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组群逻辑分析报告.docx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组群逻辑分析报告一、项目基本情况(一)学校基本情况我校创建于1960年4月,隶属于广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坐落在广西深圳市安吉大道16号。学校建有教学楼、实训中心、行政楼、学生宿舍、饭堂、标准体育场等,充分满足学生们从学习到生活等全方位的需求。学校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办学目标,按照“学生能力教育面向职业群,学生素质培养面向宽基础”的原则,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现代教学模式。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36人,建筑面积12.97万平方米,开设有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商务五大类共27个专业,在校生近8000人,是一所广西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第二批国家改革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首批五星级学校。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广西壮族民族自治区区级示范专业、“国示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学生培养上,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历史悠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每年招生接近500人,目前专业群在校生达849多人(因大部分学生已升学,不含2017级),毕业生“双证率”达96%。近5年来,专业群职业技能比赛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全区技能比赛一等奖39次、二等奖39次,三等奖32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技能比赛,获得二等奖3次,三等奖6次。比赛成绩在广西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9人,双师型教师33人,实训指导教师8人,外聘专业技术能手12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教师数量适度、素质较高、校企兼容的教师团队。同时,学校持续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并以专家进校专题培训、参加国家与省市各级师资培训、构建系列化校本培训课程为途径,培育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衔接、老中青教师相互交流带动、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上,2014年开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先后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与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学校与合作企业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技术改造等制度,开展共建实训基地、培训基地、订单班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上,专业群校内实训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实训设备总价达到1300多万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企对接、订单培养”的“1+0.5+1+0.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岗位无缝对接”的模块化弹性学习课程体系;实施了基于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做、学、思、评"四环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职业岗位专业素质”为核心的“做考合一,多元并举”考核评价体系;完成了涵盖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学习指南、微课等内容的专业群信息化平台与资源库建设。在国际化合作办学上,2018年7月我校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协商合作办学,签订了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项目合作协议等四项合作协议,并在2019年开始启动中德合作办学。在广西建立了唯一的“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该“培训考试认证基地”占地100O多平米,配置了80多个实训工位,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开设“德国行会班”,开始了德国职教理论与广西职教环境相结合的落地研究与实践。2020年4月,根据我校专业群中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三大优势专业的建设条件,拟申报国家第三批1+X证书(”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数控车铳加工”)制度试点单位。以“1+X”证书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课证融通,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促进校企合作,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认证体系融入到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中,数控车铳加工认证体系融入到数控技术应用课程中,建立课程团队,促进“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相融通,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顺应产业集群发展和专业群建设的趋势,学校拟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组建成为专业群,各专业培养目标如下表所示。表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低压电器与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知识,具备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机电产品维修与检测、机电产品营销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信息素养,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机电设备装调、机电工艺应用、机电设备维修(售后技术支持)、机电设备销售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准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修理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维护、维修、管理、装调及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航天航空、医疗器材、军事工业等行业企业加工制造一线岗位;能够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数控设备装调与维护、数控编程、生产管理,熟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准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商用制冷系统施工、商用制冷系统运行与维护等行业,以及制冷设备维修和冰箱空调制造企业;能够从事制冷与空调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准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模具制造行业及模具产品相关企业,培养从事模具制造、装配、调试、维修、相关设备操作、品质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二)项目建设背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在于是否满足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求,为了鼓励职业院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群,优化学校专业布局,促进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加强融合,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下表所示:表2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发布时间文件名称主要内容2019.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任务,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9.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2019.8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2年,全区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30个左右高水平高等职业专业群和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0个品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1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经过510年努力,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全区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20.9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相互融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依据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水平、就业质量等合理规划引导专业设置,建立退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发布程序。2021.5广西“十四五”产通过试点建设为全区产教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借鉴的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经验,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2021.10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与重点产业精准对接,优先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重点建设70个中职品牌专业和30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主动融入更多新科技、新技术内容,将行业、企业所需职业素养与职业文化要求全程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因此,为了适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办学特色与基础、未来发展规划,项目组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特性、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全面分析“产业链一技术链一人才链”的对接关系,科学、合理构建专业群,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分析,以期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发挥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作用。