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金融学货币与汇率(修改1).ppt

    • 资源ID:6612713       资源大小:684K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融学货币与汇率(修改1).ppt

    金融学(),第二讲 货币与汇率,讨论的主要内容,关于货币本质观 关于货币职能的基本理论关于货币定义的理论 关于货币作用的理论 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问题汇率与汇率制度,一、关于货币本质观,历史上货币本质观的论争当代西方的货币本质观货币形式的演进与货币本质的关系,(一)历史上货币本质观的论争,货币金属观: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流通特别是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金属货币数量的唯一源泉,积聚货币是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货币名目观:产生于纸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票券,是一种名目上存在的价值符号,货币的价值由国家规定。马克思采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揭示了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二)当代西方的货币本质观,1、凯恩斯的货币名目论 该理论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便利交换的计算单位,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经济生活中的债务和一般购买力就是通过这种计算单位的符号来表现。货币本身没有实质价值,其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并有权随时变更,因此,货币只是国家的创造物。2、管理通货论 认为国家可以运用货币创造的能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货币形式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物货币金属货币贵金属铸造币(银铸币 金铸币纸制货币(银行券和纸币)信用货币(现金、存款货币、电子货币)只要商品的一般特性无变化,各形式货币的货币性质也无实质性变化,始终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三)货币形式的演进与货币本质的关系,二、关于货币职能的基本理论,早期的单一货币职能论近代的双重职能论 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交换媒介,功能仅在于便利,对经济无实质性作用。,货币面纱观或润滑油说,(一)早期的单一货币职能论,萨伊定律的论据,(二)近代的双重职能论,1、凯恩斯的双重职能论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职能不仅是交换媒介,还有一个重要职能:贮藏手段。不同的职能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交换媒介,其功能仅在于便利,对经济无实质影响;贮藏手段,其功能是保存财富,但结果造成买卖脱节,供大于求,对经济有重大影响。,(二)近代的双重职能论,2、当代的多重职能论凯恩斯双重职能论的细化:如交换媒介、记帐单位、延期支付的标准、价值贮藏(汉森,1956);购买手段、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用作储藏(哈耶克1976);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贮藏(曼昆、米什金1996)。,(三)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货币的主要职能 交易媒介职能:购买和支付手段 资产职能: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执行媒介职能的货币形成了货币的交易性需求 影响的主要是商品价格执行资产职能的货币形成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影响的主要是资产价格,(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国际通用的货币层次结构有:M1、M2、M3 划分依据是其流动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M1直接称之为货币,主要包括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M1可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M1以外的部分称为准货币,可视为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亦可通过一定途径较为便捷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我国货币供应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动机,交易&预防,投 机,货币层次,M0,M1,M2,考察各国的货币发展史可以发现,伴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货币的这两种职能的比例结构变化总体呈现如下规律:从交易媒介职能为主转为资产职能为主;具体表现为各国的货币结构中,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轨迹。,(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三类国家和中国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平均比重变化图,(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不同货币结构下的货币供求主导性力量不一 执行媒介职能货币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供给方面 执行资产职能货币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需求方面货币政策需要作出相应转变,在以准货币为主的货币结构下需要更多地关注货币需求和资产价格,需要针对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与资产价格的因素施加作用,需要将居民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纳入调控对象的范围。,三、关于货币定义的理论,演绎法的货币定义经验法的货币定义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对货币定义讨论的意义货币定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一)演绎法的货币定义,演绎法:强调货币本质,认为具有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的独有特征。演绎法的货币定义: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或可清偿债务的资产。演绎法者持狭义货币说,认为货币应限于流通中现金和银行体系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其功能是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主要作用在于增进交易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二)经验法的货币定义,经验法:强调货币的重要职能,研究货币所具有的政策性意义。经验法的货币定义经验法者持广义货币说,认为货币的口径应包括M2以外层次,强调货币的职能不仅是交易和支付,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资产职能 流动性职能 经济职能 政策职能,(三)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演绎法的代表性观点汉森(1956)采用演绎法,持狭义货币说,认为只有现金加上活期存款才能被广泛接受。