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16单元 近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9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含答案).docx

    • 资源ID:6751698       资源大小:90.1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6单元 近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9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含答案).docx

    第49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2.知道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考点定位】L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与表现。2.国际法的发展和作用。3.西方社区管理的模式、特点和作用。主题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基层治理的加强梳理夯实必备知识1 .专制王权国家背景(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蚪回观念日益显现表现(1)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2)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2 .民族国家背景(1)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2)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3)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4)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经过欧洲各专制壬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图解历史】专制王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3 .基层治理管理的加强(选必1,P105)背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2)表现英国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由自治市自主开支,受选民监督美国乡镇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探究视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一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试答:答案天主教势力衰落(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世俗王权强化;对民族语言的重视,民族认同观念兴起;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观念增强。【拓展深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封建领主贵族的阻挠,城市市民支持王权打击地方贵族,利用王权保护城市的自主权,王权逐渐成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这是民族国家兴起的第一推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商品流通的交通网络,需要保护资产阶级的海外活动,这都需要建立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机器,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根源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后,基督教会在很多国家的统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语言、心理诞生,新教成为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宗教因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越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民族国家在欧洲更加普遍主题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梳理1 .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建立【图解历史】维也纳体系1 - I(维也纳会议)一市划版图 一工恢复旧制 一瓜分殖民地 一维持德意分裂一上德奥起义I-匈牙利起义 一法国二月革命一奠定基础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塞,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确立原则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筑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国际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外交制度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维也纳体系1815年建立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2 .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评价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念阐释】国际法指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指国家在相互间交往的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习惯规则和条约规则的总和,或者是指现代文明国家认为在与其他国家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们具有约束力的特定行为规则的总和。探究强化关键能力视角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材料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试答:答案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等。【拓展深化】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及基本原则(1)发展原因及特点影响近代国际法的原因近代资产阶级运动的重大影响近代局部战争不断使国际法承认国家有战争权学者研究对国际法有巨大推动国家间关系的矛盾影响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发展历程的特点适用主体不断扩大,由主权国家发展为争取独立的民族和其他国际组织,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政治内容发展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门类、涉及细化分支的庞大的体系实施以国际组织为保障,以“大国一致”为原则,确立处理国际关系的诸多原则和方法在演进过程中废弃不合理部分,丰富部分内容,增加新分支(2)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各国不论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有所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同等的责任互不侵犯原则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国,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国,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平等互利原则各国在法律上必须是平等的,在事实上必须是互利的和平共处原则根据国际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对方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实行广泛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民族自决原则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权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当通过和平的方法予以解决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落实(2022山东卷)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部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命题设计聚焦考点近代国际法情境设置万国公法的序言(学术情境)易错排查据序言中“中华为首善之区”“诸国为春秋时列国”“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可看出,当时部分中国人仍具有很强的“天朝大国”观念,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故排除B项序言并没有明确指出要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故排除C项关键能力序言也认为国际公法对中国处理外交事务有价值,故D项正确方法点拨本题解题术语:“这反映了”,首先理解“这"所指是张斯桂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的引句;“反映了”,在理解引句信息的基础上,从深层次合理推论。1. (2022.灵丘模考)14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威克里夫进行的改革运动()A.推动了因信称义理念的传播B.摆脱了天主教对英国的影响C.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观念D.促进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可知,这一改革促进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材料呼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这都促进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时间与材料不符,C项排除。2. (2023合肥模考)1537年颁布的英国秩序、习俗和语言法限制在公共场合使用爱尔兰语;1563年,英格兰与威尔士签订合并条约,要求法院在记录与宣誓时必须使用英语。英国官方这一系列举措()A.强化了英国议会的权威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开展C.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官方限制使用爱尔兰语,强力推广英语,体现了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民族语言在助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没有体现英国议会的权威和城市自治的开展,排除A、B项;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应用与英国的殖民扩张有关,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3. (2023郴州模考)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境内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认了荷兰、瑞典的独立国地位,还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该和约确立了()A.促进德意志统一的原则B.国际关系应遵守的一些准则C.民族自决与独立的权利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近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B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只是承认了德意志境内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1871年德意志才完成统一,排除A项;民族自决不属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没有确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排除D项。4. (2022江门期末)德国剧作家莱辛(17291781年)提出,德国作家对法国戏剧程式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盲目模仿层面,而要建立起具有德国特色的戏剧体系,作品要体现德国民族情感。这一主张()A.体现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B.批判了天主教会神学束缚C.受到俾斯麦统一思想的影响D.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德国剧作家莱辛主张不能盲目模仿法国戏剧程式,而要建立起具有德国特色的戏剧体系,作品要体现德国民族情感,这体现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批判了天主教会神学束缚”,排除B项;俾斯麦统一思想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而莱辛生活于18世纪,排除C项;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而莱辛1781年去世,排除D项。5. (2022.鄂州期末)阅读下面“19世纪末英国地方机构图”。据此可知,当时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伦敦郡郡自治市议会1个议会61个郡议会62个自市会个治议2«伦城会个敦议1城议53个区会5区会 乡议非自市会个郡自治市 议会4个郡议会 33个郡治议270教区议会教区会议A.地方自治体系化和多样化B.