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材料.docx
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材料学科:科学年级:三下时间:2023-2023第二学期三年级(下)教案教学方案及实验方案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根底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我们周围的土壤和“植物和我们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观察与测量等五个单元。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别离的方法。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别离出来等。二、学生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泼,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外表,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外表,而不去研究内在。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三、教学要求与评价1、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进行物质混合与别离操作,能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别离的根本程序进行观察,能根据事实说明物质混合后是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能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方案,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成一两种混合物。2、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准备用于探究活动的足够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废纸、抽气筒等。教师的引导应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能够给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以比拟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学生的感受、思考、表达等都能得以比拟充分地进行。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根底上,知道空气是一种透明的物质,没有一定的开关和体积,但具有质量;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的主要区别;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借助于可见的物质媒介可以发现并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意识到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也可以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3、通过亲历种植、培养凤仙花的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领悟珍爱生命的意义,知道保护花草树木,学会持续地、多方面地对一事物进行观察,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确方法;学会用数据、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简单规律。4、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开展变化,及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认识,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经历对蚕进行养育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能按蚕的不同生长时期进行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拟和测量。能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5、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感受到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的沉浮现象。能按要求设计、制作出简单的小船和“潜艇。6、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鼓励学生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想像并作出自己的解释;鼓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活动,以及对饱和溶液的分析、结晶过程的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开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举和爱好。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3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方案,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平安措施O4 .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5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6 、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7 、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三年级(下)实验教学方案(实验室3单课题实验名称实验类型实验仪器地点周元次室外观察采集土学生实验放大镜、小铲子等校园2壤按实验室课表到器材室领观察土壤里的生学生实验取)物土壤成分分析实验比拟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比拟沙土和黏土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烧杯土壤水搅棒酒精灯蒸发皿(其中烧土壤为演示实验)漏斗、烧杯、水壶、土壤样本等(实验装置由专职老师完成)放大镜,粘土、砂子实验室实验室3实室验3.肥沃的土壤做肥料袋养蚯蚓比拟有无植被土壤的蓄水能力观察果实观察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种植物观察种子萌发观察植物的根观察茎的作用比拟叶及分类叶的蒸腾作用向光性观察花认识一株完整植物固体和液体的分类固体的性质固体的混合和别离固体的沉与浮固体的溶解结晶别离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观察讨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塑料袋、土、水果皮、菜叶、水肥料袋、蚯蚓无植被土壤、有植被土壤、喷壶、水看书或挂图,也可自备植物果实各种植物的种子、放大镜、镜子种子、透明的瓶子、纸巾等先演示后布置学生课后家中完成菠菜和葱等植物的根植物的茎、平底烧瓶、红墨水等各种植物的叶子(学生自备)盆栽植物、塑料袋实地观察一盆靠窗的植物桃花模型绿色开花植物一盆水、橡皮等固体(自备)放大镜、榔头、电池、导线、砂皮黄豆、绿豆、玉米粉、烧杯、天平橡皮泥、土豆、蜡烛等烧杯、食盐、面粉、搅棒热水、盐玻璃杯、绘画颜料、碟子、小树枝(由专职老师提前准备)教室实验室实验室实验室实验室教室实验室实验室456789103.体认识液比拟不同液体性质学生实验天平、食用油、水、蜂蜜、蜡纸、滴管、塑料板等实室验114.把液体倒进水中把不同的液体倒入水中学生实验水、食用油、蜂蜜、烧杯、热水、蓝墨水、小玻璃瓶、水槽实室验12土壤与生命植物的生固体和液体把不同的液体混演示实验酒精、水、烧杯、天平实验合改变形状可以使学生实验橡皮泥、铝箔纸、水槽、木块、实验下沉物体上浮潜艇沉浮秘密演示实验吸管、泡沫塑料水槽、注射器、潜艇模型、橡实验13鸡蛋的沉浮学生实验皮管鸡蛋或土豆、食盐、烧杯实验认识百叶箱演示实验百叶箱实验14测量气温做雨量器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温度计(寒暑表)塑料瓶、标尺、透明胶带、剪教室15学会使用风力计学生实验刀风力计,制作材料自备(学具实验17动植物季节的变自主实验袋)选择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观察室家中化运用感官观察物学生实验对象镜子、水果、布袋、放大镜、实验18体综合运用感官观学生实验两种饮料、听诊器三种以上茶叶,开水、玻璃杯室实验察测量水学生实验量筒、烧杯、水室实验19测量树叶的面积学生实验白纸、笔、直尺、不同大小的室实验树叶室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我们周围的土壤候气5.关心天气观察与测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知识与技能: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孩子们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挖一挖,找一找。1、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3、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平安;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4、小组合作,到室外挖土。(二)看一看,比一比。5、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6、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7、下面大家就可以把土放在白纸上研究了。为什么要放在白纸上?8、大家开始研究吧,别忘了做个记录?9、小组合作研究。10、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11、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12、小组交换研究。13、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14、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15、小组汇报。(三)拓展飞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了解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拟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拟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科学知识: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比拟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学生答复。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刚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开展研究。汇报交流实验情况。