佩塞克和萨文(1967)以净财富为标准来定义货币,认为货币是金融业生产并出售的一种提供服务的产品,所以货币口径应该是商品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曼昆(1998)把货币定义为“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三)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经验法的代表性观点拉德克利夫(1959):采用经验法,认为货币不局限于狭义M1的范围,许多流动性资产同样具有极强的货币性。弗里德曼、施瓦茨(1963):采用经验法,持广义货币说。以“货币对经济具有极端重要性”为理论依据,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来定义货币。米什金(1996)认为货币是在支付和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强调货币与收入、财富的区别。,(三)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货币定义观点的辨析 西方学者货币定义与职能观相联:注重交换媒介这个货币独有的职能,认为只有作为交换媒介的东西才是货币,得出狭义的货币定义,体现了货币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职能。注重双重职能观者,把资产也作为货币,并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来定义货币,得出广义的货币定义,体现了货币金融发展的现实和政策意义。,(四)对货币定义讨论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关系到货币的本质、职能、作用、存在形式、货币需求、货币供应及其内生性和外生性、货币均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政策意义:关系到货币在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货币量的可控性与可控程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控制货币量的手段等问题。,(五)货币定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究竟什么算是货币?边界在哪里?是否有必要对货币和具有货币性的金融 资产进行区分?各国是否需要统一货币定义及其计量口 径?货币定义是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四、关于货币作用的理论,货币作用理论之争及其焦点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对于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作用问题,(一)货币作用理论之争及其焦点,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对于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货币非中性论者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否存在货币幻觉?,(一)货币作用理论之争及其焦点,不存在货币幻觉,存在货币幻觉,短期内存在货币幻觉,长期不存在,货币中性论,积极作用论,货币非中性论,稳定作用论,(二)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对于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货币中性论: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不仅仅是媒介交换,货币量及其货币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对经济具有实质性作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在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和名义变量的变动;还是会引起相对价格和实际变量的变动。,(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积极作用论:由政府创造并控制的货币应该在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促进、调节作用。代表性观点:凯恩斯(1936)认为,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名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流动偏好形成的货币需求并不随之调整,由货币供求决定的利率就会下降,投资随之增加,并且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名义工资率,就业、产量和收入都会随之增加。,(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积极作用论: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货币不仅对所有经济活动和交易起“传递和媒介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对工资、物价、利率、汇率等变量的影响对经济运作起能动的促进作用。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实际消费水平、投资、产量、就业量以及收入等真实变量变化。,(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积极作用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古典的两分法是失效的,由于存在价格的粘性和菜单成本,供给的调整是缓慢的,导致均衡点总是小于或大于瓦尔拉斯均衡点。因此需要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稳定作用论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调整性预期,货币在短期可以是非中性的,但在长期内是中性的,应尽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以实现经济的稳定。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大都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只有在稳定的货币环境下才能使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等杠杆性经济变量在市场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主张政府应推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稳定作用论代表性观点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论采用调整性预期的概念来分析货币中性问题,认为货币幻觉只存在于短期而非长期。主张货币政策的任务应该是为经济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政府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单一规则”。,(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稳定作用论代表性观点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货币稳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有多个目标,但对于中央银行来说,保卫货币,稳定币值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和首要目标。供给学派认为货币的稳定是增加供给的基本条件。,(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作用问题,货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促进储蓄量、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系数和提高就业量,提高要素投入量,从而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通过促进投资和技术进步、资源再配置及规模节约,提高要素生产率,从而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金融业本身创造了产值,直接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化进程来说明金融对经济的贡献、中国市场化程度以及货币经济发展程度。