抗衡。在惠州的最后一年,苏轼在答范纯夫十一首之十一也曾说道:“我已经把这个地方当作我的家,而且这里的人也都来劝我,就在这里颐养天年吧。”在短短几年内,苏轼在惠州的日子又重新回到了平静详和的状态,这种随遇而安、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于敌人来说也是一种武器。(三)僧州时期诗词中的不屈表现脩州在当时来说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但苏轼在还没有被贬海南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并且经过一贬再贬,苏轼已经练就了荣辱不惊、处事不变的“坡仙”本领,所以他只是欣然背上行囊,踽踽独行,康然奔赴脩州。在脩州,他作了纵笔三首。其一云:“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诗人通过自嘲衰老,情绪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伤感之事有着超然达观的心态。其二云:“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对于曾经身居高职的苏轼来说,落到这种境地无疑是不幸的,但他却不自嗟,反而用旷达的胸怀掩盖内心的不平,暗自和不公作斗争。其三云:“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月番吾。”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和脩州人民深厚的感情,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虽谪居蛮荒之地,但仍然能与生活环境和谐相处,这是非旷达之人不能为的。他还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吾乃闻)。此诗描写了诗人虽身处荒僻之地,但人民都爱他、敬他,逢年过节还会给他送酒送肉,过的好不快活,谁又能将他怎么样呢?对于政敌的残酷迫害,依旧不改他那豪放不羁、傲岸不训的个性。在借耳书是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对自身不幸命运的升华概括,进而实现内心的超脱,并将其有限的人生寄托于无限的宇宙之中,最终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超脱。三、苏轼旷达风格中不屈因子的形成原因(一)正面思维正面思维是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能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思考和行动,从而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苏轼的正面思维体现在他不是纯粹地否认痛苦和悲伤,一味追求旷达超脱,而是他向来都承认自己艰难的处境、悲凉的心境,但在这种境地下,他总能绝处求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把苏轼的正面思维归纳为两点:“活在当下”和“热爱生活。”1 .活在当下苏轼正面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活在当下”。在古代,大部分文人只能通过仕途一展抱负,但如果官场失意,剩下的一生只剩郁郁不得志,最后凄惨度过,甚至有人因为忍受不了屈辱而寻死觅活。而苏东坡在面对高开低走的仕途生涯时,却能坦然接受。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虽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他能够及时调整自己,不拘泥于过去,直面挫折,这才使他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哲理名句。如果苏轼没有直面痛苦的勇气,而是整日活在悲伤里,那么他就无法在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中,寻找到活着的意义和乐趣。2 .热爱生活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热爱生活”,苏东坡在人生的艰难时刻,却总能发现生命的广阔,他用美食、美酒、美景、诗词、交友来充实他的贬谪生涯,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差点被选为宰相的政坛新秀到人人避之不及的戴罪之身,说他的生活已经深深跌入谷底也不为过,但他却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没有钱就自己耕田种地养活家人;没有吃的就自己发明;想喝酒就自己酿;没有朋友就到地里田间听农民讲故事。这得有多热爱生活,才能在这样的处境面前,表现得如此乐观积极。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即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用这句话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才能不被苦难打到,一直笑对人生。(二)坚持真理古往今来,为官做事都要谨慎,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敢于直言犯上的,不是傻就是正义。而苏轼这位百年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自然不是笨蛋,他不过是在推行“利民”之道,才会有“直言犯上”的行为,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被贬得如此之惨。比如,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候,苏轼就毫不避讳地向宋神宗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变法过于激进,伤害了百姓的利益,但苏轼人微言轻,不仅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因此被贬出了京城。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上次“直言犯上”的前车之鉴,苏轼以后应该会谨言慎行,懂得明哲保身。神宗死后,司马光得以重新掌权,按理说,苏轼同为保守派应该要时来运转了,但事实却与之大相径庭。司马光主张全盘废除新法,这时苏轼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经过施行,新法还是有可取的地方,不必要全部废除。