(三)项目实施阶段基于学校对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项目需求,项目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特性及产业人才需求、产业发展趋势,面向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聚焦行业核心技术,明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全面分析“产业集群一产业链一技术链一人才链”的对接关系,综合分析专业群组建的契合度,得出科学合理的组群模式。具体实施阶段如下:第一阶段:项目需求分析项目组采集学校各专业的基础信息,梳理学校专业现状、特色与优势,明确专业群建设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为后续数据挖掘和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产业画像分析基于政策、本省/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学校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大致产业分析方向。应用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图谱技术,结合行业研究人员(专家)的先验知识,通过对该方向的所有可行产业链进行产业链分析、技术链分析、人才链分析和知识匹配技术,构建各产业领域的核心产业、行业关联纵向产业、中间衍生产业、延伸至各个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技能领域/服务领域及其匹配关联的相关岗位群所组成的完成产业链知识图谱,以实现对各产业领域的产业链经济构成现状的宏观认知,全面了解产业集群及其产业链发展。第三阶段:产业定位分析根据产业分析内容,从产业、学校、专业等层面上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地域、产业结构以及分布规律,根据学校所在地区、专业建设基础、办学层次等,结合专业的产业对接情况和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群构建对接产业及及其详细内涵,框定产业方向与范围。第四阶段:专业画像分析通过学校提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年)等文件,了解学校专业建设基础,把握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对应行业、主要职业、主要工作领域与就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技能、素质)、课程体系(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专业教学资源(师资、实训室资源、项目资源)等,搭建专业画像。第五阶段:专业对接岗位分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学校定位的专业画像及未来规划,利用ERNIE预训练分类模型,对预处理后的专业画像数据和岗位招聘数据进行关联打分,输出关联阈值,实现学校专业定位与行业人才需求的AI匹配。第六阶段:岗位人才大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各地区(省份、经济区、城市)人才需求量、岗位人才工作经验要求分布、不同经验人才的岗位需求量、岗位人才学历要求分布、各学历人才的岗位需求量、不同岗位的薪资水平分布、岗位人才企业规模与企业类型分布等,为学校了解岗位情况提供数据基础。第七阶段:组群逻辑分析基于产业画像、产业人才大数据分析、专业关联岗位等分析结果,从专业对接产业、专业对接专业、专业对接岗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基于人才需求数据分析每个专业所对标的关键岗位,最终形成从产业到技术、从技术到岗位、从岗位到专业的组群逻辑,并得出组群逻辑全景图。第八阶段:分析报告撰写综合以上分析内容,项目组将组群逻辑大数据分析、岗位需求与特征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一整合,按照“以链建群”的思路,按照“产业链一技术链一人才链一专业链”的逻辑,形成一份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可读性的数据分析报告。二、专业群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一)专业群特色优势专业群是按照行业基础和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将办学实力、发展潜力等综合优势明显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围绕核心专业并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也是专业建设走向成熟和现代化的重要过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以机电技术应用与数控应用专业为双核心专业群,包括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聚焦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上中下游。专业群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群拥有一致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群内高级教师22名、中级教师19名、双师型教师33名,实训指导教师8人,外聘专业技术能手12人担任兼职教师,且全部专业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形成了一支教师数量适度、素质较高、校企兼容的教师团队。并与多家企业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能够实现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互促发展。专业群在1+X证书制度试点方面,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贯彻执行“学分银行”制度。专业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整合“政企行校”四方资源,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开发一套可操作性强、普适性好,与高职相关专业“七个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课程体系。在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上,对接广西加工制造产业,实现学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深度对接,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地方产业的发展动态,构建校企共建、共招、共管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群)的产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二)专业群建设机遇1 .政策优势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赋能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广西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加快培育和壮大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一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广西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入全国及东盟创新链、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明确了广西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为广西构建与国内创新策源地的交流渠道、汇聚创新要素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带来了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促进新兴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制造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路径,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推进智能制造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力。2 .产业集群发展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必要条件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产业集群指在一定区域里不同大小的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进行的许多分工合作,所构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生产技术和组织模式快速变化,产业集群效应愈发明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而单个专业培养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相比单个专业,专业群体量增大,适应市场更加灵活,能充分发挥跨专业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综合性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复合型人才支撑。智能制造前景一片大好,四大产业聚集区正在形成。目前,国内的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地区。在政策东风吹佛下,我国正在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区,产业集群将进一步提升各地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环渤海地区:依托地区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核心区域”与“两翼”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北京在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等软件领域优势突出。长三角地区: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相对平衡。珠三角地区:加快机器换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主阵地。其中,广州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建设,深圳重点打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产业制造基地、国际合作基地及创新服务基地。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尚处于自动化阶段,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以先进激光产业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亮点”,发展出了技术领先、特色突出的先进激光产业。