在看到货币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功能的同时,注意单纯数量的增长可能存在着或潜伏着的风险。,五、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问题,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问题主要有:货币的可兑换性、国际结算、国际储备货币、区域货币、差额融资、国际流动性安排、核心国与核心货币、国际货币合作、国际货币机构管理汇率安排等方面。国际金融学()的主要内容最优货币区货币“多元化”与货币替代人民币国际化,(一)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是指最适合使用共同货币的跨国区域。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试图找出能够组成最优货币区的决定因素,主要有:蒙代尔(Robert A.Mundell,1961)提出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麦金农(Mckinnon,1963)强调相关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为标准;凯南(Peter B.Kenen,1969)主张采用出口商品多样化准则;英格拉姆(Ingram,1962强调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准则等。后来有人提出政策一体化理论(弗莱明,1971)、通货膨胀率相似性(哈伯勒,1970)、政治一体化理论(科恩,Cohen.B,1993)等。,(一)最优货币区,70年代以后研究重点转向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代表:共同货币的收益消除了汇率风险。共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消除了货币兑换和远期抛补的成本,增强了货币的功能,从而有助于经济的分配效率和一体化。(托尔和威莱特,1976)消除了货币区内的投机性资本流动。这对于小型经济体特别有利。另外,采用单一货币将会取消公司维持关注地区内货币兑换的人员的必要性(格鲁贝尔,Grubel 1981)。节约了外汇储备。蒙代尔指出它可以通过货币互换或储备集中来实现。同时消除了区内交易对储备的需求。可提高该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增加货币区的铸币税收益。货币一体化有可能促进其他政策一体化,包括财政、货币政策。但财政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政治问题,需要货币同盟内各成员国做出让步。纪律效应:政策一体化、建立超国家的决策机构将强化成员国的财经纪律,使成员国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率得到有效控制。,(一)最优货币区,货币政策自主的丧失。如果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交替比较稳定,这个成本特别严重。因为一国不再能够执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以便在通胀和失业之间选择一个理想的组合点(托尔和威利特,1970;科登,Corden1972)。甚至货币政策在货币区内将完全无效。汇率工具的丧失。在货币区的成员国中出现差别贸易条件冲击,不能通过汇率贬值等手段实现外部均衡。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同时,各国必须让渡部分国民经济主权,如对资本出入的管制等。单个国家铸币税的丧失,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一)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的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概况发展历程:跛行货币区(1960-1971)联合浮动(1972-1978)欧洲货币体系(1979-1998)欧洲单一货币(1999-)为了尽量减少货币一体化的弊端,采取渐进、动态、趋同原则。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主要目标:保持物价的稳定,在不与此目标相抵触的情况下,也可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对成员国提供支持。欧洲中央银行运作中面临的问题:动态不一致性;分散的财政当局与统一的货币当局关系;财政约束与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等。,(一)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的实践其他区域货币概况西非货币联盟:建立于1962年5月12日,7个成员国组成联盟,1962年11月1日,西非货币联盟成立了“西非国家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管理外汇储备,发行共同的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统一规定各国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总量和统一的准备金率,规定对政府贷款的数量。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对其成员国政府保持很大的的独立性。中非货币联盟:1973年4月1日,中非货币联盟成立了共同的中央银行,称为“中非国家银行”,总行设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发行共同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组织结构类似于西非货币联盟,但成员国有较大的自主权。西非和中非两个货币联盟虽然各自发行不同名称的货币,但都采取盯住法国法郎的货币发行机制,两种货币是等值的。东加勒比海货币区:由6个成员国组成。1965年成立了共同的货币管理局,发行“东加勒比元”,但不负责对各国银行的监督,不规定上缴存款准备金,也不承担“最后贷款人”的义务。1983年10月1日,成立了东加勒比中央银行取代了原来的货币管理局。,(二)货币“多元化”与货币替代,货币多元化国际金本位国际金汇兑本位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Smithsonian Agreement”的汇率调整是国际货币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牙买加体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储备货币多样化的正式开始。1978年4月1日牙买加协议生效: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制度多样化,(二)货币“多元化”与货币替代,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利与弊:货币多元化对美元是一种制约,在调节不同储备货币的供应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相对降低了单一中心货币对世界储备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为一国进行外汇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相对缓和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缺乏统一的价值尺度,各储备货币之间、储备货币与非储备货币之间的比价日益复杂;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风险,导致短期资金流动频繁,增加了各国储备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储备货币多元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储备货币同时承担世界货币和储备货币所在国本地的双重身份的难题。