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三级政府体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了垂直管理D.地方承担了所有的公共服务功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英国地方机构图”中的内容可知,当时英国的自治机构有多种,也有不同的层次,体现了英国地方自治体系化和多样化,A项正确:材料中的自治机构只有一级或者二级,未体现三级政府体制,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公共服务的类别,排除D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却站在新教国家一方参战,当时法国的红衣主教曾言:“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惟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由此可知,法国参战旨在()A.强化文化认同B.维护国家利益C.促进民族交融D.发起宗教改革答案B解析据“国家不得永生,救赎惟有现下”说明法国参战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故选B项;法国红衣主教的话强调对当下利益的重视,没有涉及文化的认同,排除A项;“法国却站在新教国家一方参战”虽然在同一战线,并不代表其与他们有民族交融,排除C项;宗教改革不是法国发起的,排除D项。2. (2022济南二模)亚瑟王是公元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时亚瑟王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主要是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16世纪传播到英国,排除D项。3.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A.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欧洲语言的书面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和法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现念,故选A项;17世纪左右启蒙运动才传播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项;17世纪宗教改革后欧洲民族国家才逐渐形成,排除C项;拉丁语时期就已经语言书面化了,排除D项。4. 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这反映出()A.法国开始形成近代民族国家B.天主教失去精神独裁地位C.启蒙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D.当时政权注重塑造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法国开始形成近代民族国家”是在13371453年百年战争时期,排除A项;B项“失去”不符合史实;题干并未强调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排除C项。5.法国国王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时期,其设立的巴黎高等法院成为面向整个王国接受个人和团体上诉的机构。1294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以英王爱德华一世拒赴巴黎高等法院应诉为由,宣布没收其在法国的领地。由此可见,巴黎高等法院的设立()A.激化了君主与贵族间的矛盾B.助推法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C.强化了法国国王对抗教会的力量D.推动法国形成分权制衡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只有认同法国最高法院才能在法国享有领地,有利于民族认同形成,故选B项:最高法院的设立激化了法国国王与英国国王的矛盾,没有激化法国国王与本国贵族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王与教会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分权制衡理论是在启蒙运动时出现的,排除D项。6.自16世纪起,法语开始试图改变拉丁语主导法国文化表达的状况。17世纪后期,法语在与拉丁语的竞争中最终获得了法国文化的阐释权。到18世纪,古典法语已经成为通用语言,并以报刊、书籍等形式构建了一个内在统一的“法语文学共和国”。这一现象()A.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开启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答案C解析据材料“法语在与拉丁语的竞争中最终获得了法国文化的阐释权”可知,法语改变了拉丁语主导法国文化的状况,确立了法国法语的民族国家特色,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启蒙运动开启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排除D项。7.近代以来,国际法观念被引入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陈炽意识到: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维护国家的权利,就必须认真研究公法。另一代表人物薛福成认为,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公法确实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准绳,起到了维持国际和平和秩序的作用。材料中两位思想家()A.暗讽了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B.一味依赖国际法捍卫主权C.呼吁清政府官员抛弃华夷观念D.肯定了国际法的积极价值答案D解析陈炽认为公法对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维护国家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薛福成认为公法起到了维持国际和平和秩序的作用,两位思想家都肯定了国际法的积极价值,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暗讽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也无法体现一味依赖国际法捍卫主权,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排除C项。8.1814年10月1日,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齐聚维也纳,召开了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的国际会议,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首相卡斯莱尔、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该会议()A.由大国来协调争端8 .带来了欧洲的和平C.开创国际会议先例D.确立近代外交制度答案A解析据“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在幕后决定“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的秩序是由这几个大国来协调争端,故选A项;材料重点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无法判断之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断本次会议在历史上的地位,排除C项;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只是为了解决当时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秩序的划分,没有规定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进行外交的问题,排除D项。9 .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答案B解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既是近代国标法的实标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之上所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故选B项;标志欧洲开启联合发展新时代的史实是二战之后的欧洲走向联合,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之后欧洲并没有实现长久的“和平发展”,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10.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A.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C.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D.消除了教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答案A解析该规定明确了国家应该拥有的主权,且不受任何形式和借口的侵害,是国家主权和独立原则的体现,故选A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推动西方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衰败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1. 1934年震惊世界的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和南斯拉夫国王在马赛遇刺身亡发生后,国际联盟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负责起草反恐法案。1937年国际联盟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这表明国际联盟()A.促成了国际社会的有序发展B.触及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C.消除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D.集体安全机制得到充分发挥答案B解析题干表明,国际联盟利用国际力量来反对恐怖主义,解决世界公共问题,故选B项;国联成立后,被英法所控制,奉行绥靖政策,排除A项;“消除了”不符合史实,国联操纵在英法手中,欧洲仍然处于中心地位,排除C项;国联规定了彩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排除D项。12. 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根据大会决议,一致确认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所包含的国际法原则,即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上述国际法原则的确认()A.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B.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C.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D.避免了地区间的武装冲突答案B解析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意在制裁、惩罚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的个人并进行追责,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故选B项;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题干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是一战、二战等,排除C项;“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应为“有利于缓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14分)13.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一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材料二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在其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其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后,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融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综合材料谈谈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中得出的启示。(8分)答案(1)条件: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权分立和相互竞争的环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2)内涵: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陶铸国魂,培养尚武精神;坚持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启示: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认同感为前提,要求国家独立以及以民族国家建构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从整合社会力量、抗击外来侵略等角度看,民族主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倡扬理性的民族主义有助于各国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应警惕、抵制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注意事项

    本文(第16单元 近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9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