结果因为这件事和司马光政见不合,无法留任京城,苏轼不得不主动请辞。就因为自己为民着想的“直言犯上”,把新旧两党都得罪了,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无畏流言蜚语,就算被排挤也不献媚,只坚持心中的真理,这种不卑不亢的精神就是苏东坡反击的武器,谁都不能将它磨灭。这两次都是政治上的斗争,掌权者只会利用权力压人,手段实在是算不上光明,也不是真理的探讨方式,所以苏轼怎么可能向强权屈服呢,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苏轼宁愿丢了官职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会动摇。在苏轼的从政生涯中,无论身处何种职位,始终都坚守着为民谋利的本心,同时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正廉洁,以清正廉洁为己任,这是一个官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三)贵族气质苏轼的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都是乐善好施之人。苏东坡出生时,曾祖和祖父仍然健在,曾祖为人,让苏家门风极佳,而祖父苏序性格豪爽、慷慨大方、不求名利、不拘小节,他们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出身于这样的文化家族,自然是家教极好,而且自幼就受母亲程氏熏陶,他的父亲苏洵虽少言寡语,大器晚成,但却是一个非常正直之人,时常以自身为例勉励孩子学习。少时的苏轼就天资过人,十多岁便写出“人能破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蛋”这样的警句。苏轼从小就喜欢游山玩水,但也会帮着家里人做农活,所以儿时的山水、田园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记忆。从小就体验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这为苏轼从政之后体恤爱民、热爱生活、重视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成年之后的苏轼,依旧秉持着优良的天资,年仅21岁就考中进士,并且深受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也是从此苏轼的名气在京城渐渐显露。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诗、词、散文、书、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诗歌方面:苏轼是宋诗的最高代表,有2700多首诗,与李白并称为“两谪仙”;词作方面:在花间外另创新体、豪放派,自是一家,有三百300多首词;书法方面:苏轼的寒食帖名列天下第三行书,擅长写行书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擅长画墨竹,首倡传神写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注定了他的一生都不会平凡。为官之后仕途虽坎坷不平,但他有“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园乞儿”的气概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傲。苏轼生而有翼,自不甘心匍匐于地。四、不屈因子对苏轼旷达风格的塑造具有坚韧性格的人,人生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古往今来,凡是能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有信念的。没有人能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的一生充满了变数。苏轼的人生就是如此,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却没有被挫折打倒,反而是昂首阔步,获得了许多人的赞誉。(一)力量的增强自古旷达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每个人的旷达却又不完全相同。有人说庄子旷达:“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于天地间,就像白色骏马一跃而过的缝隙,很快就结束了。而苏轼的旷达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是表现旷达,庄子是追求内心自由,不拘泥于自己生活的时代、环境,不违背自己的内心,感觉像是涓涓细流。而苏轼的旷达中却多了一种倔强和无所畏惧,而且用词更加贴近现实,“竹杖”、“芒鞋”、“蓑衣”都是平常之物,不似庄子,用词虽美却有距离感,所以苏轼的作品读来更加有力度,像是波涛汹涌的洪水。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个“狂”字贯穿了全词,就算头发微白,那又如何?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到那时我一定拉满弓箭,把象征着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可见作者是何等的霸气,一位年过四十的“老人”,想要杀敌报国的豪情一点也不比少年人少,全词铿锵有力,尽显苏轼的狂傲之气。(二)自信的提升苏轼虽屡遭贬谪,但他到一处爱一处,不管到哪里都能和那里的人民和谐相处,这都是苏轼那种对事业始终严正刚强的性格在起作用。因此,就算苏轼一次次被贬,他都能处之泰然,自信地迎接每一次“旅行”。苏东坡的东坡题跋,写得纵横开合、坦荡自信,又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其中一则书赠宗人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铭是苏轼的族人,但生活落魄,苏轼想要帮他但没有钱,只得赠予他一幅书法作品,因为早年驸马李章曾用“五百千”钱买了王夷甫的一幅书法作品,东坡自认为书法不比王夷甫差,让族人不到“五百千”钱千万不要卖,但是要使这件事成为现实,可能要等到五百年后了,他坚信五百年后他的书法定会得到后人的认可。世上难有东坡之才,更难有东坡之自信。而事实证明,无需五百年!(三)境界的升华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不仅仕途不顺,而且年少丧母,青年丧妻,中年丧子。经历这样的挫折磨难,任谁都会心灰意冷,但苏轼还是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不管到哪,都细心了解民情,一心一意为百姓做实事,建堤坝,修河道,护漕运,欣于所遇即为家。