,(二)货币“多元化”与货币替代,货币替代货币本性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是总会出现主导货币;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或持续的汇率贬值预期使得居民对本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者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现象。货币替代的典型:拉美国家的“美元化”问题,(三)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世界普遍接受的货币、关键货币、储备货币国际化货币的特点:可兑换性普遍接受性价值相对稳定性,(三)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政治条件:政治上长期稳定,保持较强势的国际政治地位;经济条件:币值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外贸出口占世界总出口较高比重汇率制度比较完善货币自由兑换浮动汇率,(三)人民币国际化,收益铸币税收入减少汇率风险,弥补结算手段不足,促进国际贸易提升我国国际地位风险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影响调控效果经济开放度增大,使得国内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面临“特里芬难题”,(三)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与大国责任 综合国力与全方位开放 融入国际主流与发挥主导作用 承担大国责任和历史使命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思三个阶段: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和应用(区域化)实现在亚洲地区的国际化,成为亚洲的关键货币 全球范围的国际化,六、汇率与汇率制度,汇率理论汇率制度及其选择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一)汇率理论,汇率: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率分类:,(一)汇率理论,汇率的决定理论 以金铸币流通为背景的汇率决定理论汇率波动范围:铸币评价黄金输送费用国际借贷说(英国学者Goschen于1861年提出)国际借贷决定外汇供求,进而决定汇率购买力平价说(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提出)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说(Keynes于1923年首次阐述)抵补利率平价 非抵补利率平价和汇兑心理说(1927年法国学者Aftalion提出),(一)汇率理论,汇率的决定理论 以信用货币流通为背景的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分析说 金融资产说 国际收支调节说 换汇成本说 生产力决定说(BSH),又称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强调生产力增长在决定实际汇率中的作用,并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生产力之差决定两个国家的相对价格差(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之差),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决定实际汇率。这一假说衍生出一个著名的推论:经历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往往同时经历着实际汇率的升值。,(一)汇率理论,均衡汇率 均衡汇率首先是表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实际汇率,在其它相关变量例如贸易关税、国际价格、资本流动以及技术等长期均衡时,这个实际汇率要使得内部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Edwards,1988)市场均衡汇率是指供求力量作用下的现行市场名义汇率,指外汇市场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交点。长期均衡汇率是指长期均衡实际汇率(LRER),通常是指使得外部与内部同时达到均衡的实际汇率。,(一)汇率理论,基本要素均衡汇率论(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FEER),John Williamson1983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就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负数)之间存在着恒等关系,即FEER是一种与中期宏观经济均衡相适应的汇率。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外部均衡并不是指国际收支的数量平衡或没有逆差,而是经常项目具有可持续性。该方法是对经常账户假定一个标准值的基础上,利用外生的可持续资本流动净额来计算FEER。因此体现在其中的汇率决定理论是汇率的经常项目决定理论。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ural Real Exchange Rate,NATREX),由Stein在1994年提出。该理论是指在不考虑周期性因素、投机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的情况下,由实际基本经济要素决定汇率。是指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中期实际汇率,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会随着各种内外生基本经济要素的持续变动而变动。据此,自然均衡汇率是由实际经济要素和现行经济政策决定,而这些现行经济政策不一定是社会最优的或福利最大化的。,(一)汇率理论,长期均衡实际汇率理论(long-run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ERER)智利经济学家Edwards(1989,1994)首次构建了一个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均衡实际汇率模型。在该模型中,均衡实际汇率被定义为贸易品相对于非贸易品的价格,在此相对价格上内、外部同时达到均衡。Edwards的均衡汇率模型充分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例如实行外汇管制、存在贸易壁垒、存在平行市场汇率(通常是指黑市汇率)。在此基础上,Elbadawi(1994)建立了一个简化模型,使其更适合实证应用,同时他估计了智利、加纳和印度的汇率。,(一)汇率理论,国内关于均衡汇率的研究国内最早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研究的是陈彪如(1992),他从微观经济学中的利润、成本函数出发,推算出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方程;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到均衡汇率的方程,并据此测算了1981-1990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张晓朴(2001)利用了BEER模型估算了中国1952-1997的均衡汇率以及汇率失调程度。任若恩(2002)和林伯强(2002)的研究也与张的方法相似,林伯强(2002)用ERER模型对中国1955年至2001年的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作了估计。张斌(2003)利用简化的单方程模型测算出当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大约为5-10。