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
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征求意见稿)源城区农业农村局二0二三年六月类别年份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2.8122.8122.852.85粮食产量(吨)10859110671120011357(三)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不断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合理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耕地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提高,为源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秸秆还田、沟渠配套、节水灌溉、林网建设和集成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了土壤酸化、潜育化和盐渍化,保持了耕地土壤健康,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全市农业用水量、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节水高效、生态友好,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在10%以上,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有效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全源城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目标。田。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筑,实现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适宜,山地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满足宜机化作业要求。一一±o通过培肥改良,实现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酸碱平衡、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丰富,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水。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抗旱排涝标准,实现旱涝保收。路。通过田间道路建设、桥涵配套,提高道路通行质量、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满足农机作业、生产物流要求。林。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防御风沙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电。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套相应的输配电设施,满足农田设施用电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技。通过工程措施与农机农艺技术相结合,推广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减药等技术,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一管。通过高标准农田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和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行、高标准农田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第三章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一、建设布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统筹划定成果、水资源利用规划、国土“三调”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等,综合考虑水土光热资源环境条件,突出提升粮食产能,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国土“三调”及年度变更调查中的现状耕地为基础,以“三区三线”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着力打造我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类)、种子基地等区域开展建设。要把符合条件的搭荒耕地、新增耕地和国土“三调”中的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做好与大中型灌区等水利建设项目的衔接,优先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原则上,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ffl改造提升项目原则上选择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稳定种植粮食作物、区位条件好、改造后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土地流转率较高、群众积极性高的建设区域;对于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水毁等自然损毁较严重的建设区域,可纳入改造提升任务。支持在具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和现代化水平及土地流转率较高的水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O二、建设任务根据市下达我区的建设任务,衔接国土“三调”成果,基于各镇(街)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基础因素,兼顾耕地资源、粮食产量、水利发展等其他因素,结合各镇(街)2021年、2022年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提出规划期内我区各镇(街)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按照2020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的比例,将全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分解到各镇(街),其中:新江街道、上城街道已没有耕地。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各镇(街)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变化等情况,可按照程序对各镇(街)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实行动态调整。最终以市每年下达的建设任务为准。护资金使用监督,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管护投入成本标准体系,对管护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及时修复损毁工程及配套设施,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管控非农建设占用高标准农田,切实保障我区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守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第五章建设重点河源市位于粤北生态区,是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攻坚区,境内山峰林立,山脉纵横交错,地貌、气候、土壤的复杂多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体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但受山区地貌变化影响,局部小气候差异较大,气温变化急剧,降水分布不均,存在季节性缺水现象。区域内河流溪涧众多,水系分散,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易旱易涝,水土流失威胁较大。耕地立地条件较差,主要分布在河谷冲积台地和山间盆地,分布相对零散,碎片化严重,灌溉困难,宜机化水平低。耕层养分含量低,水土流失较普遍,表层沙化,耕地质量等级以中等水平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玉米、薯类,同时还是大豆、花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一、建设重点截至2020年底,我区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L2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比重41%,未来高标准农田以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针对耕地分布相对零散、碎片化严重,灌溉困难,宜机化水平低,以及耕层养分含量低、水土流失等主要制约因素,以提升粮食产能、耕地质量、生态保护能力等为主攻方向,立足生态环境质量全省最佳等优势,高站位推动本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保护措施,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重点围绕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和油料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达到900公斤,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2等以上,打造环境友好、品质优良的粤北粮仓。1.建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标准农田,突出生态保护、宜机作业、污染防控,着力加强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措施,重点提升完善满足丘陵山地区宜机化作业的农田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宜机化改造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实现稳产保供和生态保护双赢。2 .立足保护绿水青山,与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生态保护工程相结合,科学开展田块整治,优化农田结构和布局,减少水土流失。5度-25度的坡耕地推行宜机化梯田整治,实现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对尖角、弯月形等异形地块进行开挖回填、截弯取直等整理,小田变成大田、缓坡变成梯台、地块互联互通,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在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土层较薄地区实施客土回填,增加耕作层厚度。3 .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均衡。合理施用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砂土入泥,粘土入砂,改良土壤质地。采用水旱轮作、完善田间排灌设施等措施促进土壤脱水增温、农田降渍排毒。支持建成后持续开展土壤改良。4 .因地制宜修建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等,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盆地、河谷、平坝地区改造提升田间灌排设施,开展沟渠清淤整治,增强田间灌排抗旱排涝能力。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 .因地制宜开展田间机耕路、生产路建设和改造,机耕路路面、生产路路面可酌情采用混凝土、沥青、碎石、泥结石或素土等材质,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提倡硬化道路采用轮迹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升完善农田路网宜机化水平。6 .