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docx
XXXX中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选课指导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和学生在实施新课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是确保我校新课程、新教材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学校特制定xxxx中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一、指导思想选课指导工作应以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制度和选课指导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选课指导的意义与目的1.选课指导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合理的选课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优秀学生。2 .选课指导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选课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要求的课程来修习,并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积累知识并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3 .选课指导有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高中新课程为学校提供了自主开发课程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选课指导有利于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三、选课指导的原则1学生为主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指导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意愿,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2因材施教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指导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指导,不能一刀切,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4 .科学性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科学性原则,指导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对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方案以及所指导的学科有足够的掌握,同时要对社会未来的人才需求和高校的招生动向有预见性的把握。为此,指导学生选课应当处理好以下关系:(1)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关系。指导学生选课,既要考虑到学术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又要照顾到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方面课程的分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提供支持。(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选课是要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及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得地选择选修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选课应当注意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使选修课在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与必修课保持相应的连续性,体现出它们之间的互补。(3)学校开课与学生选课之间的关系。学校应当首先调查学生选课的意向,然后才能做出选课指导。但是如果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学校所开课程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学生选课的愿望,学校应当就此向学生给予说明。4.学生的重要选择必须经过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考虑到高中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其社会化程度不高,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十分稳定和深刻。为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有利于利用家长资源对其选修课进行指导,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要坚持学生的重要选择必须经过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签字)。四、选课指导的组织和实施机构1.成立选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学校长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年级部主任组员:年级副主任、学科主任、班主任、备课组长由教务处具体负责该机构的工作。2.选课程序(1)学校根据实际编制xxxx中学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并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2)学校做好选课前的动员,组织学生学习本校的课程计划和选课手册,了解选课要求,掌握选课的方法。(3)教师承担学生的选课指导任务,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逐步建立学生选课导师制,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4)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和个人发展意向,以班为单位进行选课,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修习计划,编排个人的课程表。(5)教务处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编排教学班,安排教师和教学场所。五、选课指导工作的管理办法1.学生对自己选修的课程,必须严肃认真对待。一经批准,不能随便更改,如遇特殊情况,需报学校选课领导小组批准,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过期不再单独处理。2.多数必修课按照行政班安排课程;选修课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组织教学班,允许学生跨班或跨年级上课。在学生选择选修科目和模块之前,学校向学生公布教学班的班额控制数。如果某些科目或模块选择的人数偏少,学校难以安排,可以动员指导学生重新进行选择。教学班级的班额控制,般以学校班级平均额为依据。3选课一般从高二上学期开始,为合理调控学生的学业负担,学校应对每学段的选课数量加以调控。4学生按程序选定课程后,必须按时上课并完成作业,最终通过考核,方可取得学分。对于未办退选手续,而不参加上课及考核者,该课程按自动放弃处理。六、学生选课中避免出现的几个问题1 .学生不能把握课程与其发展倾向间的关系。2 .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倾向游离不定。3 .学生的选择屈从于家长的意愿或有从众心理。4学习时间安排不合适,没有注意到模块学习的先后逻辑顺序或者没有注意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5 .学分分配不合理:面面俱到,追求高学分;不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只选择那些容易获得学分的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