姜波克(2005)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汇率理论,汇率的作用机制汇率与进出口汇率与物价汇率与资本流出入汇率与产出和就业汇率与资产价格汇率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及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市场运行机制、对外开放程度汇率制度的选择及相应的政策配合,(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汇率制度: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汇率制度的分类:名义分类/法规性分类方法 19751998年,IMF根据各国提交的报告确认各国的汇率制度类型;分为3大类:(1)钉住汇率制度,包括钉住单一货币和钉住合成货币;(2)有限弹性的汇率制,包括对单一货币汇率带内浮动和汇率合作安排,如欧洲货币体系(EMS)下的联合浮动;(3)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包括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事实性分类方法 着重根据汇率制度的实际运行来确定各国的汇率制度类型。IMF的事实性分类方法将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划分为8大类13小类。按照三分法分析框架,定义第1-3类为强硬的钉住汇率制;第4-11类为中间汇率制度(包括软钉住,如传统的固定汇率、爬行钉住以及水平和爬行带内浮动,以及严格的管理浮动);第12-13类为浮动汇率制度。,一、强硬的钉住汇率制度(一)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制度 1美元化;2货币联盟(二)货币局 3货币局二、中间汇率制度 软钉住(三)传统的固定钉住 4钉住单一货币;5钉住篮子货币(四)水平区间钉住 6水平区间钉住(五)爬行钉住 7前瞻预测型(Forward looking);8事后调整型(Backward looking)(六)爬行区间钉住 9.前瞻预测型;10.事后调整型 严格的管理浮动 11严格的管理浮动三、浮动汇率制度(七)其他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不包括严格的管理浮动)12其他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八)独立浮动 13独立浮动,1990年以来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大致可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国际收支失衡后恢复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同;内外均衡的实现过程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方式不同;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对国际贸易、投资等活动的影响对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影响对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影响,(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从成本收益角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和争论 1950年代Kindleberger(1953)推崇固定汇率制:无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Friedman(1953)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是基本经济结构不稳定的表征和释放,能够提供汇率和利率双重机制来实现国内经济目标从经济结构特征角度研究汇率制度的选择 Mundell(1961)提出应当结合某些经济特征来分析汇率制度的选择,以“生产要素流动性”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制是可行的;反之,浮动汇率制更加合理“最优货币区理论”其后,McKinnon(1963),Kenen(1969),Ingram(1969)和Haberler(1971)又从不同角度发展和补充了这一理论。,(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从政策协调的角度研究汇率制度的选择 Mundell(1960,1963)和Flemming(1962)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行不同汇率制度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其中已经已经蕴含了不可能三角的思想,将汇率制度的选择同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独立性联系起来考虑。从经济冲击干扰源角度研究汇率制度选择 Yoshitomi and Shirai(2000)指出,如果是名义/货币冲击,如货币需求变化,那么应该采用固定汇率制;如果是实际冲击,如偏好或影响进出口相对价格的技术变化,那么应该采用浮动汇率制。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研究汇率制度的选择 以Bordo and Schwartz(1997),Mishkin(1999),Calvo and Reinhart(2000)为主要代表。一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选择汇率制度时,国内金融体系的状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本国经济的结构特性:小国因固定贸易依存度高,内部价格调整成本较低,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大国反之;特定的政策目的与手段:例如注重物价稳定的,固定汇率有利于控制国内通货膨胀,浮动汇率则可以防止输入通货膨胀;各国对于汇率波动的控制能力和手段;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贸易密切的国家之间宜保持固定汇率;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汇率制度,国家,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古巴、朝鲜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换汇成本说中国学者结合购买力平价说和国情,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出来的汇率决定学说剔除未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仅使用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的价格对比来考察汇率的决定出口换汇成本 出口换汇成本=(1+预期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总成本/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衡量的出口总收入进口换汇成本 进口换汇成本=一定时期内中国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人民币销售总收入/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表示的进口商品总值,(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自2005年7月21日,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我国推出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所谓的BBC模式(Basket,Band and Crawling),即一篮子、区间浮动与爬行。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标志着我国向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中央银行把握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变迁,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固定 or 浮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人民币升值之旅是否即将结束?,

    注意事项

    本文(金融学货币与汇率(修改1).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