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8年脑机接口行业动态分析报告.docx
-
资源ID:6727111
资源大小:31.1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8年脑机接口行业动态分析报告.docx
2023-2028年脑机接口行业动态分析报告第一节脑机接口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一、发展历程、重要时间节点及重要事件脑机接口技术是将人脑与计算机、外部设备等智能系统相连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将人脑中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信号,实现对机器的控制和交互。BCl技术的出现,可以帮助那些因为身体残疾无法使用手脚来控制机器的人们,实现用大脑思维来操作计算机等外部设备。此外,BCl技术还可以被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运动控制、智能增强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脑机接口技术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前沿技术,其研究和发展将需要多个学科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同。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融合,包括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涉及到电极制备、信号处理、模型训练、应用开发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因此,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近五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幻想阶段、科学论证阶段和技术爆发阶段。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正在第三个阶段中蓬勃发展。思瀚发布2023-2028年中国脑机接口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前景趋势预测报告在第一个阶段中,即科学幻想阶段,1977年,JacquesJ.Vidal开发了基于视觉事件相关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通过注视同一视觉刺激的不同位置实现了对4种控制指令的选择;1980年,德国学者提出了基于皮层慢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然而,由于技术限制,第一阶段的研究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第二阶段,即科学论证阶段,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的少数先驱们研发了首个实时且可行的脑机接口系统,并开拓了脑机接口领域。1988年,LA.Farwell和E.Donchin提出了著名的脑机接口范式,即“P300拼写器”,该系统有望帮助严重瘫痪患者与环境进行通信和交互。脑机接口研究的主要驱动力是期望将其用作运动障碍患者的新型辅助技术,特别是对于那些可能无法使用其他替代方案的患者。同年,StevoOzinovski等人报道了利用脑电alpha波控制移动机器人,这是首个利用脑电进行机器人控制的研究。在这个时期,研究者们还开发了基于感觉运动节律的脑机接口系统,其中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开发了用于控制一维光标的脑机接口,利用该方法训练用户自我调节其感觉运动节律的幅度,以实现向上或向下移动小球。同时,GertPfurtSeheIIer等人开发了另一种基于感觉运动节律的脑机接口6,用户必须明确地想象左手或右手运动,并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将其转换为计算机命令,这定义了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1992年,ErichE.Sutter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利用从视觉皮层采集的视觉诱发电位识别用户眼睛的注视方向来确定选择拼写器中哪个符号。这项研究是基于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的首次临床应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可以利用该系统实现高于10个单词/分钟的通信速度。在脑机接口领域,除了一些著名的研究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也受到了关注。比如,基于事件相关电位和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可以让用户通过选择意图指令或控制物理设备。此外,1999年的国际脑机接口会议促进了欧美学者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的深入探索,为后续的脑机接口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1世纪以来,脑机接口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被称为技术爆发阶段。在这一阶段,脑机接口研究的规模和范围急剧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新型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相继涌现,如听觉脑机接口、言语脑机接口、情感脑机接口以及混合脑机接口。先进的脑电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脑机接口研究,如共空间模式算法和XDAWN算法等。此外,新型的脑信号获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功能磁共振成像测量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和功能近红外光谱测量的皮层组织血红蛋白浓度。脑机接口应用最初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但如今在非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例如增强正常个体感知觉和认知、娱乐游戏、汽车和机器人行业等。随着脑机接口人因工程的提出,从用户体验、心理状态和用户训练等层面提高了脑机接口的满意度和实用性,这将进一步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在脑机接口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已成功开发出多种外周神经电极、三维电极、柔性电极、环形电极以及光遗传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脑机接口。相比之下,欧盟和欧洲国家更注重神经疾病研究,主要关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日本也主要关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并倡导脑机接口和机器人系统的集成。二、现状分析、市场投资情况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创建了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新范式。现在,这一范式已成为无创脑机接口的三种主要范式之一。近年来,国内的脑机接口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清华大学在高速无创脑机接口字符输入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在多模态无创脑机接口方面,天津大学在神经康复和航天应用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在情感识别方面等。此外,还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在脑机接口及脑机协作智能方面也做了重要工作。尽管国内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进展,但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浙江大学研发了复杂环境下的大鼠导航系统,以及猴子用皮层脑电控制机械手完成不同手势的抓握动作。清华大学实现了首个基于无创医学影像技术导引的微创脑机接口系统。目前,我国在侵入式神经接口设备领域处于发展初期,仅在应用层面上有部分产品与欧美医疗公司临床产品相似,但在核心范式、核心芯片、核心通信协议、核心算法、核心材料器件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短板。