在扬州,苏东坡不但重开漕运、废除花会、减免税赋,而且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等传世经典。苏东坡为官期间,恪守官德、以民为本,顺应民意、为民争利,劝耕促织、减役丰财,在改善民生上建功立业。苏东坡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他能调和儒学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而正是这种调和,才让他在春风得意时,积极入世,为天下苍生着想。在人生落魄的时候,苏轼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山水之间,让自己的命运随遇而安,重新回到自己的诗境之中。诗,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盔甲。五、苏轼达观不屈中的逆境重生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在那些被贬的艰难时日中,苏轼并没有堕落,而是顽强的与命运搏斗,这也是他在生命最低谷的时候还能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九死南荒吾不恨”、“身如不系之舟”如此境界高深诗句的原因。(一)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整首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何谓“清欢”?第一,这一句作为全词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全词的“诗眼”。苏轼利用书画素描的方式,把一幅淡雅的山水墨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乍暖还寒、初春迤i三,他通过生动明媚的景物描写进一步阐述出了重要的人生哲理,引人共鸣。第二,苏轼创作此词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他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备受排挤,但却始终不忘为民谋福利,他以利民为乐,有别于那些贪图功名的人,是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第三,这一句在当时的含义是:远离官场的名利与喧嚣,远离对金钱和欲望的追逐,回归自然,体会朴素清贫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不追求刺激的狂欢,着眼享受平凡生活带来的浅浅欢愉,这才是人生中的最大快乐。“清欢”,是一种淡淡的愉悦,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历险恶艰难的仕途生涯以后,所形成的一种“隐逸”的消极心态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东坡先生就是在这世间的烦恼中,找到了一种安宁的感觉,他把这世间的欢愉,化作了一种说不出的美。苏东坡在政坛上屡屡受挫,但每次为官,都能造福于民,纵使身处逆境,心中也有万人。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能做到如此旷达。品尝了世间百态,却没有忘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乐趣,苏轼将这份清欢,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层次。也只有苏轼,能够将清欢修炼到这种程度,即使一千多年过去了,还是如此令人叹服。(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在僧州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这次渡海,是他流放生涯的结束,也是他崭新人生的开始。但世事变迁,过去的事情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余生要去哪里呢?诗人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来描绘出这篇看似平凡,但感情丰富的诗歌。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诗人夜间渡海的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的兴奋之情。苏轼回顾几年来的流放生活,好象“苦雨”、“终风”,终于“也解晴”了。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诗人进一步写海天景色,参横斗转,三更过后,云散月明,只见海阔天空,这壮丽如画的美好景色,究竟是谁在“点缀”呢,亦或是本来就是“澄清”的呢?言外之意是蔡京、章惇一伙当道的“苦雨终风”终于过去了,“云散月明”恢复了澄清的“天容海色”的本来面目,自己终于重获自由,可以北归了。事实上,苏轼在政敌的一度迫害下,也会感到愤怒和不公,但苏轼最终还是挺过了人生的磨难。他在逆境中反思生命的价值,积极探索应对苦难的方法,最终走出了被贬谪的阴影。所以,所谓的“不恨”,实际是包含着深沉的思想斗争,它是对“恨”的疗愈与超越。(三)身如不系之舟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写于苏轼逝世前三个月,当时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苏轼回首人生,大起大落,失意坎坷,一直渴望远离官场的纷扰,但始终未能如愿。他写下这首诗,也算是对他人生的一次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从字面觉得这是一个惨象,心如死灰,但其实这一句的典故来自庄子齐物论,从庄子来看心如死灰的状态其实不是一种惨象,而是达到了淡泊超然的无我之境之后,才能领会到的自然天籁。不系之舟,本是漂泊之象,但舟不系才能出入江海,有新的天地作为。乌台诗案之后的苏轼在常人眼里是不系之舟,从此远离朝堂,漂泊无依,然而反过来看,这也是苏轼跳脱出常规获得人生新境界的开始。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把平生功业和被贬之地划等号,就形成了一组张力极大的矛盾,乍一听荒诞自嘲,但这样写才恰恰能肯定黄州、惠州、脩州对于苏轼的人生意义。代替了生活的沮丧,自我解脱力令人叹为观止。苏轼认为他一生的成就,不是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恰恰是在他人生最悲凉的这三州,为什么苏轼会将这三个地方视为他一生的贡献呢?