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671957       资源大小:23.4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docx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3、群文阅读,比较几篇文章的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一一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O"忍人"意思就是"残忍""硬心肠","不忍人"就是怜悯别人,从题目我们可以就看出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性善论。其实关于人性的善恶,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各家学派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几个主要流派关于人性的阐述,请大家归纳一下各家的观点。学代表人性论具体表述派人物观点墨墨子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家儒告子无善无"生之谓性"(天生的素质叫本性)"食、色、性也"家恶论儒孟子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家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儒荀子性恶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家有好色焉,.""化性起伪"教师解读:与儒家并为"显学"(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的墨家创始人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告子认为:食色是人类保持目己生存和延续后代的两种本能,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有四个善端,人性本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个善端,将这四个善端经过后天大力的教育来扩充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在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性善论"显得软弱无力。同为儒家学派继承人的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强调人性改造的"性恶论"。他认为通过教化和导,可以"化性起伪",使生性恶的人转向具有善的道德行为。你更赞同上面的哪个观点,如果你穿越时空,去与诸子百家开一场辩论赛,你将如何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今天,今天我们这节课,将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孟轲发言。如果你不赞同孟子的观点,那么作为听众,你要及时记录孟子的观点,找到其辩论的漏洞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驳。二、初读文本,掌握音、形、意。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指生读,正音齐读。2、结合注释翻译口头翻译全文,不懂的地方标出来请教同学或者师生共同解决。(1)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指上古的圣贤之君)有不忍人之心,斯(则,就,才)有不忍人之政矣;以(凭借)不忍人之心,行(施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转动)之掌上。所以(表因果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假使,如果。如:今括一旦为将。-汉刘向列女传)人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之心;非所以(表因果,因为)内交(同"纳",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代词,这、此)观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事理的对与错)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表转折)自谓不能者,自贼(名作动,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一切,所有)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通"燃"),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三、创设情景,精读文本活动一:知人论世孟子是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的鲁国贵族后裔,他的语言与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有很大区别,要真正读懂他的辩词,我们还得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来认识下这位辩手:1.简介孟子孟子(约前372年一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从孟子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生取义。活动二:梳理结构,分析论证默读课文,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1开宗明义,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孟子又使用了哪些论证方式,使自己的论说清晰生动,有说服力的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找一下。(1)举例论证今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作用:使后面的论点更加有说服力,易于被人接受: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这里论证的观点还构成排比句。(2)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里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四端的重要性(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以及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贴切,易于理解。这里论证的观点也是排比句。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情感,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3)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小结请同学总结孟子这篇文章的特点?一是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表面看来,孟子的文章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文中孟子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君主应施行不忍人之政,行仁政将得到父母赡养,天下安定的局面。层层推理,使所述主旨水到渠成二是多种论证手法,生动贴切,通俗易懂,说理有力。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举例、对比、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论证灵活,说理有力。三是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言辞犀利。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句式,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既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情感,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言辞犀利,感情充沛,极富雄辩色彩。四、辩论活动,质疑思辨1这样严密的论述,是不是就无可批驳了呢?如果你是反方辩手,你能从孟子的辩论中找到漏洞并加以反驳么?请你思考2分钟后小组讨论作答。(1)以"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生活现象,只能归纳推导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而不能推导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的结论。(2)价值判断无法得出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指的是人的看法,是主观的;事实判断指的是事实,是客观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价值判断;不忍人之政,这是事实判断。由一个价值判断怎么能推出一个事实判断呢?比如,因为我想富有,所以我富有。富有之心无法推出富有的事实,中间缺失勤劳节俭等诸多因素。富有的事实也无法推出富有之心。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开始的时候只是想做好一件事情,没想到当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大量的财富随之而来。其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五、群文比较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文核心概念主要观点观点的共同之处V论语十二章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六、作业及小结1作业二选一完成Q)义利之辨是先秦诸子讨论的重要话题。你怎样看待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2)有人认为儒家学说大多指向个体的修身养性,缺少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探索,值得现代国人反思。对此,你怎么看?请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读书随笔。

    注意事项

    本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