我国的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化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未来潜力及发展方向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技术最初且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也是目前离商业化最近的应用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未来将逐步应用于医疗健康、娱乐、智能家居、军事和其他领域。1 .医疗健康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大脑活动和行为认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例如,在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疾病诊断中,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和评估受试者的大脑活动和行为认知,以及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脑信号监测方法。另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帮助康复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和感知功能。例如,在中风康复和肌无力康复中,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将大脑信号转换为机械指令,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训练和康复训练,从而提高康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在神经康复、疼痛管理、情绪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神经康复中,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大脑信号进行监测和控制,帮助患者改善运动障碍和感知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在疼痛管理中,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大脑信号的输出,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觉和提高疼痛阈值。在情绪调节中,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大脑信号,及时发现并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患者缓解情绪问题。2 .娱乐脑机接口技术在娱乐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采集大脑信号并进行分析,可以实现一系列的人机交互应用,例如电影、游戏和音乐等方面。其中,脑机接口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应用较为突出。通过采集玩家的大脑信号,游戏开发者可以设计出更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游戏。比如,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玩家的大脑信号来识别他们的注意力水平,然后根据这一信号来调整游戏的难度和挑战性,从而实现更好的游戏体验。除了游戏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在音乐和电影方面的应用也很有前途。通过采集听众或观众的大脑信号,可以了解他们对音乐或电影的反应和情感状态,从而设计更加个性化和优质的音乐和电影作品。例如,在音乐演唱会上,通过采集听众的大脑信号,可以实时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和情感状态,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音乐的演唱和演出方式,从而实现更加动态和个性化的演出。3 .智能家居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脑机接口技术也可以为智能家居的控制和操作提供更加便捷、自然和个性化的方式。例如,在智能家居的控制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现“以意念控制”的方式,通过识别人脑中特定的想象图案来控制家电的开关、调节家居环境温度、改变灯光颜色等等。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通过简单的思考,就能实现对智能家居的控制,提高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此外,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实现智能家居的自适应调节。通过对大脑信号的监测和分析,脑机接口技术可以了解用户的心情和偏好,自动调节智能家居的温度、音乐播放、灯光等等,以达到最佳的舒适度和使用体验。此外,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实现智能家居的个性化定制,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习惯,定制出适合他们的智能家居使用方案。4 .军事脑机接口在军事领域主要应用于“替代”和“增强”两个方向。脑机接口系统能够辅助操纵各类无人设备,代替士兵深入危险或高风险场合执行任务。脑控武器是军事武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结合脑控和手控可以发挥士兵个体控制的最大潜能,这是武器研制和使用的智能化目标。脑控外骨骼是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将机械外骨骼附着在人体外部,利用想象思维控制外骨骼的运动和动作,增加单兵作战的力量、速度和准确度,是脑控外骨骼的最终目标。此外,动物侦察兵利用动物的侦察能力,将脑控芯片植入动物体内,由人类远程控制动物的行动和侦察路线,延伸人类侦察范围和时间。还可以借助脑机接口进行更高效和更保密的军事通信,提高作战人员的认知能力。5.其他脑机接口在其他方向主要应用于“增强”和“补充”健康人群的机能。例如,澳大利亚的SnIartCaP公司通过在帽子内植入电极,实时监测用户的疲劳状态。同时,部分公司将脑机接口应用于驾驶状态监测,随时关注驾驶员的疲劳状态,以降低疲劳驾驶所带来的风险。在教育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时探测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情况以改变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可用于评价观看广告、电影和电视等媒体内容的观众情绪体验,以及评估更广义的人机交互情景下的用户体验。第二节脑机接口发展机遇、挑战及潜在风险一、脑机接口当前及未来发展机遇1、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科技战略研究规划我国的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如图2所示),中国脑计划自2016年启动,包括探索大脑秘密和攻克大脑疾病的脑科学研究以及建立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类脑研究两个方向。在2017年“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中,脑与认知、脑机智能和脑的健康被明确提出作为核心问题。目前的布局可用“一体两翼”来概括,其中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其中以绘制脑功能联结图谱为重点,而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为“两翼”。作为“一体两翼”布局的“一翼”,脑机智能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备受重视。脑机接口技术是脑与机智能的桥梁和融合的核心技术,也可能是脑重大疾病诊治的新手段,例如深部脑刺激,同时也是研究大脑的一种工具。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中类脑计算和脑机融合技术研发是重要领域之一,而脑机接口技术是脑机智能融合技术的关键之一。2、地方规划出台推动产业落地发展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发展,对脑科学和类脑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上海市在此方面领先全国,提出了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开展脑与类脑交叉研究的地方脑计划,并在2015年开始实施。