因地制宜加强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建设、完善护坡、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防护工程,以及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有效控制农田水土流失。7 .因地制宜建设变配电设施,确保农田灌溉排水和信息化等设施用电需求。支持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等弱电设施建设,推动农田生产管理数字化。二、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持续推进,更要创新推进。各县区要统筹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引领,创新实施路径和发展模式,提高建设标准和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撑和考核监督,积极打造整区域推进、宜机化改造、数字农田、绿色农田、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和都市美丽田园等示范工程,总结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样板,引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各县区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示范工程类型,有建设任务的县级行政区在规划期内至少应打造1个或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各类示范工程可叠加建设,以倡导绿色生态理念,突出提升粮食产能、耕地地力为目标,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一)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在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碎片化改造力度大成效好、流转率高、托管服务好的地区,有效衔接农业农村、国土空间、水利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以乡镇、区县、流域和灌区等为单位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规划期内的建设示范,基本实现项目区域内划定的可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和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聚焦示范目标,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要求,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措施,全面完善农田设施配套状况,加快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丰富拓展建设内涵,着力在倡导绿色生态理念、提高建管标准、提升基础地力、探索创新项目(宜机化改造、数字农田、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美丽田园)实施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建设示范。(二)宜机化改造示范1.平原区格田宜机化改造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改造相结合,加快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优先选择农民群众积极性较高、土地流转率较高的地区,合理改善农业机械通行条件,有效提高农业机械道路和下田作业通达率。按照农田作业机械化要求,进一步优化田块布局,推动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对尖角、弯月形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进行开挖回填、截弯取直等整理,消除作业死角;清除田块耕作层内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石块及其他障碍物;合理建设机耕路和生产路,完善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末端掉头点和安全标识等附属设施,实现道路和田块之间、田块与田块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因地制宜配套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丘陵区梯田宜机化改造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坡耕地治理工作相结合,引领丘陵山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选择坡耕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方便机械化作业要求,合理规分和适度归并田块,消除农机作业死角,坡耕地改造为宜机化梯田;优化地块布局,实现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延长机械作业线路;通过开挖回填土壤等工作措施,修建田块进出坡道、完善田间道路;合理布局沟渠,沟渠的修建应兼顾农业机械通行需要,深开围沟、背沟;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粪肥施用等生态培肥方式,结合深耕深翻等农业机械化措施,培肥熟化土壤,提升地力;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设备等提供电力保障。(三)数字农田示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田建设、生产、管护相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优先选择数字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规模化、土地流转率高的地区,立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好、耕种好、管护好,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管理的应用,配套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形成农田大数据集成,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田建设和管理测控体系。探索建立精准种植、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等决策系统,实行农田灌溉排水等田间智能作业,对工程建后管护和农田利用状况进行持续监测,提升生产精准化、智慧化水平。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管理基础上,集成国土、农业、水利、气象等专题数据,全面监测农田基本情况,辅助农田建设管理决策。利用移动巡查,结合遥感监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以及播荒、粮食种植情况监管,支撑提高建设质量和建后利用管护。(四)绿色农田示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相结合,强化科技集成创新,搭建先行先试平台,实现耕地生态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提升,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因地制宜,融合绿色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农田结构和布局;开展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冬耕翻土晒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水旱轮作等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工程措施;合理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和田间道路,选取绿色生态材料,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生态塘堰、生态道路等绿色路渠工程;开展农田生态保护修复,发挥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适当兼顾生态景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综合整治等功能,提升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观水平;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综合”的植保方针,开展病虫害生态防治,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和田园生态景观改善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五)土壤改良示范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相结合,建成后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持续提升。根据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找准土壤主要障碍因素,优先选择土壤酸化、盐渍化等危害严重的区域,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统筹土、肥、水及栽培等要素,兼顾种植制度、灌溉制度和施肥制度等综合治理,提升耕地质量,遏制耕地退化,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和农业绿色发展。开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翻压还田等耕地质量提升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对于土壤酸化突出区域,因地制宜采取调酸控酸技术模式,通过分类管控、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保持土壤各种养分含量间的相对平衡。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耕地土壤环境,提升耕地地力。(六)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支持高效节水灌溉科技研究与推广,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目标。优先选择具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以提灌和井灌为主要灌溉方式、现代化水平和土地流转率较高的水稻区,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积极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合理开展土地平整,挖高填低;修筑蓄水池、集雨水池、泵站、塘坝、小型水源设施等水源工程;因地制宜推行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引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灌溉设施,推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切实发挥项目建设成效,有效控制输水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节约集约用地。(七)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以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稳产保供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建设分区,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等标准规范,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区分类建设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示范区,科学布设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合理配套监测设施设备,开展长期定位监测。