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
高职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打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建设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特制定本规划。为了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增强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势在必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教高函20I48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2)、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基于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特制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2011-2015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厅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为“十三五”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主要成绩1 .专业顶层设计明确,结构布局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两次对专业建设规划进行论证修订,提出按照传统优势专业和现代产业专业并重、重点建设与梯度培育并举、拓展与支撑专业互补的原则,形成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现代产业相关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拓展的以工为主,文、经、管、艺术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秉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办学理念,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努力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专业结构体系。2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培养模式逐步创新“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遵循“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专业(专业群)规划的专业集群式课程结构体系,即“面向专业(专业群)的通用技术技能课程模块+面向专业(方向)专项技术技能课程模块+面向专业(方向)拓展创新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技术技能专项实训和综合技术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的提升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适应未来产业与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变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再学习能力提供更大空间。各专业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3 .教研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成果不断积累“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强师工程,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教研教改水平。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以及重点专业建设等,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十二五”期间,我校获得2个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个央财支持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承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项,获得2项第七届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 .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推进内涵建设,全面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各个环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了工作流程和各环节质量标准,形成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固化了“抓两头、促中间、不断线”常规教学检查,推行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开展学生评教并及时进行督导信息反馈,加大了对教学事故的处理力度,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向上,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若干项,新生报考率、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二)特色与优势1.专业特色我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纺织服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纺织服装产业相关专业依然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纺织服装类专业学生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此外,内涵建设成果丰硕,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专业、品牌专业,且分获央财和省级实训基地,办学条件较为优越。2 .地域区位产业优势学校地处佛山,虽然没有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但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及东南亚的交汇处,东倚广州,南邻港澳,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活跃的经济环境、强劲的发展势头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等一系列区位产业优势,给予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发展动力。依托强大的区位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势,学校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多方面更易形成特色,相比于一些其他地区的同类院校,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3 .地方政府的支持优势佛山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市之基,特别重视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品牌职业教育。佛山市高明区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高明校区的建设与发展,全力支持解决高明校区建设的相关问题。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推动学校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与地方经济产业全方位对接,努力实现学校与区域的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4 .发展需求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和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在专业建设上,完善体系、优化结构、壮大实力。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5 .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优势学校现开设专业36个,包括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10多门省级精品类课程;另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6个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标志性成果90%由纺织服装传统优势专业获取。学校专业设置的范围涵盖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文化教育、电子信息、制造、土建、财经、环保等九大门类,专业覆盖面广。在专业体系建设上,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为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艺术、商英、经管、工科并存的专业体系。形成了八个以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及新兴产业等为特色的专业群,实现了专业的跨系整合,汇聚了现有教育资源,在加大投入和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传统优势专业的实力,凸显了专业特色,提高了社会认同度,带动了新兴专业的协同发展。6 .新兴专业发展前景优势新兴专业发展前景好,潜力大。依托珠三角经济的独特优势,学校主动考察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了解职业岗位群的现实需求,结合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发掘移动互联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智能制造等多个新的专业方向。新专业的建设,着眼未来,顺应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优势。(三)存在问题1 .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结构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结合学校结构转型的需求,特色专业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但办学条件还比较简陋,从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国家重大产业规划来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发展较慢,投入偏少;从专业分布来看,部分专业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专业集群,不能发挥专业集群的协同效益和规模效益。2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部分专业培养目标还不够准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存在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寓教于研协同育人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还不够深入;优质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3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新办专业尤为突出;教师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4 .教学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规划,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实习实训场所严重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5 .质量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虽然制定了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但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还不够到位。6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专业缺乏与大型知名企业合作的互惠互利机制,教师技术服务能力欠缺,办学活力不足。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一)发展机遇1 .政策机遇教育部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广东省开展了一流高职校申报和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佛山市则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制定了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发展特色品牌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在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学校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2 .市场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发展环境、任务和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以及“互联网+”等,都将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的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2年)中指出,“到2022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佛山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佛山市要形成与中国制造2025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这一目标必将推进广东和佛山区域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大发展,引发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学校稳步发展、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带来了机遇。2015年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指出,至2022年,我省纺织工业预计年均增长8%。纺织工业的调整升级,对人才支撑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也为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带来了机遇。