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颗粒大小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2、比拟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刚的预测相对照。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拟沙和黏土的不同。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分组活动,交流。(三)、课后拓展指导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扬州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学生思考、答复。指出:科学前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学生思考、答复。教师京结:台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等。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建立腐殖质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带着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二)探索土壤(1)室外活动:带着学生采集土层。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2)室内活动。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交流。(三)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士,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进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四)做月巴料袋。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比照实验的做法)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同桌为一比照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教师提示:把塑料袋的口封好。填好标签。本实验需要三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五)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评析】科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精神。现代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对肥料袋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困难及解决方法的讨论,可以使学生从中逐渐领悟到科学精神并将其进行内化,培养学生探究的恒心和毅力。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比照实验。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奉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2、产生感谢土壤的情感。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出的奉献,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2、学生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么去做。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底,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生: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植物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动物生:还可以居住人。生:制作砖瓦、陶器。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设计意图:保护土壤,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这局部内容时,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二)欣赏课文插图植物生长北方窑洞霰鼠的家制作陶器(三)比照模拟实验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比照模拟实验小组合作,做比照模拟实验。(四)交流讨论1、谈话: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谢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2、学习小组交流3、在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5、提问:从同学们的答复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生:我把垃圾丢在路边,风一吹,垃圾到了地里。生:我把废电池扔到地里。6、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设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7、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五)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3、组织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参加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拟。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和传播方式 知道种子萌芽的条件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2、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3、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4、板书课题。(二)、种子的传播方式1、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蒲公英,开黄花,花儿落了把伞打。小白伞,长长把,风儿一吹上天啦。落到哪儿,哪儿安家,明年春天又开花。要求:边听边思考,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学生答复。3、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4、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6、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的传播方式。(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猜测,并把自己的猜测画下来。3、提问:(1)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2)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4、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5、学生观察。6、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局部,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7、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8、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局部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9、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10、学生观察。11、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12、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其他种子里面根本也是这样的。(四)、开展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1、谈话:刚刚我们已经观察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如果把这些种子放在泥土里,是不是都能长成植物呢?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2、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猜测记在活动记录上。3、汇报交流。4、各组选择自己认为种子萌芽必须具备的条件,设计实验。5、汇报交流,教师适当指明实验汇总必须注意的地方。6、各组完善实验方案,课后继续进行实验。第二课时(一)、交流实验结果1、谈话:上节课我们猜测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学们回去根据自己的猜测都做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吧。2、学生汇报交流。3、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4、学生继续交流。5、教师小结。(二)、思维拓展1、谈话: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知道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我们能研究的问题吗?2、学生分组提问,把提的问题记录记录下来。3、汇报交流,删除目前无法研究的问题。4、各组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设计实验。5、汇报实验方案,大家一起完善。6、教师介绍观察种子萌发的方法之一。(三)、课后延伸以小组为单位,亲手种植一株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并记好观察日记。根和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2 .教师出示连根拔起的菠菜和仙人掌。3 .分别请两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两种植物。(二)、认识直根和须根及根的作用4 .认识直根和须根。(1)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棵植物的根,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不同点记录下来,看谁观察得最仔细。(2学生观察记录。(3)汇报观察结果。(4)教师小结:像菠菜这样,根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我们在科学上叫它直根。(板书:直根)像仙人掌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须根。(板书:须根)(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大类。(6)各组汇报交流。5 .认识根的作用。