跟踪监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耕地生产障碍因素与设施损毁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肥改良、治理修复、设施维护。对农田生产条件、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农业投入品、作物产量、农田设施维护等情况开展监测,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酸化改良治理措施对耕地质量影响效果监测,为科学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提供基础支撑,为有针对性提高高标准农田质量与产能水平提供依据。(八)都市美丽田园示范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结合,统筹相关项目和资金,打造集休闲观光、循环农业、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都市美丽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优先选取乡村振兴示范带、现代农业产业园、城市周边等土地流转率高集中连片区域,尊重区域自然地理格局和乡村禀赋特色,合理规划田块布局,开展土地平整工程,推动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融入景观美学等设计概念,合理布设田间道路和灌排工程,完善农田景观等基础设施;探索特色产业文化,丰富美丽田园文化内涵;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和景观改造,与周边乡村景观、休闲产业发展相融合,突出农田美丽景观特色。第六章建设监管和建后管护一、强化质量监管(一)规范质量管理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合理规划建设布局,科学设计建设内容,统一组织项目实施。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确保建设质量。(二)加强项目监督采用巡查、抽查等方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并利用网络平台、项目公示标牌等信息渠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督结果作为项目绩效评价、项目验收和年度工作激励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实行奖优罚劣。(三)评价耕地质量依托布设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土壤理化性状、区域性特征等指标。按照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国家标准,在建设前后分别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水平,逐步实现“建设一片、调查一片、评价一片”。二、规范竣工验收(一)严格验收程序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竣工验收相关文件规定,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数量和质量。项目竣工并具备验收条件后,镇(街)农业农村办公室应及时组织初步验收,出具初验意见,编制初验报告,对经初步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在收到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后,及时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在验收合格后向镇(街)农业农村办公室核发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书。(二)做好建档立册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镇(街)农业农村办公室应对项目建档立册,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整理、组卷、归档。(三)推行信息公开项目应在项目区醒目位置设立竣工公示牌,公开项目名称、项目批准单位、主管单位、实施单位、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区面积、涉及村、建设时间以及管护主体等信息;同时,应在单项工程醒目位置设置单项工程标识牌,公开项目名称、年度标识、单项工程名称、编号等信息。三、加强建后管护(一)落实管护主体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建后管护相关文件要求,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后,镇(街)农业农村办公室要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建后管护主体,并办理工程管护手续。未流转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为管护主体,可委托项目所在村委会实施具体管护。同时,各镇(街)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委托代管、第三方购买服务等管护新模式。(二)健全管护机制按照权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制定管护制度,明确管护标准,落实好田间道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输配电等内外衔接工程的管护责任,确保管护到位。调动村级组织、受益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管护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参与管护的积极性,鼓励探索实行“田长制”、“田保姆”、项目建管护一体化等管护新机制。(三)落实管护资金各镇(街)要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制定管护经费标准,统筹用好省级涉农资金和其他相关资金,多渠道筹集管护经费,确保管护资金安排落实,加强对管护资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灌溉渠系、喷灌、微灌设施、机耕路、生产桥(涵)、农田林网等公益性强的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县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积极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金融保险创新试点。四、严格保护利用(一)强化用途管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高标准农田,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必须按照“建设面积不减少、建设标准有提高”的原则完成补建。(二)加强农田保护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加强后续地力培肥,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实现高标准农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双轮驱动。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及时进行修复或补充。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矿废弃物等倾倒、排放、存放到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开展必要的灌溉及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配套建设涉及少量占用或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的,要在项目区内予以补足;难以补足的,区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在辖区范围内同步落实补划任务。(三)坚持良田粮用健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完善粮食生产奖补政策和农民种粮激励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调动市、区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压实粮食稳产保供责任,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新建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引导作物一年两熟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五、统一上图入库(一)完善信息平台利用“广东省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结合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实行全过程实时在线监测监管,全面提升我市高标准农田的项目储备、建设管理、建后管护、生产利用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融入数字政府平台,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实现政府决策更加科学精准。健全网上举报平台,更好地服务群众监督。(二)规范信息录入利用“广东省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做好已建、储备、拟建、在建等高标准农田项目上图入库和信息统计工作,县级认真做好信息填报,对项目建设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市级作为监督责任单位,加强审核严格把关。完善全省农田建设“一张图、一套数、一平台”。(三)加强信息共享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农田建设、保护、利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数据挖掘分析,为农田建设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决策支撑。第七章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夯实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耕地质量,增强了粮食产能,减少了受灾损失,亩均粮食增产10%-20%,加上节水、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其他效益,亩均每年增收节支约5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相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相结合,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又提高粮食产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二、社会效益一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形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田。预计我区到2030年建成L34万亩高标准农田,能够稳定保障L13万吨以上粮食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二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竞争力,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生态效益一是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农田灌溉渗漏和蒸发损失,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10%以上,有效提高耕地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缓解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节药、节肥率均在10%以上,可有效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生产投入品减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酸化、潜育化和盐渍化,遏制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保持耕地土壤健康,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三是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实现农田整齐美观、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小气候、防洪排涝、增加林木蓄积量、提升农田碳汇能力,有利于构建生态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田园景观,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绿色屏障。