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明治维新.docx
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整个近代史的一个异类.我们讲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以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作为一个主线来谈的。但是,突然在19世纪日本却崛起成为整个世界舞台的一个霸主。这一点是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的。在日本崛起之前,世界的霸主都是西方列强,比如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只不过是他们掠夺和扩张的殖民地。而日本的崛起,无疑改变了这种局面。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先后打败了中国、俄国,在东方真正成长起了一个可以和西方分庭抗礼,同时又是几乎在同一种文明体系下的国家。这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它直接促成了东方国家民族主义的兴起,而且也带动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变革的浪潮。那么,日本怎么样成长起来的?或者换句话讲,是怎么样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成了第一个东方帝国主义国家呢?当然,我们课本上119页,强调的是"日本的强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靠对中国的奴役与掠夺。其实不完全的,日本是一个小国,怎么能随便欺负中国呢?它要能欺负中国、掠夺中国,它首先要比中国强大。所以,我们讲,正确的逻辑顺序是,H本首先很强大,可以依靠武力打败中国,然后再在对中国的奴役和掠夺中变得更强大。所以对中国的奴役,不是日本强大的原因,而应该是H本强大的结果,而H本强大的真正原因则在于它在1868年的改革,也就是"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背景在背景这个部分,主要是从119页日本的经济、政治背景,一直讲到126页的"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这一段实际上讲的是H本德川幕府末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在这个部分,我们主要注意在18世纪末,日本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关于这个资本主义萌芽,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了,导致了阶级分化,从而也就加速了幕府政治的覆灭。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里有几个方面:1.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这里谈到在德川幕府统治初期,H本的农业最早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然而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面向市场的商业性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这要表现就是棉花、桑茶、烟草的种植,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在119页提到,到19世纪初,大城市附近的一些农村地区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就已经超过了稻米的种植面积。而且日本此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间分工,有些地方主要种棉花,有些地方主要种桑树、养蚕。2.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到18世纪末,日本各地农村的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渐与农业生产分离开来。在这个方面,课本上主要介绍的是H本的丝织品和棉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丝织品和棉纺织产品的数量都出现了成数倍的增长。其中生丝产量增加了4倍,白棉布的产量增加了6到8倍。而且与此同时,陶瓷、造纸、制糖、酿酒等产业也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了。以上主要是农业商品化的问题。3.社会的分化与资本主义企业主的产生这里谈了三个小问题,120页,农民的分化,或者讲农村地区的阶级分化。就是指一方面大量的贫苦农民失去了土地,而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到商业高利贷资本家和富农手里,社会的分化加剧。小手工业者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这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方面是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另一方面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企业主。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被称为"包买主",即"木棉寄屋"的农村商人。他们的经营方式:首先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然后再转手卖给各个城市的棉布批发商,从而切断了生产者与商品市场之间的直接联系。实际上是一种中间商的角色。同时,他们对农村地区生产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换棉”和“出机"等方式来进行的。这些包买商,以及后面所说到的其他由富农等成长起来的企业主,其实都是十分类似于欧洲的手工工场主。4.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到了德川幕府时期,H本的工场手工业已经发展的十分广泛,并在一些地方(主要是商业性的城市,比如说课本上提到的尾西、足利等地方)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总的来说,当时的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只能用萌芽来形容,虽然已经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但是仍然是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5.