北京市也加大了政策支持,2018年发布了通知,其中第一大领域是认知与类脑技术。政策出台后,各地迅速落实落地,成立实体机构开启科研工作。北京和上海带头成立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018年12月,上海市启动了“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重大专项,其中还包括“全脑神经联结图谱与克隆猴模型计划”等相关专项。此外,2015年5月上海市发布的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二十二条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列为重大基础工程之首。在2019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其中提到了面向养老、健康服务领域的关键技术,如机器学习、触觉反馈、增强现实和脑机接口等。这些政策和专项的出台都推动了我国脑科学和类脑科学的研究和发展。2021年,杭州西湖区率先布局脑机智能产业,全力打造脑机智能产业链。该项目旨在探索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助力西湖区打造全国性的校地合作示范区,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帮助优秀企业和科研团队在区内落地发展。这表明我国各地方政府在推动脑机智能产业的发展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二、脑机接口发展的推动因素、有利条件1、智能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老龄化问题驱动脑机产业发展在我国老龄化趋势背景下,能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脑机技术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空间。我国正加速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脑疾病患者可占老年人总数的10%,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多集中于老年群体,面对庞大的疾病人群,脑机接口正在脑疾病康复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领域的脑机应用或将在我国迎来可观发展空间。更加智能的生活方式有望带动脑机技术在智能生活和教育娱乐等新领域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是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能提供更好人机交互体验的脑机技术在如元宇宙等新兴智能化生活方式中具有潜在应用空间。2、政策驱动脑机接口发展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2016年我国启动中国脑计划一一脑科学和类脑科学研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划中进一步指出需要加强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集中优势资源攻关科技前沿领域。我国脑计划分为两个方向:1)以探索大脑秘密并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2)以建立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具体研究框架为脑科学研究指明方向。2017年四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了脑与认知、脑机智能、脑的健康三个核心问题。目前的布局可用“一体两翼”来概括,即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其中又以绘制脑功能联结图谱为重点,而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为“两翼”。三、脑机接口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风险1、技术限制:目前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许多技术限制和挑战。这些技术限制包括精确植入、稳定信号采集、长期耐用性和健康安全性等方面。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这些限制何时能够被克服,以及未来的技术能够达到怎样的水平。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对于具体应用场景的想象受到限制。2、复杂性与多样性:大脑是一个极为复杂、神秘且高度个体化的器官,人类对于其工作方式和信息处理机制尚未完全理解。植入式脑机接口需要解决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以能够与每个人的大脑进行有效的交互和信息传递。我们目前对于大脑的理解还有限,因此难以准确预测未来应用场景的细节。3、社会和伦理问题: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广泛应用涉及到众多社会和伦理问题,例如隐私、安全、自主权和公平性等。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制定相应的法律和伦理框架。社会的态度和观念也会对应用场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第三节脑机接口市场不利因素分析1、技术挑战: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跨学科的复杂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目前的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如获取高质量的神经信号、对信号进行准确的解码、实现高度精准的控制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技术上的困难限制了商业化产品的发展。2、安全性和可靠性: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将设备直接连接到大脑或神经系统,因此必须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可靠性方面,目前的脑机接口产品在长时间使用、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仍存在挑战。安全性方面,需要确保设备不会引起意外的伤害或感染,并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3、人体适应性和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都不同,对脑机接口技术的适应性存在差异。一些人可能由于个体差异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或者可能出现不适或副作用。这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4、成本和可用性:现阶段的脑机接口设备通常非常昂贵,且只能在实验室或临床环境中使用。这限制了普通消费者获得脑机接口技术的机会。降低成本、提高可用性以及推动设备的远程监护和支持是推动商业化发展的关键。5、伦理和法律问题: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大量个人身体信息和神经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引发了伦理和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知情同意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脑机接口技术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尽管存在这些难题和缺陷,但脑机接口技术仍在稳步发展。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技术的改进和优化以及对商业化需求的增加,预计在未来会有更成熟、可靠和广泛应用的脑机接口产品面世。第四节国内外宏观环境分析一、当前国内政策及未来可能的政策分析中国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重视程度不分伯仲。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脑机接口技术为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脑机接口(Brain-COInPUterinterface,BCI)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广义的BCl包含输出式BCI和输入式BCI。