3 .利好职教政策为专业群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中职教育从原来的以就业为导向逐渐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肩负着为社会和高职院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职教政策的出台,强化了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并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机衔接、融合发展,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能力,为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与重点产业精准对接,优先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重点建设70个中职品牌专业和30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主动融入更多新科技、新技术内容,将行业、企业所需职业素养与职业文化要求全程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政策的支持为专业群建设发展、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机遇。三、产业宏观与微观分析(一)产业宏观分析为了解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一步论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接的可行性、适配性,为产业微观分析明确方向,现利用PEST经典分析模型,从政治(POIitiCaI)、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IogiCaI)四个维度,对智能制造产业展开产业宏观环境分析。1 .政治因素表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时间文件名称相关内容2022年3月广西机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制造强国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结合自治区现有基础和工业振兴发展需要,确定重点发展十三大机械和高端装备产业,分成三个层次、梯级推进。一是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发挥柳工、玉柴、桂林电缆等龙头企业在装载机、挖掘机、内燃机、线缆领域传统优势,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发动机、电工电器和智能电网产业,实现“高起点”上的稳增长。二是壮大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挖掘广陆数测、柳工农机、桂林橡胶、博世科等行业骨干企业在电子数显量具量仪、拖拉机、空气压缩机、固废处理设备等领域特色,重点培育仪器仪表、现代农林机械、通用机械和先进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实现“特而精”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六大新兴产业,落实中船广西重点项目增量空间,积极开辟机器人、无人机、旅游等领域新蓝海市场,大力探索而向西南、东盟的轨交装备新成长空间,重点培育高技术船舶和海洋装备、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器装备、文旅装备产业以及应急装备产业,实现新赛道中的“加速跑”。2021年7月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促进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4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进智能制造,关键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机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等载体,构建虚立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作为一项持续演进、决代提升的系统工程,智能制造需要长期坚持,分步实施。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2021年“十四五”战略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3月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转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细要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揣化智能化绿色化。2020年1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目录指出,本次修订旨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目录列举了机械、轻工等47个鼓励类行业,鼓励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及园区改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服务、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发展。2019年H月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易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实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广西自治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提出实施机械工业二次创业,以形成广西特色的智能制造体系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两企三城”,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自治区于2017年6月设立了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广西智能制造城”,落子工业重镇柳州。此外,“广西智能制造促进中心”应运而生。广西智能制造促进中心立足柳州,辐射全区,着力破解“智能制造体系繁杂、与企业痛点需求错位、政府引导缺乏抓手、企业投入大见效慢、标杆项目严重匮乏、中小企业急需咨询规划”等推进难题,从企业调研着手,深入做好需求挖掘、咨询培训、展示对接、方案引领、应用驱动、示范培育等工作。智促中心汇聚了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与工信部下属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紧密对接,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院士团队,聚合产业联盟的力量,打造本地智能制造生态,引领企业转型升级。近几年,在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国家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视为高端制造业的一个重点领域,持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并大力扶持相关产业的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更多的企业进行研发、生产和投资智能制造装备,形成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2 .经济因素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迅速扩大。在我国制造行业逐渐呈现出稳定发展趋势的同时,智能制造行业成为驱动我国制造行业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通过试点示范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标准体系建设等多措并举,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央地紧密配合、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发展态势良好,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速度,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逐年攀升,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产值规模约为2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5%o图12015年一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单位:亿元)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增长空间巨大。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但同时又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有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智能制造将为设备和软件行业带来机会,机器人、传感器、工业软件、3D打印等都蕴含百亿甚至千亿的市场容量。根据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将保持15%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8万亿元左右,整体来看,行业增长空间巨大。3 .社会因素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2.0”(电气化)的后期阶段,质量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成本提高。而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有三大途径:提升专用设备效率、提升部件位移效率和延长工作时间。然而,当今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人口老龄化、工资高企等难题,人工模式下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实现途径困难。人口老龄化脚步加快劳动力优势减弱。制造业是人力密集的行业。但是,当前,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自2000年开始我国便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正在朝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7.9%,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5亿。图220102018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人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人口锐减,劳动人口锐减导致人力成本上升。