(1)谈话:你们知道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答复。(3)看多媒体课件介绍根的作用。(4学生谈看后的感想。(5)谈话: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确实会吸收水分?(6)小组讨论设计。(7)交流设计方案,提出缺乏和改进意见。认识形态各异的茎及其运输功能1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1)谈话:刚刚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的根,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另一个组成局部:茎。(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上面的图片,说说这些植物哪局部是茎,有什么特点。(3)各组交流。(4)教师小结: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样子的茎,都是为了适合植物更好地生长。2 .认识茎的运输功能。(1)谈话:不管茎的形态长成什么样,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功能,你们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2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3)学生答复。(4)教师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说明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然后讲解解剖和观察方法。(5)提问:我们在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6)学生答复。(7)学生小组观察记录。(8)汇报交流观察结果。(9)教师小结: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局部连成一个整体,它承当着运输的任务一一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并且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局部。(四)、总结延伸1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 .双色花:取一朵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花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叶和花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比拟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能够按不同的标准给树叶分类;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比照实验。知识与技能:知道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知道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比照实验; 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 知道花粉传播的几种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护植物,热爱大自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局部:叶和花。(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1 .观察叶片。(1)教师出示一片香樟树叶,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叶吗?(2)学生答复。(3谈话: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香樟树,你们平时仔细地观察过这种树叶吗?(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香樟树叶的正反面,比拟有什么不同。(5)汇报交流。(6)教师小结。2 .给叶片分类。(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记录。(3)汇报交流。3 .认识叶的作用。(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答复。(3)看多媒体演示树叶的光合作用。(4)教师小结。4 .体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教师出示两盆吊兰:这两盆吊兰是老师种的,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种下去的时候是差不多大小的,每天都浇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比拟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学生观察比拟。(3)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4)学生猜测。(5)师小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木下面,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6)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向光性的装置。(方法见教材第24页)(7)提问:你们还能对叶子提哪些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8)学生提问,有兴趣的课后去研究。(三)、认识花朵5 .观察解剖花朵。(1)多媒体出示各种花卉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什么花。【说明】尽量选择学生常见的、熟悉的花卉。(2)提问:想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3)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油菜花标本,演示用锻子解剖一朵油菜花。(4)学生解剖油菜花。(5)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花朵各局部的名称及各自的作用。(6)教师小结:花的每一局部都有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别的花的花粉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花就会结出种子。6 .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m谈话:你们知道花粉是怎样传播的吗?学生答复。(3)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4)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5)教师小结。(四)、拓展延伸1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2 .每人利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回去种一棵植物,并记好观察日记。植物和我们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能够运用调查、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了解人类吃植物的哪个局部。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对人类的奉献。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局部。 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局部及其名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观察家庭用品,了解植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带一些由植物加工成的食品、饮料、药品等到课堂。2、学生关注自己近日所吃的植物,并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如前一天所吃的蔬菜、水果等。3、收集资料,制作有关植物对人类的巨大奉献的电子幻灯片。4、教师提前制作介绍一株会开花的植物的各个局部的幻灯片,一株完整的西红柿的植株,切开的、可以观察到种子的半个西红柿和完整的西红柿。教学过程设计(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投影出示大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们,大自然中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所熟悉的植物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处?2、学生交流介绍。3、提问: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揭示课题。(二)、讨论: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奉献,无论怎样夸张,都不过分。2、小组活动: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植物,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3、交流汇报。4、你的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5、交流统计6、小结:植物对人类的奉献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植物,我们也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了。(三)、探索:它们分别属于植物的哪一局部1、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2、组内交流:你所吃的是植物的哪一局部?3、交流汇报。4、分一分:按照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提供食物的类型,将这些植物分类。5、汇报分类情况。6、质疑:分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意见不一致?为什么?7、讨论:哪些植物它的多个局部被我们食用了?8、小结:不同的植物,我们一般食用它不同的局部。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多个局部被我们食用了。(四)、建构: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的结构组成1、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觉得一株完整的植物应该包括哪些局部?2、学生发表意见3、出示一株西红柿的挂图,对照。4、很多会开花的植物都与西红柿一样具有根、茎、叶等多种结构。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完整的植物,并在各局部写上名称。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固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别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教学过程:一、分类识别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