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4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docx

    • 资源ID:6751693       资源大小:58.1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4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docx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要求】.r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考点定位】L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3.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的特点。主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夯实必备知识战国(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1)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O(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池。(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概念阐释】1 .“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2 .黄册明朝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又称“赋役黄册”,主要是登记人口和土地的档案。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基础,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探究视角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一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试答:答案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控制日益严密。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主题二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梳理夯实必备知识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1 .基层组织秦汉县下设名和里。(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概念阐释】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 .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叁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思维点拨】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二、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特点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发展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思维点拨】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2 .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埴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 .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思维点拨】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探究强化关键能力视角I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材料中国历史上2OOO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设立一些非官方的乡村社会组织机构取代正式的国家机构。这些乡村组织不再是国家基层政权,也没有行政组织,而仅仅是一种地域单位。如宋朝的牌、甲、保,明清时期的乡、都、村等。邻、里、保、甲长等都只是职役,并不是官职。这些乡村组织由当地德才识兼备及家道富有的乡绅担任,负责协助官府办理乡村公共事务。士绅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问题日趋恶化。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纷纷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最终没有获得成功。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乡村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出现的原因。试答:答案特点: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社会动荡不安;民国政府腐败无能;国内改革和革命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知识精英的推动。【拓展深化】中国古代基层管理(1)乡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衰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2)地方治理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控制的作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与乡约教化社会职能三者趋于合一。作用: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视角2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材料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荒政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救灾程序,广泛设立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备荒仓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在养老政策上,颁布各种诏谕法令,承袭了免除老人赋役、赏给老人财物以及提高老人社会地位的种种做法。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民间救助组织蓬勃发展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试答:答案特点: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制度成果;救助对象涵盖各类弱势群体;救助举措全面系统;政府和民间相结合。【拓展深化】全面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落实典题演练(2022黄冈期末)元明清时期,政府建设了大量的粮仓以备饥荒,同时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提倡民间积储粮食。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如表,表明()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城市元朝大都元代通州元代河西务明代顺天府清代北京官仓22个13个14个52个16个义仓4个1个1个6个2个A.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充盈B.自然灾害频发,饥荒盛行C.都城成为救灾备荒的重点D.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命题设计聚焦考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情境设置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表(学习情境)【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材料中的粮仓主要是救济用途,不能体现粮食充盈,排除A项通过粮仓数量无法证实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清时期都城和其他城市的官仓对比数据,无法得出都城是救灾备荒的重点,排除C项关键能力官仓数量明显比民间义仓数量多,说明救济的主体是政府,D项正确方法点拨横向看“官仓”与“义仓”各自的总量及两者的总额差异;纵向着同一城市“官仓”与“义仓”的数量差异。1. (2022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答案B解析根据“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脸、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可得出“案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赋役加重,排除C项:“案比”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2. (2022临汾模拟)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D.维护社会安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对输籍法的表述可知,这种确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可以把隐匿户口强制登记,从而拆析出若干小户,这样就导致户数的增加,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维护社会安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3. (2022龙岩三模)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窕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王守仁在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推行并实践南赣乡约,通过乡约制度加强国家对基层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借助宗法纽带,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不仅仅依靠乡民自治规范社会秩序,排除D项。4. (2022福建长汀县一中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冈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杞县在县治东北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张淮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知县朱廷献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都是由地方政府创办,设置养济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地方统治,故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考核,排除A项;材料强调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而不是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排除B项;材料不存在地方官员与乡绅的比较,得不出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排除C项。5. (2022福建连城一中月考)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根据“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可得出明清统治者重视社会救济,因此派重要官员直接管理,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的政策,而不是官员的个人行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排除C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B.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C.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各朝各代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朝政府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重视户籍管理主要是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D项正确;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抵御外族进攻只是目的之一,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防止人口流动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2. (2022淄博模考)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进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这一举措()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答案C解析汉代在每年八月进行户口调查,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辖区民众的了解,从而使政府更精准地掌握民力,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无法说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中的举措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3. (2022黄泽模考)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答案A解析题干表明国家对百姓的管理,由原来的限定于城乡区域到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说明政府组织能力提升,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府对地方百姓管理方式的变化,而非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交通便利之处原本就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排除D项。4. (2022衡水质检)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答案B解析在宋朝,“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这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且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B项正确,排除C、D两项;材料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排除A项。5. 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宋代的乡约()A.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B.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D.促进了理学正统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他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处理争辩纠纷”“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可知,乡约的贯彻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项正确;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宋代的乡约服务于政府基层管理,没有体现儒家民本思想,排除C项;理学正统地位是官方确立的,与乡约无关,排除D项。6 .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些公共组织()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答案D解析公共组织推广永佃制有利于缓和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出租公共产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B项。7 .(2022大连模考)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8 .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乡约汇集了“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等诸种乡村事务,可以看出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对民众的管理及国家征收赋税,D项正确;“治乡三约”属于地方治理,排除A项;B项是户籍制度,材料强调地方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户籍制度是赋税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两者不能互为补充,排除C项。8 .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常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员、乡绅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这主要说明了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B.社会矛盾的激化C.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D.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呈文已经作为地方社会意愿的证据,开始被制度性地纳入地方行政程序之中,这意味着地方社会在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具备了一定地位,地方社会不断壮大,里老、生员、乡绅对地方事务的参与日益深入,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A、B、D三项所述都无法得出,均排除。9 .(2022茂名模考)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表明中国()A.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濒临崩溃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灭亡D.近代军阀割据现象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可得出,近代以来受西方治理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理念与模式逐步解体,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排除B项;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割据现象,排除D项。10.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多宣讲皇帝的“圣谕”。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A.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加强B.儒学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冲击C.国家权力开始深入了基层社会D.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加强答案A解析从乡约教化到宣讲皇帝的'圣谕",反映出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加强,A项正确;儒学的教化功能增强,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基层组织的控制,而是在基层的影响力,排除D项。11.至正五年(1345年),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问题在休宁县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乃听民自推择廉而干实者委之戒以毋私、毋扰、毋欺”,让这些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民情大悦,歌咏载道”。唐棣这一做法反映了()A.元代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B.官民之间的良性舆论互动C.基层民众注重自我管理监督D.民间社会舆论的主导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分析出唐棣通过疏导社会舆论的压力,缓解了社会矛盾,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休宁县,元代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夸大了唐棣:这一做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休宁县尹唐棣的做法,不是民众,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间社会舆论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12. (2022.南京质检)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德行和见识的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规定()A.提高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B.意在减轻县级政府诉讼负担C.不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D.建立了完善的乡村管理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切小事方许赴官陈告”可知,这一规定强调基层的治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A项正确;B项不属于材料的主要目的,排除;基层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乡村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一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王道到治道材料二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藉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重视发挥乡村地方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2)意义:缓和了基层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对现代地方治理具有借鉴意义。14.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代概况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汉代每年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豪强隐匿人口,户籍信息严重失真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鳌记;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隋唐时期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宋代宋朝时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入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明清时期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沿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摘编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根据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方便征收赋税,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苛。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注意事项

    本文(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4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