封建社会体制下对人民的剥削。这里主要谈的是在德川幕府时期,封建领主对农民的经济上的剥削。当时,封建领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十分沉重的,农民每年收入的701-80%都会被地主剥夺去,而且他们还要向领主缴纳沉重的年贡。在这种沉重的压迫之下,大部分的日本人民也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往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上次给大家推荐了一部电影,叫横山栉楮,讲的就是100多年前,日本流传甚广的一个"弃姥山传说”传说。H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后的栖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由于生活的极端贫困,村子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让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至于老年人,男人一到了70岁,女人一到了6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槽山上去,任其自行消灭。也就说在当时的日本,造成人们生活悲惨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当然剥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当时的人不会这么去想,人们都是把剥削看成是导致人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当时的日本农村社会中,就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斗争。从16世纪开始,日本的农民暴动就频繁发生,平均每年都有IO次以上。到了19世纪就更频繁了,年均达到17次之多。6."豪农豪商"的出现。所谓的"豪农豪商",指的就是在当时日本农村出现的新地主和特权资产阶级。所谓的新地主,121,就是那些在经营资本主义手工业同时,又投资土地的新兴的地主阶层,他们既是地主又是资本家,既采用封建的剥削形式,又同传统的封建地主有很大区别,总的来看,在政治上是倾向于资产阶级的。所谓的"豪商”就是指的那些享有特权的大资产阶级,比如三井、鸿池、小野、住友,(这些大资产阶级到现在都是非常有名的)总的来看,他们这些大资产阶级的兴起主要是伴随着领主经济的商品经济化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城市,同时也与封建地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他们不倾向于革命,但是他们也不拒绝对自己有利的变革。这种"豪农豪商”的出现,后来就成为了"倒幕维新运动”的重要的社会基础。7.武士阶层的分化。武士是日本社会一个特殊的政治阶层,他们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小贵族,类似于德国的“容克”.在经济上,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名义上是归武士所有。在政治上,他们是统治阶层,享有绝对的统治权。同时,他们还带有明显的军事化的倾向。总的来看,德川幕府就是一个在武士统治下的特权社会。但是到了德川幕府末期,这种武士统治的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动摇。第一个方面是外样大名和将军幕府之间矛盾的加剧,由于外样大名无权过问幕府的政治,而且时常会受到将军的限制,所以他们对幕府的不满日益增加;第二个方面是一些下级武士,在俸禄削减,生活水平下降之后,也会对幕府的统治产生不满情绪。第三个方面,就是武士阶层分化以后,相当大的一部分武士,开始脱离土地生产,成为独立经营的小生产者,也就是开始同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在这些武士当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通过"兰学"接触了西方的文明,从而产生了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总而言之,122页,“部分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地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正是这些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尊王攘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122页的一句话。"明治维新运动是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严重威胁下爆发的,这一外部条件催化了这场革命的提早发生J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明治维新是在日本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鱼肉的半殖民地的情况下发生的,它是在外部强大压力之下进行的一次“自强运动二1.外国对日本入侵的过程我们前面提到过,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日本就成为西方一个贸易伙伴。当时的荷兰、葡萄牙人同日本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但是到德川幕府时期,幕府发布了锁国令,中断了H本与西方国家的经贸联系。123页,但是到19世纪初以后,随着英、俄等国家对外的进一步扩张,他们就纷纷派使者到日本请求日本政府开通港口,以便双方进行更广泛的商贸往来。在这种情况下,幕府为了防止西方人的骚扰,就重申"驱逐令”,并指示各藩对那弊胆敢靠近H本的外国船只进行炮击,甚至打死一切企图在日本登陆的外国人。但是到1840年以后,H本政府一看这架势不对了,英国人来势汹汹,而且一下子就打垮了当时的满清帝国。所以,就在1842年修改了驱逐令,其实就是要在"适度开放"的前提下,和西方各国保持和平共处。但是,到19世纪50年代,西方的一些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他们迫切地需要更多的殖民地,以扩展他们的海外市场。所以这个时候,不可避免地把目光钉向了日本。那么最先迫使日本开国的就是美国,它是在使用武力威胁之后,强迫日本开国的。