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逐年增长,增速加快;2017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7.43万元/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在第四次制造业转移中,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倾向于向人力成本更低、环保要求更宽松的东南亚国家转移;而部分中高端产业出于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需求出现回归欧美的迹象,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图32010年2017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单位:万元)4 .技术因素当今世界,信息化是鲜明的时代特征。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信息革命正从技术产业革命向经济社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从技术来看,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据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明显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不断增强。202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为76.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从专利申请量来看,中国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2022年9月,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8.1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315.4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152.3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992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5.9万件。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国独占2席,科技创新更加活跃。为了分析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特性及产业人才需求、产业发展趋势,面向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聚焦行业核心技术,明确群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综合分析专业群组建的契合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群模式。下文将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全面分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产业链一技术链一人才链”的对接关系。(二)产业微观分析1.产业链概述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整合。智能制造装备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其中包括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模具等。中游为“装备制造”,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制冷设备等。下游为系统集成及应用,包括系统集成、设备管理维护、生产规划等。具体如下图。图4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总体情况(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上游分析核心零部件涵盖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模具等,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各环中,上游核心零部件为智能制造装备的关键,对外依存度较高,为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机械零部件主要包括轴承、齿轮、高精度机床的核心零部件;模具包括电子、仪器仪表、家电等;电子元器件包括传感器、芯片、高精度数控系统等。比如电子元器件中的传感器,数据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691亿元增至2020年的25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4.1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感器产业在互联网的赋能下日益受到重视。预计2022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增至3150亿元。其次,2021年我国轴承产量完成233亿套,比2020年同期增长32.7%o预计2022年轴承产量将达259亿套。(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中游分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的中游产业为智能制造装备的生产制造环节,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制冷设备的生产制造。其中,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和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是我国智能制造迈入高速发展关键性的一步。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呈现多维升级的新特点。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投身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浪潮中,产业创新链日益完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基础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日益优化,集成应用深化拓展。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13年一2018年数据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19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44亿美元,其中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2.5亿美元,占比达到29.5幅在全球仍扮演者重要角色。图52013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此外,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利好以及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背景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达3270亿元。由于疫情的影响及能源供应限制,2020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市场规模小幅下降,市场规模为2473亿元,同比下降24.4队2021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市场规模恢复增长,达2687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将达2957亿元。(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下游分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的下游产业为智能制造装备的系统集成及应用环节,包括系统集成、设备管理维护和生产规划。在下游应用中汽车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最高,2020年全国智能制造能力水平TOPlO行业中,汽车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水平位居前列;其次为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表42020年全国智能制造能力水平TOPlO行业排名行业1汽车制造业2电子设备制造业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医药制造业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专业设备制造业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金属制品业10造纸和纸制品业另外,智能装备是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物质基础,可应用于产品制造、安装、检测、仓储等多个环节,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产品制造、医疗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家电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食品制造、冶金及印刷出版等领域。2.产业链对接技术链分析上游-核心零部件机械零部件精加工技术机械零部件质维检«1技术电子元鼻件研发/设计技术图6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中,上游产业主要是智能制造装备所需零部件的研发、加工与制造。其重点技术包括研发/设计技术、精加工技术、模具设计技术、模具生产技术、又可细分为机械零部件研发/设计技术、电子元器件研发/设计技术、电子元器件研发/设计技术、机械零部件精加工技术等。精密加工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表面精加工工艺,是现代机械制造过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机械制造与精密加工技术的相关性要求是保证机械制造加工过程的科学性,掌握所有相关事务,有效地满足机械制造,达到预期的产品效果。通过精密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高效益,提高效率和质量。它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相结合,促进两者的发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促进行业的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是我国提高制造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图7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所需要的技术较多,主要分布在研发、装配、操作、维修、售前售后、检测等方面,包括:数控机床设备装配技术、工业机器人装配及调试技术、3D打印设备研发/设计、制冷设备研发/设计技术等。目前.,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促进全球供应链管理创新。在此背景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生产需求持续提高,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环节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着增加这对于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是机遇、责任,也是机会。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工业互联网运维技术设备运维管理技术设备管理忠护图8系统集成及应用的核心技术在设备集成及应用上,涵盖系统集成技术、设备安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