(二)面临挑战1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挑战学校现有的专业体系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尚未完全吻合,专业数量和种类还未能覆盖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范围,专业体系的建设暂未达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办学条件不足;传统优势专业,如纺织染整专业跟不上智能纺织产业发展需求。中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产业升级对人才结构和质量规格提出挑战。纺织业正在从劳动密集、粗放高碳大规模制造、中低端低利润重复产品模式向技术资金密集、精细自动化低碳制造、中高端高利润差异化产品模式转型升级。纺织产业正在向原料产品开发和纺织营销两端延仰,传统纺织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信息智能化、服务贸易化、产品高端化转型趋势日趋明显。传统的纺织工作任务正在呈现“重组”,呈现高移(要求高)、组合(具备多种技术)和延伸(向专业链两端延伸)的特点,产业升级对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与要求提出挑战。2 .高职院校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截至2015年,广东全省共拥有85所高职学院,其中的近70所分布于珠三角地区,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共29所。各高职院校逐渐由成长走向成熟,其发展的主要任务也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考虑到国家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区域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广东省各高职院校开始在力保招生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争创一流,并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三、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围绕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努力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专业结构体系。夯实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二)建设原则1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学校重点扶持和发展与广东省重点发展产业,包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并使之集群发展,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 .差异发展专业建设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避免与区域内其它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造成一些专业设置过剩、长线专业无人问津的乱象,不利于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 .优势发展专业建设要理清哪些现有专业是可以坚持传统优势,要以优势专业、专业群为核心,谋划新专业、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形成更多优势专业、专业群,借以提升学校社会声誉。4 .特色发展专业建设要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即特色是专业建设发展的生命线,要以特色作为专业建设的主要内涵,与重点发展、差异发展、优势发展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策略。(三)建设目标1 .总体目标紧扣纺织服装产业链布局专业,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为纺织产业链各环节广泛应用电脑辅助设计、智能化生产、信息技术管理、网络营销手段等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按照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并重、重点建设与梯度培育并举、拓展与支撑专业互补的原则,打造智能纺织技术、绿色染整技术、服装服饰设计、纺织智能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经济管理、商务英语等八大专业群,形成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以服务纺织服装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拓展的以工为主,文、经、管、艺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以品牌专业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支撑,骨干教师建设为关键,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行现代学徒制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学分制及弹性学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和国际专业认证,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及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2 .具体目标第一、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优纺织服装染整等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以服务纺织服装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以及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培育一批高技术服务业相关专业,到2022年力争专业总数达到40个左右,建成八大专业群系。具体新增专业计划见表27,专业分布现状及专业群建设详见附表1。表2-12016-2022年专业发展设置计划表年份已招生专业数量新增专业名称(含改名)累计专业数量新增专业所在系201635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陶瓷设计与工艺、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应用开发37轻化系、服装系、艺术系、信息系、机电系201737展示艺术设计38艺术系201838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食品检测技术40信息系、轻化系201940摄影与摄像艺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42艺术系、信息系20224242第二,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包括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力争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专业以及省校级重点专业,具体指标见表2-2、2-3o“十三五”高水平专业建设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染整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室内艺术设计(家纺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纺织机电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纺织)“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染整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皮具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电子商务、会计表2-22016-2022重点专业建设一览表表2-3十三五专业建设预期成效主要指标项目指标(单位)2016年2022年备注专业专业数(个)3739学生数全日制在校生(人)1380013000-14000品牌专业省级一类品牌专业(个)12省级二类品牌专业(个)38校级重点专业(个)1017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门)03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18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20100信息化教学大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115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520实训基地央财支持实训基地(个)35省级实训基地(个)610校级实训基地仿真中心(个)2236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个)715公共实训中心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3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个)24参建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个)13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个)824教材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部)035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425省级技能大赛1580育人平台协同创新中心12协同育人平台03第三,加快和完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争校内实训基地达到40个,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个,校企共建35个技术创新中心(含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工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力争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达到5个,建成2个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第四,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着力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第五,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主要包括建成3-5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包括交换生项目、与境外企业合作办学等。四、建设任务与举措2016-2022年期间,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都要围绕专业建设目标进行;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确保专业建设经费逐年递增;建立专业建设的诊断与改进制度,并配套相应的奖励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努力把学校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根据学校“结构转型,内涵升级”的发展主线,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与新兴产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地方优势产业对接的专业。按照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并重、重点建设与梯度培育并举、拓展与支撑专业互补的原则,形成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以服务纺织服装产业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拓展的以工为主,文、经、管、艺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1 .升级传统专业,优化纺织特色传统纺织业正在从劳动密集、粗放高碳大规模制造、中低端低利润重复产品模式向技术资金密集、精细自动化低碳制造、中高端高利润差异化产品模式转型升级,加工自动化、信息智能化、服务贸易化、产品高端化转型趋势日趋明显。产业链正在向原料产品开发和纺织营销两端延伸,传统的纺织工作任务正在呈现“重组”,呈现高移(要求高)、组合(具备多种技术)和延伸(向专业链两端延伸)的特点。根据学校现有资源、专业分布,对已有的纺织服装染整类专业,要主动适应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纺织服装教学条件、重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教产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壮大提升专业特色,强化特色品牌效应,力争在已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基础上,再创辉煌,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纺织服装类专业。2 .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拓展新兴专业“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发展环境、任务和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等,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战略规划,在做优做特纺织服装专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同时,专业布局有规划、有步骤地面向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培育发展,重点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陶瓷设计与工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培育一批大数据、云计算、食品检测技术、展示艺术设计、摄影与摄像艺术等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实现智能纺织产业链,到2022年力争专业总数达到40个左右。3 .依托核心专业,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示范,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及紧缺专业群建设。至2022年在原“十二五”期间学校十大专业群基础上进行调整整合,形成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核心的智能纺织技术专业群、以染整技术专业为核心的绿色染整技术专业群、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核心的服装服饰设计专业群、以室内艺术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为核心的创意设计专业群、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纺织等)信息技术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核心的经管类专业群、以商务英语为核心的商务英语专业群等八大专业集群,并集中打造围绕智能纺织产业链的六大优势特色专业群。