第八章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一)完善体制机制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要求,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新体制。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区级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抓好规划实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监督评价和运营管护等工作。区政府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工作会议制度,镇(街)相应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和资源互联互通。区农业农村局全面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区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水务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镇(街)农业农村办公室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逐级落实好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二)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把控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业机构资质审查关,提高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技术力量门槛,杜绝无资质或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从业机构承接相关业务。区、镇(街)要大力推行信用承诺制度,依法依规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业机构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动态监管。(三)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重点配强镇(街)工作力量,与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相适应。加大技术业务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快形成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供更加有力支撑。二、强化规划引领(一)建立规划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分析论证,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加快建立自上而下、衔接协调、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建设规划体系。镇(街)级建设规划重点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明确时序安排,形成规划项目布局图和项目库,为项目和投资及时落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二)做好规划衔接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镇(街)在编制本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在建设目标、任务、布局以及重大项目安排上,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充分做好与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衔接。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粮食保障要求等因素,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明确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三)开展规划评估经批准发布实施的各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安排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农田建设评价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一个时期系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实施的中期,镇(街)通过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规划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客观评价规划实施进展,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剖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调整工作任务和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规划进行合理的动态调整完善,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三、加强资金保障(一)加强政府投入保障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建后管护资金合理保障机制。各镇(街)要优化地方支出结构,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标准和成本变化,按规定及时落实财政资金,切实保障各项政府投入到位。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符合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在国家确定的投资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标准。各镇(街)要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高标项目建后管护资金保障,加大对项目管护的投入力度,确保建管并重。(二)拓展多元筹资渠道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补充耕地指标,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完善银企担合作机制,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有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建后管护。积极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利用国外贷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三)统筹整合资金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按照任务和资金相匹配的原则,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平台,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项目建设,提升资金综合效益。制定整合资金使用方案,统筹不同渠道相关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有序投入各类相关资金,推进集中连片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投入,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四、加大科技支撑(一)加强科技创新针对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保护全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加强科技研发前瞻布局,集成跨学科、跨领域优势力量,加大对农田建设中防洪排涝、土壤酸化、耕地质量提升、数字农田、绿色生态农田、良田良机良艺融合等专题的科学试验和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强化示范推广在相对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和土地流转相对稳定,有一定流转规模的区域,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示范。着力开展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宜机化改造、酸化土壤改良等示范工程建设,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大力引进和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工程与装备技术,加强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良艺相融合与集成应用的格局。(三)开展交流培训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交流机制,定期召开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交流会,总结交流经验,开展现场观摩,促进各县区工作经验交流。加强与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突出的县(区)的工作交流,学习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工作经验,不断提升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五、严格监督考核(一)强化激励考核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任务落实机制,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和跟踪指导,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倾斜支持,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约谈处罚,提升质量管理,确保建设成效。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县区、对可复制可推广典型案例和有突出贡献个人、集体进行表扬。(二)动员群众参与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群众监督参与机制、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渠道,鼓励实名举报,引导理性、准确举报,规范处理程序,维护举报人权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生产经营者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和管护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做好风险防控树立良好作风,强化廉政建设,严肃工作纪律,推进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加强对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强化结果应用。加强工作指导,发挥纪检、监察、审计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跟踪问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农田建设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