输出式BCl主要由大脑向外部设备输出通信或控制指令,并把结果通过神经反馈给用户或被试形成闭环以调节其脑活动信号,从而提升脑机交互的性能;输入式BCl主要由外部设备或机器绕过外周神经或肌肉系统直接向大脑输入电、磁、声和光的刺激等或神经反馈,以调控中枢神经活动。美国NeUrolUtionS公司的"IpsiHand上肢康复系统”于2021年4月成为首个FDA批淮的用于康复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机器人,该系统由脑电头套、机器人外骨骼和平板电脑组成(下图所示),能够通过检测大脑未受损部分电信号,控制装在患侧手上的外骨酪,从而改善病患的抓握能力。该产品的类别为脑电图(EEG)驱动的上肢动力锻炼器,属于二类医疗器械。根据广义BCl的定义,结合我国现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规定,与BCl相关设备的分类主要为H类和HI类。由于Hl类医疗器械在注册难度、监管要求、申请受理部门层级和申请时长等方面都远高于II类医疗器械,我国脑机企业目前大多选择非侵入式采集技术路线。对于侵入式脑机设备,目前都处在临床性研究和动物实验阶段。目前暂无公开性的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的侵入式脑机器械。二、当前全球主要国家政策及未来的趋势随着开放生态和基础设施的逐渐形成,也会有越来越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类脑机接口公司出现。在率先完成领头布局,争夺完核心技术人才后,脑机接口领头公司的垄断效应可能会进一步增强。部分规模较大的公司还会针对高潜力新场景连接其它行业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产品定制,抢占新赛道。三、国内及国际上总体外围大环境分析1、国际宏观经济环境首先,贸易保护主义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风险。近年来,一些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设立贸易壁垒,限制进口,这引发了全球贸易战,导致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也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其次,债务危机也是全球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过度借债,导致债务规模庞大,偿债压力大,这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此外,部分国家的债务问题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再者,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农业、渔业、林业等自然资源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同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挑战。最后,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可能对就业、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产生深远影响,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外生冲击下的恢复阶段,经济环境整体向好,推动经济稳步回升。一是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目前工业生产活动总体呈现恢复态势,高技术产业恢复快于传统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成为制造业恢复的重要支撑,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97.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9%,远高于其他工业产品和传统制造业增速。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为平稳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相对较高,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2022年同比增长18.9虬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7.6%、27.2乐26.4%.19.8%,为经济恢复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二是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一方面,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动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发展,2022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3%、15.0%o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明显增强,国家实验室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稳步上升至第11位。三是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展开,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实行,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扎实推进,4万亿元财政直达资金加速落地支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化,截至2022年12月15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的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到2.4万亿元。随着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入实施,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同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多条铁路建成通车,自贸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6万亿元,同比增长9.9%,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878.6亿元,同比增长7.4%。四是物价水平总体稳定。面对疫情、气象灾害、国际市场波动等市场干扰因素,我国保供稳价系列举措有效实施,确保了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货足价稳,物价总体保持低位温和运行,各月CPI同比增幅均在3%以下,全年上涨2%。随着价格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我国大宗商品储备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煤电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总体平稳有序,2022年我国发电量同比增长2.2%,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上涨2.9%,略高于CPl总体水平。目前核心CPl处于较低水平,PPI快速下行,前期高企的剪刀差收窄并出现逆转,工业领域结构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展望2023年,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将显著低于2022年,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较大压力,前期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也将影响经济增速;另一方面,我国因时因势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恢复和扩大消费将被摆在优先位置,国内消费场景将逐渐恢复,服务消费和接触性消费有望得到显著提振;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稳定和提升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此外,考虑到2022年GDP增速较低所产生的基数效应也将有助于推高2023年经济增长率,预计我国经济增速将会向潜在增速回归,呈现明显复苏态势,经济运行整体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