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考验着一个人的心性和智力,唯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苦难所带来的财富。所以,当东坡回首一生,最想夸耀的,并不是杭州江南的明月,也不是他在朝堂上的地位,而是他在黄州惠州脩州的流离岁月。如果不是这三州的历练和洗礼,我们也不可能见到这样一个登上了文学巅峰的伟大人格。这首诗并没有太多的技巧,通篇描写得极为简练,也很是直白,表面上看来心如死灰,身如孤舟,半生漂泊,一事无成,实则却是平湖惊浪。历史上不少诗人怀才不遇,身如浮萍,他们临终前的诗大多写的是一生意难平,而苏轼既不是恃才傲物式的孤绝,也不是自欺欺人式的逃避,而是消解苦难。再对比东西方,德国的哲学家尼采说“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这是西方人的超然思想,充满了一种对抗性。而更符合东方的哲学智慧是“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苏轼就是这种精神的最佳写照,是消解而非战胜,要用至死不渝的浪漫去渡尽人生的劫难。结语虽然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凄风楚雨,但他总是能戏言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能有今天的文学成就和地位,跟他的不屈精神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不屈服于命运,他才能在黄州、惠州、僧州磨练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三地是他生活最低谷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最丰收的时期,他的言行、态度都担得起不卑不亢之誉,严正刚强和超脱达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是代表他人格与诗词风格的一种最高成就,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正是由于不屈才成就了苏轼,使他历炼出一种由寻求到坚守再到超越的伟大人格,一种身与境协、神与物安、无往而不适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屈让他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了极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磨难造就大贤臣,大风雨成就大风流,大悲欢书写大人生!参考文献1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2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3吕远洋.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诗词人生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学位论文4赵英超.新时期以来苏轼诗词研究之再研究M.陕西理工学院,2014.5李芹香.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D.贵州师范大学,2008.期刊6王利娜.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J.群文天地,2011(5):60-61.7李海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脩州一一从三地作品中看苏轼旷达的历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4):4-6.8陈博惠.能雪魂忠死亦甘一一试评苏轼被贬岭南时期的诗作J.广州研究,1983(1):70-74.9曹方休.从苏诗看苏轼的个性J.成都师专学报,1987(2):32-36.0卢建平.浅论苏轼严正刚强超脱达观的人格在词中的体现J.电大教学,1999:8-11.11雷于怀.头虽长低气不屈一一也谈苏轼在黄州JL东坡文化研究会,2009(5):62-64.12谭淑红.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7):102-105.13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4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IL15吴光正.苏轼与佛禅研究百年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17(4):178-185.16李开慧.浅论苏轼与禅J.戏剧之家,2015(8):218.17刘冬梅,王淑梅,刘鸿达.苏轼诗词意境中的禅意表达和精神体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8):82-85.18邵宇,崔波.苏轼禅诗哲学境界探微J.郑州大学学报,2020(5)94-101÷128.致谢慕然回首,百感交集。相聚于秋,离别在夏。是终点,亦是新的起点。首先,感谢恩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大纲的制定、以及多次修改后的定稿,每一步都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促使我的论文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和导师接触时间不算长,但我由衷的敬佩他,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学术精神、专业素养使我终身受益。得遇良师,三生有幸。其次,我要向大学期间所有的任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这篇论文是我交上的最后一份答卷,这里面少不了各科老师的辛苦耕耘,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最后,我谨向各位教师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各位在我的论文答辩会上给予我宝贵的指导和建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事项

    本文(论苏东坡诗词的旷达风格V2.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