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商业银行.ppt
1,第七章 商业银行,2,第七章 目录,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第六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第七节 商业银行信用货币的创造第八节 存款保险制度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3,第九章 目录(二),第一节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5,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1.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都先后有货币兑换商和银钱业的发展。2.职能主要是:铸币及货币金属块的鉴定和兑换;货币保管;汇兑。3.随着兑换、保管、汇兑业务的发展,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贷款业务。这意味着古老的银钱业向现代银行业的演变。,6,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现代银行的产生,1.现代银行业兴起于西方。2.16世纪,从当时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开始,建立了威尼斯银行等早期银行。3.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它的正式贴现率一开始就规定为4.5%6%,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7,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和构成,1.直到1845年在中国才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英国人开设的丽如银行。2.随着产生和发展自身银行业的主要社会条件逐步形成,于1897年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几年,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有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3.1927年以后,在国民党当政期间,系统地开始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进程。,8,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作用,(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第二节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10,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1.按资本所有权划分,可将商业银行分为私人的、股份的以及国家所有三种。2.按业务覆盖地域划分,可将商业银行分为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国际性银行。3.按经营模式可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11,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1)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2)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大危机后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都采用这种模式。,12,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全能型商业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始终采用全能型模式的国家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为代表。职能分工型模式我们称之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全能型模式则称之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13,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单元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总分行制度、分支行制度;代理行制度;银行控股公司制度;连锁银行制度,14,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中国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1995年,我国明确了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均属职能分工型。组织形式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都实行总分行制。,第三节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16,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1.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2.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吸收的外来资金。,17,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自有资金 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这些统称权益资本。一般说来,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的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不过却是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18,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吸收的外来资金:吸收存款主要形式 向中央银行借款 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 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19,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吸收存款,20,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其他负债业务从央行借款,一是再贴现,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再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直接借款,用自己持有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取得抵押贷款。,21,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其他负债业务银行同业拆借,银行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在这种拆借业务中,借入资金的银行主要是用以解决本身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一般均为短期的。同业拆借的利率水平一般较低,根据市场自由决定。,22,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其他负债业务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广泛地通过办理定期存款,发行大额定期存单,出售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这种方式利于获得资金,又同时是易受冲击的脆弱环节。,23,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其他负债业务短期资金占用,结算过程中的资金,是指在为客户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占用的时间虽然很短,由于周转金额巨大,占用的资金数量相当可观。,24,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债券也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自198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面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第四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26,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贴现实际上是信用业务。贴现业务的对象主要是商业票据和政府短期债券。,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贴现业务,27,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贷款业务,贷款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贷款业务种类很多,划分标准或角度各异。,28,按贷款质量和风险程度:五级分类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贷款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依靠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遭受部分损失损失类:采取了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29,按贷款有否抵押品: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按贷款对象划分: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按贷款期限划分: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按还款方式划分:一次偿还的贷款分期偿还的贷款,30,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证券投资,商业银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目的一般是为增加收益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主要投资对象是政府及所属机构的证券。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31,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金融租赁业务,现代的租赁业务,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商业银行的租赁业务,有其特定的发展空间;从地域上看越来越国际化。,第五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33,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1.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也称做无风险业务。2.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给银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与相应的高风险。主要有贷款承诺、担保、信用证、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等。,34,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汇兑业务,1.汇兑,也称汇款是极古老的业务。可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形式。2.