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docx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公益研修,得到一本精神食粮,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爱不释手。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一我教语文,一直没想过自己是什么"法",什么"式",有人私下不无惋惜地说过"教到退休,好像没搞出自己的东西",遗憾的是我从没自惭形秽,我至今仍然"停留在常识阶段"。读过吴非老师的好几本书,却不是因为他发明了这样法那样式的教学,而是他对课堂的观察,从人的角度的观察,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喜欢他的原因。对于今天的闹热而言,讲"常识"是不是很搞笑的一件事呢?可是,吴非老师的一些观点或者说看法,却会触动或刺痛我那根教育的神经。在序里,他说一一"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同样无价值。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职业趣味的呢?可能会用分数,用奖状里说明.如果让我来说,我愿意选择与孩子交往的点滴片段,他们说的话,或者某一个举动,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才是平等的。那么我们又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呢?可能作为数学老师来说,进教室里满脑袋都是这节课的数学本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或者是解题技巧、思维过程等。着本无可厚非,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人",我们怎么去照亮他们的心呢?看看吴非老师的价值追求吧一一"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J其实,这也应该是每位家长的追求。"我在课上插了两句幽默,有人立刻笑了起来,有人三秒钟后笑起来,有人十秒钟之后才恍然大悟,也有人一直木然地看着大家.这就是差异,这种差异,极可能是在课外形成的。"这种现象我也遇到过,如果是两句幽默,我们可能不会放在心上。可是,如果将那两句幽默换成某个知识点,我们还会如此淡定吗?恐怕会对那些"十秒之后才恍然大悟"和"木然看着大家"的人,报之以冷眼,或者着急的神情。那一刻,差异的教学几乎成为空谈。"我至今仍然不敢贸然起评价一名教师的课。看到专家用艰深的理论去评析一节课时,总是替他担心,怕他白说一场,更怕他说错什么;同时,我有担心开课老师没有自信,被专家评了一节课后,立即飘飘然不知其所止,或是恂恂然邯郸学步。"这次公益研修活动,文质老师也这样表达过:"最值得做的带领大家去读书,给大家评课的时候不要当专家,评职称的不要去看论文。"应该说在大多数人眼里,评课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专家",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高大"起来。想想,平时的评课多少失去了人的味道,有时候的毫不留情,虽然用“对事不对人"来遮掩,但有些话你在对人讲的时候,你就是在针对这个人,这点常识,却被一些人用得那么堂而皇之。"上课就是上课,教师不能把上课当作魔术。昨天的馒头100克一个,每人两个;今天发50克一个,每人四个;明天做200克一个的,每人发1个;后天把馒头做成方形,大后天改成三角形,下星期在馒头上捏出褶子来,让它外观像包子一样,还能给馒头染色这是'创新'吗?馒头就是馒头,不能强说'馒头己经不是那个馒头了而作为,发明'。"这段话太形象了,换汤不换药的提法,如果大家都能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去衡量,还会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提法吗?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么重要。曾经我也是一个喜欢追"新名词"的人!吴非老师还有很多的思考一-不宜"推门听课"、"师徒结对"、怎样听课、装修过度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也在学、过早唤醒不一定有好处每一种观点都可以让我们去透视事件背后的那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只有回到了"常识",才会让人站起来!努力修炼,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老师:"有些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课堂首先是人与人的相遇,所以把这份常识贯彻到底,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同行者,我们都应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