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ppt
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概 述,十余年来,射频消融广泛用于根治小儿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早搏)取得极好的疗效。由于其成功率高、创伤小及相对安全,已成为根治上述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概 述,射频消融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国内外均有报道。开展小儿射频手术的医院和例数远远低于成人,但成功率和并发症与成人无异。,概 述,Van Hare等(2004)报道了2,761例016岁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结果,总成功率95.7%,并发症4%,没有死亡病例。Kugler等将美国儿童射频导管消融注册登记资料分为两组(1991-1995年,1996-1999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消融失败率自早期的9.6%降低到近期的4.8%,并发症由4.2%降低为3.0%。,适应症小龄化,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成熟,适应症趋于小龄化,对婴幼儿射频消融手术的风险是否增加存在争议。,适应症小龄化,Blaufox等(2001)回顾了美国27个中心登记的137例自出生至1.5岁婴儿的射频消融效果,与5,960例非婴儿相比,成功率和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自胎儿期即可发作心动过速。95%,与成人资料无显著差异。,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选择手术的年龄取决于临床症状、旁路位置以及手术操作医生的经验:左侧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由于涉及左心导管操作及可能发生的相应并发症,如动脉闭塞、主动脉瓣损伤等,选择 3岁患儿时应极为慎重;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大,选择任何年龄的病人均应谨慎;右侧游离壁旁路和右后旁路操作相对安全,如果临床表现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速频繁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易控制,根据手术医师的经验在较小年龄的患儿既可选择消融手术治疗,笔者成功手术的最小年龄是4个月婴儿。,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由房室结双径路所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成人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之一。儿童较成人相对少见,是小儿第二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婴儿期极为罕见,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儿童期发生率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13%16%,症状出现的高峰时期在8岁以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儿童AVNRT消融成功率95.7%97%,复发率5%10%。,房性心动过速,小儿房速不少见,约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4%6%,自新生儿至年长儿均可发病;房速可起源于心房任一部位或与心房相连的解剖结构,如肺静脉、冠状静脉窦等;,房性心动过速,目前对于房速,射频消融不作为一线治疗,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有效率低。对于已出现心功能不全征象的患儿,可将射频消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局灶性房速的消融成功率60%。,心房扑动,可见于各年龄组:心脏结构正常:胎儿、新生儿、婴儿或其它年龄组;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如三尖瓣下移畸形等;也常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如Mustard及Fantan手术等需要切开右心房的手术;合并于病窦综合征(先心病、心肌炎)。,典型房扑:于右心房峡部行线形消融,疗效肯定,成功率90%95%,复发率低,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如电转复或抗心律失常药无效,年龄1岁小儿可选择射频消融(根据电生理医生的经验)。非典型房扑或心房切口折返性房速/房扑:因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难以成功标测和消融,射频消融不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在有条件的电生理室可选择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因方法成熟,效果肯定,已成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法。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消融操作过程相对安全,手术年龄可相对放宽。笔者病人组右室特发性室速最小手术年龄为1岁7个月。起源于左室中后间隔部室速由于涉及左心导管操作及可能发生的相应并发症,选择 2岁患儿时应极为慎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儿童期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多数预后良好。多数早搏虽然是良性的,却可能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耐受,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长期频发的早搏(早搏1万次/24hr或20%),可能导致左心室扩大和心功能不全,这类病人选择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后经随访,左室功能得到明显改善,LVDd明显缩小,LVEF显著提高。,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