我们历史上把1853年到1854年发生的这件事称为“佩里叩关"或者叫“黑船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后,日本就被迫同美国在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随后又在1858年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看123页。2.外国入侵给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机这里是从三个方面谈的:1)外国工业品的进口造成的H本手工业的破产:2)西方套购黄金的作法,扰乱了日本的金融秩序;3)西方列强对日本主权、内政的干涉。3.尊王攘夷思想的萌生这里首先注意一下尊王攘夷思想产生的背景,成员、认识、运动的本质、代表人物、他们与封建顽固分子的区别,以及他们思想的来源、救国方案。特别,我们要注意到“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其实就是“中体西用”的另一种表述。4.尊王攘夷的代表人物:这里介绍了三个: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和横井小楠。其中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师徒俩人,影响是最大的,他们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日本"尊王攘夷”派的主要思想。比如说佐久间象山就提出了"以夷之术防夷"的方略,实际上这就是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再版。而且他还提出要在保留东方道德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点,"尊王攘夷"派不是个别知根分子的思想,而是代表了当时相当多人的看法.特别是吉田松阴他还开办了"松下村塾",培养了大量的开明派,比如说,125页提到的高杉晋、久坂玄瑞、木户孝允、山县有朋、伊藤博文等等都是吉田松阴的门下弟子。关于横井小楠,课本上认为他的思想与三、四十年之后的康有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实他的观念在当时来讲是很超前的,他主张日本不能只看到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要以欧美国家的社会制度为典范对日本社会进行改造。这种思想的提出是难能可贵的,因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仍然抱着"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幻想。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东方文明的落后,是从整个文明体系的落后,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建立一个伟大的公民社会、没有建立一个真正能够有效的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当然,横井小楠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看125页。(三)倒幕运动整个倒幕运动,是从思想的觉醒一宜到革命的行动的一个完整的体系。1.倒幕思想的产生。事实在最初的时候,尊王攘夷不大愿意推翻幕府,主要还是对幕府抱有幻想,希望幕府能够振作精神,实行改革,好让日本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幕府的作为却非常让人义愤。一方面幕府对改革的事情并不是很上心,另一方面它又和西方列强接连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里主要指的是1858年安政五国条约。这个条约签订以后,日本的尊王攘夷非常的气愤。我们看看吉田松阴是怎么讲的,他在议大义一文中写到:幕府“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愤J也就说在这个时候,幕府和将军统治已经成为卖国贼,和西方在日本的代理人。所以,日本要进步必须要倒幕。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吉田松阴提出了“草莽崛起"的思想,看一下125页,它的内容。如果我们比对一下吉田松阴的“草莽崛起”与康梁变法、辛亥革命的种种思想,其实吉田松阴的思想甚至比辛亥革命还要进步,因为他已经认识到日本的变革不是少数人的变革,而是社会的革命,特别是要对草莽阶层进行启蒙与动员。所以从这一点讲,明治维新从"倒幕运动"开始,首先就已经成为深入社会底层的一场思想的革命,整个日本社会在这次革命当中已经被启蒙、被发动起来。这是中国远远不能比较的.2.吉田死后他的学生们对他思想的发展,以及进步意义。3.我们看一下高杉晋的思想实践。在我们印象当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给人一种很文弱的形象。但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却不是这样的,高杉晋就是一个典型,能文能武,很有儒将的风范。特别是他把当地的农民、爱国志士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奇兵队”。人数不是很多5000人,但是实力很强大,挫败了幕府的征讨。这也就证明了,高杉晋的思想是正确的。在此之后,各地的倒幕派的武装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而长州也就成为当时倒幕运动的中心。二、1867-1868年的革命也就是从戊辰战争,到明治维新的改革。这里就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地方,主要是记忆。1.戊辰战争-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大家注意一下"王政复古"、"辞官纳地"、“戊辰战争:看名词解释。当然还要注意一下,幕府最后一任将军叫什么名字德川庆喜,明治天皇最初的是叫睦仁天皇,在1868年才改名叫明治天皇。2.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这方面的内容,以前都学过。我们简单的看一下。1)首先来看,127页,明治维新的来历。2)128页的君主专制体制3)五条誓约:这实际上日后日本立国的五项指导方针,“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君主立宪)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4)改革措施。三、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