在当今银行业务广泛使用电子技术的情况下,除小额款项仍有使用汇款形式的必要外,大笔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资金调拨系统处理。,35,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信用证业务,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在异地采购,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是商品信用证。,36,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信托业务,1.银行信托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处理有关钱财方面的事项。2.信托业务种类极多、范围极广,需要专门的知识、广泛的信息和丰富的经验。3.我国金融信托业源于191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的“保管部”。,37,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代收等业务,代收、代客买卖、承兑和保理等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另一大类,在现代银行业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8,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银行卡业务,1.银行业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银行卡的出现,给银行业务带来了新面貌。2.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如我国广泛使用的“借记卡”)、智能卡等。3.1986年由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卡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卡。,第六节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40,第六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并存时期,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商业银行大都经营多种业务,属全能型、综合型银行。2.受大危机的影响,以美为首,日本、英国等国家相继改变了原来的混业经营制度,实行分业经营。与此同时,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北欧等国则继续实行混业经营。于是开始了“分业”与“混业”并存的局面。,41,第六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美日的转变,1.近十多年来,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同时,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限制。2.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西方国家分业经营制度的最终结束。,42,第六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背景与问题,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务极为单纯,不存在分业、混业问题。2.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增多,但经营混乱。为了避免危害而于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严格的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3.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发展所与生俱来的桎梏以及加入WTO后面对的新挑战,均显而易见。4.突破分业经营界限的趋向已日益明显。,43,第七节 商业银行信用货币的创造,一、几个概念信用货币有银行券和存款货币。一般指存款货币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由商业银行贷款等业务衍生出来的那部分存款。存款扩张倍数以总存款为分子,以原始存款为分母的比值。,44,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存款中必须缴存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提现率(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存款中客户提取现金的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总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部分(即超额准备金)与总存款之比。,45,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还假定:(1)所有银行都将其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或购买证券,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2)没有现金从银行系统中漏出,即公众不从他们的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或者提取现金用以支付后,收款的一方又立即将它存入银行;(3)没有从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46,存款创造,银行 存款增加额 贷款增加额 准备金增加额 A 1000 800 200 B 800 640 160 C 640 512 128 D 512 409.6 102.4 E 409.6 327.68 81.92:,47,根据无穷递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知整个银行系统的支票存款增加总额为:1000十1000(120)+1000(120%)2+1000(120)3+=1000 1/1-(1-20)=1000 1/20%=5000,48,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一)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率r或扩张(派生)乘数(倍数)即1/r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考虑法定存款准备率r、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D/D,第八节存款保险制度,50,第八节 存款保险制度,1.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以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2.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具体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51,形成原因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大批银行破产密切相关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1933年成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是西方国家最早建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它是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主要是通过经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业务执行监督、管理职能。不同于一般的保险机构,不以营利为经营目的。筹集保险基金的方式 以法定形式规定按吸收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也有的国家规定最低限和最高限。存款户最高存款保险额的规定 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状况和保险制度完善程度的不同而异。美国为10万美元,加拿大2万加元,日本为1000万日元.存款损失的赔偿 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在最高控制点以内给予100的赔偿。有些国家则要求存款者也承担一部分损失,比如英国对1万英镑以内的存款损失只给付75的赔偿;瑞士则按存款损失数额规定了递减赔偿率。,52,第八节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功能与问题,1.这一制度的功能基本如其组建的目标: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大半个世纪的实践也体现了设计的初衷。2.但是,这一制度也明显地促成了道德风险,不仅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继续存在。所以,在国外,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有着极不相同的评价。,第九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54,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商业银行是企业,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金融业务获取利润的企业。利润目标是最具本质意义的目标。,55,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商业银行的经营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2.三原则既统一又矛盾,要寻求最佳的均衡点。,56,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1.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三个演变阶段。2.出发点都是为了使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协调、合理、有效。,57,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思路。核心是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论。强调贴现有交易背景的票据,以保障贷款的自偿性。可转换性理论。为了保持流动性,认为可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预期收入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能否自偿,也不是担保品能否迅速变现,而是借款人的确有可用于还款付息的任何预期收入。,58,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负债管理理论,1.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2.负债管理开创了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拓展筹资渠道的主动型负债方式。3.负债管理的明显缺陷是增加了经营风险:借款主要靠金融市场,而市场则是变幻莫测的。,59,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1.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践中,人们日益认识到,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只是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不全面。2.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60,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团则与管理我国银行经营原则和资产负债管理,1.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2.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贷款规模管理。1994年起,在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