(二)教育教学改革1 .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实施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改革。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实施弹性学制。以品牌专业为试点,试行选课制、导师制、小班制教学;以学分银行为基础,建立颗粒化微课程模块,线上线下学习平台,试行学分积累;建立中高本衔接、兄弟院校交流、继续教育等形式的学分互认制度;建立个性化技能证书、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的学分转换制度。探索学生挂籍创业试就业、挂箱跨校学习的弹性学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完善完全学分制学籍管理系统。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引导系部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创新政校企行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配套措施,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常态机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产学研用为宗旨,大力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等。2 .教学改革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小班教学和分层分类教学。开发具有广东特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本科连贯培养、系统设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省级品牌专业中开展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专业建设成果落细落小落实到课堂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线的考核方式改革;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注重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探索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堂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继续争取高本衔接协同育人试点。3 .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措施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同时开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任意选修课程群,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至少开设10%的专业创新内容。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4 .学生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力争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对母校满意度、工作相关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薪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内重要竞赛中突破100项奖项,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 .质量保证加强质量监控,持续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在岗表现、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系统,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5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引入麦克思第三方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客观收集数据,加强数据分析,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以品牌专业为示范,引入国际专业认证标准或行业企业认证标准,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国内、省内一流的品牌专业。(三)教师发展1 .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企业实践锻炼、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普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和管理,支持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广泛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的作用。2 .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2-3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4-6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支持专业带头人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鼓励在全国性或国际教学或行业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或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促进专任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明显提升。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达到20%。(四)教学条件1 .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为示范,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十三五期间,拟建设若干门微课程,100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5-20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3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参建3-4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力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合课程改革,计划开发35本右公开出版校企合作编写的校本教材以及1-2个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大力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管共享。2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按照先进性要求,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提升设备的技术含量,确保实训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力争达到工科专业生均实训设备总值工13868元/生,文科专业生均实训设备总值工8321元/生。工科专业生均学年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工506.65学时/生,文科专业生均学年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工405.32学时/生。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4 .公共实训中心围绕专业大类或专业群技能训练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主线,以设备和资源开放共享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保证,重点建设一批开放共享、校企共建、设备先进、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大的高职教育多功能公共实训中心。十三五期间,拟建设2个央财支持实训基地,3-4个省级实训基地,1-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五)社会服务各专业主动参与技术创新,推进技能传承,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先进装备实验实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积累联合体。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标准引擎等,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相关产业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主动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主动面向社区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成为社区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十三五期间,技术服务力争达到工科专业生均学年服务收入工282元/生,文科专业生均学年服务收入工169元/生等;力争建立1-2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个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非遗工作室。(六)对外交流与合作1 .国际合作交流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广东自贸区建设,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关系。品牌专业要与至少1所境外高水平院校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合作院校和境外专家深度参与品牌专业建设,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订,吸引境外学生来校学习,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人才。2 .国内合作交流扩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二级学院。以品牌专业为试点,与国内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实现学生跨区域的培养合作。力争在境内校际合作中有所突破,互派学生或去他校交流学生比例达到10%o五、保障措施(一)资源保障1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业建设的专项项目,包括品牌专业、重点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学校对获得各级专业建设立项项目提供配套经费支持。2 .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确保专业建设经费逐年增长。2016-2022年学校学费收入用于教学建设的比例不低于30%,品牌建设专业年均投入经费不少于200万元,一般专业年均投入经费不少于50万元。3 .积极开拓优化办学条件和筹措办学经费的新渠道,重点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吸纳、利用企业资金和设备,通过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等,培育新的办学经费增长点。(二)政策保障为保证专业建设规划规范、有序、顺利的实施,学校要重点建设与完善教学管理、绩效管理、财务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方面的系列政策。1 .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以及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及资金使用审计监察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在设备采购以及管理方面做到严格论证、依法采购、专款专用、规范管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2 .制定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建立以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考核标准的评价制度,制订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严格执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聘考核制度,确保专业建设水平与教学质量提高。3 .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尤其是教研室责权利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性。(三)组织保障主管教学校长直接领导、教务处牵头、校级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决策,负责专业建设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优先设置社会需求大和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等基础条件好的专业,逐步建设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结构科学的专业体系。对一些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要及时调整。所有新增专业的规划、专业布局的调整必须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各系(部)成立专业建设小组,具体负责专业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申报材料的撰写、本系(部)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并组织好由校内外同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论证等相关工作,确保专业建设正常、有序、稳步地开展。(四)责任保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定有关专业设置、撤销、暂停招生、恢复招生的管理办法。对连续2年学生专业选择不足一个自然班的专业方向进行撤并,连续3年学生专业选择不足一个自然班的专业进行关停。实行系部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由定期检查专业建设工作逐步过渡到专业诊改常态化。严格按照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组织对各级立项专业的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对建设不理想的专业取消其立项并停止经费支持。建立专业建设激励与问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每年对规划的实施组织评估验收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以岗位设置和聘任为